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導演沒有一點歷史常識,比如唐朝出現玉米地?

手機用戶50670255640


我覺得穿幫這種現象不能說是導演一人造成的,拍一部作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資金。一些導演,手上能利用的資源可能不多,經驗也不足,想拍出一部優秀的作品也是力不從心。

還有現在,時代發展這麼快,現代的產物到處都是,而一些古老的建築都被歷史的發展淘汰了,想要找到適合的,與作品劇情搭配的背景恐怕也沒有那麼容易。導致現在的電影或者電視劇穿幫鏡頭越來越來多。

再有就是現在的觀眾眼界提高了,一些影視作品根本就滿足不了,往往一看開頭就猜到了結尾,使的觀眾沒有觀看慾望。而且現在的網絡這麼發達,網絡上的噴子也隨之多了起來,沒事就喜歡翻一些穿幫鏡頭,然後再傳到網上。其實一般看電視的時候是發現不了這種穿幫鏡頭的。

只要不影響觀看效果,有點穿幫也沒啥,反正電影或者電視劇本身就是改編虛構的,不是真實的情況。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歡迎來討論。

文采不好,不喜勿噴。


管的寬影視


首先我們要明白影視劇導演是文藝工作者,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教育工作者,所以就這一點來講,他們的工作是允許犯這種歷史常識錯誤,還原歷史細節也不是他們工作的目標,當然也不是說可以任由影視工作者胡來……

我們看影視劇出現歷史常識問題有幾種情況:

1、意外的穿幫鏡頭,比如一些古裝劇出現電線杆子,這些都是無心之失,在影視創作中其實很難完全避免,只要不是特別嚴重,觀眾也不會特別在意。

2、就像問題中提到的那樣,出現歷史知識錯誤,問題中說這是常識,其實未必,比如你清楚玉米是啥時候引入中國的,但是還有千百種其他植物也是從外國引進,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東西是啥時候引進的,所以對於不知道玉米何時引進中國的觀眾來講,這絲毫不影響他在電視裡看到唐朝的玉米地。同時我們要明白一部電影是怎麼拍成的,先是編劇寫了一個情節,然後劇組會根據情節尋找外景地,這個過程導演極有可能不會參與,等選好景,開拍了,唐朝的戲裡有一片玉米地,導演沒有這個歷史知識,直接拍了就完了。但是導演其實也有可能知道唐朝中國沒有玉米,但是演員已經到位了,機器設備都架好了,為了尊重這個歷史,立刻更換外景地,設備撤了,演員回家休息,這時間和經濟損失太大了,而且這個鏡頭總共才5秒鐘,背景裡有沒有玉米對劇情發展毫無影響。這個時候除非是比較執著的大導演,否則肯定是無視玉米地,接著拍。

3、前面我們講到兩種都有比較強的客觀原因,那麼還有一種是主觀上可以違背歷史常識,比如周星馳的《大內密探零零發》這樣的作品,你完全不能把他當做歷史來看。

以上三種情況我認為都是可以理解的,真正對我們的影視創作和影視大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是對製作的漫步經心和蠻不在乎,並不追求作品的質感。

