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戰爭?

不才講史


在歷史上,“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戰役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抗日戰爭中“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一場戰鬥。

這裡肯定有人會說是淞滬會戰了,確實,淞滬會戰中,中國軍人們英勇奮戰,以血鑄成了一道堅固的長城,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但是我們今天說的這場戰役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淞滬會戰,甚至是有過之而不及。


這場戰役就是武漢會戰。自淞滬會戰日本佔據上海後,對中國的侵略步伐加快了不少。1938年6月,武漢作為當時中國的軍事中心,交通中心,決不能輕易將其拱手相讓,為此國民政府派遣海陸空總計14個集團軍、50個軍,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超過100萬人,甚至蔣委員長親自坐鎮指揮,想要與日本拼個你死我活。此次戰役規模之大,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地區。大小戰鬥數百次,歷時4個半月,是抗戰以來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並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戰。在這場戰鬥中,我們的抗日英雄們,英勇抗戰,雖然這場戰役我們輸掉了,但是在這場戰役中我們卻謀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為什麼說武漢會戰“輸了戰役,贏了戰略”呢?

首先,武漢會戰後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被徹底粉碎。

在抗日戰爭中,日本曾宣言“三個月之內滅亡中國”。但是我們先在淞滬會戰中給了日本迎頭一棒,又在武漢會戰中讓日軍感受到我們中華的強大。在武漢會戰中,日軍為了能夠迅速拿下中國,先後投入了超過30萬的兵力,更是出動各型艦艇約120艘,各型飛機約300架。面對裝備如此先進精良的日軍,我們的抗日軍人們並沒有退縮,先後撲向戰場。在國民革命軍的頑強抵抗下,日軍損失慘重,4個半月後,國軍主動撤出武漢,這才讓日本佔領武漢。


其次,武漢會戰後,抗日戰爭由戰略防守轉入長期相持階段。

日軍在武漢會戰中,損失慘重。根據日方戰後發表的資料看來日軍損失3.55萬人,但是中方卻統計日軍傷亡高達25.6萬人,很顯然這兩個數據都不太真實。但是此戰之後日軍侵略中國的腳步明顯慢了下來,由此可以看出日軍的損失一定不小。況且,日本本國戰略資源較少,一直以來都是採取“以戰養戰”的政策來維持侵略戰爭的消耗,而日軍侵略腳步太快,此戰的消耗又如此巨大,日本的國力已經開始出現崩塌的跡象。所以,在武漢會戰後,中國的抗日戰爭已經由戰略防守階段轉為長期相持階段。此戰可以說是抗日戰爭中的重大轉折點之一。


最後,武漢會戰後,我們並沒有為此放棄抵抗,反而使我們的抗日決心變得更加堅定。

雖然武漢會戰以國軍落敗而結束,但是國軍們也將這場戰鬥打得有聲有色。中國空軍在蘇聯志願航空隊配合下,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燬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此外,在武漢會戰中還發生了一次抗戰以來第一次幾乎殲滅日軍一整個師團的著名戰例-萬家嶺大捷。表現了中華民族敢和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慨。這些抗日戰爭的精彩戰例,極大的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更是鼓舞了我們國民革命軍的士氣,這場戰役打出了我們的民族尊嚴、打出了國威。雖然我們最後失敗了,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我們要持久、全面的與日軍反抗到底的決心。


我們的革命先烈們,用血與生命為我們換來的安定,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也決不能因為安逸,而忘了國家的恥辱。我們每一箇中華人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該將此永遠的牢記在心。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盧大大先生


歷史上像這樣“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整個戰略勝利”的例子,真的是太多了,可以用舉不勝舉來形容。

我們說幾個中國近現代史上發生的,給中國帶來巨大影響力的幾個事件吧。還是從毛澤東領導工農紅軍起義的時候開始說起吧。

大家都知道毛澤東領導的第一次起義是秋收起義,之後他們就開始轉戰長沙,遭受到了敵軍的拼死抵抗。並且在攻打長沙的戰役時,工農紅軍失敗了。

可以說會戰長沙的失敗,就是最為典型的“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例子。當時的具體情況是,中國的中大城市,都被國民黨反動派給佔領了。

在周恩來領導的南昌起義之後,黨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之後,工農紅軍主要借鑑蘇聯的經驗,走佔領大城市,武裝奪取革命勝利的路線。

很顯然這種路線,在當時是走不通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熟悉中國國情的毛澤東陷入到了沉思當中。

