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不杀樊哙,是他在死了的君王刘邦,与吕后之间做出来的选择吗?

大马哈鱼12


刘邦称帝后,为了防止异姓王危及刘氏江山,因此对这些异姓王进行了剪除。而那些异姓王知道了刘邦的心思以后,也纷纷造反。因此,刘邦称帝后的生活可以说就是在平叛中度过的。

而刘邦之所以能够狠下心来,消灭这些异姓王,是因为刘邦自己也有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也就是说此时的刘邦已经不需要这些异姓王的帮助了。

在刘邦的军事集团中,有两个代表,一个是自沛县起义时就已经跟着刘邦的以刘邦为首的刘氏军事集团,一个是以刘邦的老婆吕雉为首的吕氏军事集团。

这两个集团本质上都是属于刘邦的,但是刘邦依旧对其不放心。这才有了刘邦晚年关于废太子的风波。事实上,刘邦的忧虑也已经应验了,后来的“诸吕之乱”就是最好的证明。

总之,在这两个军事集团中,有一个人十分特殊,那就是樊哙。樊哙既是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也是吕雉的妹夫。因此,在经历国被兄弟背叛的刘邦,对樊哙已经十分不满,于是他亲自让陈平前去,杀死樊哙。

然而,陈平在抓住樊哙以后,却并没有马上杀死樊哙,而是选择了等待。那么,此时的陈平是已经完成了站队,决定投靠吕雉了吗?

刘邦多病,命不久矣

刘邦去世之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朽了,而他去世之时就在陈平前去缉拿樊哙的时候。古人的寿命普遍都不长,尤其是皇帝,六十岁已经算是高寿。再加上刘邦当时因为平叛被射中一箭,病情严重,眼看就要撒手人寰了。

而刘邦死后,即位的就是吕后的儿子刘盈,再加上吕后强势的性格和刘盈孱弱的性格,后面大汉的朝政很可能就会被吕后把持。

陈平如果在此时杀了樊哙,无论是不是刘邦的命令,吕后都不会放过他,因此陈平不敢。

樊哙是沛县出身,是刘邦的坚实盟友

刘邦的念旧是出了名的。其发小卢绾,并无大才,却是这么多沛县功臣中唯一封王的,可见刘邦有多么的念旧。眼下刘邦虽然对樊哙投身吕后一党,十分不满,但很难说是不是一时怒火。如果陈平火急火燎的就杀了樊哙,一旦刘邦后悔,虽然刘邦表面上不会发怒,但是终归会对陈平不满。

再者,就算刘邦真的想杀了樊哙,那也只能刘邦自己亲手动手,而不是陈平。

陈平做出的抉择,是为了自保,而不是站队

刘邦死后,大汉的朝政果然落入了吕后的手中。可是皇帝刘盈因为受到戚夫人事件的影响,很快就抑郁而终。但是在刘盈的葬礼上,吕雉并没有流泪,只是干哭。陈平很快就了解到了吕后的意图,于是便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吕后听了以后,果然高兴起来,哭也有了眼泪。仅仅从这里看,貌似陈平就是投靠了吕后一党。

然而在吕后死后,吕氏外戚集团发动叛乱,陈平又在此乱之中响应刘氏诸王,消灭了吕氏外戚集团。

可见,陈平所做的一切,并不是所谓的站队,而是为了自保。

结束语

陈平的选择,与其说是站队,不如说是自保。事实也证明了,陈平此举确实是为了自保,因为他在之后的诸吕之乱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品茗论史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需要先来研究一下,陈平是个什么样的人。

陈平年轻时候分肉,分得让大家满意。他为什么让大家满意?是他切割得轻重一样吗?肯定不是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随便一个厨师水平都比陈平高。那是什么呢?我觉得是陈平能掌握别人的心理,知道人家喜欢什么样的肉,他在分的时候投其所好,这样大家才会很高兴。

(陈平)

