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什么会帮曹操

七巷7720


谁又能预知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呢?

荀彧是在初平二年(191)离开袁绍,投靠曹操的。这一年,黄巾起义主力被镇压,各地豪强趁势而起。在这一年之前,曹操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个汉朝重臣的模样。

中平六年(189)董卓废汉少帝为弘农王,立汉献帝,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于是改名易姓逃离洛阳,回到陈留散尽家财号召天下英雄讨伐乱臣贼子董卓,你看,怎么看都是一个大汉忠臣啊。

初平元年(190),诸侯以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曹操积极参与代理奋武将军。然而诸侯汇集屯兵酸枣,却就怕董卓精锐凉州军而按兵不动,曹操认为董卓焚宫室,挟持天子,海内震动,应该与之决战,可诸侯们不为所动,于是曹老板一气之下,独自引军西进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实力悬殊过大,曹操大败。

各怀心思的诸侯们因为不断发生摩擦,互相火并,没多久联军就解散了。而曹操在第二年在东郡打败毒、白绕、眭固、於扶罗这些造反的乱民,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

到了初平三年,青州的黄巾军攻打兖州,兖州牧刘岱轻敌被杀,曹操带着青州军前来镇压黄巾军,一举将之歼灭,成功入主兖州,袁绍表其为兖州牧。

你看,在荀彧投靠曹操以前,曹操所做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表现出来的无一不是汉室忠臣的模样。一心为国,匡扶汉室,仁义无双,具有极强的大局观不说,还敢打敢拼,最重要的是,曹操还相当有本事,两次镇压了造反的乱民,比起那些心怀鬼胎、志大才疏的诸侯而言,怎么看都是最有希望重振天下的贤臣啊。

这样的人,对于一心匡扶汉室的荀彧,不选择他曹老板,还能选择谁?袁绍还是袁术?孔融还是公孙瓒?这些人要么自身没本事,要么就是一心颠覆汉室割据一方的野心家。荀彧又怎么会选择他们呢?起初选了个袁绍,也最终失望的离开了,自然只能选择那个“忠臣模样”的曹操了。

至于刘备,荀彧说,不好意思,没有听说过。

刘备这个时候,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从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二十四岁的刘备参与镇压起义开始,到初平2年(191)的这7年的时间里,刘备一路跌跌撞撞,做过县尉,因为鞭打督邮而与关羽、张飞逃亡,后来在丹杨从军,在下邳剿匪立功,做了下密的县丞,不久辞官,之后又做过高唐尉、高唐令,后来高唐被土匪攻破,刘备逃奔公孙瓒,成为了别部司马。

到了初平二年,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袁绍,因为屡次建功而升职为试守平原县县令。所以在荀彧投靠曹操之前,刘备还是一个小人物,声名不显。

刘备真正混出名堂,混得仁义无双刘皇叔的诨号,要到兴平元年(194),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不能抵挡,求助于田楷,田楷跟刘备一同救援徐州,后来陈宫背叛曹操迎吕布,根据地失陷的曹操不得不放弃攻打徐州,回兵兖州,刘备这才算是在啊陶谦这里混出了个人样,成为豫州刺史,在陶谦死后成为徐州牧。这样,刘备才算进入了曹操集团的视野之中。

荀彧是正儿八经的名门出身,而刘备是个草根,更重要的是这个草根为了刷名望见人就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宗亲,你以西汉的门第来蹭东汉的皇族,这种行为对于荀彧这样正儿八经的名门而言,必然不齿,一眼就看穿了刘备不是一个什么正经人。你打着皇室宗亲的旗号想干什么?难道不是因为天下大乱,想要撑起正统的旗号,窥视神器?别说什么汉室宗亲,东汉这个汉室三百年前是跟你家祖上是一家,可现在早就不是了,更何况你这个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也只是你凭嘴说的,谁又知道呢。



江畔初见月


荀彧对曹操一统北方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但是在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时,他觐言曹操不应该如此,曹操并没允纳,最后荀彧郁郁而终。荀彧心中想的是匡扶汉室,刘备打的旗号也是中山靖王之后,两人本应该是合作的最佳拍档,可为什么荀彧不与刘备合作,反而选择了曹操呢?