很顯然蘇聯的這條佔領大城市,武裝奪取革命勝利的道路,在中國是走不通的。因為我們武器和士兵,都沒有國民黨反動派強大。

因此,這條路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照搬蘇聯的模式,走這樣的路,是無論如何也走不通的。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提出了一個,符合中國國情,屬於毛澤東獨創的,帶領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偉大道路。

這個道路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因為毛澤東知道,中國大部分民眾,都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我們只有爭取了農民的支持,依靠廣大農民的力量,我們最終才會實現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勝利的。

在毛澤東找到了能夠戰勝敵人的正確路線後,他開始帶領工農紅軍上了井岡山,在井岡山開闢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從此,工農紅軍的革命,如同星星之火,燒向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毛澤東帶領的軍隊,迎來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前四次反圍剿戰爭,四渡赤水之戰.....全部都是毛澤東的得意之作。

可以說正是因為那一次戰役的失敗,讓毛澤東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為中國的革命掀開了新篇章。

自此之後,工農紅軍的隊伍不斷壯大,在毛澤東的帶領下,依靠廣大人民的力量,我們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

從此,全體中國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所以說毛澤東領導起義之初,他所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就是一個典型的“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整個戰略勝利”例子。


不才講史


解放戰爭的第一年裡,蔣軍被殲滅總數達到56個整編旅,平均每個月損失接近6個整編旅的兵力,這樣的損失速度是任何軍事集團都難以承受的。由於蔣軍在各地損兵折將,機動兵力大為減少,再像1946年那樣搞“全面進攻”已無可能,所以南京方面1947年初改變戰略為“重點進攻”,選擇山東和陝北為兩個戰略區作為主要進攻目標,其他戰場維持均勢或守勢。

《保衛延安》彭德懷劇照

山東方面蔣軍集中了24個整編師共60個整編旅,大約45萬人的嫡系精銳部隊,編成三個機動兵團(湯恩伯、王敬久和歐震)分路合擊,企圖擊破華東野戰軍主力,解除距離南京最近的威脅,一馬當先的自然是“網紅部隊”整編第74師。而陝北方向的進攻指向性更加明確,為此蔣軍動用了最大的戰略預備隊胡宗南軍事集團主力。

抗日戰爭結束後,原第一戰區改製為“西安綏靖公署”,胡宗南由戰區司令長官改任“綏署主任”,一度擁兵五個集團軍40多萬人馬,雖然調出一部分投入到華北等地區(比如接收石家莊的第3軍),但仍然保有20多萬裝備精良的部隊,且未經大的戰役戰鬥,建制完整氣焰囂張。



而西北我軍的實力是最為薄弱的,西北野戰兵團成立時僅有26000人,還不及華東戰場張靈甫一個整編師的兵力數字,而在此地區不僅有胡宗南的部隊,還有“馬家軍”的10餘萬人和榆林鄧寶珊的20000人槍,雜七雜八總數在40萬人左右,實力對比非常懸殊。

所以這個提問之下,較具代表意義的其實是“延安保衛戰”,因為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不久,延安就成為我黨中央的駐地和指揮中樞,到1947年胡宗南部隊進犯陝甘寧邊區為止,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長達12年之久,從感情上說,我軍指戰員確實捨不得放棄。

《保衛延安》胡宗南劇照

1947年3月敵人從南、西、北三個方向發起進攻,入侵延安的兵力為23萬餘人,其中胡宗南所部出動了15個整編旅14萬餘人。戰役之初,我軍高層是對保住延安持樂觀態度的,當時曾有外國記者採訪,問及蔣軍是否有進攻延安的企圖時,得到的回答是:“進攻延安的計劃早已定了,還要打,但有很大可能是我們把進犯的敵人軍隊打垮”!

當然,這樣的自信不是完全依靠26000人的西北野戰兵團,3月6日延安方面命令陳賡率五個旅南渡黃河,襲擊隴海鐵路洛陽至潼關段,同時電令晉冀魯豫軍區劉鄧部隊攻擊平漢路,所以延安保衛戰的總體戰略佈局是“內線防禦,外線解圍”。然而僅僅四天後,胡宗南進攻延安的15個整編旅即已完成集結,而我陳謝、劉鄧兩部的外線進攻尚未準備就緒。



這樣便僅能實施內線防禦了,延安的防禦部署是以教導旅和警備第7團、第一縱隊和新編第4旅、警備第1旅和警備第5團分成三個戰役集團阻敵,然而加一起也不及敵人兵力的八分之一,且戰士們每支槍平均10發子彈,彭總曾經詢問第一線的教導旅長羅元發能守幾天?得到的回答是五天,其實這個回答已經很有勇氣了。11日,我軍再緊急調動晉綏軍區王震所部的兩個旅增援延安。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的大舉進攻開始了,三天後突破保衛延安的第一道防禦陣地,至3月18日逼近了延安南面的三十里鋪,城內已經可以聽到清晰的槍聲,由於敵眾我寡,守住城池已無可能,當晚8點黨中央撤離延安,延安保衛戰宣告失利。仍然留在城內的幾名外國記者,就放棄延安一事採訪彭總,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回答說:“蔣介石除了一點面子之外,什麼也得不到,如果他把他的軍隊全都消耗在面子上,他就完蛋了”!



