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三大奇書——《小窗幽記》全文及譯文(下)


集峭篇

一、封疆縮地,中庭歌舞猶喧

峭今天下皆婦人矣。封疆縮其地,而中庭之歌舞猶喧;戰血枯其人,而滿座貂嬋之自若。我輩書生,既無誅亂討賊之柄,而一片報國之忱,惟於楮尺字間見之。使天下之鬚眉面婦人者,亦聳然有起色。

[譯文]

今日天下還有哪個男兒可稱得上是大丈夫呢?無非都是一些婦人罷了,眼看著國土逐漸為敵人侵吞,然而廳堂中仍是一片笙歌,戰士的血都因流盡而枯乾了,朝廷中的官員卻彷彿無事一般。我們讀書人,既沒有誅平亂事討伐賊人的權柄,只有報效國家的赤忱,在文字上加以表現,使天下枉為男子漢的人,因驚動而有所改進。

[評語]

天下皆婦人,是一句極沉痛的話。古時的婦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通常沒受什麼教育,是無能力和無知識的代表。天下皆婦人,實已是天下男人連婦人都不如了,因為男人至少力氣比婦人大,受教育的機會也比婦人多。若到了像花蕊夫人詩中所形容的“十四萬人齊解甲”的地步那不僅是可恥,而是可悲到了極點。

疆土是我們生長的地方,子孫延續的所在,一旦失去,就如無根的浮萍一般,處處容身,卻無處可以安身。封疆縮地,戰血枯人,而歌舞猶喧,貂嬋自若,這是亡國時才會出現的情景。凡是有眼睛、有人性的人都不會如此。更何況朝廷中的文武官員,身負興亡的重任,豈能終日沉淪於溫柔鄉中,不知死期將至,那真的是連婦人都不如了!

歷史的殷鑑總是血淚斑斑,人性的善忘卻是千載如一,需要時時去提醒才不致重蹈覆轍。因此,嚴厲的文字是必要的,因為,它能刺激人們的心靈使它常保清醒而不致睡去。書生的貢獻雖然並不僅止於此,但這卻是他表達一片赤忱最直接而有力的方式。

二、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

人不通古今,襟裾馬牛;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

[譯文]

人如果不知通達古今的道理,就如同穿著衣服的牛馬一般;讀書人如果不明白廉恥,就像穿衣戴帽的豬狗一樣。

[評語]

所謂通達古今的道理,無非是指做人的道理而言。中國自古以來,最重要做人的道理,先聖先賢留下來的格言,都在教導我們如何做人,才不致失去了人的正道。即使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教訓,也是教我們如何做千古的人。所謂千古的人並不是指流芳萬世,而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如何為自己定位,如何對生命有個交代。如果這些道理都不明白,一生只知吃飯、工作、睡覺,那麼與牛馬又有什麼分別呢?人生並不僅止於此,然而,大部分人卻如此過了。並不是要做些轟轟烈烈的事才算懂得做人,大事也並非每個人都做得來的,但至少要不違背做人的本意,心眼不要如馬牛一般,只看眼前的一把糧草,而看不到天的遼闊,世界的無涯。當你認為自己是馬牛的時候,你就是馬牛,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人,你做的便該是人做的事。

至於知識分子,更應該懂得做人的道理,偏偏歷史上,乃至於現今的社會中,有許多讀書人做的卻是不知廉恥的事,這便是穿著衣做畜牲的事,這種人外表的形象是人,其實內在已經豬狗不如了。

三、君子寧以風霜自挾,毋為魚鳥親人

蒼蠅附驥,捷則捷矣,難辭處後之羞。蔦蘿依松,高則高矣,未免仰扳之恥。所以君子寧以風霜自挾,毋為魚鳥親人。

[譯文]

蒼蠅依附在馬的尾巴上,速度固然快極了,但卻洗不去黏在馬屁股後面的羞愧;蔦蘿繞著松樹生長,固然可以爬得很高,但也免不了攀附依賴的恥辱。所以,君子寧願挾風霜以自勵,也不要像缸中魚、籠中鳥一般,涎著臉親附於人。

[評語]

蠅附驥尾,一去千里,不過是個逐臭之夫,馬尾一揮,性命尚且難保,又有何益?蔦蘿依松,爬得再高,到底是個軟骨頭,雖能低頭看人,心卻低賤,眾人嘴裡雖然不說,心中卻十分明白。

君子立身處世,不在地位的高低,不在富貴榮華,而在自立與否。即使身處風霜之中,也不可成為缸魚籠鳥,避於人下,因為那已完全失去做為一個人的真性情,連最基本的一點人格也化為逐臭和低賤的奴性了。

四、仕夫貪財好貨,乃有爵之乞丐

平民種德施惠,是無位之公卿;仕夫貪財好貨,乃有爵之乞丐。

[譯文]

一般的百姓若能多做善事,施惠與人,雖然並無官位,其心卻可比公卿。在朝的官員若貪汙圖利,雖有地位,其心卻如同乞丐一般。

[評語]

人性的高貴並不在於地位的高低,生命的價值也不在官位的有無。為官而行可恥的事,不如為民而行可敬的事。富是能將多餘的給人,貴是站在上面幫助別人。有的人雖然擁有了全世界,卻拿不出一塊石子給人,這種人便是最窮的人;有的人雖已站在最高處,卻不肯伸出一隻手來扶助跌倒的人,這種人便是最賤的人。

什麼叫做乞丐?乞丐是永遠不足的人。人心如果貪婪無盡,永不知足,即使富如國王,也會貧如乞丐。人在吃飽之後很少會想到別人還餓著,這便是在富貴中的人缺乏同情心的原因。人在聲色和慾望的追逐中往往不能滿足,因此,便像夸父逐日一般愈逐愈渴,雖長江大海猶不能解其渴,所以,富人之心常如乞丐。

五、一失腳為千古恨

一失腳為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譯文]

一時不慎而犯下的錯誤會造成終身的遺憾,等到發覺而後悔時,已是事過年衰,無可挽回了。

[評語]

人生有多少錯誤可犯?又有多少時光可以蹉跎?有多少錯誤是可以挽救的?又有多少錯誤是無法挽救的?童年時跌交算不得什麼,父母師長總是要你爬起來,拍一拍就好了,以後走路要小心。成年後跌交有誰跟你講呢?講了你又肯聽嗎?

會跑跳的人不相信自己不會走路,而成年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會錯誤,在我們眼中所看到的成年人,有多少是愚昧無知的呢?小孩子只會在平地跌倒,成年人卻因為腳力強健,常由高山懸崖摔下。小孩子摔傷了,不過是皮肉之傷,很快就會痊癒。成年人的失足,卻傷及筋骨性命,要爬起來不知要耗費多少時間與精力。有形的跌倒,會感覺到疼,知道自己犯了錯誤才會如此。無形的深淵,孩童不敢走,成年人卻因自信而不知不覺地走下去,等到發現到達的是一個暗無天日的地方,想要再走回去,卻已發白體衰,生命已不再給他機會了。

生命雖短,歧路卻多,失足有時不僅帶來肉體的疼痛,還會帶來心靈上的悲傷。因此,年輕時要多看看自己的腳下,不要盡顧著瞻望遠方,更要先看看自己的心,有時腳走的方向並不是心想的方向,而心卻是會欺騙人的。

六、聖賢不白之衷,託之日月

聖賢不白之衷,託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氣,託之風雷。

[譯文]

聖賢所不曾表明的心意,已託付日月。天地間因不平而生的怒氣,卻表現在風雷上。

[評語]

日月亙古不變,總予人間光明。聖賢的心境也是如此,要人們都能棄黑暗而行於光明,使人間常歡喜而無悲愁。言語有辭窮處,心意有難表時,然而,此心卻昭昭如日月,經行不殆,永遠為人們的幸福著想。

人間有不平的事,天地有不平的氣。不平則鳴,因此產生革命,革命是人間的風雷。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俠客不平之氣;生靈塗炭,志士起義,為聖賢不平之氣。高下相傾,天地猶生怒氣,何況是人,因此,歷史上的暴君鮮有善終的。因為,不僅百姓不擁戴他,天地也要誅殺他,才能保有天地的祥和之氣。每見狂風驟雨後的天地,彷彿被洗滌過一遍,清爽明亮,便是這個道理。

七、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親兄弟折著,璧合翻作瓜分;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譯文]

親如手足的兄弟如果不團結,即使原本如同美玉一般有價值,分開也如瓜果一般不值錢。讀書人太過於愛財,書中的道理也會化為金錢的臭味。

[評語]

人們喻兄弟之情如手足,似骨肉,合在一起恰如美玉。有一個故事是說有個老人臨終時,兒子想分家產,老人要他們每人折一枝筷子,並讓他們明白一枝筷子容易折斷,多枝合在一起卻不容易折斷的道理。

兄弟之間不僅有友情,更有親情,照理說較朋友的關係更為深刻,但兄弟之間若失去了這份情感,卻連朋友都不如。朋友以利而害,兄弟也往往因利相傷,原為璧合而後瓜分,實在令人傷感,更莫說有煮豆燃箕的那種無情了。虎豹尚且不傷手足,何況是人呢?