公元190年,曹操干了一件让世人觉得他忠于汉室的事件。当时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一带。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但是曹操因兵力不足而败。后撤兵回酸枣时,曹操还进言应该再次作战,可无人听从。曹操这般行为感动了袁绍的一个谋士,那就是荀彧,荀彧以匡扶汉室以己任,看到曹操如此卖力地讨伐董卓,对于汉室的忠心比袁绍要真实多了,且曹操野心没有膨胀,荀彧自然是想归附曹操。而当时的刘备,依附公孙瓒,只是小小的平原相,实力过于弱小,且没有做出任何效忠汉室的表现,只有空口号,相比于曹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荀彧放弃刘备,选择了曹操。

就算刘备后面逐渐扩大势力,手下兵多将广,占据荆州并攻打益州,可以做到在群雄中有话语权,但是荀彧已在曹操阵营效劳多年,也不可能再次投奔刘备,失掉自己的名节。曹操以为荀彧可以为自己谋天下,荀彧以为曹操可以匡扶汉室,但是他们没有看透各自的小心思。当曹操都野心一步步显露出来时,荀彧觉得匡扶汉室无望,抱负得不到实现,便郁郁而终。

以前一直搞不懂荀彧,既然一心向汉,甚至可以为了忠于汉室而去死!为何偏偏又选择辅助曹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后来才发现荀彧才是真正的大智、大贤。

野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环境逐渐培养起来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绍、袁术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于汉室,但随着汉室朝廷的逐渐衰落,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强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渐萌芽,甚至连刘备也是如此。面对汉室的衰落,荀彧并没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类似于曲线救国的意思,选择辅助割据势力以实现匡扶汉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选择了袁绍,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器,所以才转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岁。那一年刘备还在基层工作,还一无所有。后来荀彧认识刘备的时候,曹操已经很强大了,而且其野心还没有扩大。直到后来,曹操统一了整个北方,曹操从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渐外漏出来。但此时的天下大势已归于曹操,即使荀彧对曹操诸多不满也改变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变。因为荀彧知道汉室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将会掀起另一场血雨腥风,刚刚平定的北方地区又将大乱,受苦的还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刘备,恐怕也会和曹操一样。最终,面对时局的无奈,荀彧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


Kaiser凯撒


在讨论之前的话题的时候,我们说过,野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环境逐渐培养起来的,曹操就是如此,甚至袁绍、袁术等也是如此。起初大家都忠于汉室,但随着汉室朝廷的逐渐衰落,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强大,那份取而代之的野心就逐渐萌芽,甚至连刘备也是如此。

面对汉室的衰落,荀彧并没有像王允、袁隗、董承等愚忠、死忠,而是类似于曲线救国的意思,选择辅助割据势力以实现匡扶汉室的目的。


起初荀彧选择了袁绍,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器,所以才转投曹操。那一年是191你,荀彧才29岁。那一年刘备还在基层工作,还一无所有。后来荀彧认识刘备的时候,曹操已经很强大了,而且其野心还没有扩大。直到后来,曹操统一了整个北方,曹操从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曹操野心逐渐外漏出来。但此时的天下大势已归于曹操,即使荀彧对曹操诸多不满也改变不了大局了,也不能去改变。因为荀彧知道汉室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倘若曹操出事了,中原大地又将会掀起另一场血雨腥风,刚刚平定的北方地区又将大乱,受苦的还是人民。他也知道即使是刘备,恐怕也会和曹操一样。最终,面对时局的无奈,荀彧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


左将军


荀彧出身宦门,举孝廉入仕,任守宫令,因董卓乱政弃职,避兵乱迁冀州,袁绍敬为上宾,以袁绍难成大事,于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任别部司马。

荀彧很少随军征战,时常留守后方筹备后勤给养,处理军政要务,使曹操无后顾之忧。先后为曹操举荐人才,钟繇.荀攸,戏志才.郭嘉.陈群.杜畿.司马懿等名士。

荀彧投奔曹操时,曹操的地盘也就许昌附近,势力小,以奉天子,令诸侯的政治策略,开始东征西讨,那时曹操虽然不是很强,但是却是有名的忠臣,散家产募兵,讨伐董卓,拯救汉室,荀彧正是仰慕曹操忠心汉室,匡扶正义,有济世安国的雄才大略,才追随扶佐,旨在匡扶汉室。而此时的刘备不过是一个投机倒把,四处流窜的小股军阀头子,虽有名气传扬,但沒有发展势力的条件机会,整天游弋在军阀诸侯间投机,好多优秀人才对刘备这个无立足之地的游侠很不屑。更谈不上扶佐追随。

正史的曹操是当时名存实亡乐汉政的合法代表人物,象刘备,孙权如不听曹操调遣,即是背判朝廷,将受讨伐。

可以说这么说,当时不受朝迋节制的诸侯军阀,都是乱臣贼子,刘备的合法认可,是唐玄宗时期开始的。演义的出世,把曹操与刘备的位置翻了个个.,刘成合法,曹却成非法。

所以一心匡扶汉室的荀彧,肯定扶佐奉天子的曹操,不会扶佐只有皇族身份名头的刘备。


厚土高天识君


荀彧,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谋士,曾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荀彧在晚年因为反对曹操称魏王而遭到贬职,最终忧郁成病而亡。因为此刻,荀彧还是心向大汉的,既然他心向大汉,为什么却去辅佐曹操而不去帮助刘备呢?


