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如何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干货

碎片化时代如何学习?

刷知乎、刷微博、刷朋友圈;

看书、看新闻、看公号;

听直播、听微课、听演讲..

你貌似学了很多,却感觉没什么用…

记不住,讲不出,更用不到,面对问题还是一脸懵逼…

那我们在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学习?

你听过「如何把一头大象放入冰箱」的问题吗?

把大象放进冰箱分为三步:

  1. 打开冰箱
  2. 放入大象
  3. 关上冰箱

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也可以把过程简化为三步:

  1. 打开大脑
  2. 放入知识
  3. 提取使用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一下这三步具体该如何操作:

第一步:打开大脑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其实忘记了这第一步,上来就直接开始看书,结果所有眼里看到内容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凡是没兴趣的不看,看不懂的跳过,和自己认知不符的开怼...

这就是大脑没有打开的状态,新知识根本进不了你的大脑,就像是冰箱门没有打开,大象是放不进去的是一个道理。

一个人的认知状态分成四个维度,分别是: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 知道自己不知道
  3. 知道自己知道
  4. 不知道自己知道


碎片化时代,如何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干货|建议收藏)


大多数人其实是处在第一个层级,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中的。

这个状态其实很可怕,可怕在哪呢?

就是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会下意识觉得自己肯定不是这类人,因为感觉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又不是白读的,知识量还是很丰富的!

而它可怕就可怕在,你完全无法意识到自己处在这种「无知」的状态中,以前考试做不出题目,那我就知道了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可是,现实情况是连问题都没有了,你怎么知道你不知道什么呢?

你面对着百度,却不知道该输入什么...

在心理学上,这个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也是我们常挂在口中的「无知者无畏」...、

什么是达克效应?


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发现这个现象的Dunning和Kruger因此获得了2001年的搞笑诺贝尔心理学奖

因为无意识,所以你我都有可能正身在其中...

那怎么办?这个达克效应貌似无解啊!

你还记得你学习成长最快的是什么时候吗?

对,就是我们小时候

小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我们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怀有好奇之心,我们对触碰到的每一件事物都想去摸一下,拿到嘴里去感受一下;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说话,但嘴里却总是咿咿呀呀的说个没完,我们从来就不害怕说错话;我们总喜欢问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旧玩具玩出新的故事...

这个状态叫什么?

这个状态叫:初心!

什么是初心?

初心是禅修里的一个概念,意为「一颗初学者的心」,像一个孩子一样,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心。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把「初心」这两个字给误读了。以为初心是指你最初做某件事情的那个起心动念,不忘初心是指你不要忘记最初出发时的那个愿….那个不叫初心,那个叫初衷。

不忘初衷,是到不了始终的,因为市场是变化无常的,你最初的想法,很可能没过几个月就过时了,你必须得调整,认死理是会撞南墙的!

只有「保持初心」,也就是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在变化的市场里,永远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不断调整,你才能「方得始终」。

腾讯、英特尔、亚马逊、苹果...他们的「初衷」和现状早就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始终「保持初心」,像一个初学者一样,在不断的学习和进化。

所以,想要破解达克效应,打开大脑的唯一方法,就是回到「初心」的状态。

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就是不要分辨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而是要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就是不要分辨什么是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而是要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那是不是指什么都能往脑子里塞?

那你的大脑就变成垃圾场了。并且,进入大脑的东西是很难被拿出来的,被污染了很可能就是影响终身的,你必须要有所防范,怎么办?

你需要给大脑安装一个「过滤器」

刚才说的「初心」这个概念,很多人估计会联想到「空杯心态」

但「保持初心」并不是「空杯心态」,两者有区别的,空杯心态是指「被动」接受所有的信息,而保持初心是保持好奇心「主动」的学习新知识,是主动的,是有选择的。

相反,我们应该谨防「空杯心态」,要对输入到大脑的东西有所警觉,而不是来者不拒,因为请神容易送神难,进入大脑的信息,是极难被清理干净的,特别是那些含有说服技巧,有煽动性的话语,会长期霸占你的大脑,影响你的思维方式,而你可能还不自知…

这种现象,我们有个不太好听的专有名词来描述,叫做“洗脑”…

空杯心态,就是缺少了过滤器的大脑。

那怎么办呢?