彭總的分析其實一針見血,就戰略價值來說,地貧民脊的陝北根本無足輕重,我黨中央也隨時可以轉移,在哪裡都可以指揮全國戰局。而在東北、華北、中原和華東都兵力不足的情況下,蔣介石把唯一的戰略預備隊大部投入陝北戰場,是非常愚蠢的。儘管我軍保衛延安的戰役未能取得成功,但是在此後一年轉戰陝北的過程中,牢牢地拖住和牽制了胡宗南的主力部隊,減輕了其他戰場的壓力,在戰略上贏得了全盤主動。

由於胡宗南主力陷在陝北,直接造成黃河防線兵力空虛,隨著劉鄧大軍的躍進和陳賡兵團的戰略展開,胡宗南的部隊又不斷被從陝北調出馳援,顧此失彼的結果是,不到一年就被趕出了延安並且損兵折將。與此同時,蔣軍在最需要增援的東北和華東戰場上,屢戰屢敗,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蔣介石為面子而作戰的惡果,迅速顯露出來。

《保衛延安》蔣介石劇照


度度狼gg


不得不說打仗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有的時候,你明明贏了很多場戰役,但是,你未必能贏得了最後的戰爭。

這就是戰略高度的問題了,也就是說你只是贏得了戰役,沒有贏取戰略上的勝利,最終迎來的也將會是失敗。

那麼歷史上什麼樣的戰爭,屬於是“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偉大戰役呢?

說實話中國近現代史上,粟裕將軍帶領的華東野戰軍和國民黨高級將領陳誠之間,爭奪魯西南重地臨沂這一戰,就是典型的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整個戰略勝利的例子。

可笑的是,在臨沂戰役打響之前,陳誠還信誓旦旦的發表過言論,說自己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就能滅掉中國共產黨。

當時,正是抗日戰爭結束後。蔣介石挑起了內戰,他一直都想在國內實行獨裁統治,然後徹底打敗共產黨。

為了儘快剿滅共產黨,他還特意的找來了何應欽談話,他問何應欽,若是讓他帶兵,全力剿滅共黨,他能用多長時間。

剛打完日本人,何應欽不想這麼快在挑起內戰。所以,他給蔣介石說的是三年吧。

這一答覆蔣介石當然不滿意了,所以他讓何應欽有多遠走多遠,離他遠遠的,別讓他看到何應欽,省的心煩。

蔣介石又找來了陳誠,還是問了同樣的問題。

陳誠告訴他,若是讓我帶兵的話,三到六個月剿滅他們應該不成問題。

聽到這樣的答覆,蔣介石感到很欣慰,不愧是我最為得意的學生兼心腹。這話說的沒毛病我愛聽。

當時華東戰場上國共雙方的必爭的地方,正是軍事戰略要地臨沂。

因為粟裕知道臨沂的重要性,所以,他搶先佔領了臨沂。這件事被蔣介石知道了,蔣介石勃然大怒。

他開始命令陳誠火速把臨沂再給奪過來。

陳誠壓力山大,組織了四路大軍,一起向臨沂進發。

當時的左路是胡璉率領的是11師,前身就是最能打的土木系,右翼是黃百韜帶領的整編25師,中路是整83師,整74師。

這些都是蔣介石軍隊裡的主力中的主力,可見,為了拿下臨沂蔣介石又或者是陳誠,下了多大的血本。

這時候粟裕想出軍,打陳誠大軍的側翼最薄弱的一支,好牽制他們進軍的速度,讓他們來救援,然後好在臨沂城外圍點打援。

但是,陳誠不為所動,所以,粟裕不得不改變策略。

他先是給在延安的毛澤東請示,說明了現在臨沂的情況,十分的危機。毛澤東的回覆是,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臨沂。

有了毛澤東的這一句話,粟裕就放心了,他可以自由發揮,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打敵人了。

