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埇桥区夹沟镇大五柳是因为五棵柳树而得名吗?

五柳风景名胜区位于宿州市区北约30公里夹沟镇境内,因主景区龙泉湖坐落在五柳村而得名。而五柳村又缘何而来呢?

唐代有个著名的诗人叫王绩,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宿州埇桥区夹沟镇大五柳是因为五棵柳树而得名吗?

 王绩,这个曾做过隋唐朝廷命官的山西人,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开始深深地厌恶了官场的萎靡颓废,最后毅然辞官隐居,辗转来到了皖北的大五柳,自己种黍酿酒,植桑养禽,写诗著文,过起了陶渊明那样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生活。

  一定是皖北的灵山秀水带给了诗人丰富的灵感,王绩客居大五柳不算长的几年里,竟然写下好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那首《野望》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歌给我们描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秋天,黄昏。诗人独自站在离五柳不远的一座叫东皋的小山之上,举目四望,只见在无边的夕阳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牧人驱犊下山,猎人带禽而归,树树秋色染,山山黄叶飞。

  此情此景怎么会不让诗人激动不已,诗性大发?

  但再美的风景也掩饰不住自己孤寂的心情。

宿州埇桥区夹沟镇大五柳是因为五棵柳树而得名吗?

  古往今来,总有许多人欣赏陶渊明的飘逸,总有人羡慕谢灵运的豁达,但是你看看王绩的诗文,你就能窥探出那些所谓的隐士内心的惆怅和苍凉。

  “独对三春酌,松栽一当半,柳种五为名,无人来共倾。”王绩以他的孤寂,以他的诗文,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诗意的风景——大五柳!

骨子里流淌着诗人血液的王绩在身处乱世的隋代做不好官,即使身处盛世的唐代,他仍然对做官不得要领。太守贞观年间,他终因“不喜拜揖”、喝酒成疾被罢官,返回五柳东皋茅屋中,以诗酒自娱。王绩特别崇拜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他依照刘伶《酒德颂》的风格创作了美文《醉乡记》。王绩说:“每一甚醉,便觉神明安和,血脉通利,既无忤于物,而有乐于身,故纵心以自适也”。他认为饮酒有无限的好处,最终也是倒在酒杯里。王绩死在大五柳,葬在大五柳,终年五十九岁。

另一说,此地原名五里村,后讹传为五柳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