讀書人當以明理為務,期能一展胸中的理想和抱負,如果太過於愛財,而墮落喪志,書中所學的道理也會因此忘得一乾二淨。書並沒有香氣,書中的道理使讀書人的心志馨香;錢並沒有臭味,錢使人忘卻了做人的道理而變得庸俗醜陋,這才是其臭味的所在。

八、心為形役,塵世馬牛

心為形役,塵世馬牛;身被名牽,樊籠雞騖。

[譯文]

人心如果成為形體的奴隸,那麼就如同牛馬一般活在世上。倘若身心為聲名所束縛,那麼就如同關在籠中的雞鴨一樣了。

[評語]

心是人的主宰,人與禽獸最大的不同處,便是人有心,會思想。馬牛是不會思想的,它們奔波勞碌,方才換得一把糧草,終其一生,都是為了糧草而活。人如果為了衣食而奔波,役使自己去做不樂意的事,豈不是同馬牛一樣了嗎?然而,世上有許多衣食無慮的人,卻心甘情願地做為馬牛,僅為了口體之養而放棄自己的思想,踐踏自己的心靈,這豈不較沒有思想的馬牛更為可悲嗎?

名是一種空洞的聲音,人卻是有形的物體,偏偏許多有形體的人卻被一些空洞的聲音所束縛,豈不是很可笑。名聲能滿足的只是虛榮感,虛榮感就像沒有實體的花朵一般,得了再多又有何用?而為了這些虛榮所付出的代價卻往往十分可觀。名聲是一種限定,使身心都不得自在。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逃避名聲,以免為名聲所累。

九、待人留不盡之恩,維繫無厭人心

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可以維繫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智,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

[譯文]

對待他人要留一些多餘而不竭盡的恩惠,這樣才可以維繫永遠不會滿足的人心。處理事情要保留多餘而不會竭盡的智慧,這樣才可以預防無法預測的變故。

[評語]

恩惠對於君子而言,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一般人的交往中卻很受重視。因為並非每個人都能以心相交,以義留之,既然非親非故,又非要不可,只好以恩惠留之了。人心是不能滿足的,因此,恩惠也不可斷絕,方足以維繫無厭的人心。至於知心相交,則要留有餘不盡的情義,方足以論交。

處事的時候,智不可以盡使,若有不足的地方,要儘快充實起來,惟有以遊刃有餘的心來處理事情,方有餘力應不測的變化。否則,力以使盡,智已用光,一旦事情發生變化,就再也沒有心力加以應付了,而導致前功盡棄,豈不是可惜!

一宇宙內事,要擔當,又要善擺脫

宇宙內事,要擔當,又要善擺脫,不擔當,則無經世之事業;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期。

[譯文]

世間的事,既要能夠承當擔負,又要善於解脫牽絆。若是不能承擔,便無法有改善世間的事業;如果不善於解脫牽絆,則無法有超出世間的胸懷。

[評語]

人既然生到這個世界,便要有所作為。這個世界很不完美,因此,這個世界有許多事需要改善,明顯的如戰爭和人類種種痛苦的解決,而根本做法則在於人心的改善,這些都必須藉助有擔當的人才能去做。

但是,人世間有許多事情會使這些有擔當的人迷惑,也有許多牽纏,使原本有志的青年改變了方向與初衷。因此,一顆智慧而超脫的心,乃是必要的。梁啟超先生曾說,一個有改善世界心志的人,“一生之中,不可無數年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年之中,不可無數月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日之中,不可無數刻住世界外之世界。”否則,“其所負荷之事,愈多愈重,久而久之,將為尋常人所染,而漸與之同化,腦髓也將炙涸,而智慧日損。”所謂世界外之世界即指心中無染無著的方寸之地。那是一片極為寧靜的淨土,在人世的生活中,不可無這片清明之地,這就是永不幹涸的智慧泉源和自由心境。

一一、極有見識,看得假認不得真

任他極有見識,看得假認不得真;隨你極有聰明,賣得巧藏不得拙。

[譯文]

任憑他對事物有多少見解,卻常常只看到假處,看不到真處。不管你多麼機警聰明,往往只能表現出巧妙之處,而藏不住背後的笨拙。

[評語]

生命中,有多少事是虛假的?就算你有再多的學識,也未必能認清這點。因為,學識是外來的,若以妄心去追求學問,所得仍然早班妄。這是智慧的問題,而非知識的問題,知識並不等於智慧。許多極有知識的人,克服不了自己的妄想和慾望,徒然追求虛假,始終看不透。

巧和拙是一體的兩面,可以說是孿生兄弟;巧的另一面是拙,拙的另一面是巧。許多極聰明的人,常會做出極笨的事而渾然不覺;許多看來愚拙的人,卻活得比自認為聰明的人有智慧。智慧不一定是巧妙的東西,刀背雖鈍,卻比刀刃不易受損,而且具有成為刀刃的潛力。什麼是聰明呢?自認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人。真正聰明的人,至少會看到自己的愚笨之處。

一二、量晴較雨,弄月嘲風

種兩頃附郭田,量晴較雨;尋幾個知心友,弄月嘲風。

[譯文]

在城郊種幾塊田地,計算著晴雨和氣候的變化。交幾個知心朋友,玩賞明月清風,欣賞彼此的文章。

[評語]

若想過自得其樂的生活,這不失為一個好方法。種田則衣食無憂,有知心則心不寂寞。弄風嘲月,是一種遊戲的態度,如果抱著遊戲的態度去種田,自然可以自得其樂。

這種遊戲的態度並非隨便或荒怠,而是一種不執著、輕鬆的心情。以這種心情交朋友,欣賞幾篇美妙的文章,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反之,如果以緊張的心情,去推算氣候的變化和討論文章,那麼,種田和看文章都成為苦事,而明月清風反成為累人的東西了。

趣味往往建立在距離上,如果利害心少了,距離便不那麼緊迫,就可以用一種藝術的態度去生活,因而趣味盎然。

一三、放得仙佛心下,方名為得道

放得俗人心下,方可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為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為得道。

[譯文]

能放得下世俗之心,方能成為真正的大丈夫;能放得下大丈夫之心,方能稱為仙佛;能放得下成成佛之心,方能徹悟宇宙的真相。

[評語]

所謂“放下”,主要是指心放下。世俗之心放不下,就會與人爭名奪利,得之便驕傲,失之便氣餒,富貴則改節,潦倒則失志,這就稱不上是大丈夫。大丈夫所以能成就大事業,在其能不為俗情所轉,而能扭轉俗情。

來英雄豪傑所不能勘破的,便是成大功立大業的心。若是功業不成,大丈夫也要嗟嘆懊惱了。然而,在仙佛的眼中看來,世間的種種功業,無非是夢幻泡影。因此,仙佛世間的事業,也如同夢幻一般。

所謂得道,簡單地說,便是徹底瞭解宇宙的真相。這個真相已是沒有“可不可得”這種意識上的見解了,因此,凡是在心中還有佛可以證得這識見的,就還不明白這個真相,因為,佛本是無得無證的。宇宙的真相亦是如此。

一四、執拗者福輕

執拗者福輕,而圓融之人其祿必厚;操切者壽夭,而寬厚之士其年必長。故君子不言命,養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盡人自可以迴天。

[譯文]

性情固執乖戾的人福氣很少,而性情圓滿融通的人祿命十分豐厚。做事急躁的人壽命短促,而性情寬容沉厚的人壽命長遠。所以,君子不談論命運,修養心性便足以安身立命,亦不討論天意,以為,盡人事便足以改變天意。

[評語]

一個人的福分祿命,往往決定在他的性情。什麼叫做福分呢?並非能吃喝玩樂便是有福分,因為,吃喝玩樂的另一面常空虛、無聊、墮落,那是苦,不是樂。福氣是一個人精神上能經常保持愉悅,這就不是性情執拗的人所能保持的態度了。因為性格太執拗了,只要稍有違逆之事,他便雷霆大怒,如何能常保持精神的愉快呢?凡事若能退一步想,樂於接受他人的建議,做人做事都會愉快順利得多。

同樣地,一個人如果一天到晚操心很多事情,又很性急,就算不得心臟病,也會罹患腸胃病,怎麼可能長壽呢?有時性急反而解決不了問題,不如讓心情保持冷靜,不要讓事情因操之過急而亂成一團,也許會發現許多事根本不成問題。即使有事,內心也是清楚明白的,不會被世事折磨得精神不濟。

