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袁術居然敢稱帝,有幾員猛將?實力如何?

五金員工陳可為


在袁術稱帝的時候,他的實力不弱。自董卓亂政以來,天下也就是他和他堂兄袁紹兩股勢力,後面所謂的“群雄”都是依附於他們哥倆。所以袁術才敢稱帝,他要沒那個實力,也沒人捧他。

袁術和袁紹都是當朝司空袁逢的兒子,只不過袁紹是庶出,他的母親是袁逢府上的一個婢女,所以在袁紹一出生地位就不高,就過繼給袁逢的哥哥袁成做了養子。

袁術雖然是嫡子,但上面還有一個哥哥,袁術作為次子就被家人溺愛,從小嬌生慣養,所以後世對袁術有個評價——“氣俠”。意思就是既有點俠義心腸,又暴露出富貴豪氣的這麼一個人。用現在話說就是一個不靠譜的“富二代”。

漢靈帝死後,留下兩個兒子,劉協和劉辯。劉辯的母親是何氏,背後有大將軍何進,何進手下有大量士族依附。劉協的母親早逝,由董太后撫養,漢靈帝死之前將劉協託付給宦官蹇碩。蹇碩掌控著新軍,也就是“西園八校尉”。何氏和董氏出身低微,都是依靠皇帝才新興的貴族,在朝中都沒有根基。

但是何氏集團和“十常侍”關係密切,十常侍在宮中牽制蹇碩,何進帶人逼宮,劉辯登基。蹇碩也被何進殺死,但由於何氏內部成員太複雜,士族和宦官天然死敵,兩邊為了爭奪權力,導致內部出現矛盾。十常侍主要依靠太后何氏,他們在劉辯登基一事出了大力,所以何氏護著他們。何進的主要助力就是“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紹和袁術常伴何進左右。

何進接受袁紹建議,引董卓進京,讓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董卓向十常侍施壓,逼他們交權。結果何進先被十常侍殺死,二袁又率領何進部下進攻殺死十常侍,一時間場面十分混亂。宦官餘部裹挾著小皇帝劉辯出逃,被入京的董卓解救,結果董卓成了最大贏家。

何進死後,部下群龍無首,一部分何進的手下就投降了勢力最大的董卓,另一部分就投向了二袁。接著,董卓廢劉辯立劉協,遭到袁家的反對。於是董卓殺死袁家20幾口,袁紹逃往冀州,袁術逃往南陽。

袁術逃亡南陽後,接受了在江南呆不下去的孫堅,實力大漲。孫堅在江南經營多年,實力不弱,手下有一大批人馬,但是遭到劉表等人的圍攻,這才依附袁術。接著袁術又收服了汝南、潁川周圍的黃巾軍,短時間就成為一大軍閥。

袁術開始進攻盤踞在洛陽的董卓,也就是“18路諸侯討董卓”,但群雄畏懼不敢上。孫堅三戰三勝,董卓不敵,退出洛陽,奔走長安。臨走之前,董卓還一把火燒了洛陽城。

董卓退守長安後,這邊關東群雄也開始起內訌,形成了兩大集團,一個是袁術、孫堅、公孫瓚、陶謙聯盟,另一邊是袁紹、曹操、臧洪、劉表的聯盟。

接著就是封丘大戰,袁術大敗,雖未傷元氣,但也使袁術這個鬆散的聯盟瓦解,袁術開始轉戰江淮。

曹操迎回漢天子劉協,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少袁術的部下響應“皇帝”的號召,離開袁術投降了曹操。袁術心中憤恨,不願受命,就自立為帝,國號“仲”。

此時袁術手下由三部分構成,一部分是袁術逃出洛陽時帶的一部分原何進部下,一部分是孫堅及其部下,還有一部分就是黃巾軍。

要說名將也都是孫堅的手下,此時孫堅已經戰死,剩下的就是孫策、周瑜、黃蓋、程普等人,袁術親信中能拿得出手也就是紀靈和橋蕤,黃巾軍裡沒有什麼出名的將領,都是二流角色。另外此時魯肅也在袁術陣營,還沒有投靠孫家。

