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老舍《月牙兒》:淺談主人公母女倆墮落的必然性,以及引發的思考


老舍《月牙兒》:淺談主人公母女倆墮落的必然性,以及引發的思考


《月牙兒》是老舍創作的中篇小說,脫胎於長篇小說《大明湖》。當年《大明湖》在即將發表時不幸被戰火焚燬,數年後老舍將其精華部分重新整理,並於1935年在《國聞週報》連載,這便是《月牙兒》。

小說主要講述了舊社會底層的母女二人先後被迫墮落為娼的故事,以簡單的人物關係、凝練簡潔的內容、抒情的筆觸展示了一個女性對於命運強加於她的不公從開始的驚恐、困惑、抗拒到最終屈服的全過程。

第一次讀這篇小說時我念初中,讀完最大的感想是對主人公母女的失望以及對那個社會的不解。失望在於任何一個女性都應該自尊自愛,而不是墮落為娼。不解在於偌大的一個社會怎麼就給不了這對母女一丁點的活路?


老舍《月牙兒》:淺談主人公母女倆墮落的必然性,以及引發的思考


再讀小說時,心中沒了對主人公母女的失望,只有揮之不去的悲慟與同情,久久未能平復。心中也沒了不解,在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左右,這是舊社會的殘忍之處。

在小說的結尾,“我”說道:“獄裡是個好地方,它使人堅信人類的沒有起色。”這不禁令人想到:人應該心懷希望,這沒有錯。但倘若這個社會不曾給人希望時,那麼希望在何處?反觀身處現今社會的我們,又是何等的幸運?

01:媽媽為了“我”向命運屈服

“我”七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媽和“我”在哭,哭得很慟。

在舊時代,一個失去男人的家庭想要生存是艱難的。


老舍《月牙兒》:淺談主人公母女倆墮落的必然性,以及引發的思考


失去丈夫後,媽媽在竭盡全力地養活這個家,養活自己的女兒。在丈夫的墳前哭,可能是為將來自己沒了依靠而落淚,更多的可能則是為將來女兒沒了依靠而感到悲慼。她心裡明白,在這個社會自己一個婦人給不了女兒依靠和未來。

為了養活這個家,媽媽做了哪些努力?

  • 當掉了家裡所有值錢的物什

“我”在八歲時就學會了當東西,以換取生活所需的開銷。而這個原本就窮苦的家庭,在失去頂樑柱之後,又還有多少值當的東西?

春天剛到,她們就脫下棉衣拿去當了。現在“我”只能拿著一面鏡子來到當鋪,然而當鋪沒有收這面在她們看來有價值的鏡子。再三思索之後,媽媽把頭上的銀簪遞給了“我”。這是她出嫁時孃家人給的一件首飾,之前拔下來過幾回,都沒肯下定決心。而這一次肯拿去當,不是因為捨得,而是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 整天給別人洗衣裳、臭襪子

在家裡當無可當之後,為了生計媽媽開始幫別人洗衣裳,有時月牙兒已經上來,她還在哼哧哼哧地洗。洗完那些硬牛皮似的臭襪子,她就吃不下飯,人變瘦了,手也起了層鱗。


老舍《月牙兒》:淺談主人公母女倆墮落的必然性,以及引發的思考


做這種事無疑很辛苦,但這並不代表這份辛苦能獲得回報,她還是賺不來使母女倆生存下去的基本用度。為此,她常常把衣裳堆到一邊,就這麼靜靜地愣著,她知道要想想別的辦法。

  • 給“我”找了一個新爸

舊社會,底層女性依附男人才能生存下去。

在這個大背景下,媽媽要想養活孩子,重新找一個男人是相對較好的選擇。

事實上,媽媽再嫁之後生活確實好了很多。媽媽的臉開始變得紅潤,身體不再消瘦,手上那層鱗也慢慢掉淨。而“我”的被子比以前厚實暖和,不用去噹噹,甚至能去上學。

  • 墮落為娼

然而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在“我”小學畢業那年,新爸不辭而別,“我”不得不又開始了當當。