通達生命之道的君子,不會談論命運,因為,他明白培養美好的心性,便能擁有美好的生命。他也不去揣測天意,因為,天意是由人做的事是否正確、是否盡全力來決定的。

一五、達人撒手懸崖

達人撒手懸崖,俗子沉身苦海。

[譯文]

通達生命之道的人能夠在極危險的境地放手離去,凡夫俗子則沉沒在世間的種種苦惱中難以脫離。

[評語]

懸崖和苦海都是一種比喻。生命中有許多境地看來十分危險急迫,例如,瀕臨破產的邊緣,或遭遇惡人的陷害和排擠等。在一般人覺來,就好像一隻手攀在懸崖上,一鬆手就會跌下萬丈深淵似的。而在通達生命真相的人眼中看來,生命不過短短數十年,不論成功或失敗,百年後盡成雲煙,只要掌握住內心,不使自己墜入痛苦的深淵,那麼,走在生命中的任何階段,都能如覆平地,安然渡過。

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他們心中的懸崖處處是人,一旦被擠下去,便掉入無邊無際的苦海中。事實上,崖上崖下都是苦惱的大海啊!怕掉下去的人早已沉溺在無邊的大海中了。

一六、身世浮名餘以夢蝶視之

身世浮名餘以夢蝶視之,斷不受肉眼相看。

[譯文]

人世的虛浮聲名,我把它當作有如莊周夢蝶一般,只是事物的變幻,絕不會去看它一眼。

[評語]

莊周夢蝶的寓言,經常被人用來說明生命的非真實性,因為,莊子既然可以夢見自己成為蝴蝶,而且感受又如此真實。那麼,又如何知道我們這一生,不是另一個更真實的自己所作的夢呢?夢總會醒,即使夢中的一切再真實,卻是虛無的。就像人總會死,生命中的種種情境,在當時曾經血淚交織的事實,乃至於誓死相隨的歡愛,日後回想起來,都是一場夢。而生命中的虛累聲名,更是夢中之夢了。為夢中的讚美而沾沾自喜,豈不可笑?

一七、有百折不回之真心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譯文]

一個人對任何事具有百折不撓的堅貞心志,逢到任何變化才有應付裕如的運用力。

[評語]

俗話說:“熟能生巧”。若凡事只做了一下,遇到困難,便畏難而不思克服,索性放棄,必定一事無成。就好像綠豆,它又稱為“鐵豆”,很不容易煮爛,必須用火耐心地煮很久才會爛,滋味才會逐漸出來。你想,沒有煮爛的綠豆吃起來是什麼滋味?

任何事情在處理的過程中,必定有它的困難處,等困難一一克服了,就是平坦大道。譬如走鋼索,一旦將心理和生理的種種困難克服了,再加上熟練的技巧,便能在鋼索上做出種種奇妙的動作。這妙用難道憑空便可隨手拈來嗎?妙用是將困難都克服以後,才能顯現出來的啊!

一八、立業建功,要從實地著腳

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處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譯文]

創立事業,建立功績,都要踏實地做,如果稍為有羨慕聲名的想法,便會使原有的成果變得虛假不實。究究道理,修養德性,時時都要從安身立命之處下工夫,如果稍為有計較功效的念頭,便落入了世俗的塵垢之念。

[評語]

醉心名譽聲聞的人,即使立業建功,也是為己,而非真心為人。不是真心去做的事,究竟是虛為之事,必隨聲名而改變心志。就如射箭,本欲射靶,卻一心以為鴻鵠將至,還能專心射箭嗎?真有鴻鵠飛來,心便逐鳥而去了。

至於講道修德,最重要的是為了涵養自己的德性,不是為了他人的眼光,也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好處。若是為了他人眼光而做聖賢樣,只是個蹩腳的戲子,不但辛苦,更是可笑。在道德上真正有所得的人,根本不計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計較他人的看法,便是落在世俗塵垢之念上了,道德也就失去了。

一九、有假兢業的心思

學者有假兢業的心思,又要有假瀟灑的趣味。

[譯文]

求學的人應該既要有認真對待學業的心情,又要有不拘泥,不迂腐的態度。

[評語]

這裡所說的“假”,並不是虛假的意思,而是一種趣味性和自我收束。對於學問、事業,抱著兢兢業業的態度固然不錯,然而變成緊張就不好了。如果學者通達生命的真實與非真實性,便可知事情並無絕對的嚴重。因此,所謂的兢業,無非是在悠然之中假借的一種戒慎態度,不但不會使我們的精神過度緊張,反而可以適當地激勵自己,使學問、事業有所增進。

所謂超逸絕俗,有時只是基於對世俗的憎惡,以為絕俗方有真實,而實際上卻是一種逃避,這就是另一種嚴重的心態了。因為,那樣便失去了幽默感和趣味性。沒有什麼真正可憎,也沒有什麼能真正脫離世間獨自存在,生命應在不嚴重與不放逸中,才是最佳的狀態。

二、無事如有事,時提防

無事如有事,時提防,可以弭意外之變。有事如無事,時鎮定,可以銷局中之危。

[譯文]

在平安無事時,要有所預防,好像隨時都會發生事情一般,這樣才能消弭意外發生的變化。在發生危機時,要保持鎮定的態度,好像沒有發生事情一樣,才能化險為夷。

[評語]

人在安定之中,往往不能看到危急之時;而危急之時,心思又被眼前的危機所震懾,不能定下心來思考解決之道。這都是由於只看到眼前,而不能考慮到另一面的緣故。人的眼光應常常看到事情的相反面,才能考慮得較為周全,“防患於未然”,“既來之,則安之”。前人的告誡,值得我們深思。

二一、窮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

窮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勢未催,生死之關先破。求之今人,誰堪語此?

[譯文]

在還未遭受貧窮或顯達的境遇時,便先確立自我生命的方向;在還未受到年老和疾病的折磨時,預先看破生死的道理。在現今的社會上,能和誰談論這些呢?

[評語]

一般人總要經過種種波折後,才能看透生命的真相,對自己該怎麼活才是最好的方式,才會有某種體任。然而,到了有這種體悟的時候,已是中年以上的人了。青春不再,而錯誤早已鑄成。只能在午夜夢迴時,頓足長嘆:“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低迷,紅淚偷垂。”有的人一生就在不經意中度過,過得懵懵懂懂,不知不覺。

其實,每個人都有智慧,只是大多數人都不敢確認罷了。因此,隨戲迷情,終要悲嘆於白髮衰鬢,而對生命有種種悔恨,死猶不甘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倒該想想“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二二、枝頭秋葉,將落猶然戀樹

枝頭秋葉,將落猶然戀樹;簷前野鳥,除死方得離籠。人之處世,可憐如此。

[譯文]

秋天樹枝上黃葉,即使將要落下,仍然眷戀著枝頭。屋簷下的野鳥,除非死去,否則不肯離開它的巢。人生在世,就像這秋葉與野鳥一般可憐。

[評語]

秋葉和野鳥著一“戀”字,所以可憐。黃將落不落,在秋風中顫抖搖曳,令人望之酸苦。野鳥一飲一啄,死守舊巢;飛既不及數里,生也不過數年。老鳥死去,幼鳥又如此終其一生。反觀大多數人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呢?

誰能視生命如浮雲,無所留戀?誰又能像浮雲,以天為家?而誰又能阻止生命不像浮雲一般消逝?雲本無心而出岫,人卻有情相挽留。一個要走,一個要留;一個短暫,一個卻要長久。生命的可憐與無奈就在這裡。然而,又是誰在可憐呢?無非是人讓自己可憐罷了!

二三、剛強,終不勝柔弱

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偏執,豈及乎圓融。

[譯文]

舌頭還存在的時候,往往牙齒都已掉光了,可見剛強總是勝不過柔弱。當門戶已朽敗時,卻不見門軸為蠹蟲所侵毀,可見偏執總是比不上圓融。

[評語]

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說明了柔弱中的生意,以及剛強中的死意。牙齒極堅硬,我們用它來咀嚼食物,然而它卻很容易毀損。舌頭雖柔軟,卻受牙齒的保護,發揮味覺的功能。滴水可以穿石,卻依然是水。由此可知,柔能克剛。因此,老子力主“柔弱勝剛強。”

門之易損,在其不動;而樞之不蠹,在其常動。因為不動,蠹蟲才有機可乘;因為常動,蠹蟲才無法入侵。樞因為圓,所以僅損磨擦的表面,且能照應各面;門因為方,所以兩面皆損,而只能照應一方。偏執與圓融的差別就在此。行事剛強偏執的人應引為借鑑。

二四、聲應氣求之夫

聲應氣求之夫,決不在於尋行數墨之士;風行水上之文,決不在於一句一字之奇。

[譯文]

心意相投的好友,絕不必經由文字斟酌才能互相瞭解。自然天成的文章,不在於一句或一字的晦澀奇特。

[評語]

心意相投的兩人,絕不在尋行數墨上了解,因為,文字所能表達的非常有限。有時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就能使雙方盡在不言中。我們說兩個人聲應氣求,等於說他們的頻率很接近一樣,好像是同一個電臺似的。別人怎麼撥都找不到那個頻道,如同尋行數墨一樣,就算找到了,聲音也不清楚,甚至根本聽不懂呢!

