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傳經河西,興盛在中土”——解讀“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法傳經河西,興盛在中土”——解讀“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西晉時期的河西佛教即已初具規模,大月氏高僧竺法護(即曇摩羅剎)世居敦煌,曾赴西域取經,而在長安譯經,經手譯出的經論達百餘部,是鳩摩羅什之前最偉大的譯經僧人,而法護的弟子法乘可能是河西佛教的直接推動者,他隨法護長期往返於長安與敦煌間。

“(法)乘後西到敦煌,立寺延學,忘身為道,海而不倦。使夫豺狼革心,戒狄知禮,大化西行,乘之力也”。

永嘉之亂後,西晉王朝滅亡,當中原地區陷入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涼州大姓張軌開始割據河西,以今武威為中心,世守涼州,繼之者又分別建立後涼、南涼、西涼和北涼政權。

在此“五涼”統治時期,河西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持續發展,文化昌盛,尤其佛教十分發達,大量西域僧人皆於此逗留譯經、傳佛。“先是,祖渠蒙遜在涼州,亦好佛法。有賓沙門曇摩讖,習諸經論。於姑臧,與沙門智嵩等,譯《涅盤》諸經十餘部。

“法傳經河西,興盛在中土”——解讀“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涼州自張軌後,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太延中,涼州平,徙其國人於京邑,沙門佛事皆俱東,象教彌增矣”。

河西石窟主要分佈於甘肅黃河以西各縣沿南山的地段,以敦煌莫高窟延續時間最長、洞窟數量最多。始鑿於五世紀,陸續興建到十四世紀;另有酒泉文殊山石窟肅南金塔寺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等都保存了一部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遺蹟。

莫高窟洞窟開鑿於鳴沙山東麓斷崖,已編號492個(北朝石窟36個),與克孜爾石窟一樣,洞窟內容以泥塑和壁畫為主,這是與當地巖質疏鬆有關,不能像華北中原一樣開鑿大型石質高浮雕。莫高窟現存壁畫約4.5萬平方米,彩塑2300多身,由於氣候乾燥,彩塑壁畫保存相對良好。莫高窟約始鑿於四世紀中葉以後,根據唐武週年間所立李君莫高窟佛龕碑可知莫高窟最早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由僧人樂傅始鑿,此後的北魏時期進入了莫高窟的開鑿盛期。

“法傳經河西,興盛在中土”——解讀“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李君碑載:“樂傅、法良開其宗,建平、東陽弘其跡。”

北魏時期的東陽王元榮和建平公於義是修建莫高窟的兩位著名人物,他們皆曾任瓜州刺史,對北朝敦煌的佛教活動推動較大。現存莫高窟洞窟以北朝隋唐最多,並延續至五代、宋、西夏、元代,歷時之久遠當居國內外佛教石窟之最。莫高窟最著名的洞窟是藏經洞,它是二十世紀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也是莫高窟被重新發現和認識的開始。

它是位於莫高窟南區的一個小窟,編號K17,長寬高不超過3米,洞中有一通唐代大中五年(851年)的石碑,並立有晚唐河西佛教領袖洪辯的彩塑像,像後壁上有一幅樹下侍女、比丘圖故此窟為洪辯的一座影堂窟。根據洞窟內遺物判斷,可能於十一世紀初或中期已被封閉。藏經洞內藏有十分豐富的古代文物,包括漢文、藏文或其他語言的寫本、經卷及繪畫、刺繡、小型造像等,僅漢文寫本就有3萬卷,藏文寫經有1萬多件。藏經洞於1900年被道士王圓祿無意發現後,一些西方探險家如斯坦因、伯希和、奧登堡、桔瑞超等聞訊而來,先後劫掠了大批文物,包括各類文書、經卷、繪畫、壁畫等,現藏西方各大博物館。

“法傳經河西,興盛在中土”——解讀“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酒泉文殊山石窟、肅南金塔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魏晉南北朝遺蹟,以及前述北涼石塔,可能與歷史上著名的涼州石窟遺蹟關係密切。

涼州造像的歷史見於唐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涼州石崖瑞像者,昔沮渠蒙遜以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據有涼土ニ十餘載,隴西五涼,斯最久盛,專崇福業。以國城寺塔終非久固,古來帝宮終逢煨燼,若依立之,效尤斯及。又用金寶,終被毀盜。乃顧盻山宇可以終天。於州南百里,連崖綿亙,東西不測,就而野窟,安設尊儀,或石或塑,幹變萬化。有禮敬者,驚眩心目…北涼河西王蒙遜,為母造丈六石像在於山寺今沙州東南三十里三危山崖高二里。佛像二百八十”。

文殊山、天梯山、金塔寺等石窟中的早期洞窟遺蹟皆為塔廟窟,包括文殊山2個、天梯山2個、金塔寺2個。其中天梯山是一座平面方形的窟,中央立有一座邊長2.27米的方形塔柱,塔分三層,每層各開一倉,龕內鑿坐佛;文殊山千佛洞是一個類似的塔廟窟,塑有一坐佛二脅侍菩薩像,窟內壁畫較豐富,上下分層表現飛天伎樂、千佛、立佛、供養人等,文殊山的窟龕形制和壁畫技法、風格有明顯來自龜茲影響的特徵;金塔寺的塔廟窟為雙窟成組形式,塑像除影塑外,還有苦修像、交腳像、思惟菩薩像、弟子像、武土像等。

“法傳經河西,興盛在中土”——解讀“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甘寧黃河以東地區的主要北朝石窟有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等。甘肅永靖縣地處河西走廊與關中平原間的交通要道,是十六國時期的乞伏氏西秦政權(385-431年)所在地。乞伏國仁統治時期大力推崇佛法,很多往來絲綢之路的西域和中原僧人皆駐足於此,從事譯經、傳法活動,其中最著名者是曇無毗。

《高僧傳》載:“高乃杖策西秦隱居麥積山。山學百餘人,崇其義訓,稟其禪道。時有長安沙門釋曇弘,秦地高僧,隱在此山,與高相會,以同業友善。時乞伏熾盤,割據此方,西接涼土。有外國禪師曇無毗,來入其國,領徒立眾,訓以禪道…高率眾從毗受法。”

今在縣西北約40公里的黃河北岸小積石山斷崖邊發現100多個窟嘉,已編號40窟、144龕,其中在第169窟發現了西秦建弘元年(420年)題記,可證西秦佛教盛況。

“法傳經河西,興盛在中土”——解讀“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須彌山石窟位於今寧夏固原西北55公里處。固原為北魏高平郡、北周原州的治所,是北朝隋唐時期的一個重要政治中心,也位於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上。

須彌山石窟始鑿於北魏,歷經北周、隋唐各代,續有開鑿。須彌山石窟現有編號132個。其中北魏多中心柱窟,一般由前後室組成,有的窟前曾有木構寺院痕跡,主身四壁開龕。造像題材主要有釋迦坐佛、釋迦多寶對坐、交腳彌勒、思惟菩薩等,一般是一佛二菩薩組合,有的柱身刻有佛傳內容。

北周是須彌山石窟的開鑿盛期,洞窟仍為中心柱窟,窟三壁各開三龕,有複雜的仿木構結構,柱身每壁一龕,造像題材以三佛為主,造像組合為一佛二菩薩。

洞窟形制和造像風格受到麥積山北周石窟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東方北齊洞窟(如南北響堂山石窟)的影響,是東西文化交流的產物。

“法傳經河西,興盛在中土”——解讀“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