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weiyiserg


赵云是三国数得着的厉害人物,传说里在长坂坡一战成名天下皆知,干掉了曹操58员大将,血染征袍不负刘皇叔知遇之恩。他这么牛逼,怎么当初赵云的带头大哥公孙瓒,就舍得他投靠刘备呢。有这么一个猛人何愁不能在诸侯混战中分一杯羹,弄个地盘还是妥妥的。

首先说能够成为一个带头大哥儿公孙瓒可不傻,他能不知道赵云是一个厉害的主,当然知道,但他和赵云的志向不同,他讲究守着自己的地盘,抱着漂亮的美眉,看着自己的娃娃衣食无忧就是最好,成就霸业那是遥远的事儿,自己不相信自己有那本事,谁爱打谁打谁,只要不伤害到自己,那都不是事儿。赵子龙有理想有报负,从小学习文韬武略,马上步下十八般兵器,为的是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尽忠报国,让大汉朝重回鼎盛。

偶然的时间,碰上了偶然的枭雄刘备,刘备笼络人心有一套,谁沾上都得中招,就凭那刘皇叔的金字招牌,就凭那善哭的眼睛,征服了多少的英雄为他所用,人家的情商是真高,不管流窜犯哪里都有人高接远送,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刘章就连曹操都和他青梅煮酒论英雄。

刘皇叔有时候挺讲道理的,公孙瓒活着的时候,绝不挖他的墙角,赵云只能朝思暮想惦记着那位知己刘备,等待着时机成熟和能够实现自己报复的主公走到一起。

老天总是倾向有准备的人,赵云的哥哥死了,他不得不回家奔丧,奔丧归来,怎么那么巧,公孙瓒偶然风寒也没救了,赵云于是名正言顺投奔了心驰已久的刘备。在新的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终身效忠西蜀。



熊大的人生时光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公孙瓒其实是个颇有军事和政治能力的人,并非草包。

他掌握幽州地方实权,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

公孙瓒这小子可以说是文武双全,骁勇善战而且擅长聚兵练兵。他的“白马义从”更是三国早期有记载的最精锐骑兵部队。靠骑术起家的北方游牧民族乌丸,都被公孙瓒打得节节颓败,强如袁绍这样的诸侯一开始在和公孙瓒的“冀州之争”中也处于下风。

公孙瓒也颇有政治能力,拉拢了不少势力,在全国名气也很大,也能政治上和袁绍周旋。

然而,公孙瓒最大的问题在于刚愎自用,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不愿意听别人的建议。

大家知道,三国成功的三驾马车刘备、曹操、孙权身边,都有一批智囊人物。

为啥?不是说他们三个人不聪明,不厉害,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智慧才更厉害。

曹操的智谋并不比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每个人差多少,但终究抵不过5人联手。

所以,曹操很多时候也是听从智囊团意见从事的。

然而,公孙瓒身边根本没有智囊团。其实并不是没有,因为公孙瓒所在的幽州是个大洲,人才很多,比如赵云之流就能文能武。

可惜,公孙瓒一概不用。他的身边除了一个白马义从副统领严纲,只剩下一批亲戚:公孙越、公孙范、公孙续等。

即便这些亲戚的话,公孙瓒也不听,只听自己的。比如斩杀幽州牧刘虞时,很多部下就劝告不要这么做。因为幽州牧刘虞威望很高,在幽州有很多盘根错节的实力,但公孙瓒就是不听。

而游牧民族乌丸派使者来求和,公孙瓒不顾大家劝告,斩杀使者。

于是,在和袁绍的对抗中,公孙瓒以武力的优势明明一度占据上风,最终却溃败。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两军激战的时候,幽州牧刘虞的儿子招揽旧部,联合游牧民族乌丸造反,把公孙瓒老巢抄掉了。

这样一来,公孙瓒迅速溃败。

此人说通俗点,就是一个自大狂,目中无人,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最终落得个兵败自焚的下场。

而他既然只相信自家人,赵云之流在公孙瓒眼中就没什么意义,可有可无,走了就走了吧。


萨沙


赵云是三国顶尖的武将,我们从他与敌人对阵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狂傲。

敌将问赵云:“汝敢与我战三百合吗?”他答:“我从来没有与人战过三十合,何谈三百啊!”果不其然在十八合的时候,他便将敌将刺于马下。

赵云与吕布谁是三国第一单挑王,这个无法定论,毕竟二人从来没有交过手。

那么十八路诸侯中的公孙瓒为什么不留赵云呢?

