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中步兵的最佳載具,二戰德軍最中意的SdKfz251半履帶車

提到二戰中德軍的武裝載具,除了大名鼎鼎的“虎”“豹”重型坦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德軍的半履帶車了。任何一部反映歐洲戰場的電影和電視劇中,德軍步兵一出場,搭載他們的載具當中一定少不了半履帶車的身影。

在各類履帶車當中,出鏡率最高的就是SdKfz251半履帶車。這款德軍最核心的步兵載具為何如此受到士兵的歡迎,我們就要從半履帶車的發展歷程上來介紹這其中的緣由。

一、為惡劣道路而生


所謂半履帶車,顧名思義就是前部是普通車輪、後部是裝甲履帶的載具。半履帶車輛的誕生,很大程度是因為坦克的成功研發,裝備了坦克的裝甲兵行進速度遠遠超過了步兵和炮兵。為了在戰鬥中,能讓炮兵和步兵跟上裝甲兵的步伐,防止因行進速度不同而掉隊,所以急需一款能夠搭載士兵的高速載具。而且該載具還必須適應不同的戰場環境,尤其是泥濘複雜的道路。

“閃電戰”中步兵的最佳載具,二戰德軍最中意的SdKfz251半履帶車

作為載具底盤,履帶式和輪式在性能上各有千秋。履帶式車輛越野性能好,適合所有地形;但是生產成本技術要求高,不適合大規模量產,此外由於傳動結構技術不成熟,行駛中經常會發生故障且會大大影響履帶的使用壽命,因此履帶類車輛的維修成本十分高昂。輪式車輛生產工藝簡單,適合大規模量產;但使用環境較為單一,在複雜條件下不適合運輸作戰。

因此結合兩款底盤的優點,半履帶車便正式誕生了。在製造工藝上面, 由於採用了輪式底盤,製造速度和生產工藝比全履帶底盤要便捷不少,技術方面也比較適合量產;而在複雜戰場環境中,履帶底盤可以輕鬆擺脫泥濘崎嶇的地面,使得步兵能夠及時參與戰鬥。

“閃電戰”中步兵的最佳載具,二戰德軍最中意的SdKfz251半履帶車

作為工業大國的德國,自然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新型戰鬥車輛。1934年,不萊梅的漢莎·勞埃德工廠便生產了SdKft 11 3噸無裝甲半履帶運輸車,它的最大速度達到了每小時53公里,最遠行駛距離是275公里,可以翻越傾斜為24度的斜坡。

1939年,德馬格機械公司製造出了SdKfz250半履帶車。這款車充分採用公司之前設計的SdKft 10 為設計藍本,通過加裝裝甲和擴大車廂面積等方法,使得德軍在人員輸送上有了巨大的提升,以它為標準的其它變型車也逐步成為了德軍在戰爭中不可缺少的載具。

“閃電戰”中步兵的最佳載具,二戰德軍最中意的SdKfz251半履帶車

不久德軍在實戰中發現SdKfz250的車身較短,步兵人數較多時無法全部搭載士兵進入前線戰場,而且在動力方面也有些不足。於是同年,漢諾威機械製造公司便製造了SdKfz251半履帶車,新車底盤採用布格瓦格公司生產的3tHLKL6型半履帶式運輸車底盤為藍本進行研製,技術上參考了3噸SdKft 11無裝甲牽引車的技術基礎。在SdKfz 250型號上予以改良和發展,擴大了SdKfz 250型號的車身,形成了一款中型的通用型半履帶裝甲車。

二、層出不窮的變型車


從數據上來看,SdKfz251半履帶車8.5噸的“體重”和5.8米長,2.1米寬的空間,非常適合德軍士兵在前線輸送時的要求。除駕駛員和車長外,SdKfz251還可以搭載1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為了保證車上人員的安全,車體頂部和尾部分別裝有兩挺MG42或MG34型機槍,需要射擊時,士兵需要將上身探出車外進行操作。

“閃電戰”中步兵的最佳載具,二戰德軍最中意的SdKfz251半履帶車

作為最關鍵的核心,SdKfz251採用了邁巴赫HL42TUKRM發動機,該發動機的動力達到100匹,使得履帶車在泥濘的道路環境中依然有著很強的動力;發動機被安放在車體前部,為防止發動機阻擋駕駛員視線,發動機室頂部的傾斜度被相應加大。傳動方面,SdKfz251配有8個前進擋和2個倒擋,採用前部輪式,後部履帶式的方法進行行進。最大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55公里,最遠的公路行程可達320公里,越野行程也能達到180公里。此外它還可以翻過0.3米高的矮牆和2米寬的壕溝,如果在水中行駛,水深只要不超過0.5米都沒有問題。