因为荀彧在投靠曹操候刘备还只是个平原令。两个人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苟彧是颖川名士,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之后,长得一表人材。年轻时举孝廉为官。董卓之乱时辞官回乡,后避乱举族迁往冀州。袁绍敬其为上宾。但荀彧经过观察袁绍并不是成大事的人,于是在初平二年(212年丿投奔了还是刚刚起步时的曹操。曹操大喜称"我之子房”。

这个时候刘备才从平原令升至平原国相。在当时群雄割据时代,连个地盘都没有,只有个汉室宗亲的牌孑根本没什么用处。当时大汉立国四百多年了,刘邦的子孙有几十万人。冀州刘虞,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才是当朝皇室宗亲。

苟彧是当时的战略家看到曹操非常有发展前途才扶佐他成就一翻事业。刘备真正成气侯是在208年赤壁之战之后的事情。苟彧己在曹操手下做尚书令十八年矣!


所以荀彧的选择并没有错,但思想上于腐朽保守,人家都四处立帝称王,他的心境仍然停留在兴汉理念,未免有点刻舟求剑,更不符合曹操的心思,一个空盒子也向荀彧示意了汉朝的名存实亡空壳子,语带双关,若荀彧过于执着于汉朝自然也失去合作意义,荀彧这么聪明的人又怎能看不出利害所在,无奈自己心系汉室难为水,最终还是选择自杀,其实曹操是有让他选择的意思,换句话说:“荀彧想活命也不难。”但这是荀彧个人的原则性问题,谁也无法改变他的立场!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备真的就能代表汉吗?当然不能,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三国时期的好汉们,都喜欢给自己找个很牛的背景,刘备也不例外,他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为自己找来人脉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为刘备这个汉室的旗号才来投靠,这一点荀彧很清楚,他是忠于汉室,可并不是忠于拿汉室当幌子的人。


独秀文苑


《三国演义》里荀彧一心匡扶汉室,为什不去辅佐刘备,而是跑去辅佐曹操?这么说吧,一心匡扶汉室的荀彧的确是没有去帮助刘备,但他也的的确确没有去帮助曹操!

为什么不去扶助刘备,原因有这么几个:

其一,刘备集团以及刘备后来创立的蜀汉政权从来都不是汉室正统。曹丕篡汉前,汉献帝虽然是空壳一个,他人家毕竟是正宗汉家天子。曹丕称帝之后,虽然演义里将其丑化为篡位,但不论实力也好,还是形式也好,曹魏政权都是从汉朝那里正式继承而来。不论民间人士怎么摸黑,曹魏都是王朝传承的正朔所在。

其二,刘备在益州称帝,是自己给自己加冕,没有法理授权,顶多算一个割据皇帝。实力离统一华夏还差的远。

其三,刘备虽称皇室子弟,但那也是几百年前的远方亲戚,可信度不高,很难考证。即使是真,天下刘姓皇族也多如牛毛,并不稀罕!

再说他为什么不帮曹操?荀彧名为助曹,实际上还是在助汉!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王而为其所忌,传说被曹操赠一空盒子,寓意无禄可享,两者分道扬镳!也就是说荀彧在帮助曹操时,曹操还没有称魏王,而至多是大汉丞相之职。这个时候,荀彧帮助曹操也是在帮助大汉,两者的奋斗目标一致。而到了曹操企图称魏王,表露出篡汉的意图时,荀彧果断的跟曹操决裂。所以,荀彧至始至终是汉臣,是在为大汉效忠,而非为曹操尽力!

