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便無三國,他到底有多恐怖?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我想說的其一,這是基於演義還是歷史?演義,說什麼都行。。歷史,誇大其詞!

其二,一定要明白謀士是什麼??謀士主分兩種,一類是諸葛荀彧之類,主內政外交,二是軍伐征戰,法正,龐統,郭嘉這一類!

其三,回頭去看看郭嘉和諸葛的出生年月日吧!差了個輩份!

其四,別忘了一個人,魯肅!三分天下的最初設想他最先提出,並只有他建議孫權聯合劉備抵抗曹操!也是他讓諸葛來東吳勸解孫權的!

其五,曹操喜歡郭嘉,除了郭嘉聰惠投其所好,還有郭嘉和曹操一樣是個色坯,縱慾過度


延遲的幸福


姓郭名嘉,字奉孝。

潁川陽翟人,生於東漢170年。

一開始,我在袁紹手下做事,沒錯,就是那個來頭不凡,家世顯赫,四世三公的袁紹。

當時袁紹勢大,也有些志氣,為了實現拯救漢室,並建功封侯的理想,於是我加入了袁紹的陣營。

可後來接觸久了,我才知道,袁紹志大才疏,有謀反的實力和野心,但沒有成大事的胸襟和智慧,我心灰意冷,遂而離袁閒居。

離開袁紹以後,我在家看書,喝酒,種地,這樣的日子,我過了整整六年。

直到建安元年,我的好友荀彧將我推薦給了曹操。

就是那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很多人都說他是奸臣,禍亂梟雄,可是這只是偏見而已。

漢室之亡,起源於黃巾和十常侍,後又有豬隊友,何進和袁紹的蠢操作,致使董卓入關,而使漢室徹底成為掛名傀儡。

那一日,我見了曹操,我們二人雖是初見,卻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短短的一個時辰多,我們卻相談甚歡,相見恨晚!

從此,我成了曹操的“軍祭酒”,我和曹操工作時,是君和臣,閒賦時,是朋和友。

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方,都想逐鹿天下,取漢室而帶之,我隨著曹操東征西討,為他出謀劃策,我們一起破了很多對手。

建安二年,曹操討伐張繡失敗,而被袁紹致信羞辱,他擔心自己不能和袁紹抗衡,於是我說了“十勝十敗”的說法,而振奮了我軍將士的士氣,同時我也成五大謀士之首。

曹操有五大謀士,除我之外的四人是:

程昱,

荀攸,

荀彧,

賈詡。

建安三年,劉備被呂布打敗,而依附於曹操,當時程昱就建議他殺掉劉備,免得將來養虎為患,後來他問我意見。

我說:“主公舉劍起義,為百姓除暴,以誠信招攬天下英雄,雖然小有成效,但仍未成功,而劉備前期蠱惑人心,得了些英雄之名,現在殺他不妥,不過主公可以將他軟禁起來,待以後時機成熟,在使計除掉他,這樣也好收關張二人的心。”

隨後幾年,我和主公相得益彰,一路連徵連勝。

可是建安十二年,袁紹袁熙逃進烏桓,我和主公率輕騎追殺,可是回程路途惡劣,加之連日急行軍,我水土不服,染病不起。

這一日,我感覺自己大限已到,我叫人去把主公請來,訴說最後的君臣之義,亦是朋友之情!

隨著賬外的一聲驚雷,我的頭俞發的沉重,我提起最後一口氣,說道:“奉孝此生,得遇主公,已了無遺憾,若有來世,願再遇主公…………”

這就是我和主公曹操的全部故事!

(完)





姓葉名知秋


謀士郭嘉。

1、郭嘉是誰?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什麼意思?就是如果郭嘉不死的話,臥龍根本出不了江湖,臥龍不出,江湖上也就不會有諸葛亮的一系列神奇傳說了,因為郭嘉的謀略太厲害,壓著臥龍,所以臥龍一直憋屈的待在家裡,由此可見,郭嘉是多麼強大!