以“風行水上”來形容文章,可見是出乎自然,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至於“拈斷數莖須”之句,雖然不乏警字奇句,但大多有些苦澀之味,若是刻意推敲一字一句之奇,所以文章必忸怩造作之態,終不能成風行水上之文。所謂風行水上之為,大概要像蘇東坡所說的:“常行於所當行,而止於不可不止。?那樣的文章才堪當吧!

二五、才智英敏者,宜以學問攝其躁

才智英敏者,宜以學問攝其躁;氣節激昂者,當以德性融其偏。

[譯文]

才華和智慧敏捷出眾的人,最好能用學問來收攝浮躁之氣。志氣和節操過於激烈高亢的人,應當修養德性來融合個性偏激的地方。

[評語]

才智英敏的人反應很快,由於天資聰穎,對事情可能不愛多加考慮。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往往他們所作的決定顯得操切或浮躁。因為自恃聰明才智,在追求學問上,可能較為偷懶,不肯腳踏實地學習,反而變得志大才疏。這並不是說他們不是良材,只是沒有好好琢磨而已。如果他們肯努力在學問上腳踏實地紮根,而不那麼急切地想跑想飛的話,成就一定會比許多人都要大。

志節激昂的人嫉惡如仇,對社會的看法,往往是正反黑白過於分明。他們如果得不到社會的共鳴和支持,很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他們對人性需要有更多的瞭解和寬恕之情。因此,只有通過本身的修養和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才能緩和個性中過於激昂的部分。

二六、居軒冕之中,有山林氣味

居軒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常懷廊廟的經綸。

[譯文]

在朝為官顯達之時,必須要山間隱士那股清高的志趣。閒居在野的處士和隱者,也應懷抱治理國家的長才,不可忽略國家大事。

[評語]

所謂“山林的氣味”,是指達官顯貴的人,在胸臆中應保有一點天地的清氣。因為富貴榮華易使人迷失本心。而沾染上許多物戀。若名利的慾望太重身心不得自在,就很難保證不會假公濟私,做出危害國家利益的事來。

難道隱居山林的人是最“清高”的嗎?倒也未必。因為,他們只能獨善其身,而無法兼善天下。隱士中如呂尚、諸葛亮者,可說是能處林泉而懷廊廟經綸的人了。他們即使居軒冕之中,也不失其山林氣味,因此,既能不老死於山林,徒然過一生,也能不沉溺於軒冕,完成志業。

二七、少言語以當貴,多著述以當富

少言語以當貴,多著述以當富,載清名以當車,咀英華以當肉。

[譯文]

以少說話為貴。多著書立說為富有;把極好的清名當作車,美好的文章當作肉。

[評語]

貴是一種自尊。我們說沉默是金,其實,言語何嘗不是金?多言就如錢幣貶值一般,使言語成為破銅爛鐵,一文不值。反之,如果是經過心靈的醞釀,生活的體驗和學問的熔鑄,將所要講的話化為文字而著書立說,那麼,將是字字珠璣,啟人心靈。這難道不是精神上的富翁嗎?

有清名的人即使布衣草履,也能使人尊敬;有惡名的人即使乘坐最名貴的轎車,仍然令人厭棄。想要在眾人心中的馬路上開車奔馳,是不容易的。除非車上載的是清名美譽。至於論到美味,肉的滋味不過一時,而且又太厚膩,吃多了反而傷腸胃。只有美好的文章,才是心靈的豐盛饗宴,耐人尋味,不會使人神昏氣怠。所謂“開卷有益”,還是多讀書吧!

二八、要做男子,須負剛腸

要做男子,須負剛腸;欲學古人,當堅苦志。

[譯文]

要做個真正的大丈夫,必須有一副剛毅不阿的心腸。想要學習古人,應當堅定吃苦耐勞的志向。

[評語]

什麼叫做剛腸?就是一種充滿正氣,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心志;要為人間伸張正義,要有為世人打抱不平的抱負。“剛”水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阿諛,不逢迎。世間男子都應如此。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人,今之學者為己。”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古人講求的志氣和節操,以及生命的價值觀,對許多現代人來說,似乎是很難做到的事。大部分人都認為,像古人那樣活得太辛苦了。這就是由於物質的發達,使人忽略了精神生命使然。同時,也是因為人性的懦弱和怕吃苦。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在物質方面或許沒有我們豐富,然而,在精神方面我們卻貧乏極了。要學古人並非不可能,但是,要看我們有沒有勇氣改變價值尺度。若真能如此,古道就不遠了。

二九、柔玉溫香,觀想可成白骨

荷錢榆莢,飛來都作青蚨;柔玉溫香,觀想可成白骨。

[譯文]

荷葉和榆莢,就是我囊中的金錢。柔美的女子,通過時空的想象,不過是白骨一堆。

[評語]

金錢和美女,人見人愛。對於金錢,甚至想象有一種叫做“青蚨”的昆蟲,只要用它的血來塗錢,便能讓使用出去的錢自動回來,真是痴心妄想。不如把荷葉和榆莢當作錢,這就很有趣了。把大自然當作自己的財富,胸中丘壑,不言可諭。

傾國傾城的美女令人如痴如醉,卻不過是時空中的幻相。假以三十年,花容即以老去,再假以三十年,全成了累累白骨。事實上,凡是我們眼所觀、耳所聞、手所觸、鼻所嗅、心所想,都是時空中的幻影。明白這點,就能從無盡的貪愛痴纏中解脫出來。然而,凡夫俗子總是放不下。

三、煩惱場空,身住清涼世界

煩惱場空,身住清涼世界;營求念絕,心歸自在乾坤。

[譯文]

將煩惱的世界看破了,此身便能安住在清涼無比的世界裡;營營求取的念頭斷絕了,此心便能在天地間獲得自在。

[評語]

日本的快川和尚在諸侯織田信長縱火焚燒寺廟時,仍與全體僧眾靜靜打坐。在火堆裡,他臨終開示徒眾兩句偈語:“安禪何必需山水,滅卻心頭火亦涼。”當我們煩惱時,好像處在極熱的火堆裡,一刻都不能安住;而有一些厭世者,極度厭惡這個世界,甚至走上自殺之路。事實上,若能瞭解一切煩惱的本質其實是空的,也就不會被這些煩惱所幹擾了。能如此想,所謂的清涼世界就在心中。像快川和尚在火堆中仍能保有清涼的心境,那是何等的徹悟和定力啊!

我們的心本來是自在的,卻因種種營求的念頭,才把心束縛住了。追求金錢的,他的心就被金錢所束縛;渴望美人的,他的心就被美色所束縛。許多人的心從來沒有自由自在過。其實,內心若無非分之想,不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是自在的。

三一、斜陽樹下,閒隨老衲清譚

斜陽樹下,閒隨老衲清譚;深雪堂中,戲與騷人白戰。

[譯文]

斜陽夕照時,閒適地與老和尚在樹下談論佛理;在下著大雪的日子裡,與詩人文士們在廳堂中戲作禁體詩取樂。

[評語]

大多數人都把自己投擲在永不休止的追逐中,如果徒然把他喝住,問他:“你到底要什麼?”大概很多人都答不出來。即使答出來,在老和尚的眼中看來,也是微不足道的事。常常在佛寺看到令人警惕的句子:“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世度此生。”

詩人是可喜的,他能瞭解生命的趣味性;詩人也是可悲的,因為,他比一般人更能體會生命的悲劇性與無奈。屈原以言遭憂,心有所感而作《離騷》,後世遂以騷人稱詩人。然而,在深雪堂中戲作禁體詩的人們,卻像孩童一般快樂呢!