传说曹操称魏王前,送给了荀彧一个空盒子,荀彧接到这个盒子后便说:“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其妻十分不解,问荀彧何出此言。荀彧缓缓解释道:”空者,无物也,不见容也。盒者,何也“。其寓意就是”即不见容,何(盒)能留你“,其妻听罢痛哭,荀彧便服毒自尽,保住了自己汉臣的身份,尽了自己汉臣的本分。



周周说古今


荀彧(163一212)字文若。颖川(河南许昌丿人是东汉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士和功臣。那么荀彧一心向汉为什么不帮助刘备呢?因为荀彧在投靠曹操候刘备还只是个平原令。两个人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苟彧是颖川名士,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之后,长得一表人材。年轻时举孝廉为官。董卓之乱时辞官回乡,后避乱举族迁往冀州。袁绍敬其为上宾。但荀彧经过观察袁绍并不是成大事的人,于是在初平二年(212年丿投奔了还是刚刚起步时的曹操。曹操大喜称"我之子房”。这个时候刘备才从平原令升至平原国相。在当时群雄割据时代,连个地盘都没有,只有个汉室宗亲的牌孑根本没什么用处。当时大汉立国四百多年了,刘邦的子孙有几十万人。冀州刘虞,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才是当朝皇室中亲。苟彧是当时的战略家看到曹操非常有发展前途才扶佐他成就一翻事业。刘备真正成气侯是在208年赤壁之战之后的事情。苟彧己在曹操手下做尚书令十八年矣!







关东侠客


没错,荀彧是心向汉室的,那么谁代表汉室呢?唯有汉献帝,汉献帝在哪里,哪里就是汉室,荀彧要忠于汉室,就得和汉献帝在一起。

荀彧是在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的那一年,被举为孝廉,又在同一年董卓惑乱朝纲时弃官回家,乱世之中荀彧为了家族生存,需要寻找一个明主,可是在公元190年的时候,放眼天下,谁才是乱世明主呢?谁才是符合荀彧心向汉室的主公?荀彧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一年,关东州郡十一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同时还有河内太守王匡、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后将军袁术、奋威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冀州牧韩馥。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参与讨伐董卓的诸侯,有幽州牧刘虞、降虏校尉公孙瓒、徐州牧陶谦、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焉等等,荀彧要投靠谁呢?谁才能匡扶汉室呢?



荀彧首先投靠的是同乡人冀州牧韩馥,可他刚到冀州时,韩馥已经被袁绍取代,荀彧的弟弟荀谌及同郡的老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但荀彧发现袁绍并非明主,因此离开,为什么荀彧觉得袁绍不是明主呢?

因为当时袁绍的政治主张是另立皇帝,废除董卓立的汉献帝刘协,改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袁绍如此做法,和董卓又有什么区别呢?皇帝代表着一国之根本,岂能随便废立,另立皇帝等于动摇国本,袁绍的政治主张与荀彧的政治理想相差甚远,因此荀彧选择离开。



荀彧离开了袁绍,就选择了曹操,为什么选择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与其它的诸侯不一般,其它的诸侯在忙着抢地盘,争利益的时候,曹操在不顾个人安危的讨伐国贼董卓,公元191年的曹操,算是天下少有的贤臣,以匡扶汉室为已任的代表。

为什么这么说?

十一路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除了孙坚之外,只有曹操不顾个人安危,发兵攻打董卓,差一点就丢了性命,反观其它诸侯,天天设置酒会,分取利益和地盘,这样一比较,唯有曹操是匡扶汉室的代表。



荀彧被举为孝廉的那一年,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两人同朝为官,估计也认识。再往前,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不畏强权,敢于对犯法的宦官家属动手,这叫鼎公执法。曹操任议郎时,不惧压力,敢于为前朝正直大臣窦武、陈番翻案,这叫直言纳谏。

曹操的种种言行,显然得到了荀彧的耳闻并赞赏,但荀彧投靠曹操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迎回汉献帝,重振汉威。



而这一点曹操听从了,不但听从了,而且对待汉献帝的态度毕恭毕敬,跟和平时期臣子对待皇帝的态度没什么两样,这才是荀彧最赞赏的地方。

迎回汉献帝之后,荀彧才有施展理想的地方,从此之后,曹操在外征战,荀彧在朝堂上主事,曹操主外,荀彧主内,为了共同的理想---匡扶汉室而努力。



至于刘备,公元190年到191年,刘备还在青州平原郡的平原县做县令,一个县的县令,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吏,跟上面的十几路诸侯是无法相比的,也没有多少人认识刘备,这个时候的荀彧根本就看不到刘备,或者说根本就不认识刘备。

