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在疫情笼罩下,电影行业正迎来生死攸关的考验。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的话,而是每个从业者正在面对的事实。当院线因为疫情而被迫关闭,剧组因为疫情无法拍摄,电影像被打断了脊梁抽干了血液,一下子瘫倒了。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从三个月前到现在,国内外有多部电影宣布撤档,其中不乏已经砸下了重金宣传的大制作,如迪士尼的《花木兰》。倒是徐峥颇为聪明的选择拥抱头条系,以一波“免费”既赚了里子又得了面子。

在国内,自《囧妈》后,《肥龙过江》与《大赢家》也选择从线下走到线上。毕竟闭着眼睛过不去了,已经进行过宣发的电影身在一线,斗的是真刀实枪,花的是真金白银,知道等是救不了自己的。

短时间看,电影行业很难迎来全面的恢复,这不仅是中国如此,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我们先来看看国外已经宣布撤档以及不得不中断拍摄的电影。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疫情下的国外电影

撤档:

《花木兰》(原定3月27日于北美上映)

《新变种人》(原定4月3日于北美上映)

《鹿角》(原定4月17日于北美上映)

《速度与激情9》延档一年上映

《007:无暇赴死》迟至11月25日北美上映

《寂静之地2》(原定3月20日于北美上映)

《爱情鸟》(原定4月3日于北美上映)

《比得兔2:逃跑计划》(原定4月3日于北美上映)

《蓝色故事》(原定3月20日进行点映)

《我的间谍》(上映日期从3月23日推迟至4月17日)

停工:

真人版《小美人鱼》

《最后的决斗》

《玉面情魔》

重启版《小鬼当家》

重启版《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

DC漫改电影《蝙蝠侠》

《猫王》

《黑客帝国4》

《神奇动物在哪里3》

《国王查理德》

《侏罗纪世界3》

奥运拳击女冠军Claressa Shields传记片《坚强弗林特(Flint Strong)》

《碟中谍7》

《神秘海域》

《催眠》

《灰姑娘》

《红色通缉令》

《尚气》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事实上,这份名单可能还要长上许多。毕竟疫情造成的影响不是按周来计算的,而是月甚至是年。如果疫情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电影院就不可能重新开启。电影产业本来也只是属于一种第三产业,它的繁盛与否并不直接与民生扯上关系,这也就导致,即便有相关政策进行扶植,也不太可能有多大的力度。

为了自救, NBC环球把上映没多久的《狩猎》《隐形人》《艾玛》这三部影片放在点播平台上,每部电影48小时点播租赁价为19.9美元。

NBC环球无疑是聪明的,在全球疫情大爆发之际及时将线下的电影转移到线上。而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的《喋血战士》、DC的《猛禽小队》、环球影业的《多力特的奇幻冒险》,STX影业的《绅士》也表示将在3月24日于网络平台上线。

由线下转到线上,这似乎是当下一些电影最好的出路。在国外,Netflix等流媒体平台早已证明了线上平台的成熟性,毕竟线上平台的电影要便宜上许多,且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观看多次。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可这种既带有止损,又带有探索的方式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对那些本身具有极强票房号召力的电影而言,他们更喜欢寄托于将来,等到疫情平复过后来一个绝地大反攻。

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是无奈之举。而当流媒体看似迎来最好的发展机会时,美国影院协会主席向环球影业发表了不满,他认为环球《魔发精灵2》的发行策略打破了行业规则。

疫情下的博弈

当互联网在过去的三十来年改变了无数人生活习惯时,院线电影倒像是最循规蹈矩的那一个。虽然人们依旧愿意掏钱到电影院去吃着爆米花坐上两个小时,但有更多的人发现了利用流媒体平台宅在家中看电影的便捷与乐趣。

