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完一本小說每次都有一股悵然若失的感覺,感覺失去了什麼?

趙彬衫


為什麼看完一本小說之後會有超難落實的感覺,我覺得有以下幾種原因。


1.小說故事性強

每一本小說都是作者經過精心設計出來的,裡面的情節肯定會有一定的起伏,也就是小說中的衝突。人們都喜歡聽故事,對於這樣情節具有起伏的故事,更是滿心歡喜。

而且小說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是經過作者精心設計的這些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動更容易讓人們沉浸在小說的故事裡面。

所以當看完一本小說的時候,便是從故事的世界裡面掙脫出來,走入到真正的現實世界裡,而這一過程便相當於分離,對於婚禮人們都是感到傷心的。

2.小說中的情感

每部小說中都有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以及人物之間的思想感情。當你沉浸在小說的世界裡面,你便會被這些感情所影響,而這些感情也陪伴著你從小說的開頭走向小說的結尾。

因此,當看完一本小說的時候,便是脫離這些感情的影響,比如你在看小說的時候,可能會驚歎於男女主角的愛情。但是當離開小說的時候,這些讓你感到羨慕,感到快樂的感情便離開了,這時就自然而然感覺到悲傷了。

3.人類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人們都不喜歡改變,改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們習慣了的事情一旦要改變,就要經歷十分痛苦的過程。離開自己的舒適圈,走向痛苦的地方,誰又願意呢?

還在看一本小說的過程中,我們在小說的世界裡面,從頭到尾,彷彿如同真實的一樣。當我們每天重複著看這本小說的動作時,便漸漸養成了看這本書的習慣。

如果我們一旦結束看這本小說,人體的慣性想要讓我們繼續看下去,但是我們已經看完了,因此這兩者之間形成了矛盾。這種離開看小說的舒適圈的行為將會使我們十分的痛苦,這或許也是那種悵然若失的感覺中一部分吧。


綜上所述,我認為看完一本小說之後,感到一種暢然落實的感覺,可能是由於小說的故事性強大,我們對於故事中情感的沉迷以及我們自身的習慣,所決定的。


俠花



記得多年前,讀過《穆斯林的葬禮》。最初是被名字吸引,很想知道它到底講了些什麼?作者是霍達,章節的標題很清新: 玉魔,月冷,玉殤,月清……。再看作者的自序,霍達說在構思這本書的時候,她就將半是原型半是虛構的故事講給幾個朋友聽,她們熱淚盈眶。

“書裡的一個個人物形象數次如夢,醒來後,一片悵然。”霍達這麼形容當時的感受。在寫作期間,心絞痛發作也越來越頻繁。

當時,我就想: 讓作家如此忘情甚至不惜搭上性命的故事,到底有多精彩呢?於是,一天,兩天……在很多天後,我才讀完這本小說。

它清新,乾淨,沒有囉裡囉嗦的文字,沒有為吸引讀者而強加的情色描寫。通篇讀起來都像散文。然而,就是這淡淡的筆觸卻令讀者欲罷不能,一氣讀完。

之後的很多天,小說裡的一個個人物,彷彿都沒走遠,依然在我腦海裡盤旋。那種感覺,應該就叫悵然若失吧!

後來又讀了賈平凹的《廢都》,說實話,書寫得很有文采,就是不太乾淨。開始也是被名字吸引,看著看著就上了癮。現在我還記得,主人公叫莊之蝶,他老婆叫牛月清,他情人叫水月。寫得是作家圈子裡的事兒,當然離不了酒色財氣,更離不了明爭暗鬥。作者還把這些大書特書,最後想要說明的應該就是那幾句老話兒: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雖然,讀後感五花八門,但我覺得道理就這點事兒。最後,主人公變成了廢都裡的廢人。書本合上了,那種蕩氣迴腸,千迴百轉啊!也是那種感覺,悵然若失!


