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愛意

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他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幽默的文風與通俗易懂的"京腔"是他作品的兩大特色。熟悉老舍作品的讀者都知道,他的小說多離不開市民生活與"北京"。《二馬》是老舍早期三部長篇小說中的翹楚,它的創作背景同《老張的哲學》和《趙子曰》相比有所不同。《二馬》不只是講中國人自己的事,它以馬則仁、小馬父子從北京到倫敦生活為經,以中英兩國國民性的比較為緯,展開了廣闊而又複雜的畫面。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愛意

如果評選中國現代作家中誰的作品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那麼我一定首推老舍!家長裡短、雞毛蒜皮、吃喝拉撒,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兒在老舍的作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小事兒"是老舍觀察中國社會的一個放大鏡。《不成問題的問題》中,幾顆雞蛋就揭開了官場世故中那些腌臢事兒;《老張的哲學》中,一張欠條便牽扯出混亂時代下市井中的眾生百相;《離婚》中,常見的"說媒拉縴"背後上演了一出人情世故的大戲。

本文就從"事"著手,通過對比作品中三個中國人對"事"的處理態度,品一品老舍對國民性的批判與惻隱。這三個人分別是老馬(馬則仁)、小馬(馬威)、李子榮(古玩店裡的員工),其中老馬小馬是一對父子,為了老馬大哥的遺產剛來倫敦,李子榮在國外生活多年,曾是山東官費留學生。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愛意

兩代人的三種態度,背後是新舊思想的激烈衝突

1、關於中國人情社會中的"禮數"

老舍生長於老北京的市井當中,深諳市民生活中的人情之道,在《二馬》一開始,老舍就用一件小事給了讀者一個思想上的衝擊。

  • 馬則仁得知哥哥去世後,他帶著兒子小馬從北京乘坐輪船趕往倫敦,曾久居北京傳道的伊牧師前去迎接。三人相見之後,伊牧師提出一起吃飯。按照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伊牧師這是要"盡地主之誼",老馬也是這樣想,他對小馬說:"他要請客,別駁他的面子"。吃過飯之後,他們各自付賬,老馬這才明白自己想錯了。

老馬這個人物形象在此時代表的就是深受中國人情禮數影響的一類人,他雖然踏上了英國的土地,但是本質上仍舊秉行著中國的"規矩"。從他後面經常送人東西、請客吃飯就可以看出,他愛面子、講人情,這個人物固守著自己的觀念,也並不打算改變。

  • 吃過飯之後,伊牧師掏出六個銅子讓小馬為三人買車票,他特意說明了每張票兩個銅子。小馬只接過兩個銅子,自己又拿出四個,這才去買票。

小馬是一個受過新思想影響的青年學生,在經歷了剛剛吃飯分開付帳一事後,他明白在英國就應該按照英國的規矩辦事。小馬在此時的形象相較於老馬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們雖然是父子,但是思想並不完全一致。在後面,小馬對老馬經常為了人情與面子請客吃飯表露出不滿,這也恰恰是因為他的思想正在改變。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愛意

  • 李子榮是老馬哥哥僱的員工,在老馬哥哥去世後,他盡心盡力地守著店鋪。老馬與小馬第一次見李子榮時,老馬稱呼李子榮為"夥計",小馬想稱呼李子榮為"李先生"。老馬口渴,他命令李子榮去買茶水,李子榮管老馬要錢,老馬卻覺得當夥計的應該給掌櫃的買東西。小馬與李子榮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吃飯時,小馬不自覺地認為李子榮會替他付賬,等到李子榮管他要錢時,小馬才慌忙把自己的那份錢給李子榮。

李子榮是比小馬改變的更加徹底的人,同時他身上也保留著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李子榮辦事不卑不亢,他是古玩店裡的員工,不是舊中國店鋪裡任人差遣的夥計。他深知中國人的人情世故,卻不被其所牽制,大大方方的提出"AA制"。他重諾,有著現代契約精神,老馬哥哥託他看守店鋪,他不但沒有私心,反而一心為老馬父子著想。從後面我們也可以看出,李子榮是一個務實的人,不會因為私交如何而改變自己的辦事態度。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愛意

