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種橘人’居家’野狐溝三十載:橘子紅了,山頭綠了

隴南種橘人’居家’野狐溝三十載:橘子紅了,山頭綠了

隴南種橘人’居家’野狐溝三十載:橘子紅了,山頭綠了
隴南種橘人’居家’野狐溝三十載:橘子紅了,山頭綠了

圖為甘肅文縣野狐溝局部區域,田濟明種的經濟林和綠化林。李亞龍攝

中新網蘭州3月24日電 (記者 魏建軍 李亞龍)“有生之年,希望看到山青水綠的‘野狐溝’。”55歲的甘肅隴南種橘人田濟明坐在山坡上望著河谷感慨,三十年,橘子紅了,山頭也綠了!

三月下旬,隴南文縣尚德鎮田家壩村“野狐溝”生機勃勃,蜿蜒崎嶇的山路旁,柑橘樹長得正旺,有些掛滿果子的枝頭因承重不起而垂下了,田濟明每天都要“巡山”好幾趟,來看看山坡上的這些“孩子”。

陇南种橘人’居家’野狐沟三十载:橘子红了,山头绿了

圖為田濟明講述自己的“種橘史”。魏建軍 攝

上世紀90年代,因生活所迫,田濟明放棄當地村民普遍種植的作物,嘗試經濟林。起初,他在山下的一畝試驗田種了80多棵桃樹,蜜桃成熟時每斤能賣1.2元,“當時玉米、土豆只賣一毛錢甚至幾分錢。”田濟明說。

田濟明嚐到了甜頭,決定擴大規模種植。1991年,他開始在這片曾經野狐狸經常出沒的荒山上修路造田,並栽植了從外地引進的十多個品種桃樹。他說,以前,山上只有羊群踏過的小道,樹苗、肥料以及灌溉用水等都需要人工背上山。

一年後,田濟明用鐵鍬等農具,人工修了一條勉強可以過三輪車的小路。對他而言,這具有“歷史意義”,最起碼可以“光明正大”地走路了,不再擔驚受怕。

1993年,桃樹大量掛果,單斤3.5元的價格讓他一天賣桃的收入達千元以上,而那時,當地普通幹部的月工資也僅有300多元。一時間,他成了文縣藏在山裡的“富豪”,“算是當地第一批‘吃桃人’吧。”他說。

2000年後,田濟明又“盯”上了橘子,大規模試種不同品種的橘子樹。“整體面積雖不大,但能給老百姓起一個示範帶動作用。”他告訴記者,有新品種他都會嘗試,如果適合當地種植,便會給鄉親們介紹。

陇南种橘人’居家’野狐沟三十载:橘子红了,山头绿了

圖為田濟明種的綠化林。魏建軍 攝

為了將橘子樹種好,田濟明索性將家搬到山上。他說,起初連電都沒有,冬天也沒有爐子,只能用些廢棄柴火取暖。孩子上學,也需要繞著山路上下跑。相比山下,雖然沒那麼方便,但能多幹點,也可以照看橘園。

受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離田濟明的橘園千米之外的山泉水被“震掉了”,灌溉用水成了問題。田濟明決定在山頂和半山腰分別修建水池,將山底白水江的水引上去。於是,他和工人們揹著百斤的砂子上山修水池。

2013年,有了賣橘子的積蓄,田濟明決定拓寬山路。此時,他已有能力僱傭挖掘機了,而不再是全人工。上山的路,漸漸寬了。2016年,當地政府出資,對該路進行了水泥硬化。自此,田濟明家的橘子,出山更容易了,不少客商找上門地頭交易。

當地村民看到效益後,開始效仿“老田模式”。如今,田濟明在當地也小有名氣,也有了一定積蓄。在栽植經濟林的同時,他還種一些生態林。“用賣橘子的錢,來搞綠化。”田濟明粗略算了一下,這三十年,將近有6萬多棵樹木,生長在了野狐溝。

田濟明坦言,過去是為了賺錢養家餬口,現在這個問題早已不存在,孩子們也各自有他們的生活,他不希望給孩子們留多大的財富,只想造一片青山給後人,就足夠了。“經濟上我不富有,但從綠色來講,我很富有。”下一步,繼續引進新品種,帶動更多人增收,每年綠化荒山荒坡。

三十年定居深山的堅守,田濟明從小夥變成了人稱的“橘老漢”,日子不僅好了,還留下了一片青山。

站在半山腰,記者看到,山路何止“十八彎”!有些陡坡,車行上來時,都顯得“吃力”。難以想象,曾經只有羊群踏過的小道,田濟明是如何上山修路種樹的?(完)

陇南种橘人’居家’野狐沟三十载:橘子红了,山头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