三二、寧為真士夫,不為假道學

寧為真士夫,不為假道學;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譯文]

寧願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而不做一個偽裝有道德學問的人。寧願像蘭草一般摧折,美玉一般粉碎,也不要像賤草蕭艾生長得很茂盛。

[評語]

真正的道德學問是難得的,所以才值得尊敬。正因為如此,有些人便偽裝有道德學問的樣子,渴望獲得別人的尊敬。最糟的是,他能獲得眾人的信任,卻不是真正擁有道德學問,很可能會誤導眾人。至於他生命的真實性和進步,早就被他自己給毀了。因此,我們要活得真實,不僅對他人如此,對自己更是如此。

人如果無品德,即使享有富貴榮華,也毫無價值。像蕭艾臭草,就算遍地皆是,徒惹人厭。

古人以溫潤的玉和蘭草的芬芳,來象徵君子的德行美好,人生在世,究竟是要像蘭草美玉,還是要像蕭艾?但看各人的取捨了。

三三、覷破興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

覷破興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閱盡寂寞繁華,豪傑心腸灰冷。

[譯文]

看破了人世興衰最後的結果,就能使種種得失之心如冰塊一般消溶。看盡了冷清寂寞和奢侈繁華的情景,便可使定要成為英雄豪傑的心腸如灰一般冷卻。

[評語]

興和衰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因此看到“興”的時候,便能預知“衰”;看到“得”的時候,也能預知“失”。明瞭這一點,許多事情就沒什麼可爭的,餘下來的便是一種純粹的努力。一般人的努力當中,常常夾雜著得失心,一旦將得失心放下,心境就能常保愉快。

繁華如曇花一現,寂寞則真實而長久。一般人總喜歡繁華熱鬧,害怕寂寞的情景,但是,無可避免的,所有的繁華都將歸於寂寞。明白這點,對於繁華就不會過度執著與渴望,對生命也能抱著比較平實的態度。

三四、名山乏侶,不解壁上芒鞋

名山乏侶,不解壁上芒鞋;好景無詩,虛懷囊中錦字。

[譯文]

山水名勝,如果缺乏知心伴侶同遊,也要任草鞋掛在牆壁上,不想拿下來穿。面對美好的風景,卻無法寫出一首好詩,就算帶著錦囊也是徒然。

[評語]

風景名勝,如果沒有好友同遊,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人的情感需要共鳴,尤其是面對良辰美景時,若能與好友共賞,才能稱得上是人間至樂。否則,一個人踽踽獨行,難免有幾許落寞。因此,若無好友,即使有山水名勝也懶得登臨,草鞋也只好任它掛在牆上了。

對於美景,每個人的感受都不相同。詩人能藉著生花妙筆,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使異地異時的人讀了,如親身體驗一般,令人心有慼慼焉。因此,對於詩人而言,面對美景而無詩,不免感到辜負了這片好山好水,而長嘆“徒攜錦囊”了。

三五、是技皆可成名天下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無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以自立天下,惟多技之人最勞。

[譯文]

只要有專門的本領,就可以在世上建立聲名,惟有那沒有一技之長的人活得最痛苦。只要專精一種技能,便足以憑自己的力量過活,但是,會的事情太多,反而活得很辛勞。

[評語]

成名並不難,要看人的用功專不專精;只要專精,即使在一粒米上刻字,也足以名聞天下。有很多人是樣樣通,樣樣松,結果一樣也做不成功。因此,只怕一樣專門的長處都沒有,那麼,想要自立自足就很困難了。人最好要具備謀生的技藝,才不會無以為生,被社會淘汰。然而,一個人會的事情如果很多,而且專精的話,那就會變成“能者多勞”了。

三六、才士不防泛駕

著履登山,翠微中獨逢老衲;乘桴浮海,雪浪裡群傍閒鷗。才士不妨泛駕,轅下駒吾弗願也;諍臣豈合模稜,殿上虎君無尤焉。

[譯文]

穿著草鞋登山,在青翠的山色中單獨遇見了老和尚;乘著木筏在海上漂流,雪白的浪花裡棲息著成群的海鷗,有才能的人不妨到山巔海涯去過日子吧!像車轅下面駒馬那般拘束的生活,實在不是我心所願啊!做為一個直言進諫的臣子,怎能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呢?坐在殿上像老虎一般威猛的君主,難道不會生氣嗎?

[評語]

登高望遠,整個凡塵都在腳下,俯看自己所住的世界,才發覺自己是活在多麼小的一片天地裡!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弄得自己整日悶悶不樂,是多麼的愚蠢啊!在山間遇到的老和尚,過的又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呢?海和山給人的感覺都是遼闊的,相對地,也讓人感覺到自己的渺小,人世間的許多名利得失,也就不再那麼值得計較了。

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這只是一句感嘆的話,孔子是捨不得入世的。自古以來,知識分子間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一為出世,一為入世。當然,後者是困難得多了。前者只是自清,而後者卻想清天下。古代是君主專制的時代,一句話說不好是要殺頭的,因此,許多知識分子在朝廷為官,都侷促得像轅下駒一般。以至於在理想抱負既不能伸展,身心又十分拘束不安的情形下,情願去過隱士生活了。話說回來,在今日的工業社會,真正要找到適合隱居的地方,還真不容易,不禁令人想起陶淵明的話來:“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三七、寧為薄倖狂夫,不作厚顏君子

吟詩劣於講書,罵座惡於足恭。兩而揆之,寧為薄倖狂夫,不作厚顏君子。

[譯文]

講解書中的道理好像比吟詩更容易令人有所得,在座上對人破口大罵,看來當然比過分恭敬要壞得多。然而,兩相比較之下,寧願做個輕薄狂狷的人,也不要做個厚臉皮的君子。

[評語]

講解書中的知識,似乎較容易為人接受,也容易讓人感到有所收穫。但是,並非每個人都能把道理講得透徹,往往有些人,自己沒有高尚的學問,卻喜歡做個誤導學子的教授。與其如此,倒不如關起門來,自個兒吟詩,就算別人聽到了,也可以在感性上直接予以認同或否定,不至於在知識上走錯了路。

罵座固然違反了禮數,但卻顯露了真情。與其過分謙恭而流於虛偽造作,不如做個性情真切的狂狷之徒。

三八、魑魅滿前,笑著阮家無鬼論

魑魅滿前,笑著阮家無鬼論;炎囂閱世,愁披劉氏北風圖。氣奪山川,色結煙霞。

[譯文]

眼前盡是陰險狡詐如鬼的人,而阮瞻卻主張無鬼論,真實可笑。看著這喧喧攘攘,爭逐不已的塵世,不禁滿懷憂愁地披覽劉褒的“北風圖”,它的氣勢蓋過了山川,墨色糾結了煙霞的鬱氣。

[評語]

鬼豈在鬼形?人若盡做些見不得人的事,等於是人形之鬼,連鬼見了都要自嘆不如。與阮瞻辯論的那個客人,因為說不過他,才現出鬼形,以表示“事實勝於雄辯”。倘若人的外形會隨著心而改變,就不必勞動這位鬼兄來為鬼辯解,相信阮瞻也不會主張“無鬼論”了。這是作者諷刺世人的話。

每個人見了劉褒的北風圖,都忍不住覺得寒冷,可見畫中的情景何其蕭颯!人熱衷於塵世的喧囂,為慾望而奔走,有如將一顆心置於熱火沸湯之中。不如去看看北風圖,或許能澆熄心頭的烈焰,讓自己得到一些清涼。

三九、至音不合眾聽,至寶不同眾好

至音不合眾聽,故伯牙絕弦;至寶不同眾好,故卞和泣玉。

[譯文]

格調太高的音樂很難讓眾人接受,所以,伯牙在鍾子期死後便不再彈琴。最珍貴的寶物很難讓眾人喜愛,因此,卞和才會抱著玉在荊山下面哭泣。

[評語]

太美好的事物,眾人往往難以體會;太珍貴的東西,眾人也不容易瞭解。因為,大家看慣的都是平常的事物,品味也跟隨著流俗。所以,曲高和寡。伯牙絕弦,是因為像鍾子期那樣的知音再也難覓了。既無知音,不如絕弦吧!

太珍貴的寶物,往往不為人所認識。因為大多數人都沒見過,所以也就不認那是珍寶。人們的價值,常常建立在比較上,沒有東西可堪比擬的寶物,往往就被誤認為毫無價值。就像我們的心,它甚至比和氏璧更珍貴,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認知而體會呢?

四、世人白晝寐語

世人白晝寐語,苟能寐中作白晝語,可謂常惺惺矣。

[譯文]

世上的人白日裡盡講些夢話,倘若能在睡夢中講清醒時該講的話,這人可說是能常常保持覺醒的狀態了。

[評語]

一個人一天所講的話,有多少昏話、廢話、無聊話、空話、醉話、客套話,以及不得不說的話呢?這些話很少有真實性。如果把人一天所說的話錄起來,也許,我們會發現自己說了一天的“夢話”呢!倘若在夢中都能知道這是夢,而不為夢所轉,就像一個人身處擾攘的世界,能不為外界所迷惑一樣,這個人可說是極清醒了。禪定有相當火候的人,在夢中清清楚楚,毫不顛倒,處在如夢的世間,也一樣不會被世俗的事物所迷,這種人真可謂之“常惺惺”了。只是,能有幾人如此呢?