在當時粟裕的華東野戰軍,確實是抵不過陳誠的四路大軍的。

關鍵是在粟裕的西北,還有王耀武軍團,若是王耀武這時候也出擊,和胡璉,黃百韜前後夾擊粟裕,那後果是不堪想象的。

所以,粟裕打算放棄臨沂,變被動為主動,然後進攻魯西北,發動萊蕪戰役,矛頭直指王耀武。

這樣的話,對於粟裕來說先佔領了魯西北,消滅了自己身後的敵人,然後再聚集我軍優勢兵力,攻打臨沂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結果正是因為粟裕的這一英明決定,讓他徹底的佔領了整個華東地區的。

粟裕放棄了臨沂,陳誠他們佔領了臨沂,然後立刻通知蔣介石,蔣介石十分高興,還大書特書。

殊不知臨沂是粟裕主動放棄的,他們根本就沒有發生戰爭,就佔領了臨沂,實在沒有什麼可慶祝的。

可是,陳誠和蔣介石沒有高興幾天,他們才知道粟裕大軍,已經秘密集結到魯西北了。這時候即使陳誠想去救,也已經來不及了。

緊接著就是萊蕪戰役打響,國民黨王耀武管轄下的李仙洲軍團幾萬人馬,全部被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殲滅。

然後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性的。之後,華東野戰軍在華東這片土地上站穩了腳跟,穩紮穩打最終徹底的把國民黨打敗,趕出了華東地區的。

所以,臨沂戰役,就是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整個戰略勝利的經典例子


漢史趣聞


說到偉大,一定離不開八年抗戰犧牲的千千萬萬中國軍民;說到偉大戰役,八年抗戰史一定離不開淞滬會戰,離不開那些偉大的沒留下姓名的先輩們。




一寸山河一寸血,奮起還擊破速亡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開啟了全面侵華戰爭,更是揚言三個月內滅亡全中國。



△淞滬會戰示意圖

1937年8月,“八.一三事件”爆發,,進駐虹橋機場的中國軍隊打死前來偵察的日軍大山勇夫大尉。日軍以此為藉口,於當天進攻上海,以租界和黃埔江中的軍艦為作戰基地,炮擊閘北一帶,並由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指揮,突向駐八字橋一帶的中國守軍進攻。



△中國軍隊增援部隊

當時的上海駐軍為張治軍將軍所率領的中國第九集團軍,在張將軍的率領下,全軍官兵奮力抵抗日軍。並於次日,張治中將軍對日本侵略軍發起全線反功,出動空軍轟炸虹口日軍司令部,雙方展開激烈戰鬥。



△圖為張治中將軍(前)與馮玉祥將軍(後)

淞滬會戰的爆發,是八年抗戰史的第一次與日軍的大規模成建制集團兵力的對決。



△戰爭中的兒童

8月13日國民政府發出《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

國民政府陸續調往上海戰場40餘萬人的軍隊,頑強阻擊日軍對於上海的進攻,讓日軍的推進頗為艱難。



△守衛的中國軍隊

戰役的態勢到9月份發生轉變,日軍對於吃下上海的決心頗為巨大,逐漸增兵,並且加大了海上派遣軍的兵力。此時日軍的兵力已經達到20萬人(五個師團,一個旅團),並且依靠強大的火力配置一直猛攻中國軍隊。在軍隊戰鬥力,火力配置,後勤補給不如日軍的情況下,中國軍隊陷入了苦戰當中,傷亡十分慘重。



△裝備精良的日軍

八百壯士撒熱血,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勇士是當時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日軍進攻的一個縮影,體現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來侵略的決心。



△守衛國家的壯士

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鬥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



△會戰結束後的四行倉庫

11月初,中國守軍後方受到日軍威脅,被迫全線撤退。 11月12日,日軍佔領上海,淞滬會戰結束。



△日軍殘忍殺害我軍被俘官兵


淞滬會戰的意義在於,打破了國民政府的幻想,讓國民政府下定決心抗日。同時由於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並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圖為1937年民國地圖

此次會戰共歷時三個月,是八年抗戰中規模最大,也是傷亡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參戰雙方共投入百萬兵力,其中日軍參戰兵力達25萬餘人,死傷5萬餘人(9個師團又2個支隊,一個混編陸戰隊);中國軍隊參戰兵力共70餘萬人,傷亡達10餘萬人(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

言史堂認為偉大的戰役是淞滬會戰,對於刷著抖音玩著王者的我們,因為有他們的付出,才有我們。感恩先輩,後輩定不忘八年抗戰之苦,不負先輩當年所拋灑之熱血。



△上海淞滬會戰紀念館

【我是言史堂,一個賣過手機,賣過車,做過工程的小人物】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歷史上真正 “輸了戰役‘,贏了戰略”的非淞滬會戰莫屬。

其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此次戰役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數十萬革命先烈沒有白白犧牲, 正如前面所說,此戰不僅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更為全國人民激發了勇氣。不管男女皆有 守土抗戰之責,徹底打破了帝國主義的陰謀, 而且讓歐美列強對我華夏 刮目相看,“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驕傲。

此後我們的先祖憑藉廣大的戰略縱深,堅持抗戰八年,加上同盟國家的幫助,一掃光緒二十一年以來的 累累血淚!

