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后面,寓意的是一种双向的思维模式

《红楼梦》也叫《风月宝鉴》,是一本古代爱情小说,在这本爱情小说里面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深度的智慧暗藏其间。例如红楼梦第十二回里写到的风月宝鉴,寓意的双向思维模式,就是一种深度的人生智慧。

1

风月宝鉴即寓意一种双向的思维模式

风月宝鉴正式出场是红楼梦第十二回,故事的背景是贾瑞喜欢上了王熙凤,但是,王熙凤对他却无心。

不仅如此,王熙凤还非常厌恶贾瑞。

但是生性狡猾圆融的她,表面上却不明确地拒绝贾瑞。而是设计让贾瑞在贾府的过道里冻了一夜,想让贾瑞知难而退。可是贾瑞却执迷不悟,不仅不知退缩,反而还又去招惹王熙凤。

于是王熙凤再次设计贾瑞,让贾蓉贾蔷去捉弄贾瑞,并且还威逼贾瑞写下两张,五十两银子的欠契。

这时贾瑞才意识到,原来王熙凤一直是在捉弄他。

虽然如此,但是贾瑞却依旧对王熙凤相思难禁。再加上贾蓉贾蔷两个时常来要债,导致贾瑞重病不起,求医问药也不见效,这才引出道士来送风月宝鉴给贾瑞治病。

风月宝鉴后面,寓意的是一种双向的思维模式


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 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 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说毕,佯常而去,众人苦留不住.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帐,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 哎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 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这里道士明确交待,风月宝鉴出自太虚幻境。又说是警幻仙子所制,专门治疗邪思妄动。

贾瑞的病症:

"自此满心想凤姐, 只不敢往荣府去了.贾蓉两个又常常的来索银子,他又怕祖父知道,正是相思尚且难禁,更又添了债务,日间工课又紧,他二十来岁人,尚未娶亲,迩来想着凤姐,未免有那指头告了消乏等事,更兼两回冻恼奔波,因此三五下里夹攻,不觉就得了一病: 心内发膨胀,口中无滋味,脚下如绵,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昼常倦,下溺连精,嗽痰带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于是不能支持,一头睡倒,合上眼还只梦魂颠倒,满口乱说胡话,惊怖异常.百般请医疗治,诸如肉桂,附子,鳖甲,麦冬,玉竹等药, 吃了有几十斤下去,也不见个动静.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

文本内讲贾瑞罹患的是相思病,外加贾蓉贾蔷等的逼债,所以贾瑞的病势才会一日比一日沉重。

此处可见,风月宝鉴主治邪思妄动,对于贾瑞的病而言正是对症下药。


风月宝鉴后面,寓意的是一种双向的思维模式


道士嘱咐贾瑞风月宝鉴只能反照,不能正照。

贾瑞一开始拿着风月宝鉴正照,里面所现出的骷髅寓意非常深刻。

红楼梦开篇写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本处风月宝鉴正面的王熙凤,和反面的骷髅,正是引用了佛教高僧智旭大师的一段偈颂里的深意: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风月宝鉴正面出现的王熙凤的幻影,也正是暗含了这种:

再美好的皮相,也不过就是一具骷髅上,外用皮囊包裹着的一堆脓血屎尿而已的观点。这也是贾代儒要烧风月宝鉴时,镜子里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的原因。

可惜贾瑞自己不能了悟,不听道士的劝告,正照风月宝鉴,因而丢了性命。

正如警幻仙子叹息宝玉在太虚环境,不能解红楼梦曲子里的含义时,说的那样:

“痴儿竟尚未悟”。

骷髅与美女本是一体皆空。

日本檀林皇后,对此做出了更为深刻的诠释。平安时代嵯峨天皇的皇后橘嘉智子,出身于日本古代名门,又称橘皇后。檀林皇后美貌出众,德行高尚,为世所赞誉。她笃信佛道,死后命将自己的身体曝于荒郊野外,任其腐烂,不可收葬,令世人认识到再美貌的躯体,也会腐烂恶臭,到后来不过是一具空空的白骨而已的道理