今天,我要给你的大脑安装三个过滤器

  • 区分「信息」与「知识」
    • 什么是信息?

    一切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都可以称之为是信息,比如马路上的大妈骂街、电视里的新闻联播、抖音上的美女热舞、微信里的表情斗图….这些都是信息。

    那什么是知识呢?

    所谓知识,就是指那些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概念、规律、方法论。比如「复利」、「元认知」、「注意力」这些我们第一季度课程讲的内容就是概念;

    规律是事物背后的运行法则,比如用户需求不变,产品的供应量降低,价格就会升高,这就是规律;而方法论,就是我们俗称的「套路」,是一套被验证过的,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最有效率的执行流程

    信息有真假,有时效;而知识有积累,有迭代。你要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

    区分「经验」和「规律」

    我们经常听成功人士的分享,他是如何通过艰难困苦,最后创业成功的,听得自己热血澎湃,也想照搬模仿,结果发现他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现在不是;他找到的那个创始团队,自己没有;他开发的那个产品服务,已经过时…

    他们分享的内容,叫做「经验」

    经验,并不是规律。因为幸存者偏差,成功的经验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样的事情重复做一遍,哪怕是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再次成功。这点我们之前的课已经讲过很多次,我们要学习的是规律,而不是经验

    规律是什么?

    规律是能够导致重复成功的因果关系。

    具体怎么得到呢?

    我们需要先归纳,后推演:从成功经验中推导出原因,这个过程叫做归纳法;得到原因后,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这个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确的结果,能不能重复2、3次成功,如果可以,才是规律。

    比如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是经验还是规律呢?

    你也许有一次绝处逢生的经验,但你没看到的是很多人在绝处、在死地就真的就死掉了(都能活下来就不叫死地了…)

    如果你把这个「经验」当成了「规律」,每次都把自己主动的置于危险的境地,告诉兄弟们,置之死地,我们才能后生,那么结果就很悲剧了...

    3. 区分「优质」和「劣质」

    了解了信息与知识的区别,能分辨经验与规律,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今的知识量实在太多了,根本学不过来,面对海量的图书,和扑面而来的互联网资讯,被他们群体围攻,你感到无所适从,根本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学习,分不清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进而产生了「信息过载」的焦虑感,怎么办?

    信息过载,真的是因为信息太多了吗?
    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了!
    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就好像是说吃不下东西,是因为太饿了...

    那为什么这么说?

    那是因为你的知识量,还不足够拥有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

    那如何获得分辨内容优劣的能力呢?

    答案是:见真识假!

    好的看多了,自然就能分辨什么是差的了,就像审美一样,一旦提升上去了,就很难忍受难看的设计了。

    那好的东西在哪呢?

    如果你是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建议先从经典入门级的书开始读,这个有助于帮助你快速掌握这个新领域内的基础概念,对后期的学习帮助很大。

    看完这些书后,再去看同行业的其他书,你突然发现,这时候你只需要看目录和序言,就能大致判断它是否值得阅读了

    第二步:放入知识

    ok,打开大脑后,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把知识放入大脑了。

    那么知识从哪里来呢?