所以整體來看,袁術的實力不弱,但要是稱帝,還是不夠資格。


老蟲


關於袁術有猛將的問題我想了半天,我覺得袁術應該是有一些將領的,至於猛將的話別說和曹操比了。他哥哥袁紹都甩他十條街,下面就說一說袁術的的那些極其非常厲害的大將!。

一、“武神”紀靈

紀靈,袁術帳下第一大將,武藝不在潘鳳之下,勇猛非常,紀靈有萬夫不當之勇,是袁術軍中的“武神”,袁術十萬大軍戰將百員無一人是紀靈的五合之將,時人有云“馬中的盧、人中紀靈”,和關羽大戰三十合居然不分勝負,之後袁術稱帝引起諸侯群起討伐,心情鬱悶發揮失常的紀靈被張飛十合斬殺於馬下,一代名將就此凋謝。

二、橋蕤、樂就、李豐、梁綱“四大天王”

橋蕤,袁術麾下大將。曹操進攻袁術時,擔任迎擊軍的先鋒。在壽春與曹操軍大戰,橋蕤武藝超絕有70之多,和曹操大將夏侯惇大戰五合才被擊敗,夏侯惇對橋蕤武藝極其讚歎,說“橋蕤實奈吾三日內所遇見之最強的對手”。

樂就,袁術大將,武藝不在河北名將方悅之下,後和曹操大軍決戰,被擊敗,不幸被俘虜,但是曹操違背道義居然在不問樂就投不投降居然就將一代大將殺害。

李豐,袁術手下大將,武藝絕倫不不70之下,在袁術發起的討伐呂布的戰役中以督戰官的身份參加,與呂布單挑,手為呂布所刺後逃走,和呂布單挑全身而退簡直是一代名將,袁術遭到曹操進攻時,被曹操亂軍殺害,可談可悲一代名將死於非命。

梁綱,袁術大將,聽名字就極其厲害,袁術在淮南稱帝而遭到曹操攻擊時,梁綱在壽春被曹操活捉,梁綱並不願意投降而曹操也知道梁綱的忠烈所以也沒有問梁綱投降不投降,直接將梁綱殺害!

橋蕤、樂就、李豐、梁綱四將武藝絕倫,合成袁術“四大天王”,此四將齊出可以曹操大將夏侯惇大戰五十合而不會失敗的,端是厲害。

“淮南雙勳”張勳、劉勳

張勳,袁術麾下的最受信賴的大將,袁術稱帝后任大將軍,大將軍張勳英勇無雙曾經和紀靈大戰二十合而惜敗,公元197年,袁術稱帝,任命張勳為大將軍,並聯姻割據在徐州的軍閥呂布,呂布不僅不答應,還殺死了使者。袁術便派張勳、橋蕤及不久前來歸降的韓暹、楊奉等人共七部人馬進攻呂布。呂布軍謀士陳珪策反了韓暹、楊奉,袁術軍大亂,張勳大軍被擊潰。同年曹操進攻稱帝的袁術,袁術令張勳等人留守蘄陽帶,張勳抵擋不住,敗退,之後不知所蹤,很是可惜。

劉勳,為袁術親信,公元195年,袁術派遣孫策攻破廬江後即任命劉勳為任廬江太守。袁術敗亡後,劉勳和孫策作戰失敗,於建安四年(199年)投奔曹操,後因恃寵而驕,圖謀不軌、誹謗等罪行被李申成告發而被曹操誅殺,這就是叛徒的下場。

張勳、劉勳號稱“淮南雙勳”,此二人武藝不在廖化之下,英勇無敵。

好了我編不下去了,有時候我也納悶,袁術的地盤也不小軍隊也不少啊怎麼連個拿的出手的將領都沒有呢?














橋蕤、樂就、李豐、梁綱


我家的貓叫皮蛋


首先說孫策在早年孫堅亡後居籬於袁術麾下,也幫助袁術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也認袁術為義子。可惜袁術沒有能將孫策留著,後來孫策帶走孫堅的部下(黃蓋、程普、韓當等)自立門戶,也就有了自己江東的地盤。那他手下都有誰呢?