“閃電戰”中步兵的最佳載具,二戰德軍最中意的SdKfz251半履帶車

傳動履帶的負重輪採取交錯排列的方式排列,前為主動輪,後為誘導輪。在普通公路地面行駛時,前部的車輪用來轉向。在越野時,採用車身自帶的履帶轉向系統進行轉向。防護力上,SdKfz251的裝甲最厚處為12mm,最薄處為7mm,可以防備普通的子彈和手榴彈碎片,但由於車頂為敞開式設計,車內成員容易遭受槍彈和燃燒瓶的襲擊。

“閃電戰”中步兵的最佳載具,二戰德軍最中意的SdKfz251半履帶車

為了更好地提供戰場支援和作戰的需求,量產後的SdKfz251製造了多種改進款車型,如SdKfz251-2 81毫米迫擊炮運載車;251-3通信型無線電車;251-4火炮牽引車;251-5突擊工程車;251-6指揮車。此外還有裝甲救護車、反坦克突擊車、裝甲通信車等其他版本。根據前線士兵的要求,SdKfz251的改進版本簡化了外形的設計,側面增加了一個雜物箱方便收納物品。原外裝甲上一些不必要的開口也被去除,後部的裝甲也採取了反向傾斜的設計。

三、“閃擊戰”的一把好手


SdKfz251正式量產列裝部隊後,首先就參加了德軍閃擊波蘭的戰鬥。在戰後的報告中,德軍部隊表示全副武裝的士兵不僅沒有落在裝甲和炮兵部隊的後面,反而成了第一批進入波蘭的人員。這使得德軍迅速地佔領了當地的重要機關機構,沒費吹灰之力就將波蘭變成自己統治下的一個“傀儡”國家。這樣的“閃擊”勝利SdKfz251等機動載具作出了重要貢獻。

“閃電戰”中步兵的最佳載具,二戰德軍最中意的SdKfz251半履帶車

此後在入侵挪威、佔領法國、入侵蘇聯等等一系列重大戰役中,德軍的機動部隊都能在第一時間到達戰場的最前線,而在德軍的車隊當中SdKfz251半履帶車絕對可以說是明星般的存在,快速機動的性能也獲得了德軍上下一致的好評。

“閃電戰”中步兵的最佳載具,二戰德軍最中意的SdKfz251半履帶車

雖然SdKfz251在機動靈活性上有著優異的性能,但不代表它是一款完美無缺的步兵載具:它的引擎傳動軸傳動方式相比美軍的M3型半履帶車要單一許多,只能將動力提供給履帶的驅動輪,而M3連轉向輪都有良好的動力;此外他的半履帶式結構由於技術原因,製造方法比較繁複,保養方面也比較費時費力。而且獨特的負重輪設計,對於履帶的非戰鬥性損耗也比較大;它的前輪不具備動力,造成車輛在轉彎時只能依靠履帶的“轉速差”進行車輛原地和行駛中的轉向。

與之同期的美軍M3半履帶車在前後輪都擁有動力和剎車裝置,在發動機功率上也比SdKfz251多出40%。這一情況在東線戰場上體現得十分明顯。

“閃電戰”中步兵的最佳載具,二戰德軍最中意的SdKfz251半履帶車

自1939年SdKfz251開始正式量產以來,到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SdKfz251共計生產了16000輛左右。它也成為二次大戰歷史上最知名的戰鬥裝甲車輛,也成為那個年代德軍的一個重要標誌性物品。

結語


作為德國在二戰的重要戰鬥載具,SdKfz251半履帶車以及它的衍生型號大大增強了德軍在戰場上的靈活性和實戰性。也是二戰期間德國裝甲兵戰術的重要支撐。它也一度成為裝甲擲彈兵師的裝備核心,並在戰爭中出色的完成了偵查、火力支援、人員輸送等戰術任務,擴大了德軍“閃電戰”的戰術效果。

它給德軍帶來的先進戰術思想和部隊機動部署理念也為未來研究德軍戰術戰法提供了一個鮮活的實物範例,“二戰日耳曼步兵之矛”的稱號實至名歸。


1. 《第二次世界大戰裝甲車輛——德國篇》

2. 《德國坦克百科全書——二戰篇》

3.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1937-194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