世人称公孙瓒为:白马义从,意思就是当时骑白马的人并不多,原因是作战时很容易被敌军发现,因为白色在都是黑马黑袍中特别显眼,很容易被敌人的神箭手发现。

但公孙瓒却不怕,所以在十八路诸侯中也是非常有地位的存在,但在赵云投奔公孙瓒后,不久就要将赵云送给刘备,这非常令人费解。

原因如下:

  • 公孙瓒并没有将赵云视为亲信

赵云在投奔公孙瓒之前就有一支兵马,只不过不是很强大。公孙瓒问他:“云何故投我?不投袁?”

这里的“袁”是指袁绍,当时在冀州附近的小一些的诸侯或是将领都投奔了袁绍,毕竟当时人家是四世三公,享有盛名。而公孙瓒不如袁绍的地方是,杀了汉室尊亲才获得了地盘,所以并不为他人认可。

赵云的回答让公孙瓒非常的生气:“袁绍乃汉朝逆贼,虽实力强悍,但我现在并没有其他去处。”听到了这个回答,公孙瓒老大不乐意了,合着你是没地方去猜到我这来的,所以它只勉强让赵云在自己手下做一个小官,并不重用赵云。

  • 公孙瓒与刘备乃好友

刘备遇难时像公孙瓒借兵,当时刘备军中并无多少将领,不过关、张。所以便向他借了赵云,当时他只是听过赵云的名声,并没有产生敌意,但也没有好感。

可经过在路上的交谈,二人像极了多年为见的老友,二人都认为相见恨晚,由于刘备与公孙瓒的这一层关系,以及赵云并不特别忠心公孙瓒,所以刘备提出了想要将赵云收入麾下。

公孙瓒刚开始还和刘备谈条件,但刘备只说了一句话,便让公孙瓒哑口无言。刘备说:“我现在手里只有你借我的两千兵马,将只有关、张,这二人都是我的生死兄弟,相信他们也不会抛弃我跟随你,并且我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兄弟”。

这样的说法,他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同意了刘备的这一请求,而赵云也表态自己愿意跟随刘备共创大业。

  • 赵云与公孙瓒经常发生矛盾

赵云武功虽强,但公孙瓒手下有着不少将领,都想找赵云切磋,实则就是公孙瓒故意挑拨关系,想要将赵云赶走,强行让其的部队留在自己这里。但赵云屡屡打败公孙瓒的将军,并且给他难堪说:“没有我赵云,这里早已是袁绍的土地。”

介于他的武功,当时军中并没有人说什么,但公孙瓒却不是这样理解的,毕竟自己才是王,赵云区区一个将领,凭什么这么说?

难道就只是因为武功强,就能凌驾于自己之上,此时公孙瓒就想把他送走了,但无奈没有好地方推荐,正好刘备来了,所以送刘备一个送水人情。

赵云实力之强悍无人能挡之勇,我们都是看在眼里的,但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大概也只有刘备能将其束缚了吧!


