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张良和韩信,如果必须去掉一个,要得天下,你选择去掉谁?

我的独立空间


鲁迅先生说过,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从这个观点来看开汉三杰,就可以得去答案。刘邦功成名就建立大汉王朝之后,与功臣诸老伙计谈起为什么会取得天下时,有人拍马屁说是大王你天纵英才,天命所归。刘邦否决说,他的得天下在于能用人,用对人,并对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做了评价。说萧何后勤突出,韩信攻战突出,张良战略突出。用好这三人,才取得天下。

刘邦的原话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后人对这三位人杰的评价,基本趋同于刘邦的看法。萧何与刘邦识于微末,一为县吏一为亭长,在乱世中上下其手,互打掩护,其中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秘辛,刘邦有当大哥风范,萧何长于律令,深谙民心,擅长政治,在攻取咸阳时,众人包括刘邦忙于抢美女,搜珠宝,独萧何重视秦朝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可见胸怀天下。

刘邦彭城之败,荥阳相持,多次损失惨重,都是萧何从后方源源不断提供支援,没有萧何,刘邦相当于赌徒没有赌本,说啥都没用。萧何能发现人才,韩信能够走进汉王决策层,以至身居军中第一人,全赖萧何玉成,没有萧何便没有齐王楚王韩信。韩信在汉王圈子中属于外人,见外于沛丰旧人,却能在萧何力荐之后,把汉军带出困境,彭城大败后分兵北上,斩断项羽右臂,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战功巍巍,被贬为淮阴侯之后,连素不服人的莽夫樊哙见了也毕恭毕敬,口必称臣,可知能力威望。没有韩信,刘邦最多守住汉王,争天下是别想了。综而观之,萧何韩信必不可少,一个是本钱,一个是武器,没有这两样根本,其他全部免谈。有此二人在,才可以谈生存,谈温饱。

谈发展则少不了张良,大发展更离不开他。战略家的角色,是制定蓝图,在刘邦大败之后,下邑定谋,分封天下,以至于定都等大事,都有张良的影子。刘邦集团,如果没有张良,就如一个腰缠万贯的土豪,钱都不知道该怎么花,有了张良,花钱就全花刀刃上了。对于刘邦来说,张良就如鲁迅先生说的发展。而萧韩二人,则是生存温饱问题。只有解决前两者,才能谈进一步发展,由此观之,万不得已时,应该放弃张良,徐图进取。


南方鹏


帅帅读史为您解答。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每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都是牛人,都是不可替代的,如果非要去掉一个,我忍痛选择“兵仙”韩信,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不可替代的萧何

萧何的作用有三点:

安抚百姓,稳定后方

四年的楚汉战争,如果没有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前线的将士也不可能放心大胆的同敌人顽强作战,而萧何曾任沛县官吏,在这方面有独特的工作经验。

他也是最忠诚于刘邦的,如果让类似于雍齿这种人管理大后方,时不时后院起火,那么刘邦就不会全心全意的同项羽作战,定会常常顾此失彼,最后的结局必然是被项羽所灭。

招募士兵,源源不断

在刘邦与项羽作战的几年中,刘邦基本上是被虐的份儿,尤其是彭城之战,项羽以3万人马打败刘邦的56万人马。

如此惨重的损失,如果不是萧何在后方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刘邦是无法继续和项羽抗衡的。

虽然刘邦胜少败多,但由于有萧何在后方协助,刘邦像打不死的小强,一点点的消耗项羽的实力。

四处募集,粮草不绝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粮草的重要性,在古代,大规模的战争其实就是粮草的消耗战。

章邯、王离大军就是由于赵高在背后使坏,大军得不到供给,章邯等人才不得不投降项羽。

韩信在北方可以百战百胜、攻无不克,和充足的粮草供给有很大的关系。

战略大局的张良

有人可能说,陈平的计谋不次于张良,刘邦有一个陈平一样可以搞定天下,确实陈平也是胸中计谋百出,但他只是针对具体的事件制定出一个有效的计谋。

张良在刘邦和项羽艰苦卓绝的楚汉战争中,从整体范围,提出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后世诸葛孔明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类似。面对西楚霸王的骁勇,张良制定四项战略,将项羽死死的包围其中,四项战略分别为:

1、瓦解项羽的战略伙伴,劝降九江王英布,从南面形成一股刘氏军事联盟。

2、许以利益劝降彭越,拉拢持中立态度的队伍,增加刘氏战略同盟,削弱项羽同盟。

3、不计较眼前得失,让兵仙韩信收复北方大部分土地,形成刘邦的革命根据地,扩大势力范围,最后完成从北翼包抄项家军的任务。

4、让沛公刘邦吸引正面的项羽主力部队,虽然刘邦屡战屡败,但可以使项羽无暇顾及其他的战场。

张良总体策略是:当韩信完成他的使命,迅速联合英布、彭越,四面包抄项羽部队,最终在垓下打败项羽,使其自刎乌江边。



重要作用的韩信

虽然韩信带领部队帮刘邦收复了大部分的地盘,创造了很多经典的战役比如背水一战。

但他的作用并非不可替代,如刘邦手下曹参、樊哙等大将,均是万人敌的将才。

虽不如韩信奇谋百出,百战百胜,但同样会发挥相同的作用,只不过时间肯定会拉长,四年的楚汉之争可能会变六年或者八年。

小结

虽然缺少韩信的楚汉战争时间会变长,但最终的胜利肯定还会属于汉王刘邦这一边,毕竟项羽杀害天下的盟主楚怀王熊心,同时坑杀秦军20万,屠杀整个咸阳城,早已不得民心,

然而刘邦是打着为楚怀王报仇的口号,率诸侯王讨伐项羽,在当时来说是正义之师,失去韩信的刘邦,可能会使楚汉战争的时间拖至很长,但胜利的天平肯定还会倒向刘邦一方。

所以汉初三杰中,如果非失去一个,只能是韩信。


帅帅读史


韩信、“国士无双”!即便放在中国军事史五千年长河里作比较,他依然也是如泰山北斗般闪耀于璀璨星空之上的翘楚……很明显、汉初三杰唯有韩信无可替代,否则我们今天大家就不会称为汉人了。

第一、萧何可以首先去掉,不是说否定他后勤工作的重要作用,而是说这种工作不需要超人的智商、很多人可以胜任,比如说曹参做替补就很合格,而韩信哪里去找第二个来?

萧何与韩信的区别就是“人才”和“天才”的区别、人才固然难得但总还可得,而天才的降临则需要靠老天爷的垂青厚爱!

事实是中国历史上类似于韩信这种人也是屈指可数不超过5人的,而类似于萧何这种勤勉的贤相、历朝历代则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了。

这个问题其实极好理解:在你的公司里、“赚钱”容易还是“花钱”容易?作为“花钱”的部门、你再会给老板当家“节约”又能有多大出息?

后勤工作虽说极其重要、但是这种类型的工作岗位并不是高门槛,并不需要从业者具备超出同时代普罗大众的特殊天赋、而仅仅需要他具备勤勉和细心的素质而已。

萧何的工作是一个资质平平的踏实肯干者都可以足够胜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非要寻求替代者,萧何绝对是可以拿下的……世上的萧何可以有千千万、韩信却是难觅一人、得韩信者得天下。

第二、张良对于刘邦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但是在刘邦阵容里还有一位陈平同样不让分毫。

张良固然言高于众、但在刘邦阵容中论奇思妙想的良谋、还有一个陈平丝毫不亚于张良。

而要说起阴谋诡计的歹毒、刻薄、尖酸、则陈平还要远远胜于张良……

这就好比后世三国里的郭嘉和贾诩之比较、郭嘉固然每每可以构建宏大透彻的战略思路,但贾诩却总能洞悉对手灵魂深处的弱点短板、往往在对手最痛之处狠插上致命一刀……

如果我们确实要割舍张良,当然也是可以的,前提是陈平能够存在于刘邦阵容里。

第三、汉初三杰唯一举世无双、不可取代的人选是韩信。

但是、韩信在那个时代是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替代的,樊哙、灌婴、周勃诸人实在是望尘莫及。这样百战百胜的“战神”、是每一个期望建功立业的人主梦寐以求的。