不囉嗦,來簡要了解一下郭嘉。郭嘉,河南禹州人,曹操身邊著名的參謀長,善謀略,可以英年早逝,年僅38歲。早年投奔袁紹,無奈話不投機,無奈回家蝸居,後經老鄉荀彧推薦,來到曹操身邊,大展宏圖,成就美名。再來說一下他的老鄉荀彧,荀彧,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他可是個厲害角色,只可惜僅僅活了50歲。


2、郭嘉的厲害。

說到郭嘉的厲害,不得不提呂布,呂布大家都知道,是個厲害角色,要不人們常說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可這個大英雄偏偏反了曹操,讓曹操甚是頭痛,調集大軍好一個打,卻怎麼也攻不下下鄴城,郭嘉一出馬,水淹下鄴城,輕鬆滅了呂布,去了曹操的一塊心病,讓曹操好生歡喜。話說劉皇叔落魄投奔曹操,郭嘉建議曹操軟禁了劉備,以絕後患,就像蔣介石軟禁張學良一樣,可是曹操楞衝大尾巴狼,不聽勸告,放走了劉備,這就為以後三國鼎立埋下了禍根,到以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日漸強大,曹操再想滅他已經無能為力了,再後來,諸葛亮借東風火燒赤壁,徹底澆滅了曹操一統江湖的念頭,如果當時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那麼就不可能有後來的三分天下,如果郭嘉不是早早病逝,那麼也有可能幫助曹操重新崛起,只不過多費點時間罷了,所以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智者說歷史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東漢末年,逢三國,在這個人才輩出的時期,無數英雄豪傑都在為了自己畢生的夢想而努力,這些英豪當中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諸葛亮,出山後諸葛亮憑藉自己過硬的才能為西蜀的建立奠定基礎,並且要諸葛亮名流千古,成為無數人的典範,曾經有人一句話“郭嘉不死,諸葛不出”好多人認為郭嘉強於諸葛亮。

郭嘉曹操的第一知己,唯一懂曹操的人

郭嘉最早開始先投靠了袁紹,認為袁紹並不是可以成大事者,他就離開了袁紹賦閒在家,後經過苟彧介紹投奔曹操,給曹操視為上賓,這個時候曹操很看重郭嘉。

郭嘉在成為曹操的謀士後,很快就為曹操出謀劃策,並且在官渡之戰,提出十勝十敗論,堅定曹操抗擊袁紹之心,並穩定軍心,並且在其他戰役中鼓勵曹操,不斷為曹操出謀劃策,曹操按照郭嘉的計策不斷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曹操可以統一北方,有郭嘉的功勞。

郭嘉無數次出謀劃策,都給曹操帶來不錯的結果,曹操對郭嘉是十分信任的,郭嘉的才能,郭嘉能動曹操,曹操也懂郭嘉,可以說他們是人生難得一知己,曹操對國家有評價:“難奉孝為能知孤意

郭嘉為什麼能如此瞭解曹操心思

郭嘉善於性格分析,並且喜歡冒險,不按常理出策,並所出之策,都是良策,這是因為有這樣的本事,郭嘉看袁紹,呂布都有精準的分析,從而可以保證他在合適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

郭嘉對人心瞭解十分透徹,他知道劉備十分得人心,並有關羽張飛相助,不會久居曹操之下,果真劉備背叛了曹操,後來又預測了孫堅會給刺客說殺,孫堅死在了刺客手下,可以說郭嘉對人心是十分了解。

郭嘉知道曹操也懂得曹操,他可以在曹操需要他的時候,他就可以馬上為曹操想好計策,這樣一個十分懂自己一個人,自然可以獲得曹操的喜歡和熱愛。

還有最重要就是郭嘉把曹操當朋友,曹操這個級別的人,朋友必然和很少,可以說曹操十分需要一個人可以和他好好說話,這個人就是郭嘉。

郭嘉不死,諸葛不出,徐庶進曹營,不獻一計

郭嘉死去的同年,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是個全能型人物,郭嘉並不是個全能型人物,只能說郭嘉強於一項,而不是多項,諸葛亮會在郭嘉死後出山,主要是一個巧合的原因,才會要不少人在這句話上做工作。

徐庶是個三國十分著名的謀士,原本他投靠劉備,成為他謀士他又推薦了諸葛亮,諸葛亮才會給劉備請出山,可以說沒有徐庶的推薦,就沒有諸葛亮,徐庶是個孝子,曹操抓住他母親,逼徐庶前來投靠,無奈徐庶離開了劉備。