1:紀靈,東漢末年袁術手下將領,勇猛異常.建安元年(196年)袁術派遣紀靈等人領導率領步、騎兵三萬人攻打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救。呂布領步兵一千人、騎兵二百人前去救援劉備。呂布到來後雙方停止戰鬥,呂布要求雙方赴宴並施展“轅門射戟”,技驚四座,紀靈和劉備同意撤軍

2:韓暹,當初為黃巾起義軍餘部白波黃巾軍將領,後來接受原白波軍軍將領的興義將軍楊奉招納,率軍前來護衛漢獻帝東歸洛陽,因功受任大將軍,領司隸校尉。後來居功自傲、擾亂朝政,獻帝被曹操接到許縣以後,韓暹失去權勢,隨著楊奉投奔袁術。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袁術攻打呂布,韓暹被策反投靠了呂布,幫助他打敗袁術。同年韓暹與楊奉在呂布授意下進犯劉備,楊奉被劉備誘殺,韓暹想要逃出幷州,途中為抒秋縣軍首領張宣殺死。

3:韓浩,字元嗣。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韓浩聚集徒眾護縣。河內太守王匡徵召韓國崔浩為從事,領軍在盟津抵抗董卓。董卓拘捕他的舅舅杜陽招引韓浩,韓國崔浩不聽,因此而出名。袁術任命韓崔浩為騎都尉。後來投奔了曹操,曹操的心腹將領,被委託來執掌禁軍的重要責任。當時戰亂缺糧,韓浩的意見重視農業救荒,曹操於是興辦屯田,升任韓浩為護軍。隨軍攻克柳城,改變任中護軍,封為萬歲亭侯。隨從打敗張魯,議事的人想留在韓浩鎮守漢中,都督眾軍。曹操不捨韓浩,帶他回到都城。

4:張勳,袁術對張勳委以重任,玩命張勳為大將。公元197年,袁術稱帝,並聯姻割據在徐州的軍閥呂布,呂布不僅不答應,還殺了使者。袁術就派張勳、橋蕤等不久前來歸降的韓暹、楊奉等人人共七部人馬進攻呂布。呂布軍中將士們陳珪策反了韓暹、楊奉,袁術軍隊大亂,於是被擊潰。同年曹操進攻袁術稱帝的,袁術派張勳等人留守蘄陽帶,張勳抵擋不住,戰敗撤退。公元199年,袁術病死,張勳收壠部眾向南投奔依靠孫策, 半路被袁術舊部劉勳收虜.

5:袁胤,這是袁術的堂弟,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被袁術任命為丹楊太守,後來因為孫策平定江東被驅逐。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術死,袁後代因害怕曹操,於是率領袁術部曲並帶著他的靈柩到妻子兒女到皖城都投奔廬江太守劉勳。六個月後被孫策所攻破皖城,袁崔胤等人人遷居到吳郡,這以後的事蹟不詳。

其實看到這可能覺得他的陣容並不是多麼厲害,但是他手下還有一個閻象,當初他要稱帝的時候,就只有閻象一個人反對,他還是很智慧的,想得也比較長遠,可是袁術並沒有聽他的話最終導致滅亡





棉花剪影


袁術當然有稱帝的資本,曾經的三國第一軍閥可不是吹出來的。

一,袁紹,袁術兄弟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當時沒落的漢朝權勢最大的世家,沒有之一。由於袁紹的母親是個婢女,所以袁術在袁家的地位,最開始是高於袁紹的。嫡子袁術繼承了袁氏家族大部分的勢力和影響力。想當時董卓為了拉攏袁術,直接讓朝廷封其為後將軍,想劉備混了半輩子,才撈了個左將軍的名號。可見袁術當時的威望有多高。

二,袁術當時佔據著江淮、南陽、汝南等地,是名副其實的富庶之地,地方雖然不大,但人口眾多,錢糧充足。鼎盛時期的袁術,甚至佔據著揚州、豫州、荊州部分。孫堅就是因為攀附在袁術勢力下,才得以藉機平定江東的各路勢力。

