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您的慢性胃炎我來治——用參苓白朮散

【病例】患者胃脘部疼痛20余天來診

患者李某某:胃脘部脹痛,噁心未吐,口苦、口乾,四肢怕冷,大便不成形,小便調,睡眠淺,入睡困難。飲食差,觀其舌苔,舌質淡暗,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體質肥胖,既往慢性胃炎數十年。

【醫案】您的慢性胃炎我來治——用參苓白朮散

慢性胃炎李某某

查體:腹脹,上腹部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腸鳴音正常。

目前診斷:西醫:慢性胃炎 胃腸功能紊亂

中醫:胃脘痛 脾虛溼盛兼血瘀證

處方:參苓白朮散加減

黨參20g 茯苓20g 炙甘草10g 白朮15g

薏苡仁30g 麩炒山藥20g 砂仁6g 炒白扁豆15g

桔梗5g 姜半夏10g 木香5g 生 姜5g

大棗10g 雞內金20g 夜交藤15g 合歡花10g

用法:7付日一劑水煎.早晚分服。

方解:黨參補中益氣,治脾胃虛弱,茯苓健脾滲溼,白朮健脾益氣兼燥溼,佐以白扁豆和薏苡仁協助茯苓、白朮健脾滲溼,山藥健脾益氣的同時又可澀腸,砂仁化溼行氣,木香寬中行氣,醒脾調胃,調暢氣機,桔梗宣肺氣、通調水道,也有助於水液代謝恢復正常。陳皮,理氣健脾燥溼,生薑止嘔,雞內金健胃消食,調脾胃氣滯。夜交藤、合歡花安神,催眠。甘草調和諸藥的同時又可補益脾土。最終使得患者脾胃和健,氣機通暢,溼濁得去。

療效:七付後諮詢患者,腹脹腹痛明顯好轉,仍有睡眠不實。其後著重利溼兼安神化瘀。

那麼我們對參苓白朮散瞭解嗎?可從以下了解:

【醫案】您的慢性胃炎我來治——用參苓白朮散

《太平惠民合劑局方》

參苓白朮散的由來,最早源自宋代 《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主要針對脾虛溼盛這一主證,明代吳昆在《醫方考》中詳細分析了參苓白朮散,後來明代龔信將原方多加一味陳皮 ,用於脾虛溼阻兼以氣滯的情況,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常用的組方。

【醫案】您的慢性胃炎我來治——用參苓白朮散

參苓白朮散

臨床研究與思考:其實結合中醫異病同治的思想,參苓白朮散在消化系統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徵、潰瘍性結腸炎;呼吸系統疾病如慢阻肺;以及糖尿病併發症、鼻炎、術後恢復等方面也有其獨特的療效。總之中醫辨證統一的思想有待在臨床中進一步傳承與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