大国布衣


公孙瓒,字伯圭,“白马义从”,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与江东孙坚齐名。赵云不远万里,舍弃袁绍,慕名投奔公孙瓒,多次救其于危难之间。公孙瓒与袁绍的争霸中,赵云屡立战功,斩杀袁绍许多战将。他知晓赵云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却将其“借”给师弟刘备。难道他就不怕“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吗?”依据演义,分析如下,得出三个原因。

首先,公孙瓒和刘备关系密切,大方将己方大将赵云借给他创业。公孙瓒曾和刘备共同拜师卢植,是师兄弟,关系还不错。刘备跟随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后,久未被安置,还是公孙瓒的运作下,他才被任命为平原县令。三国时期,如袁绍和袁术这两兄弟,不但没互相帮助,还互相拆台。公孙瓒和刘备共同拜卢植为师,两人一同学习,关系融洽。此时,刘备需要混得风生水起的公孙瓒的帮助,公孙瓒能拒绝吗?

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相处越来越近。这时,刘备有求于公孙瓒,或许以后,他公孙瓒也可能向刘备寻求帮助。这都是人之常情。公孙瓒此时兵强马壮,将赵云借给刘备创业,对自己并无损失,何乐而不为。

其次,公孙瓒为报张飞救命之恩,将赵云借给刘备使用。面对温侯吕布的挑战,公孙瓒挥槊迎战,不到几个回合,他抵挡不住败回。吕布不依不饶,骑着赤兔马追赶而来,赤兔马日行千里,眨眼间就到了公孙瓒背后,高举方天画戟向公孙瓒后背刺来。千钧一发时刻,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口中大喊:“三姓家奴拿命来。”,掌中丈八蛇矛冲向吕布。吕布只能舍弃公孙瓒,转身迎战张飞。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

这一战,如果不是张飞出马挑战吕布,救回公孙瓒,公孙瓒很有可能被吕布或杀或擒,交代在两军阵前。张飞从三国第一猛将吕布戟下救出公孙瓒,对其有救命之恩。“大恩不言谢”,公孙瓒虽然战场上没有说声谢谢之类的话,却记在心里,时刻想着怎么报答。恰巧,张飞大哥刘备出言借兵,公孙瓒借此机会,报答上次救命之恩。

最后,公孙瓒被刘备的仁德所感动,将赵云借给刘备。北海被黄巾余党管亥围攻,太史慈奉北海太守孔融之命向平原刘备求援。刘备并未因自己兵马稀少而拒绝救援,当即同关羽、张飞点三千精兵驰援北海。解了北海之围后,刘备见到向孔融求援的糜竺。原来徐州张闿见财起意杀了曹操之父曹嵩,曹操以此为借口屠戮徐州。此时的徐州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奈曹操兵强马壮,各地军阀与曹操并无仇恨,默认了曹操的暴行。

刘备听糜竺述说曹操的暴行后,义愤填膺,表示自己兵微将寡,不是曹操的对手,准备向师兄公孙瓒借兵,再救徐州百姓于危难之中。刘备到了公孙瓒处,说明来意。起初,公孙瓒认为刘备与曹操无愁无恨,犯不上得罪人,后听刘备纯粹为了伸张正义,解救徐州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果断借给刘备两千骑兵,更将自己的得力大将赵云借给刘备。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瓒曰:“我借与君马步军二千。”玄德曰:“更望借赵子龙一行。”瓒许之。玄德遂与关、张引本部三千人为前部,子龙引二千人随后,往徐州来。

古代,军队就是军阀的命根子,概不外借,亲兄弟也不例外。此时的公孙瓒如此大方,借给刘备两千骑兵及大将赵云,他是被刘备的仁德所感动了。他认为借给刘备兵马,是为了制止曹操的暴行,解救老百姓,值得自己这样做。

总结:于私、于公、于大义,公孙瓒都会将心爱大将赵云借给刘备。他虽然知晓赵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将,或许这次借出,有可能不会再回归。就像“借荆州”一样,一去不复返,但是,对于将大义看得很重的公孙瓒,并不计较,还是很大方地将赵云借给刘备,大力支持他的事业。

你是如何看待公孙瓒借赵云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魁哥说历史


赵云跟随刘备数十载,随他南征北战,并且两次成功救出幼主,可谓对蜀忠心耿耿。但是赵云最初所效忠的并非刘备,而是公孙瓒。公孙瓒明知赵云是有勇有谋的义士,为何愿意将此虎将拱手让人呢?