併到曹操軍中後由於十分感激劉備,不給曹操出一計謀,就算他已經知道火燒連環計他不違背誓言,從而曹操慘敗後大哭:“要是郭嘉郭奉孝先生在,怎能如此慘敗”可以看出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總結

郭嘉的去世,對曹操打擊確實很大,少了一個懂他的人,只要郭嘉有在他的勸言曹操必然聽之,以那個時候曹操的勢力完全是有機會在幾年內統一天下,無奈郭嘉死了,也就沒人可以在進入曹操的心中,原本徐庶是個不錯的替代者,無奈徐庶不願給曹操效力,最終要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莫地方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他輔佐曹操白手起家,逐步掃滅北方諸侯,奠定曹魏基礎。有人說:“郭嘉不死,孔明不出”,還有人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那麼,郭嘉到底有多厲害、多恐怖?難道他能幫助曹操統一三國嗎?

郭嘉是三國時期的奇才,而這個奇才主要顯示在郭嘉的腦回路上。

我們拿一個經典案例來進行分析,那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在曹操完全掌控河北之後,面臨兩個情況,第一點就是直回許昌大本營,第二點就是繼續追擊將敵軍全部剿滅。而在這個時候,曹操的四大謀臣分別表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其中有三位謀臣都表明曹操必須立刻回到許昌,否則整個曹魏政權將會有很大的危險,只有一個人表示反對他就是郭嘉,郭嘉認為既然已經掌控了河北,就一定要把事情做絕,不能夠給任何敵人以喘息時間,並且他建議曹操此刻必須立刻率領自己的全部軍隊前往內蒙的烏桓地區,並且在烏桓地區徹底擊潰袁氏家族。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徹底剿滅袁氏集團,鞏固了自己的大後方,平定了多年的隱患。

後來赤壁之戰戰敗,曹操說,如果郭嘉還活著的話, 斷然不會讓自己有這樣損失慘重的失敗,說明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同時這話也是說給帳下謀士聽的!曹操此舉是在讓自己帳下謀士羞愧,埋怨沒人勸自己不要渡長江。

郭嘉獻計有一個特點,對敵人內部洞若觀火。孫劉聯盟的內部矛盾定然逃不過郭嘉的眼睛。基本上是能夠給曹操點明孫權和劉備面和心不和的本質,並以此為根據告訴曹操,只要放任一段時間,孫劉火拼可能極大。後來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孫劉聯盟只要沒有共同的外敵,必然瓦解。

往往是在曹操陷入左右為難,並且無法看到未來發展前景的時候,郭嘉才會提出個人的建議,並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個人建議全都會被曹操所採納。而且郭嘉的腦回路非常奇特,他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很多情況之下是被所有謀臣和謀士所反對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郭嘉用實際行動表明了這句話有一定的理論實際操作性。

綜上。


一起聊歷史


郭嘉很恐怖嗎?沒多恐怖吧。


網絡時代,郭嘉被人捧上神壇,原因之一是三國遊戲的盛行,第二個原因大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赤壁兵敗後哭的那句: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好像有了郭嘉,曹操赤壁就不會落敗一樣。


曹操雖然不像劉備一樣喜歡哭,但是,也不是隻哭過郭嘉一人,他還曾哭過典韋。

曹操有特殊的愛好,喜歡和已婚婦女交朋友。


在打下宛城張繡投降後,曹操和張繡的寡居嬸子鄒氏搞到了一塊兒,張繡覺得丟人,半夜發動襲擊想殺了曹操,曹操褲子都沒來得及提,倉皇而逃,他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為了孟德這次的春風一度付出了生命。


事後曹操親自設酒祭奠典韋,那一次曹操哭的很痛:


又設祭祭典韋。操親自哭而奠之,顧謂諸將曰:“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


毛宗崗認為這就是曹操得人心的地方,但是毛宗崗認為曹操親口說出來,又難免太假。


不過如果曹操不說,手下人那些武夫粗人又怎麼知道自己愛將之心呢?


曹操第二次哭典韋,在一年之後,徵袁紹時,路過淯水時他放聲大哭,手下人問他為何無緣無故哭泣,曹操說:


吾思去年於此地折了吾大將典韋,不由不哭耳!


