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称得上民国书法第一吗?

龙羽书法


尽管自明清以后,真正的书法大师已然凋零,但是直到民国书坛,书法大家还是不少见的。诸如于右任、谭延闿、郑孝胥、胡汉民、吴稚晖、李叔同等人都具备很高的书法造诣。是否能称“第一”有待商榷,但是白蕉的确算得上是民国书坛的佼佼者。

现在的书法爱好者知晓白蕉书法的人并不太多,但是这并不影响白蕉书法的艺术成就。很多人认为白蕉的书法颇有书卷气,其实白蕉是尤为重视学识对书法的影响的。他在《书髓》中论述了“学识与心境的关系”、“学识与性情的关系”、“学识与神韵的关系”、“学识与人品的关系”等等,见解相当精到。当今书坛很难见到真正的书法大家,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文化素养的缺失。

白蕉自称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传统文艺修养相当全面。有意思的是,启功先生也自称画第一,文物鉴定第二,书法堪为第三。而白蕉与启功先生一样,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书法方面的成就。

从白蕉的书法作品来看,的确是得到了晋人的神髓。二十世纪帖学阵营有几位代表书家,沈尹默长在风格多样,吴玉如长在跌宕奔放,白蕉则长在萧散洒脱。

白蕉的传统书法功力的确是相当扎实的,据说他临写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将临本的字和宋拓本上的字在太阳光下比照,能重合起来,功底可见一斑。当然,大家最为青睐的还是白蕉的行草书,最有书卷气。

应该说,白蕉书法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进入到成熟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白蕉早年的作品,多跳不出二王的窠臼,其书法一方面来源于欧、虞楷书,一方面来源于王羲之《圣教序》等法帖,自己的风格并不明显。到了建国之后的作品,其个人面貌已经十分突出,尤为注重墨韵墨变之妙,其行、草书成就与林散之先生应在伯仲之间。

作为打通整个帖学史的书家,白蕉对于传统经典法帖涉猎极为广泛。他遍学魏、晋、唐、宋,而能推陈出新,在创作中体现了极高的“自由度”。白蕉的书法作品,无论结字、用笔,还是用墨,都表现出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很多时候,欣赏白蕉的书法作品都能获得一种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书法艺术真正的魅力所在。

沙孟海先生云:白蕉先生题兰杂稿长卷,行草相间,寝馈山阴,深见功夫。造次颠沛,驰不失范。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惊龙轩深以为然。


惊龙轩


民国时期有个奇怪的现象,社会动荡但却大师辈出。就书法而言,于右任与白蕉分别作为碑学与帖学的杰出代表,可算是“一时瑜亮”。

自古以来,帖学是主流,民国时写帖的高手也不少,但各人风格不同,沈尹默长在风格多样,吴玉如长在跌宕奔放,而白蕉则长在洒脱萧散。

白蕉行书深得晋人神韵,甚至被认为“当世王字第一”。这一点,可从其代表作《兰题杂存》中看出。

《兰题杂存》是一件长卷,虽然是分数次完成,但整体风格统一。作品潇洒流畅,气息萧散,纵横有度,技巧圆熟。其气势之跌宕,气息之酣畅,即便放眼近三百年帖学经典,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比较《兰题杂存》与二王经典碑帖,可以看出,此作有《平安》《何如帖》《奉橘帖》安详舒逸的布局方法;有《得示帖》《鸭头丸帖》势如转珠的转承技巧;有《二谢帖》顿挫有致的用笔方式;有《丧乱帖》气势开张的结字方式。

可以说,白蕉是数百年来“二王”书法的再现。但可惜的是,天妒英才,他过世太早,让后人无法更多地一睹其书法神采。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中国书法浩如烟海,能够把书法写得潇洒飘逸、文质彬彬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也许在当时当代颇具盛名,终不免似流星划过天际,消失在茫茫夜空。比如沈度、比如王宠等等等等,白蕉也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大家。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人,本姓何,名法治,名馥,字远香,号旭如。后改名换姓为白蕉。别署云间居士、济庐复生、复翁、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等。出身于书香门第,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委会委员兼秘书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书画师。