袁術手下的武將雖然名氣不如一線大咖“關張趙馬黃,典褚夏侯遼”等這麼有名氣,但也都是能征善戰之輩。

一,紀靈

袁術徵劉備時,讓紀靈單獨領兵作戰,袁術徵呂布是,使紀靈為七路督救應使,可見袁術對紀靈相當其中,紀靈個人武藝略遜,但是一員帥將,而非鬥將。

二,“無敵大手”孫堅

孫堅能文能武,熟讀兵書,武藝超群。在討伐董卓的關東群雄中,孫堅軍是唯一一支數次與董卓軍隊進行正面交鋒且取得大勝的軍隊,在曹操兵敗汴水、袁紹遲疑不進、酸棗聯軍瓦解、天下人駐足觀望之際,他的孤軍奮戰卻使藐視天下的董卓如芒在背、倉皇西竄。奈袁術派其攻打荊州是,死在黃祖暗箭之下。

除此二人外,還有橋蕤、樂就、李豐、梁綱、張勳、劉勳等數將。


始終先生


在三國演義裡面,袁術讓大給大家的感覺似乎是一個邊緣人物,在其中並沒有多麼出彩,永遠比不上他的哥哥袁紹。而且,人數在天下還未定的時候,居然做出了一項驚世駭俗的事情,就是稱帝,最後很快就敗亡了。

在真正的三國中,袁術還是非常有實力的,剛開始的實力應該是不在曹操和他的哥哥袁紹之下,只不過後來群雄割據之中人數發展的並不是很好,所以人的感覺就是邊緣人物一般。雖然三國演義裡面對袁術描寫的不是很多,但是我想大家肯定對他手下的第一戰將紀靈還是非常有印象的。當時紀靈率領軍隊討伐劉備,劉備雖然手上有關羽和張飛兩員大將,但一時之間也不是袁術的對手,幸虧呂布救援,才倖免於難。

還有三國初期大放光彩的孫堅及其部將,當時都屬於是袁術的部將。三國演義裡面為了突出關羽,說華雄是關羽所傷,但事實上是被孫堅所殺。孫堅也一度把劉表打得抬不起頭來,只不過後來意外的死亡而已。孫堅當時也是袁術手下的名將,可惜由於實力過於強大,受到了袁術的猜忌。在後來孫堅在與劉表的戰爭中陣亡,他的兒子小霸王孫策把傳國玉璽抵押給袁術,借了幾千兵馬,後來打下了東南的一片天地。但是有了全國玉璽,袁術後來才敢稱帝。

袁術除了紀靈和孫堅這兩員猛將之外,還有其他不少的將領,如張勳,劉勳,樂就,李豐,梁綱等等將領。這些將領的實力和水平未必就在三國其他一些名將之下,只不過因為在三國演三國中袁術實在是敗亡的太快,又走了稱帝這一步臭棋,導入袁術在三國爭霸中早早的出局。如果袁術能夠最終在三國這個段亂世中成功突圍,他手下的這些將領名氣恐怕不會在曹操和劉備的那些名將之下。

所以在三國初期袁術的實力還是非常強的,只不過因為後來發展的不好,早早的敗亡,所以給人的感覺似乎實力不怎麼樣,而且還敢冒然稱帝,簡直就是自己作死了。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大家都知道,袁術曾經參加過十八路諸侯討董,而且還負責眾諸侯軍隊的後勤補給。袁術得到孫策獻給他的傳國玉璽後,自認為是天命所歸,居然稱帝了。這下嚴重得罪了天下豪傑,遭到了大家的群起而攻之,最後兵敗而死。

曹操煮酒論英雄,曾經評價“冢中枯骨耳,吾早晚必擒之!”那麼,袁術的實力真的不堪一擊嗎?

