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直接揮師取印度?

錢用草袋裝89時尚

這是因為諸葛亮打不過印度,也不敢去打印度!

蜀漢建立於公元221年,之後劉備討伐東吳失敗,在夷陵病逝,蜀漢被劉備託付給諸葛亮,從此開始了諸葛亮時代!

在這一時期,印度大部正處在貴霜帝國統治時期,當時的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區包括大半個中亞都屬於貴霜的領土。在公元200年前後,貴霜帝國擊敗了東北部印度的塞種人王朝西薩特拉普王朝後,國家進入全盛時期。

在人口方面,貴霜帝國擁有將近1400萬臣民。軍隊方面,貴霜帝國擁有常備軍10萬、戰象1000頭,並可在戰時動員上百萬大軍。同時,由於剛剛結束與西薩特拉普王朝的戰爭,貴霜帝國的軍隊戰鬥經驗豐富,不輸於常年作戰的蜀漢軍隊。

再看諸葛亮治下的蜀漢,在三國末期蜀漢只有90萬人口,這已經是戰爭沒那麼頻繁時期的人口數量,那麼在公元221年到公元234年之間的蜀漢人口只會更少。軍隊方面,諸葛亮所能動員的軍隊最多不會超過10萬。

打不過印度

假如諸葛亮遠征印度,必須要留下一支軍隊駐守以穩定國內局勢,所以,頂多帶走一般人,也就是5萬人。這5萬人將會在戰爭中越打越少,得不到補充。反觀貴霜帝國兵精糧足,又有龐大的人口支撐,足以支撐常年作戰。只要戰爭陷入僵持諸葛亮必敗。

不敢打

當時貴霜帝國與曹魏政權關係友好,假如諸葛亮揮兵南下,保不齊貴霜帝國會通知魏國,建議曹魏趁蜀漢國內空虛趁機攻打,讓諸葛亮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如果這樣諸葛亮敗的就更徹底了。

所以,諸葛亮是不會冒險和印度開戰的。


歷史風暴

抽瘋三國

1、公元225年,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根據土人線報,征伐土人近親南越,拿下中南半島,沿克拉地峽兵發馬六甲,劍指蘇門答臘、爪哇,以此為跳板,不期意外發現新幾內亞島和澳大利亞,遂徵之。班師回朝時在南中慶功,孟獲又請求諸葛丞相一路向西走向勝利,諸葛亮親率各地土族聯合軍團沿孟加拉灣進入恆河入海口,恆河一帶瘴癘叢生,為了打過恆河去解放全印度,諸葛丞相又發明了甩餅用於祭祀河神。

以摧枯拉朽之勢吞併一個個半島土邦之後,揮師北進,公元230年,聯合軍團先於王玄策400多年遭遇摩揭陀,滅之。時值貴霜王朝晚期,諸葛丞相審時度勢,聯合新崛起的薩珊波斯王朝東西夾擊,本與曹魏集團眉來眼去的貴霜王朝迦膩色迦二世被迫獻城投降。蜀漢(國際)遂與薩珊波斯王朝劃印度河為界,暫時相安無事。

諸葛丞相在印度設置東西南北四個印度公司實行有效統治,公司領導層採取競爭上崗、民主集中制方式設置管理,吸引大批蜀漢文人士子應屆生前去應聘。

2、公元225年,孫權聞聽蜀漢(國際)南下政策風生水起,不敢大意,派大將衛溫兵發琉球,以琉球為基地,南下菲律賓群島,以蘇祿海為界與蜀漢劃定勢力範圍,巴拉望島實行雙方共治。北上日本,趁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立足未穩,統一日本全境,不含北海道。

3、公元226年,曹丕死,曹睿立,司馬懿榮升舞陽侯,左等右等,說好的孫權伐魏和諸葛亮出祁山,既不伐也不出,一個也沒來。司馬懿大怒,咋兒啦?咋兒啦?說好的“光復漢室”,你們咋兒就不來了呢?聞聽兩國新動向,司馬懿深深感覺,被套路了。

知恥後勇,抽瘋三國之抽瘋軍事競賽正式開始,司馬懿定下北進西政兩大策略,雙管齊下。北路軍,先徵遼東,連破烏桓、鮮卑、扶余、高句麗、百濟、新羅、白山、黑水,揮師北地匈奴。西路軍,匈奴、羌、氐等少數民族部落盡皆歸附,袁紇、烏孫、車師、西丁零、大月氏紛紛來降。公元236年,曹魏(聯邦)與蜀漢(國際)聯合,在帕提亞帝國遺族幫助之下,剿滅了新生的薩珊波斯王朝。