首先,赵云所追随的并非一人,而是心中认可的仁政。当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兵吏投奔公孙瓒。当时的袁绍正如日中天,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公孙瓒四战三败,很多义士拜到袁绍门下,赵云却不同寻常,依附于公孙瓒。公孙瓒大惑不解,问他缘由时赵云解释说,天下大乱,不知明主。他决心投奔仁政所在,并非偏向公孙瓒而疏远袁绍。赵云在投奔公孙瓒之初便已将心迹表明,后来追随刘备,也是由于心中代表仁政的明主发生变化。公孙瓒若是强加阻拦,反而有失风度。

其实赵云此举确实无可指摘,因为公孙瓒过于好战,穷兵黩武。还时常掠夺百姓,其种种行为,确实称不上仁义之君。赵云确实是能征善战,但是公孙瓒并未让赵云武力值得到用武之地。他虽然认为赵云能打,却不认为他是难得的大将。赵云虽然跟随公孙瓒四处征讨,却并未立下传世的功勋。当时赵云并不受重视,公孙瓒与袁绍为敌时,曾派刺史田楷占据山东地区。袁绍前来争夺,公孙瓒便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而此时赵云只是在刘备手下为他掌管骑兵。赵云虽然勇猛过人,却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就算他有才能,也无法体现出来。因而公孙瓒并不知道,他错过的是一员大将,也就愿意让他归顺刘备。

刘备与公孙瓒的关系亲密,也是公孙瓒愿意将赵云拱手让人的重要原因。刘备与公孙瓒同为卢植弟子,有同门之谊。后来刘备率人投靠公孙瓒,公孙瓒也并未因刘备落魄而将他拒之门外,反而多加关照。《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可见两人关系亲密,后来公孙瓒还上书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

既然两人之间交情甚好,也就不好因为赵云而撕破脸。公孙瓒若是阻拦,不仅不能召回赵云,反而会和刘备不和,如此反而不美。

最后一点,赵云投奔刘备之时,已与公孙瓒并无干系了。赵云兄长去世之时,他便已向公孙瓒请辞,可以说此时的赵云已脱离仕途。后来刘备因为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不得不去依附袁绍。在邺城,刘备与赵云相遇,两人一番推心置腹之下,赵云才追随刘备左右。赵云此时已经不是公孙瓒部下,他就算不想让赵云投奔刘备,也是无济于事。

赵云确实能征善战,但是也要遇到明主,能够有用武之地才能成就其美名,否则也只能沦为平庸之辈。蜀国战将虽多,又有关羽这样忠义两全的大将,但是赵云仍能有一席之地,并且能成将封侯。而公孙瓒却早已被袁绍击败,最终自焚。不得不说,赵云舍弃公孙瓒,投奔刘备确实是明智之举。


邓海春


《三国志》记载:“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他是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虽是汉室之胄,但到他父亲这一代时,因相隔年代久远,支族疏远,家道一代不如一代,其家早已逐渐中落乃至破产了。由于刘备父亲死得早,青少年时期的刘备只好靠贩卖草鞋、编织草席奉养老母,苦熬岁月。

刘备十五岁时,得同乡富商资助,向同郡名士卢植学习儒家经典。刘备的同窗中就有公孙瓒。

汉灵帝中平元年(180年),刘备二十四岁,在中山(今河北定县)巨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下,与同郡人张飞、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关羽一起,拉起一彪人马,协助东汉政府军镇压黄巾义军,积军功升为安喜县尉。后不忿郡督邮刁难,将其捆绑鞭笞,然后将县尉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弃官而去。

随后他投到何进部将毋丘毅麾下,在下邳一带与黄巾军鏖战,因屡建战功,先后任下密县丞、高唐县尉、高唐县令(均在近日山东境内)等官职。

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黄巾军攻破高唐,刘备逃奔他的同学、占据幽州(今北京地区)的军阀公孙瓒。彼时的公孙瓒为幽州刺史。同年,公孙瓒任老同学刘备为别部司马。还派他率部去协助青州刺史田楷抵御袁绍大军的进攻。