其實不是的,在十八路諸侯孟津會盟討伐董卓的時候,袁術的實力在眾諸侯中是最強的。大家注意到,當十八路諸侯會齊的時候,大家按次排序,袁術是排在第一位的: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被大家推舉當上盟主的袁紹當時排到第幾呢?排在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而率領北方邊境精銳鐵騎的北平太守公孫瓚才排到第十四鎮,而會盟的發起者曹操則敬陪末座。

大家注意到,袁術有個很厲害的軍銜:後將軍。這在當時十八路諸侯中,袁術的軍銜是最高的,他能合理合法地調動本區域的國家正規部隊,而且袁術還是南陽太守,他掌控著南陽、汝南、穎川、江淮一帶人口眾多,土地肥沃,水陸交通便利的地區。南陽和汝南都是東漢的大郡,錢糧所出,十分富庶。

袁術是東漢名門袁氏家族的嫡子,比袁紹這個庶出地位更加尊崇貴重,朝野上下,關係網眾多。而且袁術有兩個關係比較鐵的軍閥朋友:公孫瓚和陶謙。

那麼,袁術麾下又有哪些能征善戰的猛將呢?咱們來檢點一下:

1.紀靈

袁術麾下武藝最高強的猛將,山東大漢“身長八尺”,他手中一杆三尖兩刃刀重達五十斤。

盱眙之戰,紀靈率大軍征討劉備,與關羽陣前交鋒,三十合不分勝負,“大叫稍歇”。後來徐州之戰中被猛張飛一矛挑落馬下,死於非命。

2.俞涉

俞涉是袁術麾下的“驍將”,看起來似乎挺猛的,參加過十八路諸侯討董之戰。

汜水關前,華雄挑戰,俞涉自告奮勇,請命迎敵,“戰不三合”被華雄斬殺。

3.荀正

這位荀正是紀靈的部將,堅定的主戰派,他參加過盱眙之戰。

紀靈與關羽對陣氣力不加,下場休息,荀正代替他出戰,口出狂言,被關羽一刀秒殺。

4.張勳

張勳很受袁術重用,袁公路大起七軍,曾派他去迎戰呂布。呂布到來,張勳“自知不敵”,兵退二十里不敢戰。

袁術死後,張勳率袁術殘部逃往江東,被劉勳武力收編。

5.橋蕤

橋蕤也是袁術麾下受信重的將領,主要負責領兵,武藝不精。

曹軍兵進徐州,橋蕤率五萬兵馬迎戰,被夏侯惇一槍刺死。

6.陳蘭

7.雷薄

這兩位曾經也在袁術麾下效力,但對袁術並不忠心。陳登勸說下,陳蘭和雷薄背叛了袁術,還反戈一擊,導致袁術大敗。

後來他們逃往山中落草,做了強盜。

8.韓暹

9.楊奉

韓暹和楊奉都曾經在朝中做官,李傕、郭汜犯長安時,他們曾護衛漢獻帝君臣逃亡。曹操的猛將徐晃還曾經在楊奉帳下聽令。

袁術敗亡後,韓暹和楊奉被劉備捉住殺了頭。

10.李豐

李豐也是袁術麾下武將,他還曾經與天下第一猛將呂布陣前交鋒過。但“戰不三合”,李豐被呂布一戟刺傷右手,敗陣而逃。能從呂布戟下撿回一條命,李豐算是很厲害了。

袁術敗亡以後,李豐做了曹軍的俘虜,被推出轅門斬首。

11.梁剛

12.陳紀

13.樂就

梁剛、陳紀、樂就都曾在袁術麾下效力,但不怎麼受重視,也從來沒有被袁術委以過重任。

袁術敗亡後,這三位被曹軍俘虜,全部推出去斬首。

除了以上這些將領,袁術帳下還有一支強悍的力量――孫氏武裝集團。當時,孫堅就依附在袁紹麾下,錢糧支應,聽從調遣。

這樣算的話,孫堅、孫策、程普、黃蓋、祖茂、韓當這些人其實都屬於袁術的部下。這麼看,袁術的實力之強還是相當驚人的。

但袁術確實器量狹隘,手段拙劣,性情貪婪,寡謀無斷,“非治世之人”,辜負了手中如此一付好牌。


饞嘴肥貓鏟史官


袁術在讀者眼中並不出彩,不過是一方割據勢力,有點地,有點兵而已,比起曹操孫權劉備等人,只能算是路人甲,但是這個人卻在大家都養精蓄銳之時一度冒天下之大韙,公然稱帝,最後落得眾判親離,臨死連一碗蜂蜜水也喝不上的下場。那麼袁術當年誰給他的底氣,讓他如此無知無畏呢?