风月宝鉴正反两面的美女和骷髅,也正是此意。

风月宝鉴后面,寓意的是一种双向的思维模式


我们读懂了风月宝鉴所含的这种深意,也可以因此而引申出更为宽广的双向的思维模式。比如:利用这种思维方式,辩证地看待很多隐藏在纷杂的事物表面下的真相。

比如本文,我们以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这个人物为例。

运用双向思维模式,辩证地看这个缺乏分寸感的李嬷嬷,不讨人喜欢的背面,是一副怎样让人感动的真实面目!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这一回宝玉到梨香院去看望宝钗,黛玉随后赶到。薛姨妈留下宝玉黛玉吃饭。席间宝玉吃酒,李嬷嬷两次上来阻拦。她不仅自己阻拦宝玉喝酒,她还请黛玉也劝宝玉不要喝酒。林黛玉故意赌气叫宝玉吃酒,还尖刺了李嬷嬷几句话。后来薛姨妈作保,教宝玉放心吃酒,李嬷嬷才退去。李嬷嬷回去换衣服之前,她还叮嘱小丫头要悄悄地回薛姨妈,不能让宝玉吃多了。

这里虽还有三两个婆子,都是不关痛痒的,见李嬷嬷走了,也都悄悄去寻方便去了。只剩了两个小丫头子,乐得讨宝玉的欢喜。

后文看似随意补上的这几句话里“不关痛痒”四个字,是作者在成年后才能领悟到的深情。宝玉虽然不是李嬷嬷的亲生子,但却是衔着她的乳头养大的,李嬷嬷对他焉有不真心疼爱之理?但是在少年时的宝玉眼里,他所看到却都是李嬷嬷的管束,而看不到李嬷嬷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非常类似于今天青春期叛逆的少年,对于母亲的那种叛逆心理。虽然母亲有时确实有很多事情,让青春期的孩子难以接受和理解,但是,母爱却是难以停止和掩饰的。

所以,这个看似唠叨,没有分寸感,与宝玉之间冲突不断,曾经被宝玉厌恶到要撵出去的李嬷嬷,却与宝玉是深厚的母子之情。这个被小丫鬟们称作是“好一个厌恶的老货”,也是对宝玉最为赤忱的忠仆。

风月宝鉴后面,寓意的是一种双向的思维模式

对比下面2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这种冲突和情感,曾经发生在不是亲生,却如同亲生的宝玉和李嬷嬷身上。

1

宝玉吃了半碗茶, 忽又想起早起的茶来,因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茜雪道:"我原是留着的,那会子李奶奶来了,他要尝尝,就给他吃了。"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了个粉碎,泼了茜雪一裙子的茶。又跳起来问着茜雪道:"他是你那一门子的奶奶, 你们这么孝敬他?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说着便要去立刻回贾母,撵他乳母。

2

却说宝玉自出了门,他房中这些丫鬟们都越性恣意的顽笑,也有赶围棋的,也有掷骰抹牌的,磕了一地瓜子皮。偏奶母李嬷嬷拄拐进来请安, 瞧瞧宝玉,见宝玉不在家,丫鬟们只顾玩闹,十分看不过。因叹道:"只从我出去了,不大进来,你们越发没个样儿了,别的妈妈们越不敢说你们了。那宝玉是个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 照不见自家的。只知嫌人家脏,这是他的屋子,由着你们糟塌,越不成体统了。 "这些丫头们明知宝玉不讲究这些,二则李嬷嬷已是告老解事出去的了, 如今管他们不着,因此只顾顽,并不理他。那李嬷嬷还只管问"宝玉如今一顿吃多少饭","什么时辰睡觉"等语。丫头们总胡乱答应。有的说:"好一个讨厌的老货

对比分析一下这两段文字:一个是执意要撵出去的,如今再也不用吃她的奶了,却还处处管束自己的令人厌恶的奶母。另一个却是掩藏不住的殷殷关切之情,问宝玉一天吃几顿饭,什么时辰睡觉,这些平凡琐碎的关怀,不就是我们少年时,也偶尔不耐烦的母亲的唠叨和管束吗?