后来陈平过江,上了贼船。他知道性命难保,赶紧把上衣脱下来,扔进船里,然后去帮贼划船。贼本来要砍了他,看到他身无分文,自然就没有再动手。陈平能躲过这一劫,就在于他从对方内心里去想。贼需要的是钱,不是命。只不过别人不愿意拿钱出来,贼才连带把命也要了。既然如此,他把上身裸露出来,就是告诉对方,自己身上没钱,不用要他的命了。

陈平从项羽那里转投刘邦,因刘邦很器重他,引起刘邦的那一帮发小哥们不满,纷纷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不是,说他年轻的时候与嫂子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说他贪图贿赂,总之是品行不好,不能重用。于是刘邦就去问他。这个时候,陈平非常清楚刘邦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刘邦在乎的是忠诚,所以他就着重说了忠诚,说了自己离开项羽到刘邦这里来,是看中刘邦能用人。至于“盗嫂”的事,他根本不去解释。因为刘邦在男女关系上,比他还不如。而贪图贿赂之事,他直截了当说出来,他干过这事。他为什么直截了当承认自己干过这事呢?因为我们说了,刘邦最怕的是人是“有大志向”,和他争夺天下的。如果这个人只是想贪图一些小便宜,那其实正是刘邦喜爱的。

所以后来刘邦评价陈平:“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就是说陈平没有韩信那种想争夺天下的大志向。所以后来萧何发现刘邦怀疑他,就搞了一些贪图贿赂的自污的事情。他一自污,刘邦就可以断定他没有大志向,也就不怀疑他了。

  

而陈平正是明白刘邦的心思,所以他才回答刘邦话的时候,答得非常得体。刘邦不但不再怀疑他,反而更重用他。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陈平是一个总能把别人的心理搞得清清楚楚,知道别人想什么,需要什么,在乎什么。而刘邦正是明白这一点,才让陈平去杀樊哙。

  

刘邦让陈平去提樊哙的人头来见他,他是不是真的想杀樊哙?

  

不是的。再怎么说,刘邦建立的也是一个朝廷,他要判哪个人有罪,都要通过廷尉来审查。除非这个人已经提兵造反。而樊哙并没有提兵造反,而樊哙还是他小姨子的丈夫。所以刘邦不可能立刻就杀他。他那样说,只是为了吓唬樊哙,打击樊哙。让樊哙不敢支持吕后整治戚夫人母子。而且刘邦还明白,只有陈平才会明白他的心思,因此才派陈平去。

(樊哙)

  

陈平也正是明白了刘邦的心思,才对周勃说,不要杀樊哙,只把他抓起来,送到京城,交给刘邦处置。我估计当陈平把樊哙送到京城时,刘邦肯定是把他交给廷尉,找他的罪来处置他,但肯定不会判他死刑。

  

不过事情很快就起了变化,刘邦死了。刘邦死了,这时候,不管放不放樊哙,都是一个问题。不放,吕后肯定饶不了陈平。但是放了,吕后也会猜忌陈平,以为抓杀樊哙是陈平的主意(不是陈平的主意,为何刘邦会派陈平去抓他?)

所以,陈平必须要吕后把事情搞明白。于是他跑到刘邦的陵前,大声痛哭说:“你让我就地处决樊哙,可是我觉得这事事关重大,不能轻易处置,所以把樊哙带回来交给您,谁知您已经驾崩了。”这话一下就打消了吕后的怀疑,吕后因此不但没责备他,还一直重用他。这么个人精,让他48年参加白军肯定是不可能的。

转自五一区网


禾风之恋


陈平此人,对于人性的洞察,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似乎天下人天下事没有不在其不知不解之处的,大到兴邦定国小到趋吉避凶。他就像是后世太极里的黏手,除非他不接招,只要他接招,都能迅速化解危机。对于刘邦临死前要求他去杀樊哙,他施展的是拖字诀。因为他知道,老头子死后,嗣皇帝继位,新旧权力交接,他手里的这个砝是他站队最好的投名状。