一,袁術強大的家族力量。袁術是東漢末年赫赫有名的四世三公的袁家的嫡次子。身份比當時兵力最強的袁紹還高。袁家四世三公,門下弟子眾多,人脈深廣,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朝中的許多官員與袁家沾親帶故,並且許多官員身居高位,而他的父親更是位置司空。袁朮憑著家中勢力,在官場持續摸爬滾打,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關係網。到公元190年,十八路諸候共討董卓時,袁術的實力己排名第二,並隱隱與排名第一的袁紹並駕齊驅。



二,強大的勢力範圍:袁術曾經被董卓看好,欲將袁術拉到自己的陣營,但當時的袁術頭腦比較清醒,逃出京城,佔了南陽,據《後漢書》記載,南陽有三十七城,人口有二百四十萬,汝南有人口二百一十萬,一個第一一個第二。袁術這兩個郡的實力比兩個州都強。後來以南陽為根據地,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在他稱帝的時候,已經佔據揚州,江淮地區。 即淮河以南、長江以北(下游)一帶(包括揚州、泰州、南通、鹽城、淮安、蚌埠、淮南、滁州、六安、合肥、安慶等主要城市),還要河南省信陽地區以及山東西南部。就連孫策孫權所把持的江東都屬於袁術的地盤。而這些地方人口眾多,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可以為軍隊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是兵家必爭之地。



三,兵多將廣。 袁術稱帝時,雖然實力稍遜於袁紹,但卻遠遠超過其他人。當時的曹操雖然已經挾天子而令諸侯,但野心還不大,只想做能臣,劉備更是隻有關羽張飛二人。而袁術卻有強大的陣營。如袁術軍中“武神"紀靈,“驍將”俞涉,荀正,張勳,橋蕤,陳蘭,雷薄,韓暹,楊奉,李豐,梁剛,陳紀,樂就,而當時的孫堅所率領的一隊人馬就依附在袁紹麾下,錢糧支應,聽從調遣。不僅如此,袁朮還有兩個強大的軍事聯盟,一個是公孫瓚,一個是 陶謙。



如果說以上三點是袁術稱帝的底氣,那麼,孫策獻給元素的傳國玉璽則給了袁術稱帝的勇氣。



當年群雄討伐董卓時,孫策的父親孫堅在一口枯井中發現傳國玉璽,後來落到孫策手中,孫策為了取得袁術的信任,並且從袁術手中借來兵力,於是把傳國玉璽獻給了袁術,袁術得到傳國玉璽之後欣喜若狂,以為自己是真命天子,加快了自己稱帝的步伐,在公元197年二月,袁術在壽春稱帝,改號仲氏。


萍風竹雨123


袁術為何敢稱帝?袁術實力如何?首先應知道,袁術並不弱,不是人不弱而是實力不弱,袁術佔領的淮南之地是南陽郡的大部分、豫州的小部分和揚州的小部分,袁術稱帝之前南陽郡是全國最富裕的郡,人口超過二百萬,劉備在頂峰時期總人口都沒達到二百萬。人口多,兵員就多,錢糧也就多,所以袁術的實力是當時諸侯中排在前三的。然而袁術手下沒有厲害的謀士,而袁術自己野心大卻不會用人,好好的一手牌打個稀爛,要是劉備當時處於袁術的位置,自然不會稱帝,而且劉備有極大概率統一華夏。袁術是真腦殘。