公孙瓒派部将、常山郡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云也跟随刘备一起赴平原(山东平原县西南),统管刘备的骑兵部队。从此,刘备和赵云相识,两人情投意合、惺惺相惜,关系日渐密切。

史载,赵云武艺高强,骑射皆精,能征善战,勇猛绝伦,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大将之材。赵云不仅勇冠三军,而且人品高贵,思想境界甚高,因此史家与民间对他的评价均很高。

这样一位横扫千军、斩将擎旗的虎贲,公孙瓒怎么舍得让他跟随刘备?主要是他和刘备有同学情谊,加上刘备投奔到他的麾下为将,而且要利用他协助田楷抗拒袁绍,因其势单力薄,因此派善于骑战的虎将赵云帮助他管理骑兵,倒也在情理之中。

到平原后,刘备在赵云的帮助下,数有战功,先被汉廷任为代理平原令,后又被攫升为别部司马兼平原相。

刘备任平原相期间,逐渐有点声誉了。《三国志》记载,他“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他礼贤下士,因而甚得民众拥戴,前来归附他的人不绝如缕。

公元194年,刘备率军去救徐州,乘机正式脱离了公孙瓒集团。

那么,骁将战云因何放弃实力雄厚的公孙瓒而投奔兵微将寡、连块栖身之所都没有、四处投靠的刘备呢?《云别传》记载“......时先主亦依托赞,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云以兄丧,辞赞暂归,先主知其不返,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刘备在依附公孙瓒期间,对一身惊人武艺的赵云甚是青睐,竭力拉拢,主动与赵云交好,想将他从公孙瓒阵营里挖过来。赵云因哥哥去世而离开公孙瓒时,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于是依依不舍与他“捉手而别”,待赵云转投袁绍后,辗转至此的刘备“与云同床眠卧”,亲密无间。由此可以看出,赵云虽然是一员虎将,但在公孙瓒手下似乎不受重视,并不得志,而刘备却知人善任,对他很是器重,于是他瞒着袁绍偷偷帮刘备招募了数百将士,并随其一同奔赴荆州投奔刘表去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实际上,公孙瓒并不知道赵云很能打,相反,还有点小小的讨厌他。

公孙瓒,出身贵族,却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个郡中小吏,后来因为长得英俊,声音好听,被涿郡太守招成了女婿,不愧是靠脸吃饭的白马小郎君。(有姿仪,大音声,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

所以公孙瓒不喜世家名重之人,喜结交市井豪徒,什么算命的刘纬台,卖布的李移子,商人乐向当,甚至和他们结为兄弟。公孙瓒估计是刘邦的故事读多了,市井之中哪有如此多的贤才呢?看看公孙瓒的眼光,就知道他没有识人之明,对于前期表现一般的赵云,自然不会重视。

而赵云给公孙瓒的第一印象也让他不喜:

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公孙瓒估计还生气冀州人民都投袁绍,本想着赵云能夸自己几句,什么英名远扬,袁绍必败之类的客气话,谁知道赵云这么耿直,直接说自己追随仁政,不偏向袁绍也不亲于公孙瓒。公孙瓒估计背地里就该骂人了:“看你一表人才,结果也是个满嘴仁义道德的迂腐之辈,不是我公孙瓒的菜,我公孙瓒需要的就是关靖这种说话好听的人才。”

估计赵云就是那种苦口婆心,一心为民,做人很有原则的具有长者之风的人,才能为本郡所举。这种人自然不会被公孙瓒所喜,甚至还有点讨厌。

所以刘备去青州,公孙瓒把赵云打发给他也是眼不见心不烦。(赵云以兄丧,辞瓒归,怕也是不受重视的表现吧)

