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精美珍稀的古代刀幣賞析

第一、【明字刀】【介紹】明字刀幣,共68枚。長12.8~13.5釐米,寬1.6~1.9釐米,重14~19克。從面文上可分為兩類,一為“”,其特點是字形園轉而小,屬燕國鑄造;另一類為“”,其字外筆方折下垂,而且長、大,稱齊明刀幣。相傳燕國樂毅伐齊佔領齊地之後,應軍費所需而在齊地鑄造的燕刀幣。


十種精美珍稀的古代刀幣賞析

第二、【尖首刀】【介紹】尖首刀是先秦時期刀幣系統中鑄行最早的貨幣。其幣形的演進特徵與流通空間的變化大體相對應。尖首刀流通區域的範圍較廣,且區域內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差異,這一流通區域的形成與演變與春秋戰國時期民族地理的分佈格局有密切的聯繫。尖首刀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


十種精美珍稀的古代刀幣賞析

第三、【針首刀】【介紹】銳鋒刀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出於春秋晚期 。又稱針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種特別形式,首部尖細如針,錢文多為抽象符號。


十種精美珍稀的古代刀幣賞析

第四、【齊國三字刀】齊刀為齊國鑄造的貨幣,主要流通在齊國(今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法化”通常長17.8-19釐米,寬2.6-3釐米,重40.8-52.4克,被稱為“三字刀”,是田齊建國以後通用的法幣,有紀地的,如丘、安、方、易、白、公、平等,也有類似吉語的,如吉、行、大等。三字刀流通的時間很久,區域也極廣,為齊刀中最多的一種,且無減重現象,是最穩定的貨幣。


十種精美珍稀的古代刀幣賞析

第五、【四字刀】齊之法化俗稱四字刀,是斷脊齊刀中份量最輕的一種。通長175-185毫米,最寬27-30毫米,重45-53克。此刀背平夷亦少見。


十種精美珍稀的古代刀幣賞析

第六、【五字刀】戰國時期齊國節墨之法化五字刀,該五字刀以幣文五字而得名。有“節墨之法化”和“安陽之法化”兩種。“節墨”和“安陽”都是齊國都城名,“法化”是標準貨幣的意思。齊國在姜氏公室時代大約“刀”、“布”、“圜錢”都在民間流通過,現在還無法確知,與三晉的情形不會有很大的差異。春秋末期,大夫田氏專權,大力推行刀幣,為其謀國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幣開始在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滅姜氏而建立了齊國,其刀幣就逐漸成為齊國的法定貨幣。齊刀背面文字紀數字的不多,絕大部分紀一個文字或紀兩個文字,如土、日、吉、司、正、至、公、化、人、立等單字,齊法化3字刀有紀“法甘”二字的,即墨刀上多見紀“大行”、“法甘”、“安邦”等雙字,所有齊刀背面刀身上都有三條橫紋和一個十字星紋,還有的刀幣背面只有符號,沒有文字,對這些背字和符號,讓人難以釋意。

十種精美珍稀的古代刀幣賞析

第七、【齊明刀】戰國時齊國所鑄“明”字刀,時限約在燕佔齊都臨淄等七十餘城之五年間(前284—279年)。。形制極類燕之圓折明刀,然刀身較燕刀瘦狹,通長13.8釐米、重約14克左右。面文“明”字作直立方折狀,背文多見“齊化’二字當為與莒刀同期所鑄。背文除“齊化”外,尚有“化”、“司”、“齊化共金”、“安陽倍”等近10種。齊明刀今均罕見。


十種精美珍稀的古代刀幣賞析

第八、【博山刀】博山是地名,博山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南部。在清代中期嘉慶年間,博山地區香峪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幣,其刀幣正面有一“明”字,此“明”字細長,凸出錢面不到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多變,一般有三至四字。由於這些文字奇特難釋,故以前就以“博山刀”稱之。

十種精美珍稀的古代刀幣賞析

第九、【甘丹刀】戰國時(前475—221年)趙國都城邯鄲所鑄;刀體平直,背、刃略現弧勢,刀首圓鈍,故又稱“直刀“圓首刀”。刀柄有兩道脊線,柄環扁薄呈立橄欖形,頂端平削。刀身通長12~14釐米,重10~14克,最輕小者僅4.5克左右。刀面銘文多為“甘丹”二字,少數於“甘丹” 下尚見一“?(化)”字,稱“甘丹化”刀。背常無文,銘文者多為簡單的數字符號,如:一、二、×(五)、十及∧、▼、*等,共約20餘種。

十種精美珍稀的古代刀幣賞析

第十、【金錯刀】金錯刀母錢又稱一刀平五千,是一種古代貨幣,於新莽年代製造,主要材料是金屬。刀幣是繼貝幣和金屬貝幣之後流通使用的古代錢幣,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割據小國開始製造並使用這種刀型幣。這枚漢刀幣,是王莽篡漢後更鑄的貨幣,又稱“金錯刀”。

十種精美珍稀的古代刀幣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