四一、人勝我無害,我勝人非福

人勝我無害,彼無蓄怨之心;我勝人非福,恐有不測之禍。

[譯文]

他人勝過我,則沒有什麼害處;因為,這樣他便不會在心中對我積下什麼妒恨。我勝過他人,就不見得是自己的福氣了;倘若遇到心胸狹窄的人,恐怕會有難以預測的災禍發生。

[評語]

潛藏在人心中的好勝心理,可以說是爭鬥的根源,人之所以有自卑和自大的心理,便是從這裡發生的。我們總把他人當作超越的對象,做一些未必適合自己的事,他人也同樣把我們當作競爭對手。任何一種競爭,到了超過雙方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就十分痛苦了。很少有人相信,真正該超越的是我們自己。爭強鬥勝,敗了不足悲,勝了不足喜。敗了或許反而能“明哲保身”,勝了卻反招不測之禍,因為別人心有不甘,蓄意報復。倒不如以自己當競爭的對手,一日比一日充實,一年比一年長進,不會沾惹是非恩怨,自己還能更上層樓,豈非自求多福?

四二、閉門即是深山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譯文]

關起門,就像住在深山中一樣。能讀書,則處處都是淨土。

[評語]

將門關上,沒有任何人來干擾,那種感覺,就好像住在深山中一般。深山不在遠處,而在於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時空。有時,甚至連有形的門都不需要關,便能享受如處深山的樂趣。

好書之中固然有十分令人喜悅的境界,但是,書中的境界是由我們的心靈產生出來的,可見我們心中有更可喜的境界。佛家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阿彌陀佛的淨土,是阿彌陀佛憑其悲願所形成的。我們每個人心中也有一塊淨土,當我們眼見形相之時,心中卻無形相;耳聽聲時,心中無聲,鼻嗅香時,心中無香;舌嘗味時,心中無味;身觸覺時,心中無觸;意思想時,心中無法;久而久之,便達到一種不動心的境界。然後,我們便能使感官和意識不與外界相勾結,而達到一種清明的狀態,所有念頭都不再生起。當這種境界穩固之後,我們面對任何事物,都能以一種清淨而無染無著的思維去處理。無論在何種喧囂的環境,都能保持心中一片最明澈的淨土,不受任何干擾。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深山吧!住在深山,還未必有這種絕對寧靜的心境呢!

四三、欲見聖人氣象

欲見聖人氣象,須於自己胸中潔淨時觀之。

[譯文]

想要見到聖人的胸襟氣度,必須在自己內心一塵不染的時候觀察,才可以明白。

[評語]

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釋迦牟尼則說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可見所謂的聖人,乃至於佛,每一個人都做得,都有成為聖人和佛的潛力。但是,大部分的人在世事中流轉,以致心智昏沉而矇昧,無法靜下來面對自己的生命。

聖人的本性和我們的本性是相同的,聖人就像金礦中已提煉出來的金子,而我們則是包容著許多雜質的礦物。倘若我們要像聖人一般成為珍貴的金子,就必須把心性中的雜質除去。只要我們相信自己能做到,便能由改善自己,進而改善別人。禪宗慧經禪師有一首偈是這樣的:“清清淨淨一靈光,剎剎塵塵不覆藏,萬萬千千都失覺,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但是,大部分人不是不敢承當,就是不肯承當。

四四、成名每在窮苦日

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志時。

[譯文]

一個人成名往往是在過窮苦日子的時候,失敗則是在志得意滿之時。

[評語]

人在窮苦之中,比較容易立志向上,因為,困難的境況,正足以激勵自己,所以,往往會不斷地努力來充實自己,就像種籽在黑暗的泥土中,為了見到陽光,便不斷地吸收養分往上鑽。終有一天,它會衝破泥土,發芽抽枝,開出最美的花朵。

然而,人在成名之後,就容易志得意滿,也失去了貧窮時那股衝勁。再加上成功之後,外界增加了許多引誘,以至於能力不斷向外耗散,卻沒有增加。此外,一個人在成功之後,如果不懂得收斂鋒芒,太過於炫耀,結果反而會招致失敗。

四五、讓利精於取利

讓利精於取利,逃名巧於邀名。

[譯文]

將利益讓給他人,比和他人爭取利益更為明智;逃避聲名比求取聲名更為聰明。

[評語]

與人交往或共事,利益往往是大家爭執的起因。每個人都想獲得較多的利益,也因而失去珍貴的友誼,或是做人的立場,甚至喪失人格。最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寧可少得一些利益,而不要傷了彼此的友誼與和氣。利字旁邊一把刀,可能傷害自己,也可能傷害別人,爭名逐利者,應引為戒。

聲名使一個人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但是,眾人的眼光也像一條條無形的繩索,將一個人牢牢地捆住。因此,明智的人逃避聲名,就好像美麗的禽鳥逃避獵槍和羅網一樣;否則,一旦被捕獲,就失去自由自在的生活了。所以,“逃名巧於邀名”。

四六、過分求福,適以速禍

過分求福,適以速禍;安分速禍,將自得福。

[譯文]

過分地求福,將使禍事加速降臨;對於突發的災禍安然處之,自然能夠逢凶化吉。

[評語]

禍事起於過分貪求,而福事卻存在安分守己之中。比方吹一個氣球,吹得太脹,它就會爆炸;能適可而止,它便冉冉飄升。因此,一個人過分求福,不但連原有的福分會失去,甚至招來更大的禍害。而對於突發的災禍,則不要太過驚慌:就像走在危橋上,如果太過害怕而手忙腳亂,很可能就會掉進激流中。所以,禍福相倚,雖難預料,但也看人是否能自守福分。

四七、看書不可拘泥舊說

看書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舊說,更不可附會新說。

[譯文]

看書貴在能將書中的道理貫通透徹,不受舊有學說的限制而不知變通,更不可對新學說還未十分了解時,就盲目地信從。

[評語]

書是人類運用心靈、觀察外界種種現象,以及對人類自身反省的紀錄。根本上而言,人心才是一切知識發生的根源。各種學說,目的在改善人類的生活和生命,但是,任何學說都只具有相對真理的意義。也就是說,隨著時代的改變,以及人類客觀環境的變遷,它可能不再適用於人類。同時,這些學說可能有錯誤,而對人類本身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學說的新舊對於其真確性並沒有必然的關係。也許在舊學說中,我們發現了人性中比較基本而長久的東西,而新學說有時反而像走入迷宮,使人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了。因此,改善文明和人性的出發點――“人心”,成為最重要的學問。就這點而言,現代人做得未必比古人好。一切書中的道理,都比不上人心的改善,人具有使自己幸福的智慧和能力,但卻不知好好掌握。

四八、對棋不若觀棋

對棋不若觀棋,觀棋不若彈瑟,彈瑟不若聽琴。古云: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斯言信然。

[譯文]

與人下棋不如觀人下棋,觀人下棋不如自己彈瑟,自己彈瑟又不如聽人彈琴。古人說:“只要能體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這句話是很可以相信的。

[評語]

下棋難免有殺伐之氣和得失之心,不如旁觀者清。觀棋不語真君子,眼看兵死馬亡的,不說又如鯁在喉,說了又惹人厭,不如自個兒去彈瑟。但是,瑟音悽切,彈來寂寞,倒不如聽人彈琴。

然而,彈琴是有心彈呢?還是無心彈呢?聽琴又是有心聽呢?還是無心聽呢?不管有心無心,又豈在弦呢?有絃琴以有心聽,何若無絃琴以無心聽,更能解琴中真趣呢?世事如棋不足觀,人心如琴不可彈,誰又能解“人間”這張無絃琴的真意呢?

四九、伶人代古人語

伶人代古人語,代古人笑,代古人憤,今文人為文似之。伶人登臺肖古人,下臺還伶人,今文人為文又似之,很令古人見今文人,當何如憤,何如笑,何如語。

[譯文]

唱戲的扮成古人,代替古人講話,代替古人笑,甚至替古人生氣,現在的讀書人寫文章就彷彿如此。唱戲的在戲臺上很像古人,但是一下了戲臺,又恢復伶人的身分了,現在的讀書人寫文章又和這點很相似。假使讓古人見到現在的讀書人,真不知他們要如何生氣,如何笑,如何講話了。

[評語]

這裡雖然是批評讀書人寫文章不該像演戲的人,僅是模仿古人,但是,如果我們以同樣的觀點來看人生,就是這麼一句話:“生命應該由其內容來決定其角色。”

無論把人生的過程當作一篇文章,一首詩,或者是一齣戲,當我們在模仿他人,或是不經思索就接受一種生活模式時,是否已陷入了虛偽的生命中?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是否與自己真正的內在完全不符?我們是否真正反省過自我的生命,才選擇了這個角色?還是讓角色來選擇我們,自己如同伶人一般,為別人哭,為別人笑,為別人生氣呢?

