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打大還用閃電戰?德國怎麼輸給蘇聯,日本就怎麼輸給中國

以小打大還用閃電戰?德國怎麼輸給蘇聯,日本就怎麼輸給中國!

以小打大還用閃電戰?德國怎麼輸給蘇聯,日本就怎麼輸給中國

不是有坦克就能打閃電戰。閃電戰的首要前提是,第一,必須在絕對實力上處於壓倒性的優勢,比如德國對波蘭和比利時、荷蘭、丹麥這些國家,二戰時的實力就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第二,在裝備水平上也擁有絕對優勢,而且機動能力和兵力投送能力都要遠高於對手,這樣才具備採用閃電戰的能力。閃電戰的目的是,要在對方的援軍到來之前,集結足夠強大的兵力和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全殲敵人。簡單說,就是用大炮轟蚊子。

德國之所以這麼做,是要迅速解決這些外圍和周邊國家,避免戰爭陷入曠日持久的狀態,拉長時間,讓英國、法國和蘇聯等國家的軍隊有充分的時間做出反應,集結並開赴前線,增援這些國家。這其實就是我軍從紅軍時期一直強調的打大殲滅戰的戰略思想,目的不是傷敵十指,而是斷敵一指,逐步剪其羽翼,讓對手孤立無援,只能集中主力與自己進行戰略決戰。也就是說,德國閃擊波蘭、荷蘭、比利時和丹麥這些小國,都是在為與法國進行決戰做外圍準備工作。

以小打大還用閃電戰?德國怎麼輸給蘇聯,日本就怎麼輸給中國

在這種條件下,德國才在二戰初期多次使用閃電戰,尤其是用坦克和裝甲部隊遠程迂迴到敵人側背,完成合圍,迫使敵人投降或者放棄抵抗,從而迅速結束結束戰爭。此後,在進攻法國的戰役中,德國並不是採用閃電戰,只是利用坦克和裝甲部隊的快速機動性,遠距離迂迴到了馬其諾防線的背後,讓法軍原計劃的防禦體系完全作廢,不得不以野戰姿態與德軍進行戰略決戰,最後被德軍包圍消滅。此後,在進攻蘇聯時,德軍也採用了類似的方式,也就是在第一波攻擊中就集結強大兵力與武器,以泰山壓頂之勢摧垮對手,而且初期也取得了成功,只是逐步深入之後,蘇軍開始逐步穩住了陣線,閃電戰也不靈了,變成了持久戰和消耗戰。

用這些條件來看日本,日本當時其實完全不具備對中國進行閃電戰的能力。首先是兵力對比上,日軍在侵華初期的戰略並不清晰,仍然試圖從華北地區入手,逐步蠶食,每次都將戰爭規模控制在一定限度內,使戰爭不要變成全面戰爭。但從盧溝橋的槍聲一響,中國就進入了全面動員狀態,不僅在華北與日軍大打出手,又在淞滬戰場與日軍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持久抵抗,迫使日軍以劣勢兵力分散在兩個戰場作戰。而且,每個戰場上國軍在兵力上都對日軍處於優勢,使日軍每次遠距離迂迴包圍殲滅的企圖都以失敗告終。

以小打大還用閃電戰?德國怎麼輸給蘇聯,日本就怎麼輸給中國

比如日軍在淞滬會戰後期,突然從杭州灣和金山衛登陸,包抄國軍後路,意圖圍殲當時麇集在淞滬戰場上的國軍主力部隊,但因為日軍的兵力投送能力有限,包抄後路的部隊數量和規模不夠,所以並未能完全堵住國軍向南京撤退的退路,只能在國軍全線潰退之後從淞滬戰場上以追擊姿態向南京攻擊前進。在南京保衛戰中,日軍再次進行遠距離迂迴,南路日軍從太湖以南繞道浙皖邊境地區,然後折向北,攻佔蕪湖、宣城一帶,再次企圖切斷國軍退路,但同樣因為日軍兵力不足,國軍還是大量潰退到了江北。徐州會戰中,日軍企圖南北對進,會師津浦路,然後將徐州附近的第五戰區部隊圍殲,結果在臺兒莊遭遇失敗,損兵折將,三四十萬國軍有組織的分批轉移到了大別山地區。

其實日軍在戰爭初期確實也有過類似閃電戰的想法,也就是當時日軍高層揚言三個月內佔領全中國的痴心妄想。這就是因為日軍高估了自己與中國軍隊之間的武器裝備的差距,以為這個差距完全可以彌補雙方動員能力和戰爭潛力之間的差距,並且,還可以超過中國。但事實證明,日軍的武器裝備雖然對中國有絕對優勢,但並沒有達到日軍自己想象的那麼大,尤其是在淞滬戰場上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國軍雖然採用了愚蠢的添油戰術,逐次增兵輪戰的戰術,但日軍也並沒有好到哪裡去。所以,淞滬會戰雙方的損失都不小,國軍傷亡約三十萬人,日軍傷亡也達到十萬人。而這個損失對中國來說可以承受,對日軍就比較重了。

以小打大還用閃電戰?德國怎麼輸給蘇聯,日本就怎麼輸給中國

這也是當時中國一些具備戰略意識的人提出持久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在武器裝備和軍隊訓練水平上不如日軍,所以日軍希望以這個優勢來速戰速決,而中國則反其道而行之,利用中國廣土眾民,戰略縱深較大,資源豐富的優勢,與日軍進行消耗戰,以時間換空間,迫使日軍不斷攤薄自己的兵力,在多個戰場上疲於奔命,師老兵疲,而中國則在這個過程中逐步集聚反攻的力量,待時機成熟後,就轉入反攻階段。這也就是持久戰所說的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而日軍希望的就是在第一個階段,也就是中國的戰略防禦階段,就能夠直接包圍殲滅國軍主力,讓中國失去抵抗能力,從而被迫與日本媾和。事實證明,日軍並不具備這個能力,過高估計了自己,而過低估計了中國。

德國其實在對蘇聯的戰爭中,也同樣是犯了和日軍一樣的錯誤,過高的估計了自己,過低的估計了蘇聯,妄想在第一波攻擊中就消滅蘇軍的絕大多數主力,佔領蘇聯主要的工業城市和地區,以及能源供給地區,這樣就可以迫使蘇聯投降。但事實證明,德軍這種第一波就使出全力的打法,其實是比較冒險的,雖然在戰爭初期殲滅了大量蘇軍有生力量,但隨著戰爭持續深入,逐漸變成消耗戰,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終於飲恨敗退。而蘇軍則在這個過程中越戰越強,軍工生產能力也越來越強,讓德軍與蘇軍之間原來的差距逐步縮小,終於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軍轉入全面反攻,德軍就連再組織堅固防線都做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