幸而人总是会长大的,作者很快就懂得了李嬷嬷的这种真情。并在文本的五十七回里,直接赋予笔墨来描写李嬷嬷的这种真情流露。


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晴雯见他呆呆的, 一头热汗,满脸紫胀,忙拉他的手,一直到怡红院中。袭人见了这般, 慌起来,只说时气所感,热汗被风扑了。无奈宝玉发热事犹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众人见他这般,一时忙起来,又不敢造次去回贾母,先便差人出去请李嬷嬷。

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日,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嘴唇人中上边着力掐了两下,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李嬷嬷只说了一声"可了不得了","呀"的一声便搂着放声大哭起来。急的袭人忙拉他说:"你老人家瞧瞧,可怕不怕? 且告诉我们去回老太太,太太去。你老人家怎么先哭起来?"李嬷嬷捶床捣枕说:"这可不中用了! 我白操了一世心了!"袭人等以他年老多知,所以请他来看,如今见他这般一说,都信以为实,也都哭起来。

紫鹃为了试探宝玉对黛玉的心意到底如何,骗宝玉说黛玉要回南去,把宝玉急得瞬间神魂失所,如同痴呆一般。

从前读这段,只注意黛玉宝钗是什么反应,贾母王夫人又是什么反应。后来才能读到,这一段里比黛玉宝钗等的反应,更令人动容的,却是这个没有分寸感的奶母的反应。

她先是搂着宝玉放声大哭,后又搥床捣枕,若不是焦急心痛到六神无主,这些动作是做不出来。

从此处李嬷嬷的反应来看,她对宝玉关切的程度,甚至胜过了宝玉的亲生母亲王夫人。或许,年长后的作者,回想起这些片段,心底也无数回的感动过,什么叫做养育之恩大于天吧。

风月宝鉴后面,寓意的是一种双向的思维模式

红楼梦作者深谙双向思维模式,并且把这种思维模式巧妙地运用到了他的写作手法之中。从他善于运用的空谷传声,背面傅粉等高超的写作手法,都可以看出他对这种双向思维的运用,已经到了灵活变化臻于至善的境界。

比如接下来,红楼梦作者通过描写李嬷嬷的儿子李贵,来侧面反衬李嬷嬷这个角色的双面性。一面的她是唠叨又没有分寸感的奶母,另一面却又是真心疼爱宝玉,并且火眼金睛看出袭人低劣的品质的明眼人。李嬷嬷真实的人品,以及她对宝玉的情感,也可以从她的儿子李贵,对待宝玉的态度上看出来。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贾政因问:"跟宝玉的是谁?"只听外面答应了两声,早进来三四个大汉,打千儿请安。 贾政看时,认得是宝玉的奶母之子,名唤李贵。因向他道:"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长进的算帐!"吓的李贵忙双膝跪下,摘了帽子,碰头有声,连连答应"是",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贾政也撑不住笑了。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李贵忙答"是",见贾政无话,方退出去。

此时宝玉独站在院外屏声静候,待他们出来,便忙忙的走了。李贵等一面掸衣服,一面说道: "哥儿听见了不曾?可先要揭我们的皮呢!人家的奴才跟主子赚些好体面,我们这等奴才白陪着挨打受骂的。从此后也可怜见些才好。"宝玉笑道:"好哥哥,你别委曲,我明儿请你。"李贵道:"小祖宗,谁敢望你请,只求听一句半句话就有了。"

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李贵的为人忠厚可靠。李贵不识字,所以才闹出了“嗷嗷鹿鸣,荷叶浮萍”的笑话。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目不识丁的李贵,却尽到了一个恪尽职守的忠仆的本分。他劝宝玉读书,说自己跟着宝玉没有赚到过什么,反赚了些打骂。又说不指望宝玉请客,只求他听话就行。言语真挚而又朴素。

风月宝鉴后面,寓意的是一种双向的思维模式


还是在这一回里,我们也可以同时看出老实人李贵,其实很不简单

外边李贵等几个大仆人听见里边作起反来, 忙都进来一齐喝住。问是何原故,众声不一, 这一个如此说,那一个又如彼说。李贵且喝骂了茗烟四个一顿,撵了出去。秦钟的头早撞在金荣的板上,打起一层油皮,宝玉正拿褂襟子替他揉呢,见喝住了众人,便命:"李贵,收书!拉马来,我去回太爷去!我们被人欺负了,不敢说别的,守礼来告诉瑞大爷,瑞大爷反倒派我们的不是,听着人家骂我们,还调唆他们打我们茗烟,连秦钟的头也打破。 这还在这里念什么书!茗烟他也是为有人欺侮我的。不如散了罢。"李贵劝道: "哥儿不要性急。太爷既有事回家去了,这会子为这点子事去聒噪他老人家,倒显的咱们没理。依我的主意,那里的事那里了结好,何必去惊动他老人家。这都是瑞大爷的不是,太爷不在这里,你老人家就是这学里的头脑了,众人看着你行事。众人有了不是,该打的打,该罚的罚,如何等闹到这步田地还不管?"贾瑞道:"我吆喝着都不听。" 李贵笑道:"不怕你老人家恼我,素日你老人家到底有些不正经,所以这些兄弟才不听。 就闹到太爷跟前去,连你老人家也是脱不过的。还不快作主意撕罗开了罢。"宝玉道:"撕罗什么?我必是回去的!"秦钟哭道:"有金荣,我是不在这里念书的。"宝玉道:"这是为什么?难道有人家来的,咱们倒来不得?我必回明白众人,撵了金荣去。"又问李贵:"金荣是那一房的亲戚?"李贵想了一想道:"也不用问了。若问起那一房的亲戚,更伤了兄弟们的和气。"