在美国电影协会公布的《2019主题报告》中显示, 2019年全球电影票房422亿美元,较2018年上升了1%。而全球家庭娱乐市场(包括流媒体、电视、DVD)的市场规模达到了588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了14%。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其中,美国电影总票房114亿美元,较前一年下滑4%,售出电影票12.4亿张,下滑5%。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电影产业大国的美国已经迎来了票房瓶颈,甚至是衰退期。在Netflix、Disney+、HBO等流媒体的影响下,线下院线的日子日益不好过。这也难怪美国影院协会主席会如此的不满,本就雪上加霜的院线再也经不起流媒体的掠夺性攻击了。

但实际上,电影的“窗口期”在当下已经形容虚设了。“窗口期”是好莱坞电影的发行概念,是指一部电影在院线、DVD、有线电视等不同播出平台上的停留时间。

窗口期带来的好处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各方利益。让院线、DVD、有线电视都有钱赚。只不过,空窗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在不断的缩短,这背后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习惯,以及各方博弈加剧,谁都不想成为喝最后一口残汤的人。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在院线的立场上,窗口期当然是越长越好,这样观众才会更有意愿掏钱买票去看电影;但流媒体平台希望的是将窗口期尽量缩短,一来可以借助电影的宣传带来一些转化用户,二来能够更加具有即时性。倒是片方,可能希望于前二者博弈,以带来更多的流量与收入。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在2017年,华纳、环球等公司提出将窗口期缩短至电影映后17天。这个提议自然遭到了大量的反对,于是不了了之。

据《综艺》3月16日报道,因疫情影响,法国政府临时出台一项疫情期间的临时法令,调整了院线电影登陆收费视频点播(VOD)的时间,此前法国院线电影的VOD窗口期为4个月,该法令出台后,上周上映的新片都可以直接在VOD上线。

好莱坞的反映当然也很快。如前文所说,《喋血战士》、《猛禽小队》、《多力特的奇幻冒险》,《绅士》都将在网络流媒体平台上线。

那么,窗口期真的会成为历史吗?流媒体能够对院线进行全方位的超越吗?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疫情带来的产业不确定

我们认为,产业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即便疫情加剧了这种改朝换代的趋势,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产业的迭代。最直接的是,许多电影无法在流媒体平台上完美的呈现。如《花木兰》这样的作品,在院线观看一定比在流媒体观看的体验好上许多。

电影这种艺术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不断进行着进化,而这种进化是全方位的。从早期的黑白默片到现在的5D技术,它对载体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流媒体尽管在价格与便捷上有着得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终端的参差不齐却是无法弥补的。

另外,院线电影还具着社交功能,看电影除了是一种个人享受外,也承载着约会等社交用途。

也就是说,院线与线上流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在传统惯性与窗口期存在下,院线一直是头汤的享用着,不过随着窗口期被逐渐的缩短甚至取缔,院线也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压缩。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产业的变革就是在此起彼伏之中完成的,流媒体也会进一步倒逼着院线进行升级。不过在之前,院线的做法是依靠着话语权来打压流媒体。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选择上流媒体平台的电影一度被认为是质量不过关的电影。电影行业惧怕这种新生的怪物,他们也不愿意有后来者来再分上一杯羹。

故而,线上电影很少有机会去接触什么主流奖项。这种被忽视而间接造成的污名化一度让Netflix这样的流媒体平台头疼不已。眼见暂时无法打破传统势力的封锁,Netflix在2018年花了2000万美金进行宣传,替影片《罗马》拿到了第91届奥斯卡拿下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三项大奖。

2000万美金也是Netflix入场券,好莱坞等亦认识到流媒体平台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故而开始一步步的进行合作与妥协,在摇摆中寻找最佳的获利空间。

美国尚且如此,这也就不难理解《囧妈》一度闹出的抵制风波了。

妥协共存远比斗争更加重要。

中国电影产业的麻烦

中国电影市场的问题实际上比美国更大。这倒不是因为市场体量与发展程度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而是因为未成工业体系的中国电影市场有着更多的毛病。