“终不背德”赵云终究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老白的历史课


赵云刚出场的时候,演义中是这样描述的:立刺麴义于马下,又飞入袁绍军中左冲右突,扰乱袁绍的军阵,公孙瓒引军杀回,绍军大败。换句话说,赵云几乎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战局。

这样出色的表现,即便是个肉眼凡胎的普通人,也明白眼前这个人就是传说中的万人敌。在这种背景下,公孙瓒除非脑袋被被门给夹坏,否则他肯定也会对赵云大肆笼络。甚至而言,即便公孙瓒不愿意,他手下的军级、师级将领,肯定都会争先恐后向赵云抛出橄榄枝。

如果真是这样,那刘备所谓的慧眼识英雄,又有什么了不起?

事实上,赵云刚出场的时候,不过是个23岁的毛头小伙子,他没有刺麴义于马下,也没有大败袁绍,更没有什么显赫的履历或家族背景,在他身后,只有区区数百人而已,充其量就是一个连级别的军官。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实在谈不上有多么牛逼,虽然说赵云拥有很强的单挑能力,但如果一个人特别能打架,就可以称之为优秀将领,那优秀将领的标准也未免太低了吧。

不要说古代,就是当代,大家有见过哪个旅级、师级、军级、甚至大区司令级别的将军,是因为他拥有过人的单挑能力。



反观当时的公孙瓒,那绝对是大区司令级别的军官,不仅占据幽州之地,麾下拥有十几万小弟,还曾压得袁绍喘不过气,至于当时的曹操、孙策、刘备、吕布等人,都还和他不是一个同等级别的选手。

在这种背景下,公孙瓒凭什么对赵云表现得极力重视?当然,出于礼貌,看到赵云带人前来投靠自己,公孙瓒还是亲自接见了赵云,如果换做一般人,自然也能理解公孙瓒的行为,如果赵云真是传说中的万人敌,那后面就好好表现,自然会一步步得到青睐。

但问题是,赵云那是绝对的心高气傲,看到公孙瓒这样对待自己,当场就给了公孙瓒脸色,当时公孙瓒见到赵云后问了这样一句话:“听说你们冀州人都愿归顺袁绍,但为何你却来投靠我呢?”

按照正常的节奏,公孙瓒这样问的意思,自然是希望赵云能趁机夸他,比如回答袁绍怎么能够和你公孙瓒相提并论呢?这样一来,公孙瓒肯定倍有面子。但问题是,赵云直接来了一句:“现在局势很乱,我们也不知道该投靠谁,所以先到你这里来看看情况。”

这不是典型的把公孙瓒当备胎么,可以相信当时公孙瓒的脸色会有多难看。



当然,我们可以说公孙瓒缺乏包容赵云的胸襟。但问题是,赵云跟着公孙瓒一年多时间里,不仅没有任何突出战绩,反而始终就是一副你不理我,我就不鸟你的态度!

在这种背景下,公孙瓒自然懒得在赵云身上花费功夫。更关键的是,公孙瓒的嫡系力量已经太过强大和稳固,外人实在很难再融入进来。换句话说,如果公孙瓒重用赵云,那该把赵云放在什么位置上呢?

位置放低了,赵云不稀罕;位置放高了,公孙瓒的嫡系小弟又不服,加上赵云总是一副牛逼哄哄的样子,公孙瓒自然不会为了他去随便改动自己的嫡系成员。

更何况赵云即便在牛逼,他也只是个出色的将领而已,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平台供他施展才能,他和普通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即便有个好平台供他施展才能,他也影响不到天下大局的变化。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赵云跟着刘备走,对公孙瓒来的影响实在微乎其微。


我是赵帅锅


公孙瓒明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啥还同意赵云跟上刘备去呢?