什麼是質感,他不是要你拍的東西真而是要你拍的東西像,讓觀眾相信你創作的故事和歷史朝代。

我們以《西遊記》為例,我們看老版《西遊記》,其實製作已經很過時,但是我們看電影中的外景地,會覺得特別耐看,因為他們都是精挑細選,每一集都不一樣,同時又很符合劇情要表現的歷史和地區。再看最近幾年拍的西遊記電視劇,那個外景,每一集都是同一個感覺。還有我們看一些古裝劇,表現京城繁榮的街頭,也就幾十一百來個人,在一條幹乾淨淨,整整齊齊的街上走來走去,其實你很容易就明白,劇組僱了幾十個臨時演員,換上戲服,橫店隨便找條街就開拍了。但是我們知道唐朝長安城有近百萬人口,還有很多外國人,商業繁榮就註定街上的人都是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商販眾多,逛過集市的人也明白,真正的集市不可能像國產影視劇中那樣乾淨整潔。同樣我們看一些國產古裝劇中有人坐牢,穿上白色的囚服,住在寬敞乾淨整潔的囚室,講實話比今天很多人的居住條件都好。我舉的這兩個例子是要影視劇還原歷史嗎?不是,這是要影視創作者還原劇情。你劇情是大唐都城繁榮,是世界經濟文化中心,但是你給到觀眾看到的就是一個小鎮的水平,你表現人物蒙受冤屈,命運悽慘,但是觀眾一看這坐牢的環境,好像人物也沒那麼慘啊……

以前有個故事說大導演胡金銓拍攝電影《俠女》的時候修了一段城牆,牆修好後,導演卻並不拍戲,而是任城牆日曬雨淋,等城牆上出草之後再拍,這才像一個真的古城牆嘛。這個故事未必真實,因為人工做舊的效果可能比日曬雨淋更好,但是這裡面體現的一種對電影質感的追求卻值得今天的影視創作者學習。

我們今天批評明星的片酬高,其實最該批評這個現象的應該就是影視圈內的自己人,因為明星拿多少和觀眾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卻嚴重影響到一部作品的質量,假如一部作品投資5000萬,明星拿走1000萬,那你可能還有充足的預算在拍街頭戲的時候多找一些群眾演員,並且對群眾演員的要求也可以高一點,可以把戲裡古代建築做的舊一點,外景地也可以豐富一點。但是如果明星拿走了3000萬,什麼300個群眾演員,來30個就夠了,什麼把建築牆面做舊,不花錢嗎,這樣東省一點,西摳一點,最後就是“唐宋元明清,橫店影視城”。



陳查理


拍一部影視劇,方方面面要注意到大難了,高考從來沒有滿分,穿幫的鏡頭時常有,照樣不乏很多精典之作比如《西遊記》《亮劍》等,歷史方面亦不可能全面考就到位,只能希望製作者認真考查,避免疏漏錯誤,製作出優質劇來。觀眾也不一定了解歷史細節,但錯誤總會被細心觀眾發現,這種錯誤有時可能是劇情宣染,有時是無意的,大家應對他提寶貴意見,理性看待


大粽子看電影


電視劇是屬於娛樂和商業的範疇的,加入虛構的情節更容易引起大家的關注和觀看心理。從而才能賺錢。否則大量的投資就可能付諸東流。

真實的歷史不要從電視劇去找,可以看史書或者是紀錄片。

想了解歷史最好讀史記,千萬不要看電視劇。電視劇拍的跟史記一樣那估計沒幾個人看了,改編也是為了可看性吧,但太滑稽偏離歷史的也同樣好看不到哪裡去,還是值得導演反思的,想拍好嚴肅的歷史劇(網絡小說除外),在改編的好看的同時還是要尊重歷史還原歷史 。



你的魅影傾城傾國


我們現在很多影視作品對歷史性細節是普及不到的,一些編劇和導演只是借景而已,主要關注度放在演員只要演技到位,劇情精彩就可以,至於一些細微的歷史性問題,他們一般情況下也想不太全面。還有很多導演和編劇在劇情中改變歷史更是荒唐,我們是觀眾,我們看電視的目的就是要陶冶情操,打發無聊時光,只要劇情好看,演員演技到位就可以了,不必糾結劇情裡面的環境如何。既然談到玉米地,那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玉米的由來,從哪裡引進中國來的。玉米是明朝時期從美洲引進中國而來的,所以唐朝時期沒有玉米。



金煜淇


近幾年比較流行歷史劇和宮廷劇,然而不知是作者。還是導演容易疏忽一件事,那就是沒有注意有些東西並不是當時那個朝代就有的,比如農作物等,鬧了笑話。

比如新版《水滸傳》本來是在高粱地有一組鏡頭,而導演不想費事,就在玉米地拍攝,這就鬧出了天大的笑話,玉米明朝才引進中國的,你宋朝時就在玉米地弄事,是不是穿越了?還有秦朝人餓了啃土豆,哪來的?外國進貢的?還有些早於明朝的歷史劇動不動就出現屋簷下掛著玉米棒子,和辣椒,這成何體統?

