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大哥李孟森低调行事多年,最终暴露了自己阴奉阳违、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的本性,父亲李世勋察觉后,装作不知,只在临终前,亲手交给小儿子李季药一本古书(组合药方加炮制方法),嘱咐小儿子在自己死后连夜离家出逃京师,前往济南府,躲避大哥的威胁。小儿子李季药心领神会,在父亲出殡后的当天晚上,怀揣着那本古书,带着十几两银子连夜出逃。在城内雇了一辆马车,连夜出京师广渠门向东直达四十里外的通州。因出逃心急如焚,粗心大意,忘记随身携带住客栈必备的铺盖,一度陷入困境。幸亏,老车夫凭借多年赶车经验,早已察觉出李季药的困境,并为其准备了一床铺盖。老车夫把铺盖送给逃难的李季药。李季药感恩戴德,无以回报,只能把感恩之情深深埋在心底,等到来日再报。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父亲

李季药得到老车夫的铺盖后,得以在通州夜宿一晚。天一亮,沿运河,少走陆路,多走水路,直达德州。在德州寻找客栈之时,出生医药世家的李季药救了一位姓王名桂英的姑娘。姑娘,济南府人,从小习武,来德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会会号称德州第一查拳教头的李恩星。因姑娘王桂英在济南府时,就已听闻“从南走到北,查拳要数李恩星”的口号,而她感觉李恩星有名无实。王桂英从小跟随父亲习武练功,又以腿功见长,而查拳中以弹腿为一绝。所以,王桂英想与李恩星较量一番,一试高下。怎奈天不遂人愿,就在王桂英和两个丫鬟,信心满满地要在德州战出个“名堂”时,没想到,一到德州地界,王桂英就得了“破伤风”,更不幸的是,丫鬟请了三个大夫,在看后,都摇头叹息而离开。此时的王桂英在别人看来,定是将死之人。最不幸的是,身上虽有银子,客栈却不会收留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在时人心中,那根深蒂固的晦气,不是用几两或几十两银子就能打发得了。即使在思想开放的现在,晦气的观念仍然占有一定的分量。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晚清大夫看病

此时,就连王桂英身边的两个丫鬟也没了念想,只能以哭哭啼啼的方式送姑娘最后一程。谁也不会想到,那个曾经有胆识,有头脑,有一身武艺,又有些倔强,坚信巾帼不让须眉的王桂英会有如此下场。然而,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带有使命的,没有完成使命之前,即使死神来了,也要向使命屈服。王桂英身上的使命还未完成,注定不会这样匆匆而去。这时,一个人的出现,把王桂英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当然也冥冥之中赋予了王桂英一项终生的使命。不需多说,这个人就是出身医药世家,离家逃到德州的李季药。李季药仅用几杯鸽子粪泡制的黄酒救了王桂英的命。(具体细节见上篇)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晚清姑娘和丫鬟

季药救了王桂英的命,成了她的救命恩人,以王桂英的性格,有恩必会报。李季药给了她重生的机会,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知道,唯一的报答方式就是用自己的一生,帮助恩人实现抱负,实现男人的理想。当然这是后话。有因必有果,因果之间,必有一段传奇的过程。自从,李季药救了王桂英,两人之间也就有了不一般的缘分,互相之间初步的认识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更为巧合的是,两人的起点虽不同,但终点却同是济南府。以王桂英直爽义气的性格,知恩不报,心里必定难安,然而,金钱的回报被恩人拒绝,那只有一路同行回济南后,试探是否能从其他方面报恩。而李季药也有不得不同行的理由,首先,自己身上的银子不多了,其次,姑娘的病没有完全痊愈,救人救到底,最后,谁让自己有颗善良的内心呢。当然,一路同行的话,李季药虽已是落魄逃难的少爷,但顾及男人的颜面,他自己是难以启齿的。王桂英性格直爽,又急于报答恩人,先提出了一路同行的建议,李季药故作镇静地勉强答应了。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李季药

四个人雇了两辆马车,王桂英与两个丫鬟一驾,李季药独自一驾。李季药虽是王桂英的救命恩人,王桂英也不在乎什么男女有别,但即使这样,同坐一辆马车的尴尬,也很难让两人接受。就这样,四个人,两辆马车,整整用了五天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济南府。两辆马车先是在一座大宅院门前停下。王桂英让一个丫鬟下车后,两辆马车又继续向东走了一会,又在一座不大不小的宅门前停下。王桂英和丫鬟下了车,李季药也随即跳下车。这时,王桂英让丫鬟给马夫银子,李季药看到,嘴快手慢,一边说着“我给银子”,一边向腰间掏,手在腰间翻着,丫鬟已把银子给了马车夫。李季药把手放下,尴尬地向王桂英和丫鬟一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银子肯定不够付马车钱。王桂英和丫鬟憋住了笑,让李季药到家里坐。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晚清马车