毕竟、不管是张良多么的奇思妙想还是萧何的物资粮饷不断的供给、最终前提还是要靠韩信在战场上真刀真枪的血拼而得来大好江山。

没有韩信、刘邦根本就没法出川、假以时日不是自我消沉安于现状就是被项羽最终收拾。即便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依然能够投靠赵、齐、彭越、英布……

韩信、陈平在项羽手下之所以不得发挥,是因为项羽确实自己本身也具备超强的军事能力、过往的辉煌业绩导致其过分自信到自负的地步,但也不排除亚父范增排斥他人的嫉妒心。

大汉王朝能够建立、韩信的作用无可替代。其实项羽也是极其出众之人,他对骑兵战术的革新运用也是超越以往的存在,特别是针对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他的部队根本就是天神般。

但即便如此,韩信依然能够一战彻底打败他,可惜的是、韩信没有能够出征匈奴,否则我们后世之人也有机会看到更精彩的演出。


德平


萧何,张良,韩信,去掉一个,要得到天下,你选择谁?

萧何,后勤管家,刘邦的粮草来源。有人说,他可以去掉,在这里,我说一句,三国诸葛亮,本事大不大,屯田的。三军作战,粮草先行。粮草不是凭空从天上掉的,是从土里长的。经过大集体时代的人都知道,粮食的产量是多少?你会管理粮仓,征收粮食没啥用?老百姓粮食都种出来,你就算天大本事也没用?粮草没用,就算给你100万兵马,你能养活他们?所以萧何不可去。

张良,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伯,使的刘邦得以脱身。其他事迹就不用多说,主演都挂了,还要后续剧情干啥?所以张良不可去。

韩信,狂妄自大,但他有真正的本事。刘邦身边只有将才,冲锋陷阵还可以,打天下,算了。如同君莫笑评价绕岸垂杨,这种人放他去竞技场疯个够,刷副本,还是蓝河靠谱。要夺天下,仅靠夏侯婴,樊哙,是远远不够的。

结果很明显,假如要争夺天下,张良,萧何,韩信三者都可去,反正只是争夺天下,成不成功另算,跑个龙套还是可以的。但是假如要夺得天下,萧何,张良,韩信,三人缺一不可,除非你有更好的人替代,可惜,你手下的人比下有余,比上不足,顶尖更是无从说起。


身藏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张良,箫何,韩信乃大汉帝国的定海神针,张良有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之材。萧何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安邦定国粮草不绝,体抚民情是他的绝活儿。韩信是上下五千年少又的兵圣军神,每战必胜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大汉帝国可以汉有箫何,但绝不能少了韩信张良,千军易得一将难寻。箫何干的工作有许多人可以胜任,〈如陈平,俪商,曹参,田千秋,张良有善断予谋之贤,献约法三章,传席而定之功,有又阻止俪亦己封诸侯回封国之鉴,有令樊哙大闹鸿门宴救驾之功,有韩信称齐王求假节之明,在十面埋伏时又献了四面楚歌之计。张良不可惑缺,纵观箫何一生,乃一文笔小吏,其贤事大约有见,月下追韩信,秦宫中封存户藉典布,以及每战到关键时刻,有缘缘不断的粮草供给,再无其它重大贡献,所以三出一乃箫何尔,汉王帐下老陈谋国之士还有很多,陈平可以替代箫何,韩信张良是缺一不可的。











94310417小云


萧何、张良、韩信作为汉初三杰,协助刘邦成功地击败了所有对手,刘邦自己也承认,他能取得江山,是因为萧何能安抚百姓,足兵足粮,张良能运筹帷幄,屡出奇谋、韩信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三人都有杰出的、独当一面的才能,而刘邦自己能够正确任用三人,所以刘邦才能成功。

那么萧何、张良、韩信谁更重要?