f夢飛翔f


袁術為何在東漢末年可以首先稱帝,不僅僅是拿到玉璽這麼簡單。 首先袁術出身與汝陽袁家的豪門大族。是四世三公的背景,也就是說,袁術家前四代均有人擔任三公的職位。三公是司徒、司空、司馬。掌握著朝廷的工農兵三項大權,是朝廷核心權力機構的首腦,屬於國家級幹部。所以,袁術是標準的根正苗紅的官五代。 從身份上講,袁術出身比袁紹更尊貴,他是嫡出,而袁紹是庶出,屬於根紅苗正的封建王朝的接班人。在袁術眼裡,袁紹只是個袁家的家奴(有史料可查)。從實力上講,袁術稱帝前,是各路諸侯中地盤兒最大,人才最多的諸侯。袁術的地盤兒跨越豫州,徐州,揚州3個州,共十二個郡。最北到陳郡(國),最南到會稽郡,西接江夏郡。而此時的袁只有冀州一地,而曹操也只有兗州地區外加一個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術身邊的文臣武將有幾十人。其中有孫家兩代人共五員將官(孫策程普黃蓋韓當祖茂),而且,還有後來三國興起後,各國的副國級人物。不僅如此,還有黃巾軍及黑山賊的殘餘勢力,也支持袁術。而且,根據史書記載,僅孫堅為袁術得來的南陽郡一地,就有百萬人口,這個數字可能有誤,但幾十萬人口應該是有的。 所以,袁術稱帝的實力不容置疑,他軍事實力是當時的老大。他具備稱帝的物質基礎。不過,人們常說物質精神兩方面都要抓。現在說說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古人比較迷信是相信命運的。在東漢建立之初,有一句讖語被廣泛流傳,並被劉秀擔心:“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代替漢朝的是塗高。讖語中“塗高”的“塗”通“途”當“道路”講。袁術字公路,也有道路的意思,所以,袁術認為自己是有天子命的。再加上得到玉璽,袁術覺得這就是上天的旨意。他得到的不是玉璽,是通往龍椅的天梯(可謂名正言順)。 但是袁術稱帝的行為,被天下諸侯所不齒,袁術等於成為了眾矢之的,不久就接連遭到孫策、呂布、曹操三方的叛盟與打擊。首先是孫策在江東脫離袁術而自立,趕走袁術任命的丹楊太守袁胤,並連帶使得袁術的廣陵太守吳景、將軍孫賁在收到孫策的書信後棄袁術投孫策(兩人皆是孫策親戚),使得袁術喪失廣陵、江東等大片土地,勢力為之一挫;其次是呂布大敗袁術軍,在淮北大肆抄掠;第三是袁術率領部隊進攻陳國,誘殺了陳王劉寵和陳國相駱俊,曹操於是親自征討袁術,在蘄陽擒斬袁術大將橋蕤、李豐、梁綱、樂就,袁術再度奔逃到淮南。 建安四年(199年),走投無路的袁術,將帝號歸於袁紹,寫信給袁紹說: “天命離開漢室已經很久了,靠天下人扶持,政權出自私門。英雄豪傑爭奪追逐,分割地盤。這同周朝末年的七國沒有兩樣,只有強大的一方吞併他方。袁氏稟受天命應當統治天下,符命祥瑞粲然昭著。現在您擁有四個州,戶口達百萬人,論勢力誰都不可能同您爭強,論地位誰都不可能比您高。曹操雖然想扶助衰弱的朝廷,怎麼能夠將斷掉的天命重新接上,將已經滅亡的朝廷重新振興呢?我恭敬地將天命送給您,希望您使它振興。”袁紹同意接納袁術。 於是袁術前往投奔袁紹長子時任青州刺史的袁譚。 結果在路上被曹操派來的劉備、朱靈軍截住去路,袁術不得過。又退往壽春,中途想要前往灊山投奔他以前部曲雷薄、陳蘭,卻為雷薄等拒絕,留住三日,士眾絕糧,於是又退軍至江亭。當時軍中僅有麥屑三十斛。時六月盛暑,袁術欲得蜜漿解渴,又無蜜。嘆息良久,乃大吒曰:“袁術怎麼會到這個地步!”最後嘔血鬥餘而死。


歸雲子1


袁術還有四大陣亡的將領,在被曹操打敗之後就退到了淮南地區,在他稱帝不久就開始出兵討伐陳國,這時曹操開始親自上陣禦敵,看到這樣的情況他就開始害怕了,因而就獨自退軍,留下了這四員將領留守城池,最後四人都被斬殺。

其實看到這可能覺得他的陣容並不是多麼厲害,但是他手下還有一個閻象,當初他要稱帝的時候,就只有閻象一個人反對,他還是很智慧的,想得也比較長遠,可是袁術並沒有聽他的話最終導致滅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