從老馬到小馬再到李子榮,舊中國傳統思想在他們身上的影響正在減輕。再結合《二馬》的創作背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老馬實際上代表著守舊派,小馬代表著受新思想影響卻沒有實際行動的一類青年人,李子榮則代表有著新思想且有實際行動的中國青年人。這也就不難理解老馬為何總是看李子榮不順眼,他們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小馬既無法完全革除舊思想,又沒有勇氣踐行新思想,他徘徊不定,猶豫不決,最後痛苦不堪。

老舍通過"飯錢怎麼付"這件小事,塑造了個性鮮明、態度不同的三個中國人。他諷刺老馬,同情小馬,讚揚李子榮,這也表明了那時的他已經對中國國民的思想有了評判。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愛意

2、關於被傳統禮教壓抑的"愛慾"

在舊中國,"愛情"是一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封建王朝覆滅之後,各種新的思想突然湧入這個被傳統禮教約束了千年的國度,"婚戀自由"成了年輕人追求新生活的一個口號。老舍顯然也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和後來的《離婚》都曾涉及過這個問題。《二馬》中,老馬、小馬和李子榮在面對這個問題時,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

老馬和小馬這對單身父子租住進了溫都夫人和瑪麗這對單身母女家中,老馬在入住的第二天便對溫都夫人起了愛慕之心,小馬也在見到年輕貌美的瑪麗後傾心不已。那時的英國瞧不起中國人,認為中國人都是殺人犯、強姦犯、又髒又臭的人,這對母女對老馬父子有著毫不掩飾的傲慢與偏見。面對愛情,老馬、小馬和李子榮表現了不同的態度:

  • 老馬對溫都夫人大獻殷勤,只要能夠哄她開心,他什麼都可以做。老馬拿店裡的瓷器送她,悄悄買花種在後院,幫她遛狗,順著她的意思搭話等等。溫都夫人最後被他打動,差點就要嫁給他。但是當她明白他們之間有著無法跨越的種族偏見後,溫都夫人又把他放棄了。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愛意

  • 同老馬對民族偏見的不在乎相比,小馬是敏感的。他愛瑪麗,並且也曾鼓起勇氣對她表白。可是瑪麗對中國人的偏見已經不可改變,小馬既感覺自己被侮辱,又無法斷絕對瑪麗的愛意。他前期狂熱的追求瑪麗,後期又選擇疏遠瑪麗,當得知瑪麗訂婚之後,他飽受折磨,可始終無法下定決心放棄她,即便最後要離開,仍舊託李子榮把伯父留給他的鑽石戒指送給瑪麗。
  • 同小馬把愛情看的十分重要相比,李子榮活得更加現實。他是貧家子弟,作為山東官費留學生在美國學習三年,獲得學位後,他去了法國,又從法國來到倫敦求學。他是一位見多識廣的中國青年,照理說應該更向往那種心靈與知識都契合的愛情。但是李子榮卻歡喜地答應了家裡的包辦婚姻,未婚妻只識得幾個大字,會洗衣做飯。他認為婚姻是必須的,婚姻幸福的基礎是有一個能夠幫助他、體諒他、關心他的伴侶,這個伴侶不在於是不是有新的思想,而在於合適與需要。

對待愛情,老馬是糊塗的,糊塗到可以沒有什麼民族尊嚴,表現出一種膽大與果決。小馬是猶豫的、掙扎的,愛情綁縛著他的心,斷不了、放不下、得不到。李子榮則是清醒的,他肯定愛情的高貴,卻更在意現實中的婚姻。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愛意

讀過老舍《微神》、《月牙兒》、《駱駝祥子》和《離婚》等作品的讀者可以回憶一下,老舍幾乎沒有讓"理想愛情"真的戰勝過"現實生活"。在老舍的這些作品中,愛情好似一個空中樓閣,它沒有紮實的根基,如果愛情與麵包只能選擇一樣,他筆下的主角大多選擇麵包。老舍對愛情的這種態度在《二馬》中的李子榮身上已經顯露端倪。

老舍是肯定愛情的,所以即便糊塗如老馬,老舍也對他的愛情施予同情,並通過李子榮表達了自己對待愛情的真實看法。老舍認為,就當時的社會而言,男女青年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想,看了幾本言情小說就高喊"婚戀自由"是非常單純的。這些青年根本不明白現實的殘酷,受過教育的女性以為自己讀過書就可以自力更生也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在一個男性都找不到工作的社會中,女性難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他後面所創作的《月牙兒》和《微神》就是對此觀點的一種佐證。另外,魯迅的《傷逝》中,涓生與子君的悲劇也與老舍這一認知不謀而合。