此戰雖敗猶榮,戰略 上逐漸佔到先機!

天下興亡,皮膚有責;革命精神,代代傳承,正是有他們的犧牲 才換來我們金天的幸福生活!


歷史如明鏡


歷史上有哪些“贏了戰役、輸了戰略”的偉大戰役?

中外歷史,這樣的戰役還是蠻多的,比如:

1、 二戰蘇德戰場上的“基輔圍殲戰”。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對蘇聯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集結140多個師,分三路進攻蘇聯。北方集團軍群目標直指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目標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目標是基輔及高加索地區。



1941年7月,南方集團軍群到達基輔附近,由於蘇聯在基輔集結了大量兵力,進攻基輔的德軍推進緩慢。

7月16日,中央集團軍群的古德里安第二裝甲兵團攻陷了斯摩稜斯克,通往莫斯科的大門被打開。正當古德里安躊躇滿志準備殺向莫斯科時,希特勒卻叫停了對莫斯科的攻擊。

原來希特勒準備對基輔的蘇聯紅軍進行合圍,但是原來的南方集團軍群兵力不足。希特勒叫停對莫斯科的攻擊,把一部分中央集團軍部隊調往基輔,加入了對基輔紅軍的大合圍。



由於古德里安等中央集團軍的加入,對基輔的合圍終於達成。對被合圍在基輔的蘇聯紅軍的圍殲戰於1941年8月23日到9月26日進行。圍殲的結果是除了少量人員突圍外,大部分人戰死或被俘,蘇聯紅軍總計損失70萬人左右,其中被66.5萬人。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圍殲戰。

德國取得了基輔圍殲戰的輝煌勝利,但是戰略上卻輸了!因為,為了達成合圍,不得不從原計劃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抽調兵力,導致進攻莫斯科的時間被推遲。而在被推遲的時間裡,蘇聯抓緊從全國抽調兵力加入莫斯科的防禦。佐爾格也從日本獲得確切消息,日軍將要南下,不會北上,從而使得蘇聯放心大膽地從遠東抽調精銳加入莫斯科的防禦。

更糟糕的是,耽誤了時間以後,莫斯科進入淫雨霏霏的秋季,道路泥濘不堪,進攻莫斯科的部隊行進緩慢。好不容易熬到天冷了、結冰了,德國人才發現自己連棉衣都沒準備。槍栓被凍得拉不開,坦克油料沒有防凍劑無法開動……德國拿下莫斯科的美夢化為泡影。



由於列寧格勒沒有拿下,進攻莫斯科的行動又宣告失敗,巴巴羅薩的戰略計劃相當於失敗。而這失敗完全由於基輔圍殲戰抽調兵力導致的……

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失去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戰爭。

2、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在中國大陸泥足深陷。隨著歐洲戰爭的爆發,特別是德國節節勝利,刺激了日本膨脹的野心。日本在反覆爭論後,決定南下,同美國開戰,以爭奪美國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資源。戰略目標一旦確定,日本海軍在山本五十六大將的策劃下,開始蘊釀襲擊美國位於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以達到先發制人的目的。

而美國總統羅斯也一直想讓美國參加二戰,苦於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潮嚴重,無法說服國會同意美國參戰。而日本偷襲珍珠港給了美國天賜良機。



1941年12月7日晨,日本聯合艦隊偷襲了珍珠港,造成3000多人陣亡,數艘軍艦被毀,所幸當時美國幾艘航母提前離港才倖免於難。

偷襲珍珠港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第二天,美國國會就授權羅斯福對日本宣戰。美國從二戰開始時的軍火販子變成了參戰國,併成為二戰的領導者。不久以後,美國派兵搶佔瓜島,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略上失策的日本敗局已定,併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遭受原子彈攻擊的國家。

偷襲珍珠港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大將也於1943年4月18日在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被擊斃……