舉了兩個例子,想說什麼呢?但凡好書,讀過應該都是這種感覺。那些看來胡扯八咧,故弄玄虛,遠離人間煙火的就不會讓人悵然若失。為什麼?因為書裡的人物雖然千姿百態,但基本情感是與我們相似的。所以,他們的悲傷就是我們的悲傷。他們的懊惱就是我們的懊惱。他們演繹他們的故事,永遠不會老去。我們過我們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論何時何地,翻開書頁,他們的世界還是我們年輕時的樣子。這一刻,誰不會感慨呢?而這種感覺是不是對人生的惆悵呢?


玉宿林峰


小說是什麼?

小說寫的是關於人生的故事。寫人的喜怒哀樂、寫人的存在與虛無。

然而,自有人類一來,人註定是孤獨的、渺小的 。我們都是很偶然的被拋到這星球上的,終其一生苦苦追索著人存在的意義而不可得。

我們被困在這一身皮囊裡,每天看著思想靈魂和身體翻騰的慾望爭鬥永不止息…

終於,有一天,某個人提起了筆,記述著我們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嬉笑怒罵、悲慼感慨…

所謂:寫小說的人都是傻子、看書的都是瘋子。

你明明知道人生總有生死、你眼前的世界總要消失,你為何會悵然若失、你失去了什麼呢?

你失去的是你對存在時間與空間的歡笑和淚水,普魯斯特式的悲憫追憶。

你失去的是你“自以為是”的真實和虛妄。

你失去的是你靈魂深處的孤獨寂寞,如果你有幸,也許還有一點愛。

你失去的是最寶貴的瞬間,不再來的、不可複製的感動與刻骨銘心的疼痛。

小說帶你穿越,好的小說會帶你向兩個方向飛越,一是你頭頂的宇宙、另一個是你內心同樣如宇宙樣遼闊複雜的內心。

但,它僅僅是文字,你或他總要飛回這一身皮囊裡,眼前的現實你依然無法掙脫。

所以你會悵然若失,閱讀好的小說就是一次帶你乘坐滑翔傘的冒險之旅。

你失去了什麼呢?也許你沒有失去什麼,你在飛翔的時候看到了別樣的人生和另一個世界。

你非但沒有失去,你反而收穫了很多感悟和美妙的體驗。





書影離合


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裡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倘若你被帶進故事中,說明作者的“狡詐”和你的純潔;

作者把莫須有的事,變成了真實的事,讓萬千的人們去感知故事裡人物的喜怒哀樂。

倘若你被帶進故事中,那麼作者正在角落裡偷偷地透視著你;

因為故事中的角色是作者的線人,你一絲一毫的情緒湧動都將被毫無保留地俘虜。

倘若你被帶進故事中,是的,你賦予了故事人物以生命;

沒有你的開鋒,那個人物將永遠被“故事”束縛,

文字會是無數的磚頭,密密麻麻地圍成一座堅固的城堡,

故事裡的人,像是遭到了降維打擊一般,禁錮在薄薄的平面上。

因為你的翻閱,他活了,他活得不盡如人意,總是磕磕碰碰,

是的,是你讓他活了過來,你想讓他完美一點,你想充當上帝,安排他的命運,

可是他並不是為你而活,他有著自己的宿命,所以你惆悵,你失落。

作者在一旁高興,故事裡的人就是這個命運,所以故事才是故事。

因為你的惆悵和失落,故事裡的事,不是也是;

因為你的紛擾和煩憂,故事裡的事,是也不是。


濤某說古文


人們都喜歡看到變化,

特別是從山頂到達山底

又躍上山頂的這種感覺。

所有的電視劇小說電影🎬,

無一不是充滿衝突,

有劇情發展的。

有故事,有主題。

一本小說,

就是一個探索新事物的過程,

好奇,充滿期待,令人回味,

就像見到一個美麗的姑娘,

楚楚動人,一顰一笑,

令人朝思暮想,縈繞腦海

但是,一旦這位姑娘和你結婚,

彼此左手右手,再無新意,

此刻,你就不由得會悵然若失,

幸福的反面是什麼?