    两个途径:


    1. 自我学习循环


    经验不能指导行动,因为经验有很多的偶然性,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不一定能成功;别人成功了,同样的方式自己未必可以。

    只有把经验升华成了知识、规律,才能指导我们的行动,这就是著名的库博学习圈。


    碎片化时代,如何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干货|建议收藏)

    通过自己的行动,形成经验,对经验进行反思,提炼出内在的规律,并通过这个规律验证同样的行动是否能够得出样的结果,如果可以,那这个规律就是知识。


    2. 向巨人学习

    通过自我实践获得的经验,再把经验提炼成知识的方式非常好,有切身的体会,有自我的案例作证,但是效率太低。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经验都自己经历一遍。

    你的顿悟,也许只是别人的基本功,你所遇到的99%的问题,前人们基本都已遇到过,并且已经将他们的经验总结成了知识,变成了一本本图书,你只需要拿来学习即可。


    碎片化时代,如何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干货|建议收藏)

    可是,那么多的知识记不住啊!脑容量有限啊!

    等到要用的时候,一个都想不起来,怎么办?你可能会想:如果我有一个私人图书馆就好了

    每看过的一本书,一条知识,写的一篇笔记,都能被整齐的分门别类,永久储存,还能有一键搜索功能,等需要的时候,还能有个图书管理员帮我找到需要的那条知识,那该多好?

    对,今天就是要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图书馆!

    具体怎么建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理想中的图书馆应该有哪些特性?

    1. 存书/取阅要方便

    2. 查书要方便

    3. 书要可以做笔记

    4. 常用书籍要放在显眼的区域

    如何为大脑建立一个个人图书馆?

    1. 先给大脑外接一个硬盘,储存所有的知识

    首先,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录的,大脑的记忆能力很不靠谱,而在这方面计算器是强项,我们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这个能力,给你的大脑外接一个硬盘,来帮助你储存知识。

    我推荐使用的工具是:有道云。(注:有道云仅因案例需要而介绍,并非广告)

    可以把你看到的:网页、微信文章、知乎回答、纸质书、手写笔记、大白板、听课录音…等等一切想记录的内容都一键保存起来,就像是你的第二个大脑,让你从此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开始动手建立我们的个人图书馆啦~

    2. 把知识分类归档

    日常收集的这些内容是很零散的,必须得给你的「图书馆」做分类,比如商业类、历史文化类、科学技术类、金融投资类等等。

    有了这些分组之后,你就可以把日常收集的这些知识点分门别类的放入相应的类目里,这样知识就不会混乱了,

    等你某一个类栏目里超过20篇知识点文章,你就可以试着把他们「结构化」..

    3. 把知识结构化

    虽然有了分类,我们的知识点看上去已经不是那么杂乱无章了,但是他们之间还是不成体系,我们需要把知识结构化!

    为什么我们需要有结构化的知识?

    好比一辆保时捷911 Turbo车型,售价约为210万人民币;

    碎片化时代,如何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干货|建议收藏)

    你买回家后,还没开几天,就不小心猛烈的撞了一下,车子报废,变成了一堆废铁,现在几乎一文不值,你心疼不已…

    可组成他们的原材料并没有变化啊,还是那些铁、玻璃、橡胶什么的...

    为什么原来值210万,现在一文不值?

    是什么改变了?

    是这些原材料之间的组成结构发生变化了

    同样的要素,组成不同的结构,就会拥有不同的功能,那么这个整体的价值就会大不相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真正爱学习的人,比较反对在互联网上碎片化学习,而更愿意看书的原因,就是因为一本好书,它的知识是结构化的,学完一本书,就像装配上了一件已经组装好的武器,能够解决一系列问题。

    那么,我们就不能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了吗?

    并不是,而是你需要有把零碎知识组装起来,让他们成为结构化知识的能力!

    那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些零碎内容,变成结构化的知识呢?

