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村60後的你打算怎麼養老?還能像從前依靠子女養老嗎?

新大風歌


現在的60後,算起來是51-60歲之間,如果是工人或者是幹部,正是處在臨近退休的年齡,一個月開上3000、4000的退休金,但可以頤養天年了。可是如果在農村,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因為農民到了這個年齡,幹活幹不動了,種地也掙不了幾個錢,出去打工沒有企業願意招收,生活陷入一種相對困難的境地。

其實,作為60後的農民的養老問題,自己是很難去規劃的,能做的只能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一般來說,農村老人到了50多歲、60來歲的時候,正是掙錢掙不動,子女正爬坡的時候,用老百姓的話說,只能趕哪算哪了。歸納一下,主要有這樣幾種狀元方式,作為60後老人養老的被動選擇。

第一,老人“自己刨食型”的。這類農村老人,一般來說還有一定的勞動能力,兒子或女兒結婚之後,老人自己生活,通過種植承包地,同時再養殖一些豬、雞等當副業,一年下來,也能收入個1、2萬塊錢,再加上國家每個月給超過60老人的養老保險金,一般一個月100多塊錢,高的地方有300、400元,這樣兩個老人一年下來也有幾千塊錢的收入,放在一起,兩位老人還是可以維持基本生活的。

第二,與子女“互幫互助型”的。這類農村老年人還算是比較幸運的,子女結婚後,並沒有分家,而是和老人一起生活,一起種承包地,或者老人在家一邊帶孩子,一邊種地,年輕人外出打工賺錢,這樣家裡有人照顧,外邊有人賺錢,互幫互助,老人的生活也算是有所歸屬,但目前看,這種情況的並不是很多。

第三,養老機構“外援服務型”的。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子女在外地發展,沒有時間照顧老人,只能讓老人上養老院,然後子女按時拿出一些費用,供老人生活需要。這也是很多家庭不得已的選擇,當然這種情況下,老人也會少了很多天倫之樂,幸福感遠不及前邊的兩種情況。

第四,鄉村兩級 “集中供養型”的。這是最差的一種情況,就是一些因為某些原因而出現的“鰥寡孤獨”人群,沒有贍養人,只能作為五保戶送到敬老院進行集中供養,一切費用由村集體負責,老人們在一起倒也其樂融融。

綜上近述,這就是當前農村老人養的現狀,很多人都無法規劃自己如何養老,只能順其自然,至於能不能靠子女養老,作為老人會想孩子們壓力那麼大,儘量不麻煩他們,但是養老、敬老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子女們也一定會盡到自己責任的,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