3、 抗日戰爭中國正面戰場的四大會戰

七七事變以後,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蔣介石和他的參謀人員制訂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就是通過會戰消耗日軍有生力量,同時把日軍放進中國腹地,特別是江南水網地,通過空間擴大來稀釋日本有限的兵力,在長期的消耗中拖垮日本。為此,主動發起了淞滬會戰,同時,在其它地區相繼發起了四大會戰,即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外加一個南京保衛戰。



四大會戰是國軍正面戰場的四場重要戰役,每場都投入了大量後力。最後四大會戰相繼失敗。但戰略目標卻得以實現:、

一是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企圖

二是成功將日本拖得精疲力竭。武漢會戰以後,日本暫停對重慶的進攻,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三是日本有限的兵力被分散在中國中東部廣袤的國土上,機動進攻的兵力不足,加上中國共產黨敵後戰場的開闢,又牽制了大量的日本軍隊。到了這個時候,日本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了……

4、 解放戰爭中的胡宗南進攻延安

解放戰爭中的延安保衛戰也是戰役失敗、戰略卻勝利的戰役。

1947年,蔣介石在全面進攻解放區的戰爭失敗後,改為對山東和延安進行重點進攻。1947年3月,胡宗南集結了25萬人進攻延安和陝北。毛澤東審時度勢,作出了“不計較一城一地,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的戰略決策。在象徵性的保衛延安後,主動放棄延安,牽著胡宗南在陝北的山溝裡轉圈圈。



胡宗南佔領延安空城後,為了保住這個“勝利”果實,不得不抽調重兵防守延安,用於進攻西北野戰軍的機動兵力減少。彭德懷抓住機會,在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連打了三個殲滅戰,共殲敵1.5萬人,扭轉了陝北的局勢。

延安保衛戰雖然“失敗”了,但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目標卻實現了。

5、 解放戰爭中的臨沂保衛戰



解放戰爭中發生山東戰場的臨沂保衛戰與延安保衛戰異曲同工之妙。陳誠指揮包括整編74師在內的國民黨重兵進攻共產黨山東省首府臨沂。陳毅、粟裕表面上做出了誓死保衛臨沂的架勢,實際卻偷偷放棄臨沂,華野主力隱蔽北上,出其不意發起萊蕪戰役,全殲了李仙洲兵團五萬多人,隨後不久,又在孟良崮全殲了整編74師。

華東野戰軍用臨沂保衛戰的失敗,換取了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葉碧雲


在人類戰爭史上,類似於輸了戰役但卻贏得了戰略空間的戰爭不在少數,今天我在此給大家談談發生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基輔戰役吧。

在一九四一年的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之後,當時的德軍兵分三路,分為北方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


北方集團軍群的主攻方向是掃清波羅的海沿岸的蘇軍,目標是拿下列寧格勒。

南方集團軍群的主攻方向是蘇聯的西南方向,目標是廣闊的烏克蘭頓巴斯糧倉、高加索油田等。

中央集團軍群的目標是攻克斯摩稜斯克,最終目標拿下莫斯科。

三路大軍分頭疾進,而對面的蘇軍部隊根本就頂不住德軍的這種閃電式打法,不僅損失了大量的軍火武器,還有大片的國土面積,儘管蘇軍在竭力的進行抵抗,但形勢仍在不斷的發生惡化。

在時間進入到7月份時,一道猶豫不決的問題都同時擺在了蘇德雙方的最高統帥部的面前,這個問題就是烏克蘭的首府基輔。

在蘇軍最高統帥部裡,當時的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通過各種數據的分析,得出德軍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將暫停對莫斯科方向的進攻,轉而調頭圍殲基輔一帶的蘇聯西南方面軍。

他帶著地圖懷著沉重的心情,冒著被斯大林訓斥的風險來到了斯大林的辦公室。



他如實的把自己對形勢的判斷向斯大林作了彙報,然後主張把堅守基輔的西南方面軍撤退到第聶伯河的對岸,然後在進行反突擊。

斯大林聽後勃然大怒,他大聲訓斥朱可夫:簡直是胡說八道,哪裡還有什麼反突擊,把基輔交給敵人,虧你想得出來。

朱可夫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他也當面反駁說:斯大林同志,你如果覺得我這個總參謀長不會別的指揮胡說八道的話,那麼你還要他做什麼,我請求解除我總參謀長的職務!

事情就這樣的決定了,斯大林要求基輔蘇軍:一步也不能後撤!

