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现在买入划算吗?

万科2019年的财报公布后,市场普遍解读为“业绩不及预期”,同时遭遇股市大跌,尤其是内房股在港市被“绞杀”。

受此两线不利因素的影响,万科A的股价近期连番暴挫。

短短十几个交易日,回撤高达20%。

房地产企业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特殊类型的生产制造企业。

其主要生产流程是:买地,盖楼,卖楼,回款,再买地,再盖楼,再卖楼,再回款,再再买地………

其生产过程,就是从现金到购买原材料、到生产制造、到库存销售、最后回款再到现金。

所有的生产制造企业,其生产经营过程,就是一个从现金再到现金的过程。


具体到房地产企业,土地是主要生产材料,企业买地后,在地上盖楼,在楼房销售并移交给客户前,土地、在建房、建好但还未销售移交出去的成品房,都是作为“存货”体现在资产负债中的;存货中的成品房被卖出并移交给客户之后,马上作为“经营成本”体现在利润表中;而为了扩大再生产,房企会把赚来的钱再拿出一部分用于购置新的土地,以备新一轮的生产,这批用于购地的款项,会在现金流量表里,以“

购买商品及劳务支出”的面目体现出来;与其他生产制造企业不同,房地产行业有个预售制度,即在房子还没完全建好之前,可以先向客户预售,客户先交的这部分款项,会作为“预收款项”体现在房企的资产负债表里——2018年之后,企业根据新的会计准则,把这部分款项记在“合同负债”账户上,实际上跟以前的“预收款项”是一个意思。


通过上述基础流程的梳理,我们会发现房地产企业的业绩预估,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逻辑线。


我们以万科为例——

它2018年、2019年的经营成本,都能从财务报表中直接提取出来。

每年年初、年末的存货,也同样可以直接提取,两者相加再除以2,可以得出当年的平均存货。

用经营成本除以当年的平均存货,就可以计算出年度存货周转率。

如下图表所示:


万科现在买入划算吗?

万科2018年的存货周转率约为0.276,2019年则为0.285。

这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万科以2018年的销售能力,把存货全卖完,约需3.6年;以2019年的销售能力,把存货全卖完,约需要3.5年。

计算这个数据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据此粗略推算出万科的一个经营周期,即从现金到存货到销售再到现金的这样一个过程,大致是3-4年。

计算它的经营周期又有什么用呢?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3、4年前的购地、存货等数据,来倒推现在及未来的房企业绩——


万科现在买入划算吗?

这是万科从2013年以来的土地购置费用统计表。

表中“购买商品及劳务支出”条目中的“购买商品”,就是指购买土地—— 这个项目的数据当然包含着支付盖房工人的工资等费用,但主要是指购买土地。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科目数据,可以大致检验出企业购地的整体趋势。


万科从2015年之后,就不断地在增加购地的资金投入。

换言之,就是土地储备,一直在不断地加大。

现在是2020年,大家注意3、4年前的相关数据及其增幅。

我想说什么,有点明白了吗?


购入的土地,会规划开发,在没卖出前,甚至在卖出后但还没完全移产产权之前,企业都会将其列入“存货”的范畴。


万科现在买入划算吗?

大家看,万科的存货数据是不是跟上边提到的购地数据同趋势起伏?

对应起来看,相应年度的增幅是不是也同趋向变化?

注意,2019年卖掉的房子,应该主要是2015、2016年的存货——那么请问,2020年卖掉的房子,应该主要是哪两年的存货呢?

2021年呢?

2022年呢?

2023年呢?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是更明白点了呢?


房子还没盖好,但可能已经通过签定合同预售出去了——这部分客户的缴款,叫预收款项——刚才说了,2018年后,叫“合同负债”。

当房子完全建好,并完全移交给客户之后,房企确认收入——从现金到现金的最后一个现金,实现。

因此,预收款项,也能很好地提前反应房企未来的营收情况:

万科现在买入划算吗?

大家对比一下存货的统计图表:万科2018年7500亿的存货,对应着当年5000亿的预收款项;2019年的8900亿存货,对应着当年5800亿的预收款项。

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后一年的销售业绩,早在前一两年的预收款项中就锁定了啊。


有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买万科啊?

现在我可以回答了:

土地储备、存货数据、预收款项等核心数据,都一致性地表明,万科至少在2024年前,都是有业绩保障的,而且是有相应的增长保障的。

从以上数据推算,3、4年后,万科的业绩将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再翻一倍!


目前万科7倍的市盈率,相比未来三四年20%以上的年化复合增长率,PEG数值仅0.3倍左右,显然处在严重的低估中。


什么是成长股?

草,这才是成长股!

什么是便宜货?

草,这才是便宜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