这就是为啥曹煮酒论英雄时,没把公孙瓒放眼里的原因: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吞吐宇宙之机,包藏天地之志者也。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英雄才能识英雄,用英雄,成英雄。而小人者,则打压,排挤,唯恐英雄人物超越自己,阻碍自己,埋没自己。当然这不是说,公孙瓒一定是此种人,公孙瓒和



刘备是同学,是朋友,当时也只是借兵,同时借用赵云,估计刘备也耍了点心眼,就是分步请求,先说借兵,公孙瓒开始也不爽快,先推辞说,曹操不好惹,为陶谦出面值得吗?刘备则说,已经答应人家了,不好再推脱。公孙瓒才同意借兵二千,可能这时候刘备又恬着脸说,祈再借赵云同行,到这时候,公孙瓒已经上了套,反正二千兵也得个领头人,不派赵



云,还得另派他人。得,得,就赵云去吧!不过那一次,刘备还是讲信用的,徐州之围解除,包括田揩等援兵各自撤走,刘备也让赵云回公孙瓒那里了,没有强留。不过通过这段交往,刘备把赵云的心留下了,后来公孙瓒败亡,赵云很自然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不投其他诸侯,一心追随刘备,从此死心塌地,终身效忠刘备,成就一段君臣历史佳话。(5:54)


流誉后


《三国演义》里赵云很能打不假,还打平文丑救了公孙瓒的命,后又突袭袁绍军等。但是,小说里赵云毕竟是在公孙瓒败亡后,才投靠的刘备,问题不成立,就不展开来说了。当然,正史上,赵云肯定也能打,否则也不能从乱军中找回阿斗,陈寿也不会来一句“其灌,滕之徒乎”,以灌婴,夏侯婴来比喻黄忠,赵云。顺便提一句,夏侯婴不止是刘邦的“老司机”,作战还相当勇猛。



但是,同样能打勇猛的赵云为何在公孙瓒那得不到重用呢?因为正史上,公孙瓒本身就很能打,打的还是鲜卑,乌桓这样的游牧民族骑兵,战斗强度大,更考验个人的武力和战斗技术。公孙瓒本传里记载了,有一次公孙瓒带几十个骑兵巡逻,遇到几百个鲜卑骑兵,只能死战。于是,公孙瓒在矛的两头施刃,杀伤数十人,突破了鲜卑骑兵的包围,不过自己也伤亡过半。此后,公孙瓒就带着汉军突骑,在边境和游牧民族作战。所以,同是骑兵出身的赵云,就在公孙瓒那不突出了,更何况,公孙瓒还有一支精锐的“白马从义”军。



所以,赵云不受公孙瓒的信任,理由也很简单,因为袁绍和公孙瓒属于敌对阵营。袁绍占据着冀州,又自称冀州牧,赵云又是带着冀州的义士来投奔,公孙瓒能不起疑吗?所以,干脆让赵云等人去跟谁刘备对抗袁绍,一来卖给刘备人情,二来赵云就算有异心,要小心也是刘备。所以,刘备后来投奔袁绍,赵云投奔刘备,公孙瓒一点也没上心呀。非但如此,公孙瓒不止是对刘备和赵云不上心,对自己部下也不是很上心,因为公孙瓒再能打,也只是一个“将才”,并非“帅才”。



为何这么说呢?第一,公孙瓒曾经发起怒来,袁绍都得“颤抖”,甚至把渤海太守的大印送给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怕的就是公孙瓒的军力。可是,袁绍军好歹也出了麹义,颜良,文丑,张郃等大将呀。而军事实力强大的公孙瓒,除了赵云日后蜀汉的名将,还有谁?这明显不合理。所以,第二,只能说公孙瓒不会用人,手下的严纲,邹丹一战被斩,田楷,单经,弟弟公孙越,堂弟公孙范等都没有说得过去的战绩。第三,公孙瓒残暴无恩,易京之战,公孙瓒不救自己的部将,理由是避免部将们老想着被救,就不想认真作战了。

所以,公孙瓒是那种具有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的诸侯,自然不重视人才,怎么会关心来自冀州,骑兵功能性重复的赵云去留呢?不过,赵云到了刘备阵营后,倒是解决了“人才错位”的问题,负责刘备的宿卫,招募和管理军队,汉水之战还被刘备称为“虎威将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