在刘邦眼中,显然是萧何最重要,刘邦曾经用过著名的“功人”与“功狗”理论来比喻萧何的重要性,话虽然粗糙了点,但是道理并不粗糙,刘邦把在前线打天下的那一帮功臣将领们比喻成跟随猎人打猎的“猎狗”,把萧何比喻成“猎人”,你说是猎人重要还是猎狗重要?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也许会有人认为刘邦的言论过于夸张,是故意抬高了萧何,如果你真正处于那个动荡的战争年代就会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基础前提是你得有充足的兵员和粮食,以及相应的兵器、物资等,而能够维持战争进行下去的原因同样是要有充足的兵员和粮食,没有的话,一天也打不去,士兵早逃了。

刘邦深有体会,刘邦在前线打仗,好几次打得全军覆没,就当他以为自己就要失败的时候,萧何为刘邦送上了足够的军队和粮食,让刘邦能有继续进行战争的资本,而且萧何的这种补充是源源不断的,这对于前线的刘邦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那种感觉只有刘邦才能深刻体会。

萧何与刘邦

在刘邦与项羽签订鸿沟协议时,知道项羽为啥不愿意继续打下去,而要跟刘邦签订和平协议呢?原因很简单,项羽没粮了,项羽没有萧何这样的人才在后方镇守,足兵足粮,项羽不仅没粮了,而且兵员越打越少,地盘越打越小,所以高傲的项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项羽,无法继续进行战争,只能选择暂时和平,以解决粮食和兵员问题后,再进行战争。

正因为如此,所以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撕毁和平协议,继续发动对项羽的战争,垓下之战,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即使刘邦围而不打,项羽也是要败的,不是被战败,而是被饿死,因为没有粮食,项羽无法坚持,即使他能坚持,手下的士兵也是无法坚持,会大批量投降刘邦,从这个角度讲,刘邦取胜的原因是因为萧何提供了足够的粮食和兵员

萧何

萧何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为刘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这是重中之重,陈胜为什么会失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陈胜缺乏控制臣手下手法,陈胜派出武臣攻打赵地,武臣自己就称赵王,武臣派出韩广攻打燕地,韩广自己也称燕王了,一个个都脱离陈胜自立,最终陈胜惨败,但萧何作为刘邦手下,为刘邦控制着关中和巴蜀之地,这块地盘就是当年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换句话说,如果萧何有野心的话,这些地盘拿来打天下都足够了,可是萧何并没有,

萧何一心辅佐刘邦,为刘邦提供了稳定的后勤保障,这就是萧何的作用,也是刘邦看中萧何的原因之一。

打仗其实拼的是综合国力,尤其是在双方对峙阶段,更是如此,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战争的胜利者,很明显刘邦赢了,就是因为萧何提供了进行战争的资源,所以在刘邦眼中萧何才是第一功臣,在西汉功臣列表中,萧何排名第1,韩信排名第21,张良排名第62,就很能说明问题所在。

楚汉之争

如果汉初三杰要去掉一个,我相信刘邦一定会去掉韩信,因为萧何最重要不能去掉,其次刘邦手下真的不缺打仗的,项羽的失败,不是军事失败,而是政治上的失败,刘邦有没有韩信,都一样会击败项羽。最后,张良的独特性保证了张良一定要有,刘邦需要张良这样能提供奇谋计策的人存在。

首先,刘邦在反秦战争中,根本就没有韩信,不是照样一路西进第一个打进了咸阳,逼降了秦王子婴吗?成为天下第二大势力,仅次于项羽。刘邦反秦的时候,韩信可是在项羽那里的,项羽没有重用韩信,项羽不也照样在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吗?所以韩信在历史上的作用被夸大了,韩信协助刘邦取得天下,是加速了项羽的失败,项羽失败的原因有韩信,但并不是绝对的。

韩信

其次,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的战争中,是刘邦在前线充当主力,韩信只是偏军。楚军中最厉害的军队是刘邦面对的,在楚汉四年战争中,刘邦虽然好几次打光了军队,但从来也没有让项羽在荥阳前进一步,这本身就是刘邦的功劳,项羽这么厉害的人,都不能在刘邦的抵御下前进,我只能说刘邦其实打仗并不差,只是他的对手是项羽。

刘邦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人,他的军事才能虽然不如项羽和韩信,可是除了项羽和韩信,在当时的天下中,还有谁的军事才能可以超过刘邦呢?没有人。以至于后来的英布谋反时,英布说他一生中只怕三个人:韩信、彭越和刘邦,当时项羽早已经去世,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刘邦的军事能力在英布眼中,是与韩信、彭越齐名的。刘邦是一个非常被低估的人,人们总是看到刘邦的失败,而没有看到刘邦为什么失败?要知道刘邦面对的项羽是当时天下军事能力最强的战神,别说刘邦了,就算是韩信也没有击败项羽的把握,别说垓下之战,那种情况下,谁来指挥都是项羽失败,因为四面被包围,又没兵没粮,谁能翻盘,所以说刘邦输给项羽不丢人。

