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垃圾治理既需“上有政策,更要下有對策”

上海的垃圾分類儼然成了最新社會時尚!

7月1日,上海正式開啟了垃圾分類時代,《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為推動垃圾分類管理提供了制度支持。全國人民都在笑看上海人倒垃圾,而上海人更是把自嘲自黑髮揮到了極致。上海人每天都要被靈魂拷問一番:你到底是個什麼“垃圾”?

目前我國鄉鎮垃圾處理現狀又是怎樣?

據調查,2008年我國建制鎮與集鎮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0.8-0.9 kg /人·日,年產生量約5000萬噸;村莊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0.4 kg /人·日,年產生量約11600萬噸。村鎮生活垃圾的主要組分為易腐垃圾(40%-50%),無機垃圾(25%-35%),包裝垃圾(15%-20%),有害垃圾(約3%)。其中有害垃圾主要是農化產品容器。

鄉鎮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是各村垃圾池收集,鄉鎮集中轉運至垃圾處理廠焚燒發電,如果是農膜、紙屑普遍都是直接在家門口焚燒,其他生活垃圾更多的是挖坑深埋,這樣的方式處理無疑是汙染的、低效的也是浪費的,在目前環境保護的大環境下鄉鎮垃圾治理這塊“瘡”被拉到了社會面前,成為直面環保的一道難題。

鄉鎮垃圾治理到底面臨怎樣的困境?

一、我國鄉鎮村建制高達320多萬個,數量大、疆域廣,難以形成統一高效處理。有的村和村之間距離遠、路況差,垃圾處理轉運成本高、時效長,鄉鎮一級財力有限,涉及的民生工程項目又多,無法在某一項投入過多專項資金。

二、國家相關政策仍然是傾向城市垃圾治理,對鄉鎮垃圾治理難以全面顧及。目前國家已經注意到城市“垃圾圍城”的窘境,在技術層面給予幫助、資金方面大力補足,但是垃圾治理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城市尚且如此更何況鄉鎮?

三、農村人口環保治理意識還不夠強,對垃圾的危害還不甚瞭解。由於我國地區教育水平的不同,大多數山區人口普遍環保素質還不夠高,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難以撼動。

四、大多數集中式垃圾處理站設計建造不符合實際情況,沒有結合當地村(社區)具體地情,已經造成的集中式垃圾處理站要麼遠遠達不到處理負荷,要麼嚴重超負荷運轉,垃圾處理的質量達不到國家要求。

五、鄉鎮部分領導甘於現狀,不夠重視垃圾對環境的影響,仍然存在“踢一腳挪一下”的現象。鄉鎮主要負責同志對垃圾處理的現狀比較默認、盲目,雖然上級有政策,但是下級卻找不出對應的對策,常常是你說一下我動一下,你不說我還是老樣子的心態,談不上進取思維,當然就更不可能主動作為了。

六、專業環境保護、城鄉治理人才的缺失,讓鄉鎮垃圾治理專業人才隊伍雪上加霜。大多數鄉鎮負責垃圾治理的同志都不是“科班出身”,垃圾治理和普通村民處理方式基本無二,這樣非專業人做專業事的情況對其他行業可能影響不大,但是環境保護容不得一點“遮眼”,生態環境是一道紅線,絕不能有一點馬虎大意,更要命的是現在鄉鎮基層和市、縣機關待遇越來越大,鄉鎮對環境保護、城鄉環境治理專業人才的吸引力明顯不足,普通幹部尚想逃離鄉鎮,更不用說掌握專業技能的環保人才。

國家政策已趨於完善,“下有對策”該如何出手?

一、鄉鎮垃圾治理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有針對性的治理。譬如主要是產生生活汙水的可以修建汙水處理站,產生瓜果屑、排洩物的可以修建沼氣池,主要涉及養殖業的最好修建動物糞便處理站,其它涉及到的垃圾少量就可以集中轉運至城裡統一處理不用修建功能複雜又用不上的綜合性垃圾處理站,這樣集中優勢資源,整合處理垃圾,顯得更合理、高效。

二、鄉鎮垃圾治理始終是人事,歸根結底要提高人口環保素質。其實我們的很多中小學都有涉及到環保知識,環保教育從小就要教育這是沒錯的,關鍵在於要從孩子影響到大人,教育小朋友不亂扔垃圾,不違規處理垃圾,垃圾要入垃圾池,帶動小朋友回家向長輩進行環保宣傳非常必要且是可行的,同時鄉鎮管理者要奮起作為,加強垃圾治理宣傳。

三、鄉鎮應積極探索建立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年輕化的垃圾治理隊伍,只有專業人管專業事,才有高招,才有奇效。垃圾治理不是嘴上高談闊論就能完成的,治理鄉鎮垃圾更需要手上有真本事,下得了基層,走得了泥濘,玩得開數據,做得了報表,這樣的人才掌握專業技術,又吃得了苦,鄉鎮何愁垃圾治理困境?

四、鄉鎮主要負責同志要出重拳、下狠手對垃圾治理不積極、不重視、敷衍了事的責任人嚴肅問責、從重處理。即便是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大形勢下,仍有部分鄉鎮幹部不以為然,仗著年齡大有資歷仍然我行我素貪圖安逸,垃圾處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整日懶惰渙散,對這樣的幹部要堅決嚴肅問責,絕不能縱容不管。

垃圾治理本身是一個並不複雜的問題,只要全民參與,身體力行,上有國家政策支持,下有基層政府創新治理,相信“垃圾圍城”的現象將不再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