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把《八次危機》推薦為年度最應該看的書

關注《讀書峰會》的朋友,在前面的文章可以看到,我把2019年私家推薦的十本書第一的位置給了溫鐵軍教授的《八次危機》,這裡澄清一下這本書並不是2019年出版的,而是我2019年讀到的,這部書的出版日期是2013年,而據我瞭解溫教授最新的觀點應該是“十次危機”,但十次危機應該是尚未出版。為什麼會把這本書推薦為第一位?一言以蔽之,這是一本以經濟學視角書寫的新中國史書,作者用悲壯而理性的筆觸,書寫了新中國波瀾壯闊而又令人唏噓的歷史進程。

作者溫鐵軍是誰?

為什麼把《八次危機》推薦為年度最應該看的書


百度溫鐵軍你會看到:1951年出生,著名“三農”問題專家,管理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執行院長等等一系列頭銜。溫教授在學界被稱作“溫三農”,他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學界的農民代言人。熟悉他觀點的人都知道,他的學術觀點有一點永遠不變,這個國家欠農民的,農民為這個國家承擔了太多太多。溫鐵軍教授曾在演講中說農民在精英層缺乏代言人,也沒有利益集團代表,但農民默默地為這個國家的生產和發展承擔了超越我們想象的壓力。孫中山和毛澤東都說過:中國的問題是農民問題。可是真正研究“三農”問題的學者卻少之又少,正因為始終為“三農”大聲疾呼,溫鐵軍在2003年獲得了“CCTV年度經濟人物”這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這也意味著他畢生的學術觀點,得到了最高決策層的認可。雖然研究的是“三農”問題,但是先生的視角並不僅僅落在農村,而是橫跨多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之後形成的觀點,這也是為什麼我說看《八次危機》這本書,感覺這並不是一本經濟學書籍,而像是一本史書。溫教授曾自己比喻自己的研究方法,就像一頭野豬闖進了苞米地,他的研究借鑑了很多其他社會學科如歷史、國際政治等學科的觀點和成果,集各家之大成來書寫新中國的歷史,所以看起來視角更加廣闊和深刻。

為什麼把《八次危機》推薦為年度最應該看的書


《八次危機》寫了什麼?

在人們通常的意識形態中,中國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也不可能發生經濟危機,最多隻能算是經濟波動,而不能算是危機。但作者認為,中國不僅發生過經濟危機。而且中國自建國以來的60年間,已經發生了8次經濟危機,而這些危機均與國家工業化階段性特徵有關:在 “城鄉”二元對立的基本體制矛盾約束下,工業化、城鎮化以及整個體制的改革所產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農”轉嫁,因而城市的產業資本就可以實現“軟著陸”,原有體制得以維持;而不能直接向農村轉嫁的危機,就導致產業資本在城市“硬著陸”,引發政府財稅金融、乃至整個經濟體制的重大變革。

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三農”問題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於是在2005年把“新農村建設作為國家戰略,連續增加數萬億投資以吸納數千萬“非農”就業的舉措,最後成功地應對了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實現了“軟著陸”。

為什麼把《八次危機》推薦為年度最應該看的書


本書的主要觀點是: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危機,不僅是金融化泡沫經濟”所引起的,也是由內含高成本上推機制的西方現代政體在累積了大量的國家負債後產生的,因此中國人應引以為戒,加深對資本主義危機規律及其引發的內部亂像和外部地緣政治法西斯化傾向的認識。只有復興生態文明,維持鄉土社會內部化來應對外部性風險的綜合性合作與自治,才是中國免於重蹈負債過高的現代化危機的合理選擇。

也許看這部分概括文字,感覺不出這本書的價值,《讀書峰會》第一建議是各位去閱讀原著,但如果各位沒有時間而對這本書、對我們國家一路走來的歷史感興趣,《讀書峰會》在接下來的數篇文章將會把書中的精華介紹給大家。我深信這本書會給各位提供有價值的觀點、信息和看世界的角度。歡迎關注,一起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