於是再次命人設酒,祭奠典韋,手下人無不感嘆,曹操要的就是這種感嘆。


毛宗崗在這兒還不忘酸酸的說一句:鄒夫人不知如何下落,亦當一哭。


曹操祭奠典韋,無非是給手下諸將看,我對死人尚且如此念念不忘,你們只要跟著我老曹安心幹活,銀子房子娘子要啥有啥。


哭一既死之典韋,而凡未死之典韋,無不感激。此非曹操忠厚處,正是曹操奸雄處

其實這和後來哭郭嘉異曲同工之妙,哭典韋是為了激勵武將哭郭嘉是為了羞辱文臣。


一揚一抑,足見曹丞相用人手法高妙。


《三國演義》中曹操赤壁之戰大敗,從華容道敗走,率領二十七騎僥倖脫險,曹仁給曹操設酒壓驚,酒席宴間曹操忽然放聲大哭,眾人不解,問他,當時兵敗的時候他不曾哭泣,現在安全了為何大哭呢?


曹操說:


“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這其實是在打臉眾謀士,所以,眾謀士皆默然自慚。


哭郭嘉不是《三國演義》獨創的,是記載在《三國志》郭嘉傳上的。


曹操為啥哭郭嘉呢?除了給諸位大臣看之外,還有他和郭嘉之間的君臣情義在的。


郭嘉跟了曹操十一年:


又以其通達,見丗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忽爾失之,悲痛傷心。


赤壁新敗,曹操大約想起郭嘉當年的建議。


郭嘉建議他要想謀天下,必須先定荊州。


郭嘉身體不好,曾和人說過,往南方去,自己必然會死,但是他生前依舊堅定的要和曹操去平定荊州。


郭嘉在曹操一眾謀士中年紀最小,曹操還想自己百年之後託孤給他,沒想到不到四十歲郭嘉就死了,曹操難免傷心,人都是有感情的,曹操其實也是一個很重情的人,哭郭嘉這點我覺得不完全像毛宗崗說的那樣,只是為了羞辱眾謀士。


郭嘉很有謀略,這點沒錯,但是說郭嘉的計謀恐怖到,郭嘉不死諸葛不出,郭嘉不死三國不立之類的,真的是過譽了。郭嘉死不死諸葛亮都會出山,只不過諸葛亮出山時正好趕山郭嘉死去,於是現代人,尤其是郭嘉的粉絲就編出來郭嘉不死諸葛不出的段子來。



其實郭嘉的影響力真的沒有那麼大。


在曹操的陣營裡,郭嘉的絕不會比荀彧更重要,荀彧和曹操的關係類似於蕭何之於劉邦,雖然從不和曹操一塊兒出征,但是卻是曹操的堅強後盾。


曹操出征是因為有荀彧坐陣後方,才讓他可以安心在前線開疆拓土。


曹操出征時,戰場上的主心骨是荀彧的侄子荀攸,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荀攸是曹操的軍中第一謀士,官渡之戰陣前主要的謀劃者是荀攸,許攸來降,勸曹操相信許攸火燒烏巢的是荀攸好賈詡,不是郭嘉,袁紹死後讓曹操乘勝追擊對袁尚袁譚各個擊破的也是荀攸。


官渡之戰前郭嘉的唯一戲份是給曹操獻上了征討袁紹的《十勝十敗論》,從理論高度幫曹操堅定了徵袁紹的信心。


不過也只是理論高度而已。


後來在實際操作整個官渡之戰中,郭嘉都是: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


只是從,跟隨,具體出了啥有用的謀劃,正史上沒說,應該是沒有。即使郭嘉出過什麼謀劃也因為不太重要被忽略了。

其實,歷史上的郭嘉的本事不在出謀劃策上,他更擅長決斷。


比如有一件事有三種計劃,可以向東也可以向西,曹操面對截然相反的意見拿不定主意時,請郭嘉來,郭嘉會給他一個明確的判斷:一路向西。


比如徵呂布的時候,曹操和呂布接連打了三次,把呂布打得丟盔卸甲,只有防守之力,曹操這時候想停下來休整一下,但是郭嘉勸他要一鼓作氣拿下呂布:


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輒破,氣衰
力盡,內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乗勝攻之,此成禽也。


曹操聽了郭嘉的建議,一鼓作氣擒住了呂布。


郭嘉另外一個著名決斷是,斷定孫策會死於小人之手。


郭嘉的判斷原理是,孫策這人得江東之地,殺了很多當地豪傑,這些人都是能得人心的人,手下有很多死忠小弟:


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馬親王根據這段話,腦洞大開的寫了《孔雀東南飛》的故事,那個故事中作為特務頭子的郭嘉雖然未正式出場,卻是恐怖的存在。


真的恐怖。


不過那畢竟是小說,大膽假設,合理猜想而已。


對於郭嘉判斷孫策之死,裴松之認為只是巧合,他說起郭嘉這次判斷給了四個字的評語:


自非上智。


曹操手下人才太多了,論奇謀算計郭嘉不如賈詡,論掌控全局郭嘉不如荀彧,論陣前謀劃他不如荀攸,不過長於判斷這點,足以讓他在曹操陣營脫穎而出,但是說郭嘉影響了整個三國走向,甚至郭嘉不死諸葛,郭嘉不死便無三國之類的話,真是聽聽就算了。


=============


薛白袍


三國中有這麼一句名言: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可見郭嘉的身份在整個三國時代佔領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郭嘉,字奉孝,出生於潁川,東漢末年天大大亂,還未到弱冠之年的郭嘉,見識匪淺,他隱於林野之中,密結各路豪傑,希望遇到慧眼識珠的伯樂。但事與願違。於是郭嘉21歲時,自行出山,一路北行,投奔到當時的武林盟主袁紹麾下,當然也受到了袁紹的重用,可待在袁紹身邊的時間越長,奉孝越覺得袁紹非明主之選,只因做事過於優柔寡斷,難成大業。後來在好友荀彧的引薦下,奉孝投靠了曹操。

兩人一見如故,彼此可謂是相見恨晚。此後,郭嘉就在曹操賬下任“軍師祭酒”一職,主要為曹操在征戰中出謀劃策,曹操能夠統一北方,與奉孝做出的巨大貢獻是分不開的。可惜天妒英才,在追隨曹操十一年後,奉孝便因病去世。在這十一年中,奉孝為曹操獻計無數,且無一出錯。特別是我們所熟知的官渡之戰中,奉孝提出的“十敗十勝” 論,使曹操信心倍增,最終以不足兩萬兵馬戰勝了袁紹的十萬大軍,此戰以少勝多,為曹操一統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離不開曹操超凡脫俗的勇氣,更與郭嘉的雄才偉略息息相關。其次奉孝還助曹操平定張繡,擒拿呂布。總之,他在曹操北征的路上,真正算得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曹操曾這樣稱讚郭嘉,說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算是很高的評價了。

都說郭嘉不死,必定會幫助曹操統一天下,也就不會形成之後的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歷史的發展就是這樣,讓人捉摸不透。若論郭嘉有多恐怖,應該是因為他被稱為“鬼才”,而給後人留下的一種幻想吧。


陸棄


郭嘉不死無三國!

這隻能算是一個假設,並且只能是學術範圍內的假設!

在戰略上並不成立!

那麼原因何在呢?各位請看:

郭嘉VS 諸葛孔明

郭嘉之戰力:

1,十勝十敗論,曹操想討伐袁紹,但是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這套理論不僅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幫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

2,驅虎吞狼”,就是離間呂布和劉備,令他們反目成仇。結果是他成功了,呂布奪取了劉備的徐州,劉備走投無路只好暫且歸依曹操。後來下邳一戰也是郭嘉提出的建議打破了僵局,令曹操攻破城門,斬殺了呂布。

3,官渡之戰是三國的三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尤其體現了郭嘉的重要性。他的十勝十敗論(也有說荀彧)讓曹操徹底下定攻袁決心。

4,他準確預知到孫策死於刺客!

5,判定袁紹的兩個兒子滅亡於內鬥。

6,曹操對郭嘉的評價:“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曾“欲以後事屬之”。

諸葛孔明之戰力:

1,“隆中對”判定三國鼎立之局勢,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

2,火燒新野、火燒博望,阻曹軍連勝勢頭!

3,赤壁鏖兵,聯吳破曹!

4,以退為進,巧借荊州,使劉氏天下終有寸土!

5,謀取西川,奠定三國鼎立局勢!

6,劉備對諸葛亮的評價:“孤之有孔明,猶魚之得水也!”並在臨終託孤!