在过去的十几年,尽管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不断增长,但这种增长曲线却不是一个健康的曲线。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较上年增长48%,但到了2016年只有个位数,虽然2017年一度拉回到20%以上。可2018年与2019年又难看的掉到了个位数。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电影市场在整体上的确一直向上走,只是增长已进入疲乏,且票房有头部化集中的趋势。如《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电影强势收割着票房,而更多的电影则在乏人关注中迎来亏损的结局。

这倒不是说电影市场应该给每部电影发一张均富卡,而是说电影票房的增长更多的靠爆款撑起来的,并不是市场本身拥有着良好的开源能力。

事实上,即便是没有疫情,国内的电影行业也步入了熟透的秋天。

经济下行的趋势下,资本不再将电影行业当成一个良好的投资标的,著名编剧汪海林曾公然呼吁煤老板能够继续投资影视。而崔永元在2018年手撕范冰冰、冯小刚与华谊兄弟更是直接将影视行业的一些潜规则摆上了台面。

双重的打击一度让影视行业鸡飞狗跳,无数扎根在霍尔果斯的影视公司开始手足无措。影片成本的不合理也让许多电影走入“唯流量论”的歧途。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但这些问题一度被一些头部电影的高票房给掩盖了。《流浪地球》出现时,有人高呼国产科幻电影的时代到来了,结果《上海堡垒》一下子将国产科幻从山腰拉到了谷底。《哪吒》爆红后,又催生出一大堆PPT导演,拿着莫须有的剧本忽悠投资人出钱投资下一部国漫之光。

除了这些外,还有审查的制约,流量的垄断等等。

这当然不奇怪,中国电影发展的时间远远比不上美国,而在意识形态呈现出一种紧绷状态的当下,电影这种面向大众的艺术产物也自然会遭遇到更多的挑战。

但有个好消息是,中国电影市场也是少数几个未完全被好莱坞占领的市场。如《复仇者联盟4》一度成为许多国家的年度票房冠军,只有中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有本土力量击败了这个外来者。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回过头说疫情。

春节档的损失让国内的电影市场非常难受,因为春节档是一年当中最热门的档期。如《夺冠》、《唐人街探案3》等电影本来打算在春节档摩拳擦掌。这是一个价值百亿的档期,却因为疫情而宣告报销。

除了这些已经制作好的电影外,还有大量的电影陷入停工状态。除了《囧妈》、《肥龙过江》与《大赢家》,疫情期间的中国影迷只能在网络上看老片。一些已经重新开业的影院则放映起《我和我的祖国》等在网络上即可看到的电影。

不乏有从业者寄托于疫情结束之后能爆发一阵观影潮,从而略微挽回这几个月的损失。但就当下疫情的情况来看,即便国内暂时得到遏制,影院能够重新开放,但这种大量人流聚集的场所似乎也不太容易吸引观众前往。以及如果没有好莱坞影片的流入,光靠着国产电影也很难撑起院线收入。

事实上,现在该考虑的是如何活下来。既让电影公司活下来,也让院线能够活下来。

生存与博弈:疫情下的国内外电影市场

以上是几天前发出的公告,《中国合伙人》、《狼图腾》、《战狼2》、《流浪地球》以及《何以为家》将重新在院线上映。且这几部电影的收益将全部由院线获得。

这些老电影虽然吸引力有限,但好歹让院线有片可放,不至于陷入完全停顿的尴尬境地。

如果我们推算的不错,院线的真正复苏可能要等到今年的春节档。至少暑期档是别想了,国庆档倒是还有那么一点可能。

不过,疫情的重压很有可能让更多的电影选择走线上路线。在《囧妈》的前车之鉴下,“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让许多片方认为不失为一条出路。

但如果片方都选择这条路,院线的复苏之路就更遥遥无期。一旦院线全面崩塌,那么中国电影产业过去十几年的铺垫很可能被伤及根本,最终反噬片方。

疫情之下,没有最优解。

新品头条,网罗全球新品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