茗烟在窗外道:"他是东胡同子里璜大奶奶的侄儿。那是什么硬正仗腰子的,也来唬我们。璜大奶奶是他姑娘。你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子,给我们琏二奶奶跪着借当头。我眼里就看不起他那样的主子奶奶!"李贵忙断喝不止,说:"偏你这小狗у的知道,有这些蛆嚼!"宝玉冷笑道:"我只当是谁的亲戚,原来是璜嫂子的侄儿,我就去问问他来!"说着便要走。叫茗烟进来包书。茗烟包着书,又得意道:"爷也不用自己去见,等我到他家,就说老太太有说的话问他呢,雇上一辆车拉进去,当着老太太问他,岂不省事。"李贵忙喝道: "你要死!仔细回去我好不好先捶了你,然后再回老爷太太,就说宝玉全是你调唆的。我这里好容易劝哄好了一半了,你又来生个新法子。你闹了学堂,不说变法儿压息了才是,倒要往大里闹!"茗烟方不敢作声儿了。

这是众顽童闹学的一段文字。李贵等几个大仆人,见里面闹做一团,于是进来劝阻。宝玉说要去回了贾代儒,李贵却说不能轻易惊动贾代儒。而且又明确指出来这件事情,罪魁祸首就是因为贾瑞为人“不正经”,所以才把学堂弄得乌烟瘴气。可见这个看起来不识字的李贵,却是个明辨是非的明眼人。

所谓的擒贼先擒王,他一眼便能看穿所有事情的起因,就是因为贾瑞的“不正经”而引发的。这种一眼看穿事情本质的能力,与他的母亲李嬷嬷如出一辙。

后来,他又呵责唯恐天下不乱的茗烟。只一瞬间,他就把一场闹剧给压下去了。

可见,看起来老实的李贵,其实很不简单。

风月宝鉴后面,寓意的是一种双向的思维模式


如果李嬷嬷果真就像她表面看起来那样的不堪,那么,她是很难教育出李贵这样明辨是非的儿子的。

而在文本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章回里,她更是一语中的,指出了袭人的本质“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宝玉”。

红楼梦作者经常采用背面傅粉的手法来写一些人事物。比如在李嬷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采用了以“贤袭人”来映衬没有分寸感的李嬷嬷。正面看起来是在赞美袭人,细读才知道那是在讥讽袭人。而曾经赌气抢着吃酥酪,又把宝玉留给晴雯的豆皮包子,拿回家给她自己的孙子吃。哭骂袭人,大闹怡红院,被宝玉所嫌弃,完全没有了分寸感的李嬷嬷,却是他真诚感恩和赞美的忠仆。

这就像是贾瑞手里的那面风月宝鉴。正面的美女,往往害人于无形,背面的骷髅,却能救人性命。

总结

风月宝鉴的正反面,就是一种双向的思维模式。美中有丑,丑中也有美。

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是福兮祸所伏。贾瑞正照风月宝鉴,在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也付出比得到的,更珍贵千万倍的生命的代价。骷髅的另一面,忍一时之恶心,却可以让他苦海回头,捡回一条性命。

比如本文里的这个李嬷嬷,也是一面风月宝鉴。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明白,看一个人不要急于给她下定论,因为表面上看起来的样子,未必就是她真实的样子。

唠叨,琐碎,甚至有点无理取闹,没有分寸感的李嬷嬷,其实是一个光辉的慈母形象。

任何一样事物都具有双面性的,风月宝鉴就是一种典型的带有双向思维模式的事物。若能运用好这种双向的思维模式,对于我们的生活,以及辨析人际关系,都会有很好的助益。


风月宝鉴后面,寓意的是一种双向的思维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