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一份時時有驚喜,有變化的生活

一定是精彩繽紛的,

而這主要來自於自我的探索求知,

願你的生活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小說。





一影一旅



首先說明你看的很認真,投入到故事中去了。


張悅然寫過這樣一段話,她把別人的故事當自己的,她把自己的故事當別人的,因此她寫別人故事的時候襟然淚下,然而過自己的生活是卻麻木遲緩。


即使我們不是一個寫作者,對這樣的感受應該也不會覺得陌生。


平凡如我們,也許一輩子都會在同一個城市裡和同一群人說笑,日復一日地忙碌著單調的生活。不可否認,這樣的生活有屬於它的平靜和美好。可是偶爾的閒暇和安靜,也會想想外面的世界,想想那些年的遺憾和夢想,想想自己可能再也無法觸及的精彩。


一個好的故事,或是絢麗美好,或是轟轟烈烈,總能滿足我們某些時刻對於生活的幻想。故事中的人物,或多或少我們總能找到那份和自己氣質相似的部分,由此為始,追隨著作者的節奏,我們開始認為自己和那個執劍少年一同奮戰,和那份可歌可泣的戀情一同成長,和故事中的世界融為一體。


然而,當故事結束,我們會有剎那的迷茫,這份迷茫的程度,甚至會高於我們對於故事本身是悲是喜的在意度。我們無法從剛剛融合過了的世界裡突然抽離,一旦抽離就意味著繼續清醒並麻木。方才經歷的讓你有切身感觸的種種,華美的宮殿和莊嚴的廟宇,倔強的少年和單純的女孩,黃粱一夢,轉眼成空。


一切都是虛幻的,只有你此時此刻,平凡的暗淡的重複的生活才是真切的。


就像由奢入簡,又如雲中墜落,悵然若失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忘記是誰說過,從一段失敗的感情走出來最快的方式,就是投入到新的戀情中去。


緩解這種情緒最快的方式是忘掉它,忘掉它最快的方式就是投入到下一個故事中去。

顯然這是個怪圈。


有人關注就改天再答,沒人就算了。


散客說段子


當我們看完一本小說後精神上面感覺空曠,筆者認為失去精神依靠、離開精神支柱的感覺,從而也說明了讀者本身閱讀的投入。每當捧起一本小說,思路必然同小說中的主人公捆綁在一起,無論他(她)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無論勤勞還是懶惰,無論捨己為人還是貪生怕死……思緒跟隨時間的軌道縈繞,返回到熙熙攘攘的另一個世界。當回到現實生活中,難免有一種失落感和空虛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是作者本身的憧憬,或是自身的往事,只要我們掌握住小說的闡釋的核心要義,就達到了讀書的目的。





漁陽掛月


可能和你所看的小說的題材有關。再者,說明你真的讀進書中間去了,入迷了,跟著故事情節起伏心情隨之盪漾。小說結束了,你卻沒有從內心人物中走出來!


精衛填


因為這不是你的人生。


君妹OTATO


主要是小說時代性、代入性、可想象性太強。

第一,小說是時代性很強的創作。時代性是小說鮮明的特徵,與作者的認知、經歷、閱歷、發展等密切相關,作者也會不經意間融入時代特色。正如《三國演義》、《水滸傳》。

第二,自己會自然而然的融入情節中去。很多小說都是基於一定的背景創作出來的,或借古諷今,或寓意於文,或悵然若失,或心有所得……能真正讀的進去、讀的懂得,往往會把自己想象為文中某一特定人物,與小說融為一體。正如《西遊記》。

第三,自己會預先設定好情節過程。把自己融入小說之後,會在腦海中構思出後續發展框架,乃至最終結局。但往往和作者不一樣,所以會產生一定的失落感。正如《紅樓夢》後四十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