五、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痴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譯文]

讀書人貧窮而不能在物質上救濟他人的,逢到他人遇事糊塗迷惑之處,能夠用言語來點醒他;或是遇到他人有急難時,用言語來解救他,同樣是無可比擬的善事和美德。

[評語]

我們可以發現,言語是一種惠而不貴的東西,智慧更是千金不易的寶貝。讀書人也許在物質上無法提供給別人很多的幫助,但是,在言語和智慧上,卻可以貢獻給別人無盡的寶藏。

在物質上救濟人並不困難,救濟人的心卻很不容易;用車子載人一段很容易,為痴迷的人指引一條光明的道路卻很困難。讀書人在物質上也許並不富足,但是,在心靈上應該較一般人更為明智。他應該在生活和生命的智慧上,讓自己成為一座燈塔,幫助眾人過更和諧圓滿的生活。

五一、夜者日之餘

夜者日之餘,雨者月之餘,冬者歲之餘。當此三餘,人事稍疏,正可一意學問。

[譯文]

夜晚是一天所剩餘的時間,下雨天是一月所剩餘的時間,冬天則是一年所剩餘的時間,在這三種剩餘的時間裡,人事來往較不頻繁,正好能用來專心一意地讀書。

[評語]

夜晚讀書,神志較為清明,因為,一日之事已畢,白日種種紛亂的念頭,都已平息下來,無人打擾,正是最好的讀書時間。下雨天時,人們多半不喜出門,有的人因雨而感到煩躁,然而,聰明的人正好利用這段時間來讀書,此時惟有雨聲相伴,更使人心無旁騖。豈非讀書最好的時候?

冬日天氣寒冷,在寒氣中精神更為清楚,此時讀書理路甚為明白,所以最為適宜。懂得由書中汲取樂趣的人,夜晚、下雨天、冬日對他而言,都是可愛的時光。不懂得讀書的人,夜晚感到無聊,下雨天覺得煩躁,冬日就乾脆提早鑽進被窩,真是辜負了老天的美意。

五二、簡傲不可謂高

簡傲不可謂高,諂諛不可謂謙,刻薄不可謂嚴明,苟不可謂寬大。

[譯文]

不可把輕忽傲慢誤為高明,也不可將阿諛諂媚視為謙讓,待人苟酷不能稱之為嚴明,也不能視人格卑賤為心胸寬大。

[評語]

有很多德性極容易為人混淆,不可不辨明。像人們往往以待人傲慢,來表現自己高人一等;把善於運用花言巧語的人,當作是謙虛的人。事實上,高明在於內涵,而不在外表;謙虛出於真心,而不出於假意。真正有內涵的人,絕不輕忽傲慢;真正謙虛的人虛懷若谷,並不對人阿諛奉承。

有人誤把待人苛刻當作嚴明,又把人格卑賤視為心胸寬大。實際上,嚴明並不失寬大,寬大亦不失去做人的原則。苛刻不過是自私和殘忍,卑賤則是毫無人格,所以,苛酷的人踐踏他人,卑賤的人則是自我踐踏。

五三、畫家之妙,皆在運筆之先

畫家之妙,皆在運筆之先;運思之際,一經點染,便減神機。長於筆者,文章即如言語;長於舌者,言語即成文章。昔人謂丹青乃無言之詩,詩句乃有言之畫,餘則欲丹青似詩,詩句無言,方許各臻妙境。

[譯文]

畫家的靈妙之處,全在下筆前構思之時。此時如果有一點雜念,便無法將神妙之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善於寫文章的人,他的文章便是最美妙的言語;善於講話的人,所講的話便是最美好的篇章。古人說的畫乃是無聲的詩,詩則是有聲的畫;我認為,最好的畫如同詩一般,能無窮地展現而不著一字。如此,詩和畫才算達到了神妙的境界。

[評語]

畫家要下筆繪一幅畫之前,必先沉思靜慮,默想要表現的心靈世界,如何採擷醞釀在心靈中的風景,如何在貼切的安排中達到盡善盡美。畫家畫的是“意”,色彩和形相乃是他表達心中“意”的工具;倘若他在下筆之前,沒有將感覺和心靈提升、純化至某一境界,他所繪出來的畫,就會有不協調的雜質出現。

畫是空間的藝術,而詩是時間的藝術。事實上,這只是表面的看法,真正的詩和畫是時空兼容,甚至超越時空的。詩和畫的神妙處不完全在詩、畫的本身,而在它的畫面、文字之外,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是此理。

五四、累月獨處

累月獨處,一室蕭條,取雲霞為侶伴,引青松為心知;或稚子老翁,閒中來過,濁酒一壺,蹲鴟一盂,相共開笑口,所談浮生閒話,絕不及市朝。客去關門,了無報謝,如是畢餘生足矣。

[譯文]

連續數月獨居,雖然一屋子的冷清,但是,卻有浮雲彩霞作我的伴侶,青松當我的知心。空閒時,老年人會帶著幼童過來拜訪,這時,我便以一壺濁酒、一盤大芋招待客人,聊的都是一些家常話,而不談及市肆朝廷方面的俗事;聊得盡興了,便告辭而去,不需要起身送客。如果能這樣過一輩子,我就心滿意足了。

[評語]

有的人認為,生命並不需要多采多姿,只要寧靜安祥地過,這種人的生命就像一條清澈的小溪,慢慢地流。

生命在平淡中有平淡的美好,這是生活在激切中的人所渴求不到的。活得激切又如何呢?還不是一樣要流向大海。只要有自己生活的境界,不見得要與別人共流。溪流雖小,載得動孩童的紙船,也映得清老年人的白髮,岸邊的青松和天上的雲彩,最能明白這水一般自在的心境啊!

五五、耳目寬則天地窄

耳目寬則天地窄,爭務短則日月長。

[譯文]

耳目用得太多,便會覺得天地間很狹隘。將爭名逐利的事務減少,則時間便會變得清閒而悠長。

[評語]

許多事情,聽了還不如不聽;許多世態情狀,看了還不如不看。我們要有盲者和聾者的智慧,去聽那無聲之聲,見那無色之色。當我們傾耳去聽,極目去看時,我們所聽所見都是有限;當我們閉目去看,掩耳去聽時,我們掌握了無限。

五六、從江干溪畔箕踞

從江干溪畔箕踞,石上聽水聲,浩浩潺潺,粼粼冷冷,恰似一部天然之樂韻。疑有湘靈,在水中鼓瑟也。

[譯文]

在江邊和溪岸的石上曲著雙腿而坐,聆聽著水聲,時而聲勢浩大,時而低如耳語;有時聲音清澈,有時卻沉默寂靜,就好像一首大自然的樂曲一般,不禁令我懷疑,是否有湘水的女神,在水中彈奏她的錦瑟。

[評語]

湘靈只鼓瑟給佇足江邊溪岸的人聽吧!因為,只有他才聆聽得到大自然神妙的樂音。他神清氣定,內心寧靜祥和,物我合一,登高山則能聽高山的雄偉呼喚,臨溪流則能聞溪流的喃喃私語;甚至閒坐家中,也能神遊物外。只要我們凝神感受大自然的樂音是無處不在的。

五七、有書癖而無剪裁,徒號書廚

有書癖而無剪裁,徒號書廚;惟名飲而少蘊藉,終非名飲。

[譯文]

有愛讀書的癖好,卻對知識無所取捨和選擇,這種人不過像藏書的書櫥罷了。只具備飲酒之名,卻不懂飲酒時含蓄不盡的意味,終不能算是能飲之人。

[評語]

讀書而無揀擇,便是對知識毫無主見了,就像一個書架,你放上什麼書,它便容納什麼書。讀書即使是抱著欣賞的態度,總也有喜歡和不喜歡的書吧!像朋友,有的人可以成為知己,有的人卻很難溝通。雖然說各種書都應該去了解一下,但是,並不表示書中講的都要照單全收。所有的知識,都必須經過智慧的關照和批判後,才可以決定哪些觀念真正具有價值,值得我們採納;哪些只不過是心智的殘渣,應該丟棄。善於讀書的人,任何一本書對他而言都像渡河的木筏,既然渡過了河流,就該舍筏登岸,有誰會在上岸之後,還拖著竹筏過日子呢?畢竟一切書本所教導我們的,是應該入閣把生命過得更好。如果,我們能閱讀生命這本大書,並能由其中獲得智慧,那是勝過讀任何書的。

飲酒的意趣不僅在酒的本身,就像畫有留白,詩有無言之美,酒亦有酒外情趣。世人飲酒往往是飲得爛醉如泥,意味這才叫飲酒。名士飲酒卻僅僅沾唇,或是嗅嗅酒氣便已微醺,未必一定要入口,更無需喝得酩酊大醉,神志昏亂。

五八、鳥啼花落

鳥啼花落,欣然有會於心,譴小奴,挈癭樽,酤白酒,飲一梨花瓷盞,急取詩卷,快讀一過以咽之,蕭然不知其在塵埃間也。

[譯文]

聽到鳥啼,見到花落,心中有所領悟而感到十分歡喜,立刻教小僮帶著酒甕買回白酒,以梨花酒杯飲下一杯,並馬上取來詩卷,迅速地讀過,當作下酒的美味,這時胸中清爽快意,彷彿不在人間。

[評語]

樂趣並不在遠處,就在眼前,人們往往捨近求遠。生活完全看自己如何安排,最可憐的是那些擁有金錢,卻不懂得安排自己生活的人。憂苦的人在山間海涯追尋青鳥,卻不知青鳥就在他的窗前,人是多麼地昧與追索,而寡於歡樂啊!

