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津鎮吹響脫貧攻堅“衝鋒號”

戴著口罩,

手提肥料,

雙手翻飛……

3月14日,

義津鎮塔橋村

墾豐盈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的茶園裡

工人們穿梭在茶山間,

一雙雙巧手在成壟的茶叢上快速跳躍,

為茶樹施肥培土。

公司負責人湯中智 :“現在工人基本都復工了,等第一批春茶上市的時候,用工可以達到飽和。”為確保防疫期間不誤農時,

該公司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吸納周邊40餘名村民就業,等月底春茶採摘,務工人數可達到上百人。

义津镇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2017年,湯中智和另外兩個合夥人慶燕清、吳雲漢一起流轉了3000畝土地用來種植白茶,目前種植面積已達1800畝,該公司以“茶園+農戶”的發展模式,與周邊村民建立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有十餘戶貧困戶常年在茶園務工,程雙萍就是其中一位。 貧困戶程雙萍 :“因為茶園目前大部分茶樹都還沒有到成熟期,所以現在的工作主要就是給茶苗施肥澆水,一個月能拿到兩千多塊錢,2017年第一批栽種的近百畝白茶這個月底可以進行頭年試採摘,到時候工資會更高。”

山上村民幹活忙,山下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塔橋村專業種養殖合作社的30畝瓜蔞基地裡,工人正在加班加點翻土、架設水泥樁,好趕在月底前把瓜蔞種子播種下地。 塔橋村書記鄒衛東 :“該合作社利用財政發放的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流轉80畝土地發展種養殖業,其中30畝種植瓜蔞,除了可以解決部分貧困戶務工問題外,年底還能帶18戶貧困戶參與分紅。”

塔橋村從傳統扶貧轉到精準脫貧,農業發展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如今,這裡舊貌換新顏,農民幹活心情舒暢,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在義津鎮,像塔橋村一樣,得益於精準脫貧,改善生產、生活質量的故事還有很多。

義津鎮 地處樅陽縣內重要交通幹線的交匯之地,歷來商貿和農業比較發達,民間特種軸承廠、新型建材廠、棉紡廠、特種紙廠、地毯廠等傳統產業興盛。

近幾年,義津鎮立足實際,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圍繞“重精準、補短板、促脫貧”,提高生產效率和投入要素的使用率,讓產業集中連片,形成規模效應。

據瞭解,該鎮於去年成立紅薯聯盟黨支部,將增豐村、高升村、義東村等8個村在內的紅薯種植產業形成產業鏈,由村合作社統一收購村民種植的紅薯,再集中加工成為粉絲等紅薯製品進行銷售,做到村民、村集體雙豐收。去年底,全鎮共銷售粉絲3.6萬斤,收入43萬元。 義津鎮黨委書記唐高春 :“由村合作社統一收購紅薯能幫助村民解決銷路問題,大家嚐到了甜頭,就無後顧之憂的擴大種植面積,將土地效益發揮最大化,走上脫貧致富路。”

紅薯產業只是義津鎮特色產業中的一種。

義津鎮精準脫貧

由“一村一品”向“一村一產業”轉變,

目前形成了

塔橋村白茶種植、

勝利村稻蝦養殖、

菁華村龍蝦養殖等特色產業,

全鎮13個村特色產業全覆蓋,

均有自己的主打產業。

牛集村村民李桃生 :“我今年就要脫貧了。”她是蘇琦服飾有限公司的一名縫紉工,一個月除了可以拿到三千多元的工資以外,額外還可以領取500元的就業補貼。

义津镇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

蘇琦服飾是招商引資落戶到義津的服裝加工企業,生產的服裝主要出口到日本,日常用工人數一百餘人,作為義津鎮兩大扶貧車間之一,該企業在招工時優先使用貧困戶,現在共有17名貧困戶在廠務工,年收入均超過3萬元。

2014年,義津鎮建檔立卡貧困戶1503戶4314人,目前剩餘未脫貧48戶95人,貧困發生率由原先的8%下降到如今的0.17%。一串數字的背後是無數人的辛苦付出,但收穫的成績也是令人欣慰地。 義津鎮黨委書記唐高春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面對這場硬仗,義津鎮多管齊下全面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特色產業全覆蓋,精準扶貧穩推進,全體幹部都抱著越是艱險越向前的信心和勇氣,堅決不停頓、不大意、不放鬆,吹響脫貧攻堅衝鋒號,勇往向前,不勝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