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传经河西,兴盛在中土”——解读“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法传经河西,兴盛在中土”——解读“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西晋时期的河西佛教即已初具规模,大月氏高僧竺法护(即昙摩罗刹)世居敦煌,曾赴西域取经,而在长安译经,经手译出的经论达百余部,是鸠摩罗什之前最伟大的译经僧人,而法护的弟子法乘可能是河西佛教的直接推动者,他随法护长期往返于长安与敦煌间。

“(法)乘后西到敦煌,立寺延学,忘身为道,海而不倦。使夫豺狼革心,戒狄知礼,大化西行,乘之力也”。

永嘉之乱后,西晋王朝灭亡,当中原地区陷入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凉州大姓张轨开始割据河西,以今武威为中心,世守凉州,继之者又分别建立后凉、南凉、西凉和北凉政权。

在此“五凉”统治时期,河西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昌盛,尤其佛教十分发达,大量西域僧人皆于此逗留译经、传佛。“先是,祖渠蒙逊在凉州,亦好佛法。有宾沙门昙摩谶,习诸经论。于姑臧,与沙门智嵩等,译《涅盘》诸经十余部。

“法传经河西,兴盛在中土”——解读“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太延中,凉州平,徙其国人于京邑,沙门佛事皆俱东,象教弥增矣”。

河西石窟主要分布于甘肃黄河以西各县沿南山的地段,以敦煌莫高窟延续时间最长、洞窟数量最多。始凿于五世纪,陆续兴建到十四世纪;另有酒泉文殊山石窟肃南金塔寺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等都保存了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遗迹。

莫高窟洞窟开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已编号492个(北朝石窟36个),与克孜尔石窟一样,洞窟内容以泥塑和壁画为主,这是与当地岩质疏松有关,不能像华北中原一样开凿大型石质高浮雕。莫高窟现存壁画约4.5万平方米,彩塑2300多身,由于气候干燥,彩塑壁画保存相对良好。莫高窟约始凿于四世纪中叶以后,根据唐武周年间所立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可知莫高窟最早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由僧人乐傅始凿,此后的北魏时期进入了莫高窟的开凿盛期。

“法传经河西,兴盛在中土”——解读“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李君碑载:“乐傅、法良开其宗,建平、东阳弘其迹。”

北魏时期的东阳王元荣和建平公于义是修建莫高窟的两位著名人物,他们皆曾任瓜州刺史,对北朝敦煌的佛教活动推动较大。现存莫高窟洞窟以北朝隋唐最多,并延续至五代、宋、西夏、元代,历时之久远当居国内外佛教石窟之最。莫高窟最著名的洞窟是藏经洞,它是二十世纪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也是莫高窟被重新发现和认识的开始。

它是位于莫高窟南区的一个小窟,编号K17,长宽高不超过3米,洞中有一通唐代大中五年(851年)的石碑,并立有晚唐河西佛教领袖洪辩的彩塑像,像后壁上有一幅树下侍女、比丘图故此窟为洪辩的一座影堂窟。根据洞窟内遗物判断,可能于十一世纪初或中期已被封闭。藏经洞内藏有十分丰富的古代文物,包括汉文、藏文或其他语言的写本、经卷及绘画、刺绣、小型造像等,仅汉文写本就有3万卷,藏文写经有1万多件。藏经洞于1900年被道士王圆禄无意发现后,一些西方探险家如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桔瑞超等闻讯而来,先后劫掠了大批文物,包括各类文书、经卷、绘画、壁画等,现藏西方各大博物馆。

“法传经河西,兴盛在中土”——解读“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酒泉文殊山石窟、肃南金塔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等魏晋南北朝遗迹,以及前述北凉石塔,可能与历史上著名的凉州石窟遗迹关系密切。

凉州造像的历史见于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

“凉州石崖瑞像者,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据有凉土ニ十余载,陇西五凉,斯最久盛,专崇福业。以国城寺塔终非久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若依立之,效尤斯及。又用金宝,终被毁盗。乃顾盻山宇可以终天。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野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干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北凉河西王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在于山寺今沙州东南三十里三危山崖高二里。佛像二百八十”。

文殊山、天梯山、金塔寺等石窟中的早期洞窟遗迹皆为塔庙窟,包括文殊山2个、天梯山2个、金塔寺2个。其中天梯山是一座平面方形的窟,中央立有一座边长2.27米的方形塔柱,塔分三层,每层各开一倉,龛内凿坐佛;文殊山千佛洞是一个类似的塔庙窟,塑有一坐佛二胁侍菩萨像,窟内壁画较丰富,上下分层表现飞天伎乐、千佛、立佛、供养人等,文殊山的窟龛形制和壁画技法、风格有明显来自龟兹影响的特征;金塔寺的塔庙窟为双窟成组形式,塑像除影塑外,还有苦修像、交脚像、思惟菩萨像、弟子像、武土像等。

“法传经河西,兴盛在中土”——解读“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甘宁黄河以东地区的主要北朝石窟有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等。甘肃永靖县地处河西走廊与关中平原间的交通要道,是十六国时期的乞伏氏西秦政权(385-431年)所在地。乞伏国仁统治时期大力推崇佛法,很多往来丝绸之路的西域和中原僧人皆驻足于此,从事译经、传法活动,其中最著名者是昙无毗。

《高僧传》载:“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百余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秦地高僧,隐在此山,与高相会,以同业友善。时乞伏炽盘,割据此方,西接凉土。有外国禅师昙无毗,来入其国,领徒立众,训以禅道…高率众从毗受法。”

今在县西北约40公里的黄河北岸小积石山断崖边发现100多个窟嘉,已编号40窟、144龛,其中在第169窟发现了西秦建弘元年(420年)题记,可证西秦佛教盛况。

“法传经河西,兴盛在中土”——解读“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今宁夏固原西北55公里处。固原为北魏高平郡、北周原州的治所,是北朝隋唐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中心,也位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历经北周、隋唐各代,续有开凿。须弥山石窟现有编号132个。其中北魏多中心柱窟,一般由前后室组成,有的窟前曾有木构寺院痕迹,主身四壁开龛。造像题材主要有释迦坐佛、释迦多宝对坐、交脚弥勒、思惟菩萨等,一般是一佛二菩萨组合,有的柱身刻有佛传内容。

北周是须弥山石窟的开凿盛期,洞窟仍为中心柱窟,窟三壁各开三龛,有复杂的仿木构结构,柱身每壁一龛,造像题材以三佛为主,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

洞窟形制和造像风格受到麦积山北周石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东方北齐洞窟(如南北响堂山石窟)的影响,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法传经河西,兴盛在中土”——解读“凝固的佛法”河西石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