快樂從來未曾躲著人,只是人們無心體味快樂。

五九、自古及今山之勝

自古及今山之勝,多妙於天成,每壞於人造。

[譯文]

古今的名山勝景,其絕妙之處大多在於天然生成,卻往往被人造的景觀所破壞。

[評語]

自然有它自己的生命,人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山林的美好,不僅在其生命的自然,同時也在其遠離人類的種種惡習氣,然而我們看看,我們現在還有幾座乾淨的山?人們愚弄自己的智慧不要緊,他還進一步侮辱了自然。把飛鳥趕出山林,把游魚驅出溪流,把海洋變成毒藥,把野獸囚在鐵籠,這都是偉大的人類做出來的事。人真的是天之驕子,更不愧是萬物之靈了。

六、清閒無事,坐臥隨心

清閒無事,坐臥隨心,雖粗衣淡飯,但覺一塵不淡。憂患纏身,繁擾奔忙,雖錦衣厚味,只覺萬狀苦愁。

[譯文]

清閒自在,要坐要躺隨自己的心意,雖然穿的是粗布做的衣服,吃的是沒有佐料的淡飯,但是,卻覺得滋味很濃厚。至於那些憂愁煩惱二患得患失的人,整日都在繁務中勞煩奔走,雖然穿的是錦衣,吃的是美味,卻覺得萬事皆苦。

[評語]

人貴適意,不適意則五快樂可言。最傻的是那些擁有一切卻不懂得享用的人,最聰明的是那些什麼都不擁有,卻享用一切的人。那些身上穿的是錦衣,口中食的是玉食,心卻不知道遺失到哪裡去的人,和木頭人有什麼差別呢?

不擁有一切的人,即享用一切。因為擁有,不僅是你擁有事物,也被事物所擁有,一旦有太多事物纏身,就會失去了自己。不擁有二享有,才是生活最高超的技巧。

六一、舞蝶遊蜂

舞蝶遊蜂,忙中之閒,閒中之忙。落花飛絮,景中之情,情中之景。

[譯文]

蝴蝶款款飛,蜜蜂急急舞,它們在忙碌中有著閒情,在閒情中又顯得十分忙碌。花落了,柳絮也隨風飛揚,在這樣的景色中有著難言的情意,這難言的情意便隱藏在如此的景色之中。

[評語]

蜂蝶是在翩翩飛舞呢?還是在忙碌的工作呢?人有這般的閒情嗎?我們很難將工作和閒情合而為一,蜂蝶卻很有辦法哩!

我們生命中有許多美好的經驗,就像花一般悄悄地凋落。看著落花,我們心中彷彿有一種聲音在告訴我們:“過去了,過去了……”是的,一切都會過去的,就像滿天的柳絮一般,隨風飄逝。

六二、鳥棲高枝,彈射難加

鳥棲高枝,彈射難加:魚潛深淵,網釣不及;士隱巖穴,禍患焉至。

[譯文]

鳥棲在最高的樹枝上,彈弓難以打到它;魚潛在水深的地方,魚網難以捕獲它;有學問的人隱居在巖窟裡,禍害哪裡會降臨在他身上呢?

[評語]

在古代,假如想逃避禍害兵亂,只要隱居就好了,甚至可以像桃花源記中的人,避上千年,而“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是,在現代的世界,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可以說“士無可隱之巖穴”了,一旦發生禍亂,面臨的是整體絕滅的困境,無人可以倖免,也無人可以逃避這個問題。

也就是說,現在不再是隱居巖穴的問題,而是如何把巖穴底下遍佈的炸藥移去的問題;不是個人禍患焉至的問題,而是整體人類禍患焉至的問題。禍患在哪裡呢?禍患就在人的心裡,就像“桃花源”也在人的心裡一樣。

六三、混跡塵中,高視物外

混跡塵中,高視物外;陶情杯酒,寄興篇詠;藏名一時,尚友千古。

[譯文]

在塵世中安置自己的形跡。眼光卻超出世間的物累,在酒杯中得到了無比的樂趣,在詩篇歌詠中寄託了自己的意興,暫且隱匿自己的聲名吧!只要在精神上能與古人為友。

[評語]

一個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質的層面,他的世界便無比地開闊自由,不為塵世所牽縛。陶情於杯酒,寄興於篇詠,精神的醇酒是充塞於天地之間的,只看你飲不飲得。若是飲得,便是醍醐,便是甘露。同樣地,無形的篇詠,藏於天地,亦藏於微塵,只看你會得,會不得;詠得,詠不得。若你詠得,宇宙便是無邊的詩篇;若是會不得,便化一顆玲瓏心成頑石,五色筆作禿筆,終不能體會風行水面之文。

能為友者,固不在形跡;能顯名者,亦不在一時。一時名聲,徒擾人心;以形為友,總不知心。精神本無時空的界限,展開古人充滿智慧的文章,與之神遊,總比見到眼前虛情假意的人要好得多。名聲能顯耀一時,未必能顯耀千古,無論一時或千古,總以此心無礙,不受束縛為要。

六四、五夜雞鳴

五夜雞鳴,喚起窗前明月;一覺睡醒,看破夢裡當年。

[譯文]

五更天將亮時,雞啼聲將睡夢中的人喚醒,只見一輪明月高掛在窗外。我由睡夢中醒來,憬悟到當年種種,就像夢幻一般消失無蹤。

[評語]

一夜夢中,有多少昏亂,多少追逐?多少得到的欣喜,和多少失去的悲傷?有時夢中微笑,有時淚溼枕被,有時夢裡驚慌,有時夢鎖雙眉,這種種紛亂的夢境,都被一聲雞啼所驚醒,醒來只見窗前明月高懸。想起夢中的一切,望著枕上的淚痕,不禁啞然失笑。

是的,當年的愛恨糾纏,難分難捨,到最後難分的終究是分了,難捨的到底也舍了,如今想來,無非是夢。就像一齣戲,由於演得太入神,竟在臺上哭得涕泗縱橫,下得臺來,才想到原來是戲。但是,有人已經忘了這是戲,只好永遠不停地演下去,演了一出又一出。也許,只有將戲院所有的燈光都打開,他才能覺察到粉墨的虛偽性;將所有的劇本都撕毀,他才能憬悟劇情的荒唐。

六五、取涼於扇

取涼於扇,不若清風之徐來;激水於井,不若甘雨之時降。

[譯文]

以扇子取涼,不如慢慢吹拂的清風。到井中汲水,不如上天及時降下的雨水。

[評語]

畢竟,大自然所能做的,比我們多得太多了,而且做得更好。我們無法使地球運轉,無法使海洋律動,甚至山谷中的微風,我們也無力使它發生。

當我們以扇子取涼時,我們渴望的是清風;當我們汲水於井時,我們盼望的是甘露。當清風來時,我們便捐棄了扇子;當甘霖降下,我們便不再提動井繩。人類所作所為,只不過是補救自然所不肯給予的,當自然給予時,人類還夫復何求呢?

六六、月榭憑欄

月榭憑欄,飛凌飄緲;雲房啟戶,坐看氤氳。

[譯文]

月光下,倚靠著高臺的欄杆,心思早已飛向那恍惚有無之境。打開山居的門扉,坐看山間瀰漫無盡的雲煙變幻。

[評語]

天上明月,照盡無邊的山河大地,無邊的世間夢境。獨立高臺,瞻望明月,這人間的情意何時能盡?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云:“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又云:“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真的,到底有幾人能乘月歸去呢?然而“千江有水千江月”,何處春江無月明呢?

處世三大奇書——《小窗幽記》全文及譯文(下)

靜靜地坐著,看那山間升起的煙雲千變萬化,沒有一刻停留,難道我們真要看到煙消雲散才肯相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