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善良是人類天生具有的美德”,你覺得對嗎?為什麼?

王超行俠仗義


古往今來,許多哲人對人性都有不同的觀點。

孔子在《論語.陽貨》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的觀點是,人一出生下來,人和人之間的素質基本上是相近的,並不因為貧賤富貴而有所區別。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因為周圍環境不同,就有"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的差別。孔子著重說明教育的必要性,並無肯定人性一定是善或一定是惡的意思。

孟子在《孟子.報告上》中說:“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翻譯出來:水的確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但是,也無所謂向上流向下流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所以孟子的觀點是人性本善。

荀子在《荀子.性惡》中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惡的,他所表現出的善良是裝出來的。

性善性惡,這兩個理論,縱觀整個戰國時期,再無人提出第三說,直到西漢,一個叫做楊雄的人發表了另一個見解。

楊雄在《法言.修身》裡說:“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翻譯過來:人的本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培養他的善就會成為善人,培養他的惡就會成為惡人。“氣”就像一匹馬,載著人性通往善或者惡。

自楊雄提出「善惡混」之說,後世的儒家學者再探討心性之學,不出孟荀揚三說。直到後面出現的兩個人,又有了新的看法。

韓愈在《原性》中說:“性之品有三,……上焉整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意思是:人的本性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在於其善良罷了;中等的,則可以通過不同的引導而分別成為上等和下等;下等的,在於其性惡罷了。

張載認為,人和萬物都是由"氣"產生和構成的。氣有清濁、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產生了千差萬別的物和人,所以,氣的本性就是人和萬物的本性。據此,可以肯定人和萬物都是有性,而且人和萬物的本性,同出於"太虛之氣",也就是先天之性。性是永恆存在的,先天之性本源是純善純清純潔的,但人生下來之後,具有不同的身體條件、生理特點、家庭環境和自然環境。這些外在因素與先天之性結合,交互作用和影響而形成的後天之性,就是"氣質之性"。

氣質之性中有善有惡,有清有濁,從而決定了人性具有千差萬別。天地之性誠明至善,是善的來源,而氣質之性有善有惡,是惡的來源,是人慾的體現。至此,對於爭論了一千多年的性善與性惡論,張載給了一個總結性的合理解釋。

關於性善性惡,沒有明確的答案,用一道高中生的考題做個總結吧。

“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惡,楊雄言善惡混,韓文公言三品,及至橫渠(張載),分為天地之性、氣質之性,然後諸子之說始定。”這主要說明:

A.儒家關於人性經歷了長期爭論

B.儒家始終未放棄對真理的探究

C.諸子百家的人性論趨漸於統一

D.儒家人性論由倫理上升到哲理

正確答案是:D

我們再來看看國外情況,由於基督教的影響,在西方性惡論成了主流。《聖經》上說,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誘惑,偷吃了智慧過時而犯了“原罪”,因而亞當和夏娃的子子孫孫也有犯罪的內因,也要為自己的祖先承擔責任。所以性惡論,來源於基督教的“原罪說。”

柏拉圖曾經說過:“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就會像最野蠻的野獸那樣壞。人性總是把人拉向貪婪和自私。”

對不起,我也不知道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看過這麼一句話,深有感觸。分享給各位。

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真忘言


從正面引導的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極具真理,是對人性之美的讚歎和張揚,是培養浩然正氣、扶正祛邪的有力支撐!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瑰寶!

但若從人性的本質而言,無所謂美惡,所謂的美與惡,都是後天養成的,這就像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一樣,儘管有性善與性惡,都不是孃胎帶來的,都是後天養成的,“昔孟母,擇鄰處”,孟母要的是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孔融讓梨”是因為他有那樣的家教;“和聖”柳下惠和盜蹠是同胞兄弟,成長環境不同,從業路徑不同,人生境界雲壤之別。

人一出生,是無所謂善惡的,就像一張白紙,不紅不黑也不花。給它塗上紅色,它就是紅的,給它塗上黑色,它就是黑的,給它塗上五顏六色,它就是花的。但它的本質無紅無黑也五花,紅、黑、花,人們的視覺而已,或者說,是人的精神感官造成的,這種感覺是評價者賦予了評價對象以自己的評判標準,是一個人審美價值的平行轉移。

所以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因為娃娃還是一張白紙,可塑性極強,任憑塗色加彩。但是當一個人觀念一旦成熟,任憑你怎麼洗,卻已經不好洗了。那些二進宮三進宮的問題少年,就是身為娃娃階段,被人亂塗亂抹造成的,其中也不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惡例。

環境才是大染缸,再看看貪官,一開始都不錯,馬列著作背的滾瓜溜熟,卻不料免疫能力差,感染了官場“病毒”,還抱有僥倖心理,等病症發作時,已是病入膏肓,沒救了!

美德與惡德也是這樣,是人們有了某種特定的評判標準後的產物,當人類沒有這個標準的時候,人們是不分、也沒法區分美惡、是非的。這就是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的原因。

當我們知道了美之所以為美的時候,醜的觀念不就隨之產生了嗎?當我們知道善之所以為善的時候,那善的對立面“不善”的觀念不也就產生了嗎?啥樣的是惡的,啥樣的是醜的,不就是因為有了善和美,才有了區分的標準碼?