王桂英和李季药聊着,顺便把家里的情况简单说了一番。母亲早早去世,自己由父亲一手养大。这时,丫鬟也忙着端茶送水。不一会,另一位丫鬟在外面跑了回来,对王桂英说道“今天,老爷在外面放鸽子,晚会才能回来。”王桂英怕李季药不懂,忙解释道“父亲在大宅门里做鸽子把式,主要帮人家养鸽子。”没想到,李季药却来了兴致,忙说道“京师也有很多养鸽子的,北城王公府邸中,南城富商巨贾的大宅门里,都养鸽子。有的鸽子几吊钱,有的几两银子,甚至还有几十两的呢。”一旁丫鬟插嘴道:“我家老爷,养着上千只鸽子,各式各样,上百两一只的都有呢?”王桂英故作生气地说了声“多嘴。”但此话一出,也确实惊住了李季药。因为,就连京师南城那些富人养的鸽子,上百两一只的,他也从未听过,当然可能在京师北城的王公府邸中会有,只是自己孤陋寡闻而已。这也让李季药有了想见识见识上百两一只鸽子的冲动。王桂英看出了李季药的心思,说道:“有人确实曾出百两银子要买我父亲的一只鸽子,但父亲没卖。”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过去的鸽子笼子

李季药惊讶地问道:“何种鸽子如此的贵重,难道是金子做的不成。”王桂英和丫鬟听了憋不住笑了,打趣地说道:“那种鸽子确实比金子贵呢,百两银子值五两金子,那种鸽子也就五两左右。”如果不是两位姑娘在面前,有着京师宅门少爷身份的李季药也要被惊得伸舌头了。这更加勾起了李季药想见见“金鸽子”的欲望。说着说着,只见一位四十岁上下的人走了进来,脚步轻快,利索,麻利,着地似无声,却有一股力道。王桂英看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丫鬟们迎了出来,喊道:“老爷回来了。”李季药看到王桂英站起来也跟着站起来,又听到丫鬟说老爷,知道这位就是王桂英的父亲。就在李季药心里想着要怎样说时,王鸽子把式轻快的步伐似跳非跳,似跑非跑地来到了李季药的面前。王鸽子把式看了一眼闺女没有大碍,激动地对李季药说道“李少爷,您救了桂英的命,就是我王家的大恩人。在济南地界,我王雨生还有些分量,您有什么事,尽管吩咐。”李季药虽是王桂英的救命恩人,也看出王老爷是个爽快人,但还是感到受宠若惊。李季药本来救人就是出于救死扶伤的善心,根本没有奢求别人的报答。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金子

王老爷和闺女王桂英一样的脾性,知恩不报,他们会寝食难安,感觉心里总是有个解不开的疙瘩。就这样,李季药也盛情难却,只能在王家享受着吃穿住“一条龙服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相处久了,王家父女的心,早已被李季药看透,敢爱敢恨、直爽倔强,正义大方,做事很有分寸,能说的则说,不能说的绝口不提。但对李季药这样的恩人,王家父女似乎没有任何可隐瞒的。李季药本是一个聪明机灵、心地善良又谨慎小心的小伙子,但面对王家父女这样的人,他也没有了任何顾忌。

人与人相处正是如此,一颗时刻猜忌的心,注定与另一颗坦诚的心,难以相处,直到把那层猜忌去掉,两颗心才能走在一起。两颗坦诚相待的心,才能敞开心扉,无话不说。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济南一景

李季药把积聚在内心深处的愤懑和抱负统统讲了出来。从父亲李世勋到京师艰辛开创“济世药铺”,到大哥李孟森低调行事多年,隐藏着阴奉阳违、阴险狡诈,欺骗父亲的种种行为,最后父亲不得不在临终前,含泪让自己连夜逃走,躲避大哥的陷害。李季药讲到这里,回忆了过去的一幕幕,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对大哥李孟森的恨,对父亲的爱,都化作泪充斥在眼眶中。王家父女听了,似乎表现的比李季药更加愤怒。王雨生一个硬硬的拳头打在了椅子旁边的桌子上,怒气之盛让眼中瞬间红得要发出怒火,咬牙切齿地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你哥,真不是东西!”王桂英也因发怒,全身哆嗦,嘴角颤抖,狠狠地说道:“等我身体完全恢复,定让这个李孟森好看。”余怒未消,王雨生对眼中含着泪珠,忍住哭的李季药说道:“你,今后有什么打算?不如就和我一起养鸽子吧,我把本事都交给你。”李季药摇摇头,眼神盯着一个点,坚定地说道:“我要和父亲一样,开家救死扶伤的药铺。”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大哥

王雨生听后,大喊道“好,就开药铺”,转念一想,又泄了气,摇着头,弱弱地说道:“开药铺谈何容易。”这时,李季药从怀中掏出父亲临终前交给他的那本书,狠狠地说道:“有了它,再有银子,一定能把药铺开起来。”王雨生眼前突然一亮,说道:“银子好办”,顺手拿过李季药手中的书,顺便翻了几页。大字不识几个的他虽然看不懂此书,但猜到这肯定是一本秘方。王桂英知道终于有机会报答恩人了,高兴地说道“爹,快看看家里还有多少银子,不行就把你的那些珍贵的鸽子卖了。”王雨生刚要回女儿前半句,只说了两个字“家里”,当听到女儿后半句让他卖鸽子,他瞬间沉默不语了。想想当初,人家出一百两买一只鸽子,他都没舍得卖,现在难道能卖吗?王桂英知道父亲一辈子玩鸽子,对于父亲来说,鸽子就是他的“半条命”。王桂英不得不做出选择,一边是救命恩人的抱负与理想,一边是鸽子,父亲的“半条命”。王桂英似乎没有犹豫,直接对沉默不语的父亲说道“爹,你不卖,哪一天,你不注意,我让它们全成为烤鸽子。”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药方