諸位看到這裡應該得出正確的結論了,第一,郭嘉沒有諸葛亮的洞察力強,因為郭嘉在投奔曹操之前,見袁氏勢大曾投之,後對其失去信心才投曹操。而諸葛亮從一開始就看好劉備,並且運作出一個躬耕於隆上,三顧茅廬的局,在劉備最最需要他的時候方才出場!這也是讓世人誤以為“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其實這只是巧合,郭嘉正好這一年病死!第二,郭嘉謀略不及諸葛亮,因為郭嘉擅長計將安出,就是面對局勢提出最優的解決方案,如劉備投奔曹操後,郭嘉建議軟禁之,後來曹操讓劉備攔擊袁氏,郭嘉又建議曹操不能放走劉備,但是已晚了!而諸葛亮都是謀而後動,就是說每一件事還沒有發生,他就已經算到了結局,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都是胸有成竹,運籌帷幄之中!

所以說“郭嘉不死無三國”就是個偽命題,諸葛亮已算定,郭嘉不死,一般的小計策對曹操沒有用,也不過多費點腦細胞罷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大不了往後推遲個十天半個月的!





帶你望天涯


郭嘉,字奉孝,東漢末人物。原是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毛澤東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讓毛澤東愛不釋手。新中國成立後,他曾多次推薦高級幹部閱讀《郭嘉傳》,希望大家學習郭嘉的多謀善斷,學習曹操的善於用人,並進而提出要學會「多謀善斷」,「留有餘地」的工作方法。

“郭嘉是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毛澤東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那麼郭嘉到底有多恐怖?

郭嘉少年時,就很有遠見,他斷定漢室江山將會大亂。當時,袁紹被稱為“天下英雄”,有著‘四世三公’的威望,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紹不是能成大事之人,於是,他選擇退隱。

曹操器重的謀士戲志才去世後,荀彧便向曹操推薦了郭嘉。曹操十里相映將郭嘉接入帳中,共論天下大事,二人初次會面時的討論不亞於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

郭嘉對曹操的宏偉志向瞭如指掌,曹操以天下形式向郭嘉問計,郭嘉一番明晰透徹的分析道破要害,曹操感慨道:“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曹操實力比袁紹弱,擔心無法與袁紹抗衡,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郭嘉為曹操總結“十勝”中包含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是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

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郭嘉認為劉備有英雄的名聲,殺劉備會揹負殺賢士的惡名,不過,劉備得人心,又有關羽,張飛跟隨。於是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

建議將劉備軟禁,曹操愛惜人才又看重關羽,想收服劉備為己用,反而對劉備更親近。

袁術北投袁紹,劉備藉機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郭嘉恰好不在,曹操就同意劉備的請求。待郭嘉於程昱回來,得知此事後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此時,劉備已走,奪取了下邳,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不聽郭嘉之言。

曹操攻打呂布時。圍困下邳大半年,呂布堅守不出。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此時,郭嘉看出勝機。提出“

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按郭嘉計策執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攻克了下邳,擒殺了呂布。

郭嘉預測說:“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或許是巧合,但也不得不佩服郭嘉神機妙算。

官渡之戰後,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

他向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郭嘉建議曹操假裝向南攻擊劉表,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

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郭嘉提出的妙計,讓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袁尚、袁熙逃入烏桓。曹軍諸將都認為: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當時,劉備依附荊州劉表數年,眾人都擔心遠征烏桓,劉備會挑撥劉表偷襲許昌。

此時,郭嘉提出不同意見:“明公你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

郭嘉又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 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柳城。

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潛力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這一戰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

曹操假裝撤軍,暗中卻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田疇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後。烏桓首領蹋頓和袁尚、袁熙只好率軍倉促應戰。結果,蹋頓被斬,曹軍俘虜了20餘萬人

。袁尚、袁熙只好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著袁尚的首級前來投降。

曹操按郭嘉的計策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水土不服,氣候惡劣,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曹操敗於赤壁之戰,嘆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故而郭嘉不死,赤壁之戰未必會輸,赤壁之戰不輸,就不可能有後來“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見,郭嘉能力之強,以及曹操對他十分的依賴。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割據一隅,虎爭天下。郭嘉對各路諸侯的性格瞭然於心,對他們心理的狀態判斷準確。在郭嘉的謀劃下,為曹操打下了很深厚的基礎,讓曹操成了最強大的諸侯。對於郭嘉的軍事才能,曹操有著很高的評價。38歲的郭嘉去世,第二年諸葛亮才出山。便有一說法“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小編寄語:我是心恬澹,喜歡我的小夥伴,關注加留言,大家一起探討歷史的真相。】