最后,韩信面对的敌手也并不强大,像夏说、魏豹、陈馀、齐王田横都非常弱,只有个龙且强一点,即使没有韩信,派出曹参、樊哙、灌婴等人就能解决,就算不能完全解决,也能牵制住北方,只要不投靠项羽,保持中立就行,因为只要刘邦在前线扛住了项羽,项羽也没有能力再发动北伐,再加上刘邦的战争潜力远强于项羽,因为刘邦有萧何,所以对峙下去的话,项羽只能输掉战争,另外刘邦的政治手腕相当强大,这方面项羽又是弱项,所以项羽注定是要失败的。

所以汉初三杰要去掉韩信,刘邦仍然能打败项羽夺取天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严格意义上说,张良、萧何和韩信哪个都不能去掉。在刘邦的团队中,张良负责战略统筹,萧何负责后勤管理,韩信负责军事指挥。三人都是各自领域最杰出的人才。从和刘邦的关系来看,萧何从一开始就跟着刘邦,是嫡系。张良是刘邦幕僚、谋士。刘邦对张良的计策总是能心领神会,因此,张良说“沛公殆天授”。整体上看,刘邦和张良的关系是亦师亦友,他对张良是比较尊敬的。至于韩信,他和刘邦的关系有点类似委托代理关系,或者说是雇佣关系。刘邦将自己的军队交给韩信去打理,打了天下韩信是要分疆裂土,当诸侯王的。在攻下齐国之后,韩信就急着想要当“假王”,好比企业刚取得了点成绩,总经理便迫不及待地向董事长讨要股份,因此刘邦对韩信非常不放心。王夫之评价韩信,“抑信之为此言也,欲以胁高帝而市之也……云梦之俘,未央之斩,伏于请齐王之日,而几动于登坛之数语。”意思是说,韩信总想凭借军功和刘邦做交易,讨价还价,最后的凄惨下场是他咎由自取。综上所述,在刘邦的团队中,萧何是最不能被替代的。他为刘邦守护住了关中根据地,保障了兵源和军事补给。毛泽东说过,“政治好,称第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没有萧何在后方做好政治动员,刘邦不可能屡败屡战。后来,刘邦评价萧何,称他是“功人”,称其他军队将领是“功狗”。张良被替代的可能性较弱。原因是,尽管刘邦还有谋士陈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张良的工作,但是,陈平擅长阴谋,战略方面未必能胜过张良。刘邦临终前曾评价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说明陈平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刘邦虽然任用韩信,并借助他的统帅才能打破了项羽的军事封锁;但是在其后的战事中,彭越和黥布也发挥了牵制项羽的作用。最后,在垓下围攻项羽的大会战中,不只韩信,彭越和黥布也都参与了这场军事行动。所以,如果非要去掉一个人的话,勉强可以去掉韩信,以他人代之。但是,如果没有萧何转输,刘邦可能连基本盘都丢了;如果没有张良献计,刘邦可能不会下定决心去追击项羽,而是和项羽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






江湖低手


萧何张良和韩信,如果去掉一个

萧何,韩信,张良的缺点

网上有写"萧何长于治国,却缺乏魄力;张良长于计谋,却短于决断;韩信长于统兵,却为人太过张扬" 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展开

我来答

xp19971025

LV.4 2019-08-22

1,萧何:缺乏魄力

有治国之才,很早跟随刘邦起兵,对刘邦忠心耿耿,类似于刘邦的大管家,表面上缺乏一点魄力,其实并不是他本身没有魄力,而是他明白,在刘邦手下干活魄力没啥用,不能够“喧宾夺主”,否则会很危险。

