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員工不“磨洋工”,這件事到底有多難?

磨洋工有兩種類型:

1.本能磨洋工:這是個體或者說人性的本能,人的天性就是會傾向於鬆懈、偷懶;

2.系統磨洋工:假裝努力工作實際卻故意放慢工作節奏;這種情況比較複雜且最難克服;

可能的原因有:

a.員工認為高效完成工作會帶來崗位減少或計件工資率降低;

b.收入僅取決於工作時間和職位,而與個體貢獻度和投入度無關導致缺乏動力;

c.對管理層不滿但無力跳槽故意為之;

從根本上來說,磨洋工問題的責任不在於員工而在於管理者,從人員的甄選、培訓、激勵,到組織文化的塑造和管理層選拔和培養。

簡言之,如果一兩個員工磨洋工,針對性解決即可(考核、培訓或替換),如果普遍磨洋工,就要從管理層找原因,一層層往上直到老闆。

讓員工不“磨洋工”,這件事到底有多難?

通常一個公司是怎麼解決員工“磨洋工”問題的?

最常見的是,把原因歸類於人的本能。

好一點的公司,會用胡蘿蔔+大棒策略,最典型的是華為的“以奮鬥者為本”,可謂把高激勵高淘汰用到了極致,當然了,華為掛的那起碼是牛肉,員工努力了一定能吃得到。

更多的公司掛的可能是白菜梆子或者畫在紙上的大餅,永遠也吃不到。

差一點的公司的邏輯是:反正員工怎麼也會偷懶磨洋工,乾脆我就996,在時間上賺回來,或者哪怕你就在公司磨洋工呢,我也得讓你在公司耗著。

基於人性就是會偷懶需要監督和經濟人物質激勵的這兩種模式,簡單好用,但弊端也是非常明顯。

即使是作為標杆的華為,這套邏輯依賴的基礎有兩個條件:人口紅利(主要是工程師紅利)和行業的高增長,一旦某個條件出了問題就會難以為繼,比如今年如果美國的制裁進一步加劇同時國內因為疫情增長放緩(比如華為2019年的優異表現很大程度上來自在國內手機市場份額的增長),華為今年的增長就會變得困難(這是大概率事件了),可能就要控制編制減少研發投入,對員工的高激勵就會無以為繼。

一旦高激勵不可持續,就會面對招聘優秀人才和淘汰低績效者的壓力,也就沒有條件去淘汰磨洋工的員工。

至於那些喜歡畫大餅+996,用加強剝削的方式應對的公司,本身就只會加劇公司裡的磨洋工現象。

讓員工不“磨洋工”,這件事到底有多難?

所以要想根治,必須從組織的角度,系統解決問題。

想一想,我們通常是在什麼時候,工作最主動積極?

1.剛參加工作時或剛入職/晉升時;

但那只是因為年輕的熱血和為了保證轉正,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可持續的。

2.感到自己成長時;

這個時間段會長一點,可能會持續好幾年,但本質上也是很難保證一直成長的,總會遇到瓶頸期。

3.工作滿意度高時;

員工在一個公司感到滿意有兩種可能:一是公司有很好的企業文化或人際氛圍,許多員工是關係導向的,只要乾的開心就會好好工作;二是工作具備以下特徵:1.技能多樣性;2.任務完整性;3.任務重要性;4.工作自主性;5.反饋;

在與公司發展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主動識別員工工作動機,儘可能滿足員工不同發展階段需求,通過有效的人力資源政策和方法甄選、培訓、激勵員工,這是管理者應該做的。

除了人的層面,管理者還要管好事(本質上知識型員工是隻能激勵不能管控的),要做好工作分工、流程設計、目標制定等。

激勵人、管好事,這是中層管理者能否讓員工在自己的崗位上感到“滿意”的關鍵,當然,這還有賴於高層在戰略、經營層面,組織文化建設層面的努力(此處不詳細展開)。

想要從組織的角度系統解決問題,對組織、對各層級的管理者要求太高,多數公司難以做到,這也是磨洋工現象難以根治的原因。

當然,員工滿意度本身也不該是企業追求的目標,管理的成熟度本身也不該太過於超前經營的需要。但管理者一定要知道:

員工的滿意度決定了員工的敬業度,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企業能否實現自己的目標,儘可能減少、解決員工磨洋工問題,是管理者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原創不易,求轉發,覺得好請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