心恬澹


三國迷中流傳了一句話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臥龍是蜀相諸葛亮,人盡皆知的人物,那麼郭嘉究竟是什麼人,有怎樣的才能,讓人能說出“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樣的話。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郭嘉這個人。首先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他的基本信息。郭嘉,生於170年,卒於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就是今河南禹州人。此人是東漢末年曹操帳下的著名謀士,曹操稱他為自己的“奇佐”,史書上也寫他是“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十勝十敗跟郭嘉半毛錢都沒關係!制定整個十勝十敗論的荀彧,荀攸兩叔侄,荀彧只是讓郭嘉來演講,為的是彌補推薦的人選得不到重用,可見荀彧對人際溝通到達多麼高深的地步 一:挽回了在朋友面前的面子二:得到老闆對自己眼光的認可。對於十勝十敗這種彩虹屁 就拿給郭嘉放 簡直就是一箭雙鵰。十勝十敗的提出確定了曹操的信心,其中提到孫策,郭嘉說孫策此人雖勇但莽,必被刺之。不管是否偶然,孫策準備奇襲許昌被刺殺死了。

說明郭嘉有謀、斷之能,意思就是說能出謀的智者很多,但是這計劃能否實現,是否能行沒人能保證,但是郭嘉能,樓主可知李世民手下的房謀杜斷,郭嘉就是既能出謀,又能實行的複合型人才,而且比之諸葛亮穩健,郭嘉還有戰略眼光及把握時機的能力,兵貴神速哪河北就是體現,而一直說的魏延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沒同意,那放到郭嘉那呢,郭嘉會補全不足而實行,這是他倆的不同,許攸的叛變加郭嘉的決斷造就曹操把握時機贏了官渡之戰,不是光靠十勝十敗的言論,曹操之所以讓郭嘉在身邊,賜軍師祭酒之職,那是因為曹操要郭嘉來斷那些謀略能行,那些不能行。

三國早期大咖位軍師祭酒英年早逝郭奉先鬼才是不錯,可是說他的早逝左右了三國格局還是評價過高,作為一個讀史人在赤壁沒有看見諸葛周瑜郭嘉三位天才鬥法確實是歷史遺憾!呂布有勇無德也沒有能人助,再好的謀士說的話也不會完全聽從的,性格決定了的必敗,曹操也不會完全聽謀士的,郭嘉有才也沒有諸葛亮深謀遠大,機遇機會決勝負。

諸葛亮181年的,託孤的時候是223,怎麼也都四十多了啊。我這裡的早是出山時間短,按你說的拿孔明比,到三十八,郭嘉是十一年,孔明是十八年,你說短不短?而且橫向對比同期謀士無意外壽命,郭嘉的38歲真的可以算早了。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蜀國法正、龐統不死不會有偷渡荊州,關羽就不會死,張飛不會被暗殺,劉備不會被火燒聯營而死,諸葛亮和姜維就不會窮兵黷武,魏延也不會被殺,漢中和荊州就會穩如泰山。再說吳國周瑜、呂蒙不死,吳蜀聯盟可以保持抗魏大軍,三國鼎立依舊存在。郭嘉稱死了也最多是謀略家,謀略家太多軍事家太少,謀略家只謀運用到現實中太難了,軍事家有謀而且還要運用到現實中,而且諸葛亮是政治家戰略家。至於郭嘉呵呵了,差遠了,他提一個目標需要一大幫人來輔助還不一定成功,而諸葛亮一個謀略自己來實現,只能說諸葛亮生不逢時。

郭嘉和諸葛亮都是一流的謀士,但是兩個人性格不同,風格不同,郭嘉善於出奇謀,險中求勝,諸葛亮比較謹慎,只做有準備有把握的事,這兩個人的性格若果可以中和一下,簡直就是天下無敵,可惜可嘆啊。其實三國中賈栩才是這樣子的人(賈才是真正會揣摩人),就郭奉孝個人來說應該計謀應該是第一位,凡善用計者必先會揣摩人,故能施計⋯郭奉孝絕對算得上三國中一流謀士,如活著應該是可以阻止三國頂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