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被称为神


“知行合一”是明代全能大儒王守仁先生的著名认识论。反对“知在行先”的说法而提出,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到底是先知后行还是知性是一回事,古今差异极大,争论不休。我倒是觉得所有争论都是来自于对“知”的定义有差异而引起的。一些学家把知认定为一个人内心固有的良知善念,另一些学家把知定义为更宽泛一些的认识感觉甚至后天学识

当代学人继承发扬了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理念,很多大学都把“知行合一”立为了校训,意在鼓励学子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把“知”的概念扩大为所有的人文和科技理论了,知行合一也就更好理解了

其实生活中很多例子能够解释“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比如一些人遇见老人摔倒而不出手相扶,却说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屁道理撇清自己,实际上没有这些屁道理他们也一样是旁观者。

知在行先的生活例子也不少,人们常常骂那些不遵守社会秩序的人缺家教、没文化,其实就是说他们没有修身养性,没有培养好自己的道德,有了好的道德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把古人的思想学为今用,勉励后人长进就足够了,不在一个含义平台上争论徒劳无益。


韩长安


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

“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语载王阳明《传习录》:“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止于至善:精益求精,达到最完美的地步 。

〖出处〗《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整句话的意思是: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民企研究


王阳明提出的,自然是他本人解释的最贴切。可以看《传习录》。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


筠斋


知易行难,行难知易。阳明心学


静沐松风


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看穿历史


知行合一,

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即认识事物的道理

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

是密不可分的。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说,

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

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

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

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

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

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钟灵毓秀业有成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渔阳挂月


知行合一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把利刃,如果不能理解知行合一的真正意义,就不能把王阳明心学的价值发挥出来。


人们一直将知行合一分开来解释,知识和实践,懂的知识之后要去实践,才能有所收获,知识和实践是不可分离的。这句话不错,实践出真知是硬道理。但是却不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意义。

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是无所谓“不可分离”的。只有两枚硬币或者两个东西,才有分离和不可分离的强调必要。知行本就是一体,真正的知自然包括行,真正的行也是自然包括知的。



例如,你在街上看到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狗,你心里觉得它十分的可爱,那便是知了;当你心中起了一念喜欢,那便是行了。《传习录》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就是行了”,可见,知行本为一体。



王阳明说起心动念就是知行合一,但是知行合一不仅仅是起心动念。如果你没有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展现自己的价值观,那么这样的知就是空洞浅薄的;如果你没有给自己的存在和世界对自己的认同赋予意义,那么你的行就是迷茫懵懂的。

举个例子,如果只知道狗狗很可爱,但是你从未见到一只狗,那么你的知就是空洞的。如果看到一朵花十分好看,想要占有就去把它摘下来,断送了它的生命,不懂得爱就是要保护爱惜,那这样你的行就是迷惘的。


所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是想让我们不断的修炼自己的内心力量,做一个存天理有品质的人。


荆棘楚楚


现代对“知行合一”的解释是:知行合一说的是认识(知)和实践(行)的关系,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仅仅是一方面,还要将之运用于实践,就是知道了还要行动,让实践和认识相统一,只有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才能达成修齐治平的目标。但我认为这是在用所谓的唯物主义哲学来曲解“知行合一”的本意,是完全错误的。

知就是行,知和行是一体的,是不可能分开的,只要“知”了,就已经“行”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知和行是不可能不统一的,不需要你人为地去统一(知行本体原是如此)。阴阳学派也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少了阴或者阳,道便不可存在,所以阴阳永远共存,没有先后。比如,太阳照下来,有明亮的地方,同时必然跟随一个阴影部分。《心经》中有一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是同样的道理。空和色(物质)一体两面,不可分隔,甚至就是一个东西。强调知行一体目的是提醒我们需要时刻关照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使我们不会失其本心,不会让意志为外物所动摇,沦为外物的奴隶。(起心动念便是已是行,念有善念也有恶念)同时,这种合体的提出也是克服了知先后行的弊病,告诉人们,不论你是搞纯理论研究,还是搞纯应用研究,应该沉下心来做手头的工作,兢兢业业,无限逼近真理,不要受知行二元(原来就是一体的)分裂的困扰,因为最后大家都是“殊途同归”---理论君和应用君谁都有可能先达到山顶!





归谷读书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