父亲听到这话,在沉默中突然一激灵,好似被惊醒的梦中人。因为,女儿的脾性,王雨生最清楚不过了,说到做到,真到哪一天,自己辛苦培养的鸽子一个不剩成了烤鸽子,那真是要了他的老命。李季药不想为难王家父女,知道自己没钱,但也不忍心看到父女为此到了这种地步。李季药忙说道“银子的事,我自己再想想办法,我知道鸽子对于喜爱鸽子的人有多么的重要。”那一天,王雨生没有轻易下决定,王桂英看到父亲这样,气得和两个丫鬟回到屋里。李季药感到因为自己让父女俩这样为难,实在不安,也回到屋里。只剩下王雨生坐在大厅上,一边叹着气,一边用手不断地拍着自己的脑门,口里还不时地嘟囔着“鸽子啊,鸽子啊!”不知想了多长时间,王雨生起身离家向大宅门走去。很短的路,熟悉的道,凭着王雨生往常那轻快,麻利的脚步很快就能走到,但那一天,王雨生的腿好似灌了铅一般,沉重地挪不动步,硬挺的身板,也因心中沉重,要瘫了一般。那一天,他不知用了多长时间走到大宅门,走进后院的鸽子栅。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短嘴紫环

从出家门的那一刻,王雨生已经想好了。人家救了姑娘的命,难道姑娘的命还比不上几只鸽子。那一天,王雨生等到鸽栅中的鸽子饿了以后,像往常一样一手拿着食盆撒食,此时趁鸽子不注意轻轻绕到鸽子后面,往前一伸腰,另一只手向前一抄,精准地抄到了鸽子的脑袋。因为,王雨生从小习武,手脚相当灵活,尤其腿功更是一绝,所以王雨生逮鸽子可谓百抄百中。就这样,王雨生逮了十只最珍贵的紫缨尾,按一只一百两卖了。紫缨尾是王雨生自己培养出来的,这种鸽子全身是紫的,唯独尾巴是白的,而且全身没有一根杂毛。王雨生不确定在全国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品种的鸽子,但在济南,他肯定只有他这里有。物以稀为贵,所以,紫缨尾相当珍贵,一百两一只,王雨生都不舍得卖,如果不是这次遇到情况。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黑点子

当时的王雨生手里有紫缨尾、黑点子、墨点子、紫点子、紫环儿、墨环儿、红翅白、紫翅白等等品种的鸽子,而就是紫缨尾是王雨生一手培养出来的,相当不容易,自然也是其中最珍贵的。在大宅门里一共十五只紫缨尾,其中五只属于大宅门的,十只属于自己的,所以他才有权利卖掉这十只。王雨生卖了自己最珍贵的十只紫缨尾换来了一千两银子,再加上家里的一千两,总共二千两银子,足够在济南开一家普通的药铺了。那一天,他拿着银票回到家,并取出家中的银票,把两千两的银票交到女儿王桂英的手中。王桂英抱着父亲哭了,她知道父亲做了什么。父亲却安慰起女儿,并出了一个主意,尽快让李季药为药铺起个名字,然后,他请济南府致仕的老翰林写药铺名字。王雨生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总喜欢附庸风雅。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晚清的一种银票

王桂英把李季药叫来,三人商量起药铺的名字。三人中也只有李季药有学识,王桂英从小尚武不爱文,王雨生就更不需多说了。最终,李季药说道:“父亲在京师开的药铺叫‘济世药铺’,那我在济南就开一个‘济民药铺。’”王雨生好奇地问道:“为何不叫济世药铺呢?”李季药回道“家父生前定下规矩,只有京师的药铺才能称济世药铺,为后代共有,而开的其他药铺不能再称济世药铺,谁开的谁可私人占有。”王家父女同时点点头,无话可说。之后,王雨生请了济南府的一个致仕的老翰林写了“济民药铺”四个大字,并制成了一块匾。有了钱,有了药铺名,开药铺指日可待。王雨生找熟人租了主街上的门店,而李季药和王桂英前往祁州药王庙购买药材。两个月后,济南府“济民药铺”正式开业。除了仅有的几个人,谁也不会知道济南府的“济民药铺”与京师的“济世药铺”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分别开的。随之,在李季药与王桂英等人的同心协力下,济民药铺不断壮大。

故事:一边是恩人的抱负,一边是父亲“半条命”,姑娘毫不犹豫支持恩人

晚清济南一条街

之后,一场牵扯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激烈大战,即将在这两家药店之间展开。济民药铺是如何一步步壮大的,两家药铺又是如何激烈大战的,最后失败者会怎样,胜利者又会怎样?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