  • 方式一:根据MECE法则自己拆解、组装:

  • 注:MECE法则,是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思考工具,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常被称为「不重叠,不遗漏」

    比如说你想学习一个主题,叫做:中国历史,那么你就可以按「时间线:夏、商、周、秦…」+ 「空间线:中原、西域、草原、海洋…」+「主题:人文、商业、军事、后宫那些事等….」进行拆分,再组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碎片化时代,如何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干货|建议收藏)

    如果按照这样的分组把知识填满,那么在未来,讲到中国的任何一个事件,你都可以从当时的时间、空间、主题等不同角度,从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综合性的分析一件事,而不是单单对独立事件看热闹式的侃大山,这就是结构化知识的力量。

  • 方式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有些领域知识的结构化已经非常成熟了,你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比如一些经典书籍的目录,一些领域的全局示意图等,都是把这个领域里所有的分类,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给画好了,你直接拿来使用即可。

    比如,我在「商业-团队管理」这个主题下的结构是参考《刘润·五分钟商学院》的:


    碎片化时代,如何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干货|建议收藏)

    梳理好结构,我们就可以把日常看到的内容、脑子里灵光一现的想法,都分门别类的储存起来,这就像把散落的纸张一张张装订成册,再把一本本书归类放好,最终成为你个人的一个图书馆。

    比如下图,是我在「沟通能力」下的「双向沟通」中收藏、编写的内容:


    碎片化时代,如何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干货|建议收藏)


    完成了这一步,你个人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就会慢慢浮现在你的眼前了,你懂什么,不懂什么,还欠缺什么,就一目了然了。然后,有针对性的去学习那些在结构中还比较薄弱的环节,逐步完善你的知识体系。

    有了结构化的知识,你再遇到某一领域内的问题时,就不再是用点状的眼光去简单评判,而是用全局的视角来整体分析了...

    4. 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

    还记得我们讲的复利效应吗?让新知识和旧知识连接的越多越深,知识的增长就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型的。所以,光储存知识还不够,需要和它发生一次关系。

    首先,是你与知识之间的连接:因为有道云使用非常方便,很多内容都是一键收藏的,这样的方便也会导致一个副作用,就是收藏完之后,就没有之后了…

    过了几个月,也许你自己都忘记了当时竟然收藏过这篇文章。

    因此,每一次新加入的知识,都需要与你的原有知识做一次连接,它才能成为你大脑中的一部分。你需要在整理你的收藏夹时,对每一个笔记做一次加工,可以是为内容重新排版,画出你认为重点的部分;也可以写上几句评语和感悟,加深理解

    碎片化时代,如何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干货|建议收藏)

    总之,就是要让这个新知识和你本人发生一次深度接触,而不仅仅是让它存到你的个人图书馆里去积灰

    其次,还要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

    你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在一篇内容中插入另外一篇内容的超链接,这样你就可以非常方便的从一篇文章快速跳转至相关的延伸阅读中去,这能帮助你从多个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提升你看问题的全局性。

    5. 设置热门榜单,熟练使用搜索功能

    热门榜单不是指你把喜欢的知识设置成快捷方式,而是某些知识需要你每天使用,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个知识升华成你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而不仅仅是躺在知识库中,等待需要的时候再去寻找。

    比如本文的前半段说到的一个概念,叫做「不忘初心」,这个概念你知道是没用的,你得让它成为你日常的习惯。

    碎片化时代,如何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干货|建议收藏)

    每天晚上复个盘,看看自己定下的这些习惯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的原因是什么,明天准备如何改善?一个习惯坚持21天以上这样的往复,一般就能养成。

    而类似于「交易成本」、「边际效用」等概念,平时不会用到,但是当某个特定问题出现的时候,你又需要它们,你应该如何处理?

    这类概念,你只需要把它们安安静静的存放起来就行,等需要用的时候,再通过搜索框寻找,就能快速的找到它们

    第三步:提取使用

    打开大脑,放入知识,形成结构,你的个人的图书馆慢慢铸建成型。

    但是,如果你的学习到此为止的话,你顶多就是个图书管理员,管理着偌大的知识库,却从来不使用…听的时候很激动,想的时候很感动,合上书后一动也不动,人到中年时发来一声叹息:学了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废话!

    学了很多知识,当然是过不好一生的!

    要过好一生,你得「使用」知识!

    知识「没有用」,是因为你没「用」;不是因为你「没用」,而是因为你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