還有一部《明朝四大案空印案》不知道導演和編劇怎麼想的,明初四大案亦稱洪武四大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為消滅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整頓吏治、懲治貪汙而策劃的著名四大事件或屠殺。

分別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藍玉案。胡惟庸與藍玉案件習稱“胡藍之獄”,是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與“郭桓案”則是對涉嫌貪墨的官吏進行大規模的鎮壓。

結果:看圖

據周敬心書,此外尚有洪武四年錄天下官吏,洪武十九年逮官吏積年為民害者,洪武二十三年罪妄言者。朱元璋都大戮官民,不分臧否。

哎!我覺得更多的是現在這個社會太浮躁,很多導演迫切想急於求成,導致很多細節方面的東西忽略了!


貳嬸愛電影


我覺得有時候不一定是導演沒有歷史常識,而是要原原本本還原一段歷史太難。

你想啊,秦朝不能吃牛肉,唐朝沒有玉米,古時候鹽是官家貨,或者後面的衣服啊配飾啊這些東西,其實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是沒有那麼詳細的考究的。很多人可能看了一輩子電影電視劇都不知道這些歷史知識。他們更關注的是演技好不好,故事好不好,畫面好不好。

如果導演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100%還原歷史這個上面來,可能會拍出來一個故事嚴謹的電影,但是對於大部分不會細究的觀眾來說,who care? 所以很多時候,我更相信導演是怕觀眾看不懂。 不要質疑專業人士的操作,萬物存在即合理。


山上下來的


因為如果按照真實的古代來拍戲,雖然說是比較真實,具有教育的作用,但是他會變得比較乏味,商人都是重利,所以為了能夠符合現代人的觀念,他們就會做一些改動


九州聞


編劇對待歷史劇 只講究情節合不合理(當然這種情節合理的劇還算是優秀的作品了,有一些甚至情節都可怕的要命) .

1 所以對待太多細節或許自己都不是很瞭解 也就潦草帶過了 而導演或許也不知道吧

2 導演知道 但是懶得修改 嚴謹度不夠

3 導演知道 但是現實中找不到 材料滿足不了 只能找替代品

4 編劇知道 導演知道 大家都知道 但是對於某一些材料 就是無法滿足 也就出來了後來的“穿幫”

更何況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東西 錢給不到位 拍攝季節不對付 對歷史不夠了解深入的 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的 有些你發現了 有些你發現不了

任何電影 電視劇 要這樣去各種挑剔的話 那就太沒意思了

但是作為觀眾 能挑剔的出來 知道哪裡哪裡錯了 也算是一種很不錯的進步吧。。。

只希望任何作品 都能做到最大程度的“良心”


影視紀念冊


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為什麼影視劇中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是因為拍攝場景時不小心拍到的。拍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很多很多的鏡頭。

導演不是沒有歷史常識,或者真的沒有歷史常識。都有可能。電視鏡頭片段很多很多。

後期處理製作的時候,剪輯師進行整個視頻剪輯拼接。這時拍攝已經殺青了。所有演員也都走了。

發現場景背景不對,不可能再重新拍的,因為這個鏡頭不重要。那麼剪輯師怎麼辦呢?除掉這個鏡頭,整個電影不流暢,陳述不清楚。

這時又不可以用特效蓋掉,技術上又沒有辦法處理,所以就將就。為什麼電影電視劇,那麼多穿幫鏡頭就是這樣來的。

也有可能是剪輯時,出現的忽略導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