樊哙非但是刘邦的老铁,还是他连襟,和刘邦出生入死很多年,不是血亲,胜似血亲。刘邦晚年各异姓诸侯王的叛乱,让刘邦对掌兵权的发小儿们都起了芥蒂之心,所以才有了杀樊哙一事。可是樊哙会拥兵作乱吗?不会。樊哙虽然不是刘邦最器重最有用最欣赏的下属,可是他是最特殊的。在刘邦不仅沉迷女色更沉迷男色时,是樊哙闯宫进谏扳直了他——这事在满朝上下都没有人敢!由此可见,樊哙和刘邦的关系不是一般亲信所能比拟的。

陈平是人精,当然更能读懂刘邦的心,刘邦杀樊哙,不如说是一场政治作秀——给嗣皇帝一个收买人心的机会。这么多如狼似虎的汹汹群臣,仁弱,不英果的儿子能弹压的住吗?大老婆到底靠不靠谱?老子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他们娘俩能看好不?老子是不是得放点大招扶上马一程?后世人对于刘邦的能成功表示很不屑,其实刘邦对于勘破人情人事人心上,不说是个中翘楚,也能名列前茅。——这都得益于张良和陈平。不过张良是贵族出身,始终自带高冷范儿。陈平不同,人世间的贫穷丑恶都见过,他是从底层真正靠读心术慢慢的像臭蛆一样趴上来的。在自身没有危险的时候,才图进取,不择手段,不记荣辱。

张良师从赤松子用《黄石公兵法》帮刘邦打天下,陈平是用太公《阴符经》。张良生怕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飘飘然去了,陈平不怕,他始终是留一手的人,所以刘邦死前嘱托吕后说陈平不可单独任相。可是后来扶植文帝登基后,陈平还是挤走了周勃自己独相汉文帝,谁又能说这不是做给死去的刘邦看的?陈平的内心是:多谢陛下抬爱,我已送走您两个老婆及多位儿子孙子,成功把江山从老吕家又夺回来交到老刘家手里了。完美实现了您的嘱托。另,为了证明您也有偏差,我把老周挤下去了,现在是独相。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只有您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啊!——没办法,凤凰男不努力,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陈平不是选择死刘邦和活吕后,他只是选择一个能给他更好的政治舞台的决策者。对于刘邦,吕后,甚至以前的项羽,都不过是陈平实现人生目标的阶梯。梯子长短好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他攀。像陈平这类人,能力是无限的精力是无穷的,所差的,就是机遇。显而易见,陈平是最善于抓住机遇的人,无论是积极进取,还是消极怠工,他把握的分寸都恰到好处。同时期的开国元勋,能像陈平这么通透又知进退的,怕是没有别人吧!





人生不过一轮明月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要知道陈平为何不杀樊哙首先要说刘邦为何要杀樊哙,在刘邦人生的后半段,他曾经考虑过换继承人的问题,想换的人是他最宠爱的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因为种种原因没换成,但他知道他老婆吕后的性格,如果他百年之后,刘如意肯定活不了,所以给刘如意留下一条后路,可惜没用,刘如意还是死了,戚夫人还被做了人彘。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过来打小报告,说是正在打燕王的樊哙有跟吕后谋反的意思,本来吕后已经结党很多,但是他觉得不足为惧,但再加下老将樊哙,刘如意还能活么?在这种情况他,很自然的就相信了,即使樊哙是他妹夫,即使樊哙为他出生入死,即使樊哙对他很忠心,他还是信了。之后才有了派陈平、周勃杀樊哙的事情,在这时刘邦未死,陈平是个聪明人,三易其主还能得到刘邦的信任可想而知,他想到了这是个两难的选择,如果杀了樊哙,刘邦驾崩,他陈平必然要给刘邦陪葬,如果不杀樊哙,押到刘邦跟前让刘邦下令杀掉樊哙,吕后还能念这份人情,他还能保住一条命,在这种情况下,陈平自然是要保命了。在押送樊哙回去的途中,刘邦死讯传到这边,陈平很聪明的先回去,在刘邦灵前大哭一场,边哭边说:“我违抗了您的命令没有杀樊哙,而是带回来给您处置,没想到您先去了”。这话是说给吕后听的,不说这话,哭完陈平就没了。


