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慧”状元堂——状元、进士家族后人寻访

白居易、王维、王安石、文天祥、朱熹、王阳明、翁同龢、张謇、蔡元培、沈钧儒......

从古至今,这一个个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名字在历经十年寒窗、默坐冷凳的苦读之后一跃成为簪花戴顶,拔萃翰林的人中龙凤。这些国之精英饱读诗书、奋发图强、实干兴邦的事迹更是影响了后世无数家族。

而进士的后人中也不乏优秀才俊。这些家族世代传承,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烙印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无可替代,不能遗忘的精神瑰宝。


聚“慧”状元堂——状元、进士家族后人寻访

“聚‘慧’状元堂

——状元、进士家族后人寻访”

据统计,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初创,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历时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中,共有十万余名进士脱颖而出。他们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为中华文化留下多少璀璨篇章,为自己的家族树立了多少优秀榜样。


而今,贡院考场的鼓声虽已不再敲响,但中华儿女为国奋斗,为民读书的奋进精神依旧如雷鸣般回响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梦之中。清代首科状元傅以渐之后为近代知名教育学家傅斯年;进士、翰林学士张佩伦的孙女,便是现代中国文学宝库里不可忽略的明珠张爱玲;而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之孙,正是那位弃医投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


这些跨过贡院龙门的先贤凭借着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性,严谨不阿的治学态度,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读书人的精神骨骼。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才培育出数以千计的科举世家,他们世代遵循的家风族训,更深远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起之秀奋起拼搏,中华民族的复兴之势才在当今如雨后春笋般,锐不可当。


为了传承科举世家的清白家风,瞻仰拼搏进取的状元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注入坚定不屈的精神力量,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计划开展“聚慧状元堂——状元、进士家族后人寻访”项目有关工作,利用家谱、方志等珍贵文献资料,溯本追源,实地走访,发掘科举进士后代的现实生活,了解进士家族的学术基因,记录宣扬进士家族的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民族善学奋进的精神。这是我们和每一位科举家族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聚“慧”状元堂——状元、进士家族后人寻访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现面向全球广泛征集进士后人相关线索与资料。如果您有相关线索,欢迎联系我们。除向捐赠人颁发入藏证书外,前100名提供有效线索者,还有门票好礼相赠噢。


电话:025-87753591 025-52236971(传真)

邮箱:[email protected]


让我们携手致力,让状元精神世代延传,流芳千古。


寻访———为了传承!


聚“慧”状元堂——状元、进士家族后人寻访


位于山东昌邑道昭村的孙氏一家,自明朝发迹,经过始祖思恭、二世明礼部祠祭司郎中、四世右都御使等几代繁衍壮大,直至而今已有二十二世。孙氏家族本源来自浙江,后因家族生变,迁往山东定居。无论时代迁移、社会动荡,孙氏家族一直留存着自明代开始便流传至今的家族谱牒《道昭孙氏族谱》。这份流传百年的谱牒共历7次编纂,最近一次修撰也已在2014年完成。其中负责第七次修编的第二十二世孙——孙乃福,是这部族谱的主修人。为了觅集族谱资料,传承孙氏“安平以存士杰,寡营以养廉耻”的家训,孙乃福率众多族人冒着严寒酷暑,南寻北访,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史料搜集工作。期间多次往返于浙江山东两地,毫无怨言。后与浙江孙氏建立联系,寻根问祖。此后更作为族谱主修人,对所编修的家谱一次一次反复校对,甄别内容,可谓尽心尽力。而激励着他和家族成员不懈努力进行寻访的,正是其祖先孙尔周、孙含中这对父子进士所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传承——为了瞻仰!


聚“慧”状元堂——状元、进士家族后人寻访


位于科举博物馆负四层中央的状元堂,正是保存并瞻仰这份传自各家族的精神财富之处。状元堂顶部宛若星空,而其中最为醒目的便是璀璨的北斗七星。魁星,二十八宿之一,掌管文运,是北斗七星的前四颗星。魁星形象特别,一手拿毛笔,一手捧墨汁,毛笔点者即金榜题名,一脚站在鳌鱼之上,寓意独占鳌头;另一脚则象征着一斗,脚踢天上七斗,寓意才高八斗。


明、清时期,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科举博物馆的前身江南贡院,他们无论来自何方,都具有着不断拼搏向上的努力奋斗精神,并从而成为世人的楷模。状元堂是对人们自古相承的祈求文运、渴望金榜题名的民间习俗的延续,是对状元文化以及成为状元的崇尚,对奋斗向心力的心理反馈,更是普通人进取之心、不断拼搏向上精神的具象体现。这种进取之心和向上精神,是任何有形的文物都无法取代的无价之宝,是我们设立博物馆的出发点,也是科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所在。


瞻仰——为了发扬!


聚“慧”状元堂——状元、进士家族后人寻访

“聚‘慧’状元堂——状元、进士家族后人寻访”项目,将科举家族祖上的进取精神在当代语境下发扬光大。项目通过向状元、进士后代发出联络邀请,挖掘家族故事,征集实物和口述资料,并通过 “状元堂”这一实体展示平台,展示状元、进士后代自发捐赠或希望陈列在此处的文物资料,以及对个人而言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