但是關於基輔作戰的問題,也同樣在德軍內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以陸軍司令布勞希奇元帥、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中央集團集群司令博克元帥和裝甲兵司令古德里安將軍為首的一派,極力主張進攻莫斯科。

他們的想法是,對於蘇聯基輔一帶的守軍倒是暫時可以放一放,在莫斯科的防禦準備還未完成之前,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一舉拿下莫斯科。

莫斯科一旦被攻克,將對蘇聯軍民的抵抗意志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莫斯科一完結,也就意味著蘇德戰爭就結束了。

而希特勒則有應外的一種看法:圍殲基輔一帶的蘇軍刻不容緩。

他認為,如果在還未解決基輔問題之前,是不能向莫斯科發動進攻的,這樣一來德軍就會有在側翼受到威脅的危險。

更為重要的是,一旦拿下基輔就本身意味著蘇聯失去了烏克蘭大糧倉,更為重要的是為將來攻克高加索大油田創造了機會,蘇聯一旦失去這兩樣東西,戰爭將無法再進行下去。



他批評他的將軍們對戰爭中的經濟問題一竅不通,他認為他們的戰爭頭腦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希特勒的主張的到了來自作戰部長凱特爾以及約德爾等人的支持,事情就這樣決定了!

基輔戰役從7月份的初期打響,到9月底以前結束,戰役以德軍的全面勝利和蘇軍的全面失敗結束,蘇聯西南方面軍僅僅被俘人員就高達66萬。

這是人類史上最大的一次合圍戰役,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陣亡。

戰役德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但是博克元帥和古德里安將軍等人卻一直的認為:儘管德軍取得了基輔戰役的空前勝利,但卻耽擱了進攻莫斯科的寶貴時間!

事實也正是這樣的,在蘇軍內部,儘管最高統帥部為基輔戰役的失敗痛心疾首,但他們卻認為,代價是值得的,因為這樣一來莫斯科已經完成了防禦準備工作、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和戰略空間。

德軍實施的攻佔莫斯科的“颱風計劃”最終沒有達到目的,莫斯科會戰是德軍自從實施閃電戰以來所遭受的第一次空前的大失敗,它打破了德軍閃電戰無敵的神話,成為了剋制德軍閃電戰的一個起點。

如果當初德軍不實施基輔戰役,莫斯科在當時還未完成防禦準備工作的情況之下,德軍如果不顧一切的進行快速推進,莫斯科就有將被攻克的可能。

也正是基輔會戰,才真正的遲滯了德軍繼續向莫斯科推進的可能,從而使得蘇聯有了充分的準備時間,完成了防禦工作。


東方評史


答:這類“捨棄一點贏得全局”的戰略妙筆,不單在近現代戰爭史上極多,哪怕在資訊科技並不發達的中國古代,也有很多經典戰例,

典型一場,就是公元前127年的漁陽之戰。

現代人說起漢武帝時代反擊匈奴的戰爭,常見滿滿自豪感。

但事實上,自從公元前133年戰事爆發後,漢軍的表現,堪稱是被反覆吊打。漢軍派出去反擊的部隊,進了草原就常見抓瞎,除了當時還是新人的衛青小勝一把,其他人都是被摁住圍毆。漢王朝的邊塞,也被打了個慘,騎兵迅烈的匈奴軍,輕鬆就在長城沿線來回砍殺。

爆發在公元前127年的漁陽大戰,就是此時戰況的寫照:

上一年剛剛經歷全軍覆沒厄運的漁陽要地,還沒等喘過氣來,就又迎來匈奴人的馬刀。匈奴鐵騎大舉來犯,就鑽漢軍分兵把守的空子,輕鬆殺入漁陽腹地,一頓瘋狂殺戮後,造成漢軍數千傷亡。再搶在漢軍增援部隊趕來前得意離去,一如這六年裡,他們屢試不爽的套路。

但是得意的匈奴人沒有想到,他們這次迎來的,將是大漢鐵騎復仇的刀鋒!

自從漢匈戰爭爆發後,漢武帝君臣們就在苦苦思考,開戰六年了,為什麼兵精糧足的漢軍,依然逃不過屢戰屢敗的倒黴仗?最關鍵一條,就是漢軍戰略思路的錯誤:要麼是匈奴往哪裡打,漢軍往哪裡迎戰,要麼就是悶頭蒼蠅一樣,朝著草原腹地亂反擊。等於被人乖乖牽著鼻子走。要想勝利,就得換個打法:不再去被動救漁陽,而要調集重兵,打一個匈奴死也不能丟的地方:河套!