有鹿从渠求鹿梦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陈平之所以不杀樊哙,是知道樊哙在汉高祖刘邦心中的地位,虽然刘邦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而迁怒于樊哙,但是只要想到樊哙曾经随着自己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又在平灭异姓诸侯王战役(英布,彭越等)中出了很大的力。

刘邦只是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而杀掉樊哙肯定会后悔,所以他与周勃合计,在平灭梁王卢绾,先将樊哙抓起来,押往长安听从刘邦发落,但是陈平和周勃回师途中,汉高祖刘邦突然去世,

陈平知道朝中一定是吕后主政了,他一定不能杀樊哙了,便会到长安,哭着跪在汉高祖的灵柩前,说道“你让我处置樊哙,可我不敢擅自处置大臣,所以将他押解回来了”这是暗中在像吕后表达自己的忠心,吕后也随即恢复他的职位(这也为后来的陈平周勃灭吕,留下了祸根。)

所以说陈平不杀樊哙,不止是为了防止吕后报复,也是为后来的周勃联合刘姓灭吕,埋下了基础。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嘴痕


陈平不杀樊哙的原因,不涉及站队,而是对个人前途考量后的一种选择。

在陈平的眼里,国与君皆轻,唯有自己为重。他为刘邦六出奇计打下大汉江山,无非是一圆自己封侯拜相的梦想。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方面陈平就是极致的代表。

为此刘邦心知肚明。他曾经就对身边的人说过:"我用陈平是因为他的能力,而不是他的品德"。言外之意,是说老子这个无赖己经算没有什么德行的了,陈平还远不如我。

因此他们是同一类人,彼此相知相惜。

既然如此,将死的刘邦把斩杀樊哙的任务交给陈平,应该可见预见到陈平从个人的角度考虑未必会尽心尽力去完成,可是他为什么还是选择了陈平呢?

真相只有一个,刘邦希望能够籍此保全陈平,并能保证陈平始终不离大汉王朝的权力中心。

临死之际的刘邦显然看到了自己百年之后,吕雉及其诸吕外戚将会对刘氏政权构成巨大的威胁。只是这个发现来得太晚了一些,等到刘邦意识到危险时,留给他的时日己经不多了。

他己经没有时间去遏制外戚势力的坐大,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有人可以在时局改变的关键节点上力挽狂澜。于是,他想到了陈平。

唯有陈平,可以担此重任。因为只有他,是真正可以做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谋臣。他曾经六献奇计,每一计都阴险毒辣,完全颠覆了别人对道德底线的认知,却最终帮助刘邦称霸天下。

果然,陈平不负重望,以抗旨不杀樊哙取得了吕雉的信任,在诸吕环伺之下成为大权在握的丞相。等到吕雉去世,他又和周勃联手,一举荡平诸吕之乱。

不得不说,刘邦的这一手玩得漂亮。


煮茶道史


陈平是个有政治小聪明的人。他之所以不杀樊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樊哙是吕后妹夫的原因。

陈平眼看刘邦就快不行了,这时候要是杀了樊哙,万一刘邦一死,那吕后绝不会轻饶了他,就算陈平有奉召杀哙的说辞,吕后就算不能杀他,那陈平在刘邦死后的政治生涯基本就结束了。

所以他采取的办法非常聪明,是把樊哙押回长安,押回来了,刘邦如果没死,那让刘邦自己做决定,刘邦死了,那啥也不说了,吕后肯定对他感激不尽。

所以,陈平的行为可以解释为一种双保险的明哲保身的手段,即没有倒向吕后,也没有违抗刘邦的旨意。


草祭William


刘邦为什么要派陈平去杀樊哙呢?为何陈平去后又没有杀呢?难道是陈平暗地里在刘邦和吕后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首先从刘邦病重说起。

刘邦在病重期间,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那些威胁到自己江山的外姓有军权的人,早己被刘邦给收失了。

这个时候刘邦想起还有一个人没有处理掉,而这个人就是和自己出生入死,多次立下战功的樊哙,因樊哙手握军权同时又娶了吕后的妹妹,

刘邦心里想!如果自己驾崩,樊哙再和吕后联手,就会形成外戚干政!自己儿子自己知道,性格过于软弱难当大任!

