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土地流转流出群众致富经

3月阳光和煦,在乌江河畔玉竹山头,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碌着,有的翻土,有的除草,有的放苗,整个场景热闹非凡,绘成了一幅“不负春光四野忙”的画卷。

“我们现在主要是在把这块荒地利用起来,种上从种植密度较大的地方匀出来的果树。”在德江县桶井乡玉竹高效农业示范园,瑞丰源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刘继权指着成片的经果林说道。

近年来,桶井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五步工作法”和产业“八要素”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没有耕种价值的荒山推平改造,玉竹高效农业示范园在黔北大山中诞生。

①:土地流转流出群众致富经

玉竹高效农业示范园的所在地玉竹村,位于桶井乡东部,地处岩山区,其大多土壤以黄壤、沙壤为主,存水能力极差。贫瘠的喀斯特大山阻碍着当地人们的出行,也挡住了他们的致富之路。“乌江水啊波连波,乌江两岸石头多;贫穷日子真难过,看着乌江没水。”早年流传的这几句民谣既是对当地恶劣生态环境的描写,也是当时群众贫穷、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2015年我们刚承接管理的时候,只有400亩的流转土地。在政府的引导下,2016年园区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800多亩。”刘继权是德江县桶井乡新滩村人,早年在外从事房屋装修工作。因曾在朋友的果树基地从事过果树的栽培、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果树种植、管理方面的经验,2015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感召下,在外事业已是小有成就的刘继权回到桶井发展产业。2016年他与当地群众共同组建瑞丰源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近1400多亩从事经果产业发展。

选择合适的产业,是农村产业革命的第一关。刘继权告诉记者,玉竹村早些年也种植过烤烟、黄花、西瓜、辣椒等农作物,但是都失败了。“一开始是由政府提供苗,但是农户缺乏相关的种植管理技术,生产积极性也不高。”

“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在几年前都是荒地,村里交通不方便,耕地少种点东西种植效益又低,青壮年只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人一年只能种点玉米,养养猪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年下来也没什么收入。”以前,谁也没有想到,“无人愿至的不毛之土,石头硬土地瘠,要啥啥不长”的玉竹村,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选准产业,更重要的是拓展群众的“钱”途,使群众增收致富。尽管经果产业具有亩产值高能带来高效益、用工需求量大能解决本地就业、市场前景广、可持续发展性强等特点,但是见效慢。立足群众增收迫切的实际,在基地注重扶贫项目资金实施以短养长,通过套种菊花、蔬菜等办法促产业增效群众促增收。

①:土地流转流出群众致富经

同时,为了激发当地群众和村级组织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刘继权与乡政府签订了产业效益“5311”分红模式,即合作社股东占利润50%分红,农户占得利润30%分红,村集体也有10%的利润,10%作为贫困群体的扶贫救助基金。

制度确定后,当地群众和村级组织都涌现出积极态势,桶井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绿色桶井、悠然乡村”的发展定位和“一线一区两园三中心”规划布局,抓住城里人的郊区游、农家乐等需求,积极投入扶贫项目资金,不断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还把基地作为乡村旅游的示范点进行建设,修建亭阁楼台、观光步道等,把农业园区山山相连,山上山下连成一片,把村道延伸到农户家门口。

现在玉竹高效农业示范园有流转土地2000多亩,是当地重点打造的农旅一体乡村旅游景点之一。种植有柑橘、脐橙、玉丰李、红心猕猴桃等主打精品水果示范基地,观赏和食药用皆宜的蔬果、中草药花草,是一个集生态、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收益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

①:土地流转流出群众致富经

“春天有各种盛开的花,夏季有桃子、李子、猕猴桃、西瓜等果子,秋冬季节有菊花、柑子,一年四季,接二连三,做到季季有花看、月月有果吃。”因为种植的水果种类丰富,在基地务工的村民一年四季都不愁活干。村民张智为今年五十多岁,在合作社出资成立的农家乐“望江山庄”里上班,平时就洗洗菜、打打杂,一个月能有3500元的收入。73岁的安高亮打小就在玉竹村,是村里第一代外出打工者。现在,他在园区干些除草施肥的轻松活,一天能拿到70元的工钱。他说:“我这把岁数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一个月还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

据刘继权介绍,在瑞丰源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的人员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比以前种植玉米传统农作物收入要高。瑞丰源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共带动同心、高井、场坝、鱼塘、玉竹等村2500名群众增收,其中贫困人口156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