公元248年,適逢赤壁之戰四十週年紀念日,三國代表齊聚赤壁,親切交談、合影留念,青梅煮酒話短長,相逢一笑不思量,共同圍繞建立“三體共和國”的可能性進行了各種積極有益的探討。這是一次勝利的大會,這是一次團結的大會。


歷來現實

我覺得提問者你太牛了,你是不是看著世界地圖去提問的?😂😂😂😂,你是不是認為從成都到印度是很近的,拿尺子去弄一下就到了。



這個問題我居然也進得回答,而且居然有這麼多個人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就是從地圖上看是非常簡單的,也是比較近的,但實際上有千山萬水,以古代的交通比如說去印度,他連雲南貴州這個地方都沒搞定。南中到劉禪統治40年的時候都還沒有搞定,時常有反叛,別說還要揮師印度,你拿什麼交通工具去印度。😂😂😂😂


天大的笑話。我還看到有人居然認真的分析了一下什麼貴霜帝國跟蜀漢的對比。😂😂😂😂不知道是應該佩服還是。。。。。


知常容

諸葛亮為什麼不揮師印度?

他打到印度去幹嘛?

不說征服印度要怎麼打過去,諸葛亮揮師印度去幹嘛?去度化阿三傳播我大漢文明嗎?還是腦洞更大開些一些,打下了印度就以印度為跳板去征服世界?所以這些都是想象,漢朝最鼎盛的時候都沒想過沿著西域一直向西打到歐洲去,何況都漢末分成了三國呢?


諸葛亮有這個實力嗎?

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有這個實力打到印度去,那麼魏國和吳國早被滅了。可事實是蜀國沒有這個實力滅魏再滅吳,最後自己第一個最先被滅。所以根本沒有這個實力去打域外。

諸葛亮的首要任務

諸葛亮的首要任務是北伐,如果不北伐就是坐等滅亡。所以北伐才是諸葛亮一直以來的戰略目標,這個才是諸葛亮的首要任務。




所以諸葛亮為什麼要去征服印度?征服印度有什麼好處?而且諸葛亮本來就是要匡復漢室的,而不是離漢室越來越遠。所以諸葛亮是以統一為首要任務的,而不是去征服奇葩國度


淡看天上月

從四川沒有道路通往印度。

往西邊經西藏去印度,一路都是高大的山脈和高原,根本就行不通。二戰時候美國通過這條“駝峰航線”援助中國,還犧牲了很多飛行員。開飛機走這條路都非常危險。

另外還可以往南進入雲南,經緬甸進入印度。這一路也到處都是山脈、江河、懸崖峭壁。二戰時候的“史迪威公路”就是走的這條線。大家可以看看“史迪威公路”的照片,看看諸葛亮大軍能不能從四川走到印度。

所以,古代中國人去印度,都是經甘肅、新疆進入中亞地區,再轉向印度(即絲綢之路)。看起來繞路了,但實際上那條路更好走。從四川、雲南進入印度,看起來近一點,但實際上很難走的通。


國史拾遺





一,立即向魏,吳兩國派八百里快急,約曹操,孫權共同在荊州舉行元首級和談會議,根據《最新三分天下實施方案》,以及最新世界衛星地圖,制訂了瓜分地球的戰略部署計劃,並籤《魏蜀吳互不侵犯條約》,併成立軍事聯盟《大地球公約》,簡稱大約。



二,方案稱,根據三國各自國家地理情況以及國土擴大制劃,魏國在原有國土上應向北,向西擴張,北上取蒙古,俄羅斯,稍帶韓,朝,日,直至北冰詳地區,西擊中亞及歐洲各國,直至大西洋東岸。吳國立足本土,利用其東吳水師優勢,打造航母,東取美洲各國,稍帶臺灣,並將太平洋設為內海,南下取東南亞,太洋洲。

蜀國則翻越喜瑪拉雅山取印度,以印度為基地,向西南進軍非洲大陸。

三,如果方案一致通過,各國馬上實施。本方案解釋權歸蜀所有。

諸葛丞相最後因珠峰太高,無法翻越而放棄攻打印度。最後還是向東吳借道馬六甲海峽才登陸非洲。自此,魏,蜀,吳三足鼎立,稱雄世界。(完)

純屬笑談,僅供娛樂。

瀟瀟夜雨


1、諸葛亮是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所以進攻的目標自然就是長安、洛陽等中原地區,他要靠這個才能凝聚人心,印度那種八杆打不到的遙遠地方,不可能是他進攻目標。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明確說“西和諸戎”,也就是說西邊的部族是他交好的對象,不是討伐的目標。

2、即便他有心思去攻打印度,地理條件也不允許,從青藏高原進兵,大部隊翻越喜馬拉雅山,即便近代的裝備和科技,都感覺非常艱難,更遑論1800年前了。如果從南方去印度,翻越怒江、瀾滄江、高黎貢山和茂密原始森林,那顯然也不太可能突破這些天然屏障,近代遠征軍從野人山路過尚且損失慘重,蜀國的後勤和裝備能比近代遠征軍更強麼?所以無論是政治理想還是現實,都不可能支持這個目標。