至于说荀彧后来为什么不投靠刘备呢?比如说刘备打下荆州后,开始有地盘,原因很简单啊,汉献帝在曹操那里,汉献帝才是正宗的汉室,也是东汉帝国名正言顺的皇帝,有着名正言顺的皇帝不投靠,去投靠刘备,荀彧又不是傻子。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要论起三国时期的“大汉忠臣”,曹操孙权刘备自然排不上号,曹操曾经想过要当,而刘备从小就想当皇帝,孙权和他的谋士鲁肃更是认为大汉不可复兴。这些人在翅膀硬了之后,基本上都没把汉献帝放在眼里。这就是我们要回答“荀彧一心向汉,为什么帮助曹操而不帮刘备?”的答案——曹操曾经想当大汉忠臣(似乎也当过几天),所以堪称“三国时期大汉第一忠臣”的荀彧自然是要帮曹操而不帮刘备,因为刘备忙忙碌碌一直在拉队伍抢地盘,可没想着进京帮刘协一把。

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的诸葛亮,要是论起对大汉的忠诚度,似乎是要仅次于荀彧的。诸葛亮在刘备称王称帝的过程中,并没有公开站出来表示反对,更没有指责刘备“僭越”,劝进表上还是签了名字。而曹操阵营的第一文臣荀彧,则是连曹操称“魏公”加九锡都激烈反对的,要是他活到曹操称“魏王”,还不知道要做出什么事情来呢。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想让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但是这件事必须经过万岁亭侯尚书令荀彧的同意——荀彧为曹操首席文臣,侄子荀攸为曹操参谋长,分主内外,位高权重。但是荀彧表示坚决不同意:“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听了董昭打的小报告,差点没把曹操气晕过去。

这也难怪曹操生气:我把最喜欢的女儿嫁给你儿子,咱俩是亲家,而且我人前人后称赞你是我的张良,就是想让你像张良帮助汉高祖刘邦那样帮助我,可是你咋就这么不给面子呢?

诸葛亮在刘备称帝后得到了丞相的名头,而荀彧则因为反对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而被排挤出了核心圈子,在五十岁的时候就郁郁而终。

最后问题出来了:同样是本阵营第一文臣,诸葛亮在刘备称王称帝过程中不肯挑头但也不反对,荀彧在曹操刚露出不臣之心的时候就坚决分道扬镳,荀彧的人品是不是比诸葛亮还要高尚一些呢?


半壶老酒半支烟


刘备号称中山靖王之后,不过是起兵的幌子而已。刘胜有120多个儿子,并且和刘备相差300多年,刘备这一支早就和正统皇族没什么关系了。就好比我们家是闯关东到东北的,仅仅过了五代,就已经找不到本族了,要是我现在跑回山东,要和本族争族产,保准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

刘备也一样,分出来三百年了,现在跳出来和人家争天下,谁会认呢。

因为《三国演义》的关系,我们认为刘备人望很高,其实刘备自起兵之日起,颠沛流离,投靠过很多的诸侯,直到遇见诸葛亮,才迎来事业的转折。乱世就是凭实力说话,没有相对强大的实力之前,说什么都是白搭。


颍川荀氏,何等尊贵的氏族,起源于轩辕黄帝,荀姓是黄帝封给二十五个儿子的十二个姓氏之一,西周文王亲予的封地,又怎么会轻易选择主公。最早是在袁绍的帐下,后期与曹操志同道合,便开始辅佐曹操,而此时的刘备,还带着几百人打黄巾军呢。

和曹操志同道合


没错,诸位没有听错。在我心里曹操并不是乱汉之臣,而是救百姓于水火的乱世明主。早年曹操入仕,便展现出与末世不相符的特质,不畏强权,发明无色棒,有一棒就专打权贵,因此遭人排挤,不得已回乡赋闲。

待董卓乱汉,曹操又募集乡勇,共讨董贼。而所谓的讨董联军,各自心怀鬼胎,出了曹操和孙坚,竟然没有真心应战之人。

待曹操势力稳固,他更是突破陈规,用人方面唯才是举,内政方面拓荒地安置流民,税赋方面施行屯田制,军队方面采用募兵和兵屯制。这一系列手段,不仅大大提升了综合国力,也让治内百姓得以安定。

总有人说曹操残暴,乱世就该有雷霆手段。前期创业不易,如果不震慑住对手,难道要坐下来讲道理吗?

曹操早年就是以安定天下为己任,至于是辅佐汉室还是自立山头,其实没有本质区别。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荀彧为曹操出的计策,曹操欣然接受,并且受益良多。到了后期,做不做汉臣已经不是他自己能说的算了,手下一大批宗族,扶植了大批的寒门,你要是还想做汉臣,那么手下怎么办?利益集团不允许他止步不前。

所以后期与其说曹操容不下荀彧,不如说是寒门与士族的矛盾,是利益集团与荀彧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