所以,世上萬物無不因對立而存在,“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善與惡就是這麼出現在人們視角和觀念裡的。

同樣的話,佛祖也說過“我所知法是樹上葉,我所講法是掌上葉”,啥意思?千人千面千說法,一部道經與佛經,我講你講不相同。那又為何?個人價值取向使然。


再說,道與道不同,你說是美德,他說是惡德,又怎麼評說?孔子說“道不同不相與謀”,聊不到一塊,不跟你玩,就是因為審美標準有差異,有爭執,沒法定性。

惡人、壞人就一定“無道”嗎?不見得,俗話說“盜亦有道”。你看盜蹠就是這樣回答他的手下小嘍囉的。

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 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 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 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蹠不得聖 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 下也多。

簡單大意就是:你這個蠢貨,行行有道,做啥能離開道?無道,咱能鬧得這麼理直氣壯嗎?你小子聽著:動手之前,先摸肥瘦,這叫靈視靈聽,這是聖;行動之時破門而入,衝在前頭,這是勇;行動結束,爭相斷後,先人後己,這是義;見機行事,適可而止,這是智;分贓公平,獎先罰後,基本均分,這是仁。這就是聖人的“五德”教導,都是從業者的優秀品質。若是那品性惡劣,道德敗壞,無道小人,也只配做個小偷小摸,咋能與我等大盜相提並論哉!”

所以,你看這江洋大盜也是自己的道道,這個道道在他們就叫“美德”。我們不能說盜蹠真的有美德吧?那我們的依據是什麼,同樣是聖人說的那“五德”,為何就變了味呢?那是我們以為的,在盜蹠看來,還是我們變了味了呢!

但是,不管怎麼說,人性是向善的,惡人也有向善的一面,只是迫於環境,他善不成,只能惡下去。

如此看來,“善良是人類天生具有的美德”這句話,更多的是人們出於對事物的美好願景,寄託了人們一心向善的美好祈願,也反映著人們對社會的公平、正義的真誠祝福和美好向往。


問道黃老


“善良是人類天生具有的美德”這句話我不認可,也許很多人都反感:那“人之初,性本善”怎麼說呢?那是三字經裡的話,並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鐵真理。那你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又怎麼說呢?我認為後者才是真理,是狗必然會吃屎,因為這是狗的本性,你能改變得了嗎?

一個人的本性有善亦有惡,這是人類有生以來所具有的本性,這是先天因素帶來的。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是由先天基因來影響的,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雖然可認通過後天的因素來影響和改變,但善良始終不是人類天生就具有的!


覃南朝



開心一刻1050


守住自己的善良吧,那才是你最寶貴的財富


隋秀華111


善良是什麼?首先得給善良下個確切的定義,才能確定善良是否人的本性!天地人三才,用六個字即大體概括:生存延續圓滿愛情!所以,善良的定義就是以正義勞動並知能保證生存廷續圓滿愛情!這是天地人的本命初衷。但在演繹過程中天地人之本性初衷被私性物慾異化,善良被扭曲為滿足私性並物慾,弱肉強食趨利避害成為正能良知!

生態圈食物鏈,始成!人類雖然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但因大勢所趨,亦在惡性竟爭中淪喪本命初衷!而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未徹底斷代的僅存文化古國,就是未徹底被私性物慾異化,而尚存本命初衷,堅定著愛情親情並友好之古典性情!

善良是天地人之本命初衷,但被私性並物慾異化,金錢權力個人享樂成為幸福之源泉,喪失本命初衷!


陽光明貞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三字經裡最前面的一句,古時啟萌先生最先教育孩子的也是這句話。小孩子天生就如一張白紙,他們的心靈是空白的,上面什麼都沒有。所以,他們是最單純最善良可愛的人。這個時候,大人們教育什麼,孩子就學什麼,就在一張白紙上寫寫畫畫,都會一一記錄下來,而且是最清晰的一部分,永遠也抹不去。所以,這個時候的啟蒙教育,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水幕華


我覺得這句話也對也不完全對。聖人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就是說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以後在成長過程中,跟環境影響和受到的教育有直接關係。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響,就成為心地善良,助人為樂,敬老愛幼的正人君子。受到壞人的影響和自私自利,損人利已人的教育,就會走上邪路,甚至是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我認為長大後走什麼路,成什麼人,跟遺傳基因也有些關係。要不怎麼有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呢。受家庭影響是非常大的。也有家庭環境並不好,但是從小在校學習,接受良好的教育,也能成為優秀的人才。


用戶王九苓1561361213


是的!人本性善。先天性的善良,經過生活的歷練變的什麼樣?


千崔青松鑫鑫化怡


說“善良是人類天生具有的美德”既對也不

全對。其實美德的養成還是依賴後天的

培養與教化。如果一個人一生下就在壞人

堆裡成長,那他的天性善良就會被眠滅!

或者假設這孩子幼時被狼叼走,在狼群裡

被養大,他將連人話都不會說,還談什麼

美德(這樣的事,世間已有先例)。

所以,一個人的美德的形成,我認為後天

的環境影響更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