为了稳妥起见,还是趁自己还有一口气在,把樊哙绘杀掉的好,这样就为自己的儿子永除隐患了。

派谁去杀樊哙呢呢?刘邦想来想去还是派陈平去最合适,因为陈平不但足智多谋还对自己忠诚。

陈平是何等聪明的谋士,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善于名哲保身,他不但多次为刘邦脱困化解危机。而且还能为自己在如此复杂的宫庭斗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这次刘邦派陈平去杀樊哙,陈平自然是清楚樊哙地位的,得罪了樊哙就等于得罪了吕后,

再说了,陈平被派去杀樊哙之时,刘邦已经病入膏肓了。

陈平心里非常清楚,刘邦一死,吕后儿子当皇帝,吕后一定掌控朝廷实权,如果杀掉樊哙,刘邦还活着时吕后拿他没有办法,刘邦一死吕布一族肯定拿他开刀,如果不杀樊哙刘邦不会放过他!

聪明的陈平在这个时候做出了,最聪明的决定,来了一个“拖"字!

既不杀也不放,只把樊哙一路慢慢的送往长安!

在陈平和樊哙还没有到达长安,就传来刘邦驾崩的消息。

陈平听说刘邦已经驾崩,这个时候又展示出他聪明的一面,陈平赶紧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跑了回去,来到刘邦的陵前大声痛哭说:“您让我去就地处决樊哙,可是我觉得这事事关重大啊!不能轻易处置,所以把樊哙带回来交给您,谁知您已经驾崩了”,这话说出来既没有抗旨的意思,又没有拍吕后马屁的意思,还能一下子就打消了吕后的怀疑!

这就是一个聪明谋士能够得以善终的智慧,能够在刘邦和吕后两股政治势力里游刃有余得以生存,还能够活出自我的最高境界。


司马小绢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我来回答。

刘邦在当上皇帝后,就开始处理自己的手下兄弟,这时他们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纯粹,不在是打天下时的兄弟关系,而是君臣关系,君臣之间多了份猜忌。

樊哙和刘邦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多次立下战功,大汉建立后,不断有诸侯王造反,刘邦也是派樊哙去平叛,同时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这样樊哙也和皇室有了一层关系。

陈平是一个何等聪明的谋士,多次化解危机,助刘邦脱困,他自然是清楚樊哙的地位的,得罪了樊哙就得罪了吕后,自己也会有不小的麻烦。

燕王的造反给了刘邦很大的打击,所以他才确定杀掉樊哙,但是此时皇室关系有微妙的变化,刘邦病重,吕后权力巨大,樊哙即使打江山的部下,也是吕后势力的一员,如果皇帝反悔陈平还是会有麻烦,杀掉吕后也不会放过自己。这是一道无解的题,樊哙身份特殊,皇室变化微妙,陈平不杀樊哙是正确之举,不是在皇帝和吕后之间的选择,是在权力面前的选择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陈平不杀樊哙,形成共识都队为他是吕后的妹夫,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两条。

一是陈平聪明过人,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善于名哲保身。他弃楚投奔汉并不是不受项羽重用,当时项羽封他为信武君,而是觉得项羽性格暴虐,怕稍有闪失受害。在逃到汉室途,上船上见他穿着不凡,准备对他下手,他脱光衣服去替船夫划船。

一是对汉室刘氏江山的忠诚。刘病中吕后问承相,刘回萧何,曹参,周勃,陈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