白蕉的生命只有短暂六十年,却跨越民国及新中国,经历过北伐、十年内战、抗日、解放战争、以及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等等历史时期,他是真真正正阅进人间冷暖的人。白蕉诗、书、画俱佳,尤善书法及画兰。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能够挺身而出,与千千万万仁人志士一道,以自己的语言文字和行动针砭时弊,歌颂祖国和人民,表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崇高人格及热忱的爱国情怀。

白蕉不但书画造诣极高,而且白蕉的书画理论也上升到了很高的境界。对于许多中国书法史上似是而非,纠缠不清的问题,白蕉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的、准确的诠释。比如论执笔之法,白蕉说"怎样去执笔,这问题又正和怎样去用筷子一样,简单而平凡。"说道怎样去选帖,白蕉认为"选帖这一件事真好比婚姻一样,是件终身大事,选择对方应该自己拿主意。"

民国虽是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但艺术就像是一颗参天古榕,扎根磐石之隙,仍能茁壮成长,涌现出了一大批书画名家,白蕉就是这个年代的佼佼者之一。

白蕉的书法明快清新、澹净古雅,而又不显孱弱单薄,非常鲜活地展现了晋韵及唐法。在近现代书法史上,渴望书追晋唐的书法家比比皆是,但绝大多数表现得迷茫、徘徊乃至顾此失彼,而白蕉先生则在晴朗的天空下信步于晋韵及唐法这两座山的峰颠之间,难怪沙孟海先生赞誉白蕉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武无第二,文无第一!尽管白蕉先生书法高古绝代,甚至可以说独步天下,也只是在自成一家的前提下。白蕉先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民国书法第一,再说了,白蕉先生的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新中国。

随文附上白蕉先生书画作品几幅,大家有目共睹,共同学习,顺祝各位安康、进步!


永书101


【白蕉-排名进不了民国书家之前十位】

书家白蕉

在众多民国书法名家中,大多数人都认为白蕉是写字最像书圣王羲之之书法家,但在民国书法家的排名中,白蕉却几乎排不进前十位。

正如清代诗人赵翼之一首诗做了很好的注解,他写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古人说书

书圣王羲之,又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在各自领域都有顶天立地的成就,令后人难以超越。但是如果一味地照抄照搬模仿此种风格之作品,其后代之艺术就很难再进一歩了。可以想象的到,白蕉学习照搬模仿书圣王羲之书法,自然其作品影响力就会大大的下降了。

明代一代书法大家董其昌云:“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此话笔者理解为,所谓晋韵、唐法、宋意、元态,书法之历史发展各有各的特色。


归趙


复翁白蕉,寝馈山阴,白蕉书法直追晋唐,是二十世纪帖学代表人物。




盐阜九翼


白蕉(1907--1969),上海人,本姓何,名法治,后改名换姓为白蕉。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横溢,为海上才子,诗书画印皆允称一代。但由于他身为文人自持,从不轻易许人,所以他的作品流传很少,也是一大憾事!

民国时期这几位数得上号的书法家如沈尹默、马一浮、于右任等虽然书法技艺也很精湛,但是在当时世人眼里,更多人的还是喜欢白蕉的书法,觉得他的书法更胜一筹,兼具文气与“猛志固常在”的武人风骨,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书法之道,从来不易,若走错路,可能就会越走越远,永难成上品佳作。但是白蕉却自得其法,一生只执着于“二王书法”,可谓“业精于勤”“术业专攻”,当时时人称“三百年来寥寥数人”,也是实至名归。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度度看看


有他的风格!


金城逸翁




杨炳升66


文无第一,至少白蕉比起沈尹默就不行


丽象开图


没有于右任的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