2,张良:缺乏谋断

军事天才,虽不是带兵大将,胸中韬略可抵十万大军,类似于刘邦的军事顾问,属于“智囊团”一类的人物。深知刘邦为人,“鸟尽弓藏”的言论就出自他口。

他也并非没有决断,而是他知道做决断并不是他的工作范围,做决断的只有老大——刘邦。正是如此,他才是刘邦手下为数不多可以得到善终的开国肱股。

3,韩信:性格张扬

韩信的争议很大,一说他死得冤,死的可惜,而说他死的应该。韩信是正统的领兵大将,属于卫青霍去病一类的人,但此人信念不是很坚定,容易受到蛊惑。我选韩信。


淮颍游子


仅凭一句话你就知道该撤掉谁了。这句话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汉初三杰”对于刘邦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连刘邦自己都说,正是因为有他们,刘邦才能赢得天下。

如果非要去掉一个人,那被替换的只会是韩信。韩信号称“兵仙”,用兵如神,但是,是谁让他封仙封神的呢?是萧何。如果没有萧何的举荐,力保,韩信不会有机会。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会怎么样?也许他会投入另一个势力,然后提前出现“三国演义”,但是,更有可能的是他加入下一个势力,继续默默无闻,最后怀才不遇,遗憾终生。

为什么踢掉韩信?因为韩信再厉害终究还是武将,而乱世出英雄,乱世最不缺的就是武将。在战场上脱颖而出的人太多了,没有了韩信,可能还会有“王信”、“赵信”、“李信”等。有萧何这样善于挖掘人才的人,再发现笼络一些人只是时间问题。

很显然萧何的作用远胜于韩信,那为什么不踢掉张良?因为张良是智囊,是头脑。纵观历史,武将如繁星,智如张良却可比皓月,数千年来能出张良之右者,寥寥无几。

所以综合来看如果非要踢一个人,只能是韩信。


星尘梦羽


先说答案,这三个人如果去掉一个,那就只能去掉“得天下”了。

三个人各自负责的行军打仗最重要的三个方向,是成败的关键,去掉哪一个,都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萧何有首义,举贤,稳固后方,保障军需的大功。

萧何在沛县功曹的时候,多次利用职权维护刘邦,在刘邦押送劳役,逃跑后,有保护她的夫人吕雉,倡议以刘邦为首反叛。如果没有萧何,可能就没有刘邦的后来,可能他就会变成流寇。萧何月下追韩信,替刘邦得到以为战神,否则刘邦可能会老死新郑。入驻蜀国时,萧何稳定后方,恢复生产,保障刘邦军队源源不断的得到军需物资。诸葛亮六出祁山,有几次是因为粮草不济而撤军的,由此可见,萧何的功劳之大,如果诸葛亮拥有萧何,说不好也可以大干一场。

张良辅佐刘邦顺利入取关中,霸上协助他脱离困境,进入巴蜀烧毁栈道,下邑奇谋,抚慰韩彭,建都关中等等

张良在朋彭城会议后,跟随刘邦西取关中,一路上帮助刘邦化解了一个个的危机。劝刘邦攻打宛城,除去后顾之忧,鸿门宴买通项伯得以逃生,如果没有张良,刘邦很可能就跟项羽大干一场,也就没有以后。入取咸阳后,提出约法三章,有效的为刘邦赢取民心。在巴蜀,张良打算离开汉王去侍奉韩王,把刘邦赐给的金银,转送给项伯,为刘邦求取到了汉中之地。在大决战时候,刘邦被围困荥阳,韩信和彭越却不断的在攻城掠地,韩信想称王,如果不是张良,刘邦可能就失去一个强援,毕竟项羽也打算拉拢韩信。所以没有张良,刘邦可能封侯,不不能成就帝业,这也是为什么项羽失败的原因,就一个谋士,还不能够得到彻底的信任。

韩信,战神一样的人。独力扫灭六国,淮水灭龙且,鸿沟围项羽,无一败绩。

如果刘邦只想封王封侯,他可以没有韩信,毕竟他有那么多的谋臣将领,攻城掠地,守卫疆土,已经足够了。但是要出关中,攻取天下,没有韩信是万万做不到的。西入关中时,曾才张良为将,可是不行,而手下的将领,多是沛县的人,大多没有读过兵书,蛮攻还行,大战略就不行了。

所以,这三个人缺少一个,刘邦都无法夺取天下,或者夺取天下会变得更加艰难,时日更长。当时,这三个人的成功都与刘邦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不是刘邦的驾驭,很可能也无法成功,他们是一个团体,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