而且漢朝還真派過勇士去探索過通往印度的道路,關於這段歷史剪輯了一個小視頻,大家可以看看,去印度的道路何等艱難。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8, "thumb_url": "6ef000037976f970763d\

喜者寡言

這道題目似曾相識。去年回答過一個為何劉備不去東南亞發展的問題,現在碰到一個諸葛亮為何不去攻取南亞次大陸——印度的問題。只能說腦洞略大。

先說說三國時期的印度吧。


三國時期,印度是一個分裂的國度,西北部被希臘化的貴霜帝國(外族)統治,其餘地方四分五裂。因為貴霜帝國毗鄰西域,所以佛教得以途徑傳播至中國。貴霜的實力不弱,當時和漢朝、羅馬、安息並稱為歐亞四大帝國。

再說蜀漢是否有必要攻取印度。

蜀漢的南部是南中地區,大致相當於雲貴、川南和緬甸的一部分。這裡地形複雜,氣候溼熱,民族眾多,管理起來非常不便,只設立庲降都督進行羈縻統治。223年,諸葛亮南征,降伏了孟獲等部落首領。因為蜀漢的重心是北部漢中一線,所以對南中的管理還是非常鬆散,只要求那些部落歸順就可以。


如果硬讓諸葛亮去打印度,那麼蜀漢軍隊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經青藏高原翻越喜馬拉雅山脈,一條是經緬甸穿越原始森林,這可都是死亡之路。以蜀漢當時的能力,打不打得過印度阿三尚且不談,這兩條路都沒法活著走過去,還沒看見阿三的影子呢,軍隊就因為氣候、補給等原因全死在路上了。

況且蜀漢也就10萬部隊,諸葛亮要分出多少人去合適?這仗要打多久?曹魏來偷襲怎麼辦?

所以諸葛亮實在是完全沒必要去打印度,成本太大,收益為負,搞不準國家都都亡了。


石頭有話說

從古至今都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


中國各時代的諸侯處於分裂時期時,都會把目標放在中原,無論是匈奴,突厥還是等等少數民族部落都企圖在中原建立真正的政權,幾乎沒有那個諸侯願意對外開闢疆土,分裂於海外建國。

劉備入蜀之後,就加強了對南中四郡的統治,後來高定等人造反,直到諸葛亮率軍征戰平定叛亂。


平定南中叛亂後,蜀漢還需消耗掉三分之一的精力來防範南中地區,而南中地區的人力物力仍然處於原始階段,也沒有成為諸葛亮北伐助力這麼一說。

當時的緬甸處於部落割據時代,尚未出現統一的政權,印度也處於貴霜帝國的衰落時代。

但諸葛亮也看不上如此的蠻夷之地,諸葛亮《出師表》中已表達清楚:“收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可見,中原才是諸葛亮軍事政治上追求的最終目標。


八風秀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在那個年代別說打印度了,能走到哪兒就已經很不錯了。古時候不像現在,蜀軍到雲南都有難度。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是用兵如神,但畢竟不是真的神仙。


首先考慮的是軍糧問題,這裡包含了運輸難度、運輸時間、在途耗用等等方面。按當時的條件,能走到印度已屬不易,需要克服的困難很多,比如高原反應,包括現在也是,很多人到青海就受不了了,更何況西藏,再加上輜重糧草,運輸是非常困難的,而且也慢,不可能與部隊相同速度。時間上來說,糧草需要源源不斷的運到前線,那時候的大風大雨大雪足以影響行程,完全斷交也不新鮮,前線基本就餓死了。再有就是在途耗用問題,運送糧食的部隊也要吃飯,千里迢迢幾個月都未必能到,運送的糧食到前線還能剩餘多少呢,至於以戰養戰的想法個人覺得不實際,印度還真養不起大軍,自己每年餓死多少人還不知道呢。

打下印度有多少現實意義,那個時候的印度戰力確實渣渣(現在也是渣渣),一隊騎兵過去就平趟了,可是把印度拿過來能幹什麼,是,印度礦產資源豐富,但架不住三國時期開採冶煉的水平很有限,反哺四川又涉及到了路途問題,這些資源夠不夠路費還真不好說。

就算都沒問題,佔領印度了,就當時印度的那種狀態要想發展需要投入多少基礎設施和銀錢,蜀國也沒啥實力,靠什麼投入,關鍵是天高皇帝遠,小部隊駐紮分分鐘被人廢了,大部隊進駐的話蜀國自己兵力才多少,分兵印度四川老窩還要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