李子榮寧願找一個沒有新思想的女性安安穩穩過日子,也不願意找一個整日高喊自由卻發現現實殘酷後苦苦鬥爭的女子結婚。老馬與李子榮,這兩個思想矛盾最大的人,他們的愛情在現實面前不得不選擇妥協。這是他們身處這個時代的無奈,也是老舍對他們有著惻隱之心的表現。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愛意

3、關於國家與民族尊嚴

老舍創作《二馬》時正在英國倫敦任教,《二馬》的故事背景也是在倫敦。當時的英國人瞧不起中國人,對中國人充滿傲慢與偏見。老舍身處異國他鄉,又親身經歷了這些歧視,他有了比在國內更加強烈的愛國之情。與此同時,他也注意到了那些身在海外的同胞們對於國家和民族尊嚴問題的不同態度。

  • 老馬年輕時學過英文,但骨子裡是地道的舊式中國人。他讀過書,對"官"有著執念,瞧不起商人。來到英國之後,他明白英國人瞧不起中國人,可是這種歧視並不能真的傷害到他的心與尊嚴,因為他心中沒有"國家"觀念。在書中,他為中國說過的最硬氣的一句話就是"不能給中國人丟臉",可他後來做的每件事都是在給中國人丟臉!他根本不明白怎樣才算"不給中國人丟臉",因為他心中根本不清楚自己所要維護的到底是什麼。
  • 小馬深切的感受到了英國人對中國人的歧視,他在北京時也曾像那些熱血的青年學生一樣走上街頭,為國家和民族振臂高呼。然而,當他到了倫敦,當瑪麗當著他的面說:"中國人,捱打的貨!就不會生氣!"時,小馬只是臉上一紅,皺皺眉,連站都沒有站起來。小馬是愛國的,想要維護民族尊嚴,可是他勇氣不足!
  • 在倫敦的中國人並不是團結一心的,這裡有商人、留學生和貧苦工人,這裡面有寧願沒有工作也要愛國的,有隻要給錢就不顧國家的,也有遊離於愛國與叛國之間的,更有糊里糊塗就給國家抹黑的。李子榮在國外多年,又因為他貧苦的身份,對於那些真心愛國的中國同胞,他不分三六九等,一律真心相待。他同情同胞,明白英國人的偏見,但不會因為偏見而仇視英國人。大概因為他官費留學生的身份,從心底裡認為"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正確的,他在等待中國真正的強大起來。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愛意

在關於國家和民族尊嚴這一問題上,老舍對老馬與小馬是批判的、否定的,倘若中國人都是像他們這樣忍氣吞聲、唯唯諾諾、糊里糊塗、得過且過,那麼中國什麼時候才能強大起來呢?在老舍的其他作品中,他塑造了不少與老馬類似的人物,如《離婚》中的老李、《老張的哲學》中的孫八、《茶館》裡的松二爺等,他們不是大奸大惡之徒,他們是小市民,但我們從他們身上看不到"血性"與"勇氣",只有日復一日的妥協!

《二馬》:從北京到倫敦,不變的是老舍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愛意

1929年,三十而立的老舍在《小說月報》上連載《二馬》,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通過民族性對比,對自己的民族文化進行評價的文學作品。在小說中,老舍沒有去美化我們的民族文化。我們可以看到老馬如何用"中庸之道"糊塗處世,也可以看到一些新青年在時代鉅變下的懦弱與迷茫。此外,當時的中國社會對洋人要麼懼怕、要麼美化,簡直是不把"洋人"當作"普通人"看!老舍用他的《二馬》告訴了讀者,洋人也是人,他們和中國人一樣會愛、會恨、會哭、會笑、會受傷,他們也同樣有窮人、有富人、有自私的人、有無恥的人。

老舍在《二馬》中對國民性的批判是深刻的,他對我們民族的愛意也是深刻的。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的文化中難免存有糟粕,我們的人民中難免有缺乏勇氣、不思進取、渾渾噩噩的人。但是,我們的許多青年人仍舊是有希望的,他們踏實肯幹、勤奮上進、朝氣蓬勃,我們民族的未來仍舊是光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