於是,當漁陽的將士們,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下,做著悲壯抵抗時,衛青將軍率領的數萬精兵,似離弦之箭般向西北呼嘯飛出,先向北拿下匈奴高闕要地,切斷河套匈奴與匈奴單于的聯繫,再揮師拿下臨洮,張開一張大網後,又迅速向河套草原猛撲過來。猝不及防的匈奴河套守軍被打的稀里嘩啦,匈奴白羊王與樓煩王只率殘兵倉皇逃竄。自秦末起淪陷數十年的河套草原,一戰收復!

這場突如其來的勝利,在整個漢匈戰爭史上,都是轉折點般的意義:驕橫的匈奴鐵騎,從此喪失了南侵的立足點,昔日那種輕鬆遊獵漢匈邊塞的好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被動挨打的漢王朝,也終於拿下了進擊的橋頭堡。先前險惡的草原,有了河套做跳板,從此一馬平川。肥美的河套物產,更足以供漢朝繼續“孵化”強大騎兵軍團,源源不斷的投入對匈奴作戰。

可以說,自從這場雷霆一擊後,漠北之戰匈奴單于狼狽遁逃的場面,大漢鐵軍封狼居胥山的威武景象,都已悄然埋下伏筆。這榮耀一戰,來自衛青將軍卓越的用兵能力,來自漢武帝超凡的戰略勇氣,但同樣的,也來自失去援救的漁陽軍民,那一場死死牽制匈奴主力的浴血抗擊。

與追亡逐北的衛青霍去病一樣,漁陽軍民們,這些沒有留下姓名的鐵漢,功勞,同樣不朽!


路之意


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艦編隊的遠程對決,日本航母編隊獲勝——珊瑚海海戰。這就是一場典型的美軍輸了戰役,贏了戰略。

【戰役經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美太平洋戰爭,1942年5月,澳大利亞北邊的新幾內亞。日軍佔領圖拉吉後,準備攻佔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口,美軍艦隊前來阻擊。

雙方兵力對比:

  • 【美軍】2大型航母,8巡洋艦,8驅逐艦。

  • 【日軍】2大型航母,1輕型航母,6巡洋艦,7驅逐艦。另外,陸基飛機90架。

戰爭開始前,雙方都知道對方意圖。從5月3號開始,雙方艦隊到處遊蕩,探尋目標,但是提前誰也沒預先發現對方位置。遊蕩5天后,雙方終於遭遇,偵察機各自激動地將報告發現地方航母。

雙方艦隊在視距外,以空中力量展開廝殺,這就是航母對決的首例。

【戰役結果】

美軍損失:大型航母1艘,驅逐艦1艘,飛機66架。另外,大型航母“約克城”號撞傷。

日軍損失:輕型航母1艘,驅逐艦1艘,飛機77架。另外,航母“翔鶴號”重傷,“瑞鶴號”航母損失部分艦載機。

珊瑚海海戰,日軍取得勝利,以1.2萬噸輕型航母,換掉對方3.3萬噸大型航母,日軍是賺到了。

【後續影響】

日軍這場勝利,為後來的中途島海戰帶來不利影響,進而使得太平洋戰場日美海軍力量逆轉。在1942年這個時期,美國軍事部署重點在歐洲,太平洋戰場,日本軍事實力完全佔據優勢。

經過偷襲珍珠港,美軍損失大部分戰列艦,不得不倚重航母戰爭。而珊瑚海海戰,美軍雖然失敗。但是從中看出了海戰發展趨勢——大艦巨炮的時代已經過去,以航母為中心的超視距戰爭才是正確方向。

【為什麼說珊瑚海海戰,美軍輸了戰役贏了戰略?】

在這之前,太平洋戰場,航母美日對比為4比6。

珊瑚海海戰,美軍損失1艘航母,受重傷一艘,在強大工業能力下,三天就搶修好歸隊。

而日軍還是戰列艦時代的思維,2艘航母受傷,1艘修了一個月,另1艘為了等新的航載機,直接閒置了。

這樣,接下來的中途島海戰,航母對比變為:美3日4。珊瑚島海戰,美軍以損失一艘航母為代價,卻讓日軍2艘航母缺席中途島海戰。

【為什麼要著重提中途島海戰?】

中途島海戰,是二戰戰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轉折性戰役。航母、戰列艦大規模參展,美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全滅了日軍參戰的4艘航母,讓日軍戰列艦淪為看客。

此戰之後,太平洋戰場,日美海軍力量對比發生逆轉。不但讓日本海軍上喪失進攻主動權,也為美國發揮戰爭潛力爭取了時間。等到下一年,美軍艦艇下餃子一樣,出現在太平洋的時候,日軍海軍的末日也就來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