看了《鬢邊不是海棠紅》,你對中國戲曲瞭解多少呢?來學習傳統吧

果然誰都逃不過真香定律,誰能想到平時喜歡小鮮肉的學霸如今竟然粉上了一對中年CP?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一部熱播的新戲《鬢邊不是海棠紅》,由黃曉明、尹正主演,講述梨園新魁商細蕊跟富商程鳳台因戲曲結緣的悽美故事。

看了《鬢邊不是海棠紅》,你對中國戲曲瞭解多少呢?來學習傳統吧

劇中尹正沒有自帶BGM,創造了“明學”的曉明哥去去掉了中年王子病的油膩。但這些都不是學霸特別在意的,學霸迷上的,是對京劇的傳承。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

看了《鬢邊不是海棠紅》,你對中國戲曲瞭解多少呢?來學習傳統吧

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有戲曲劇種達360餘種。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傳統的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看了《鬢邊不是海棠紅》,你對中國戲曲瞭解多少呢?來學習傳統吧

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扮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囉囉腔和其他一些雜曲。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佔行)、淨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其表演的藝術手法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唱、念、做、打。

看了《鬢邊不是海棠紅》,你對中國戲曲瞭解多少呢?來學習傳統吧

評劇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批准將評劇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劇伴奏樂器,武場有板鼓、梆子、鑼、鑔等;文場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

代表人物有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等。《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劇頗為有名。

看了《鬢邊不是海棠紅》,你對中國戲曲瞭解多少呢?來學習傳統吧

豫劇

發源於河南開封,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藉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角色主要分為四生、四旦、四花臉。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六大名旦。《穆桂英掛帥》、《花木蘭》、《朝陽溝》、《紅燈記》、《香魂女》這些經典曲目堪稱經典!

看了《鬢邊不是海棠紅》,你對中國戲曲瞭解多少呢?來學習傳統吧

越劇

中國第二大劇種 ,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等劇頗為有名。

看了《鬢邊不是海棠紅》,你對中國戲曲瞭解多少呢?來學習傳統吧

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一說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另有一說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除了以上五大傳統戲曲,還有崑曲、粵劇、川劇、秦腔、河北梆子等經典曲種,你喜歡我們的傳統戲曲嗎?

看了《鬢邊不是海棠紅》,你對中國戲曲瞭解多少呢?來學習傳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