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垃圾治理既需“上有政策,更要下有对策”

上海的垃圾分类俨然成了最新社会时尚!

7月1日,上海正式开启了垃圾分类时代,《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推动垃圾分类管理提供了制度支持。全国人民都在笑看上海人倒垃圾,而上海人更是把自嘲自黑发挥到了极致。上海人每天都要被灵魂拷问一番:你到底是个什么“垃圾”?

目前我国乡镇垃圾处理现状又是怎样?

据调查,2008年我国建制镇与集镇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0.8-0.9 kg /人·日,年产生量约5000万吨;村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0.4 kg /人·日,年产生量约11600万吨。村镇生活垃圾的主要组分为易腐垃圾(40%-50%),无机垃圾(25%-35%),包装垃圾(15%-20%),有害垃圾(约3%)。其中有害垃圾主要是农化产品容器。

乡镇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各村垃圾池收集,乡镇集中转运至垃圾处理厂焚烧发电,如果是农膜、纸屑普遍都是直接在家门口焚烧,其他生活垃圾更多的是挖坑深埋,这样的方式处理无疑是污染的、低效的也是浪费的,在目前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乡镇垃圾治理这块“疮”被拉到了社会面前,成为直面环保的一道难题。

乡镇垃圾治理到底面临怎样的困境?

一、我国乡镇村建制高达320多万个,数量大、疆域广,难以形成统一高效处理。有的村和村之间距离远、路况差,垃圾处理转运成本高、时效长,乡镇一级财力有限,涉及的民生工程项目又多,无法在某一项投入过多专项资金。

二、国家相关政策仍然是倾向城市垃圾治理,对乡镇垃圾治理难以全面顾及。目前国家已经注意到城市“垃圾围城”的窘境,在技术层面给予帮助、资金方面大力补足,但是垃圾治理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城市尚且如此更何况乡镇?

三、农村人口环保治理意识还不够强,对垃圾的危害还不甚了解。由于我国地区教育水平的不同,大多数山区人口普遍环保素质还不够高,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撼动。

四、大多数集中式垃圾处理站设计建造不符合实际情况,没有结合当地村(社区)具体地情,已经造成的集中式垃圾处理站要么远远达不到处理负荷,要么严重超负荷运转,垃圾处理的质量达不到国家要求。

五、乡镇部分领导甘于现状,不够重视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仍然存在“踢一脚挪一下”的现象。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对垃圾处理的现状比较默认、盲目,虽然上级有政策,但是下级却找不出对应的对策,常常是你说一下我动一下,你不说我还是老样子的心态,谈不上进取思维,当然就更不可能主动作为了。

六、专业环境保护、城乡治理人才的缺失,让乡镇垃圾治理专业人才队伍雪上加霜。大多数乡镇负责垃圾治理的同志都不是“科班出身”,垃圾治理和普通村民处理方式基本无二,这样非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情况对其他行业可能影响不大,但是环境保护容不得一点“遮眼”,生态环境是一道红线,绝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意,更要命的是现在乡镇基层和市、县机关待遇越来越大,乡镇对环境保护、城乡环境治理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普通干部尚想逃离乡镇,更不用说掌握专业技能的环保人才。

国家政策已趋于完善,“下有对策”该如何出手?

一、乡镇垃圾治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针对性的治理。譬如主要是产生生活污水的可以修建污水处理站,产生瓜果屑、排泄物的可以修建沼气池,主要涉及养殖业的最好修建动物粪便处理站,其它涉及到的垃圾少量就可以集中转运至城里统一处理不用修建功能复杂又用不上的综合性垃圾处理站,这样集中优势资源,整合处理垃圾,显得更合理、高效。

二、乡镇垃圾治理始终是人事,归根结底要提高人口环保素质。其实我们的很多中小学都有涉及到环保知识,环保教育从小就要教育这是没错的,关键在于要从孩子影响到大人,教育小朋友不乱扔垃圾,不违规处理垃圾,垃圾要入垃圾池,带动小朋友回家向长辈进行环保宣传非常必要且是可行的,同时乡镇管理者要奋起作为,加强垃圾治理宣传。

三、乡镇应积极探索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垃圾治理队伍,只有专业人管专业事,才有高招,才有奇效。垃圾治理不是嘴上高谈阔论就能完成的,治理乡镇垃圾更需要手上有真本事,下得了基层,走得了泥泞,玩得开数据,做得了报表,这样的人才掌握专业技术,又吃得了苦,乡镇何愁垃圾治理困境?

四、乡镇主要负责同志要出重拳、下狠手对垃圾治理不积极、不重视、敷衍了事的责任人严肃问责、从重处理。即便是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形势下,仍有部分乡镇干部不以为然,仗着年龄大有资历仍然我行我素贪图安逸,垃圾处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整日懒惰涣散,对这样的干部要坚决严肃问责,绝不能纵容不管。

垃圾治理本身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只要全民参与,身体力行,上有国家政策支持,下有基层政府创新治理,相信“垃圾围城”的现象将不再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