原本“我”以為媽媽也要回到從前洗臭襪子的日子,但她並沒有這個打算,而是悉心打扮。她沒有因為新爸的離開而落淚,反倒滿臉笑意。這並不是幸福、開心的笑,而是選擇屈服命運的無奈笑容,這笑容是悲涼,是命運折磨下的滄桑。

從那天起,“我”經常能看到她在門口站著,雖然明白這意味著什麼,但也無可奈何。


老舍《月牙兒》:淺談主人公母女倆墮落的必然性,以及引發的思考


媽媽從一個普通的婦女墮落為娼,這條路並不是她想要走的,而是有一雙叫命運的手在背後強迫著她前進。不這麼走,母女倆就得餓死,她別無選擇。

這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男人們的悲哀,更是那個時代本身的悲哀。

02:為了活下去,“我”走上了媽媽的老路

媽媽墮落為娼後依舊對“我”很好,常常鄭重地說:唸書!唸書!不識字的她認為讀書是女兒擺脫宿命的唯一辦法,至少她心裡是這麼期待著的,就像現在的父母期待兒女成才一樣。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從學校畢業的女學生已經有好幾個做了別人的姨太太,做了暗門子。在“我”看來讀書是沒用的,所以心裡開始懷疑媽媽,即使餓著肚子也要把點心錢存著。就怕萬一媽媽叫“我”做暗娼時,手裡有錢可以跑。

對媽媽來說,把女兒拉扯大已經不易,從這方面講她不算是一個失敗的母親。但這個社會終究給不了女兒未來,她也不能照顧女兒一輩子。最近她即使往臉上擦了很多粉,也會露出不少皺紋,這樣下去再過兩年就是白叫人要也沒人要了。這種情況下,她得為女兒打算,為自己打算。


老舍《月牙兒》:淺談主人公母女倆墮落的必然性,以及引發的思考


所以媽媽給了“我”兩個選擇,一是像她一樣去伺候男人,賺錢養家;二是孃兒倆各走各的,她跟著饅頭鋪掌櫃的走。從這點看媽媽的心是狠的,但錢更狠。

“我”選擇了後者,向校長謀了份差事,而媽媽則摸黑走了。事實上,母女倆誰也不想離開誰,但這個社會叫她們沒得選擇,就如小說中所言:

“我們孃兒倆就像兩個沒人管的狗,為我們的嘴,我們得受著一切的苦處,好像我們身上沒有別的,只有一張嘴。為了這張嘴,我們得把其餘一切的東西都賣了。我不恨媽媽了,我明白了。不是媽媽的毛病,也不是不該長那張嘴,是糧食的毛病,憑什麼沒有我們的吃食呢?”

與媽媽分別後不久,學校換校長了,“我”沒了營生,要想別的主意。雖然第一個念頭是去找媽媽,但卻不能這麼做,因為母女間隔著一層用窮作成的障礙。於是決定出去找事,足足走了兩天卻只帶著塵土和眼淚回來。

無奈之下,“我”只好去找胖校長,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重要的人物——胖校長的侄子。兩人很快發生了發生了關係,青年開始養著她。

這是“我”第一次依附男人,從某方面講也是“我”第一次“賣”給了一個男人,畢竟雙方存在某種意義上的“交易”。


老舍《月牙兒》:淺談主人公母女倆墮落的必然性,以及引發的思考


“我早知道,我沒希望;一點雲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將來是黑暗。”

果不其然,很快青年的妻子就找上門來,請求“我”放過她的丈夫。也許是可憐對方,也許是出於對青年的憎恨,又或者是出於對自己的厭惡,“我”毫不猶豫地離開了青年,沒帶走任何他給的東西。

為了生存,“我”成了小飯館的第二號女招待。但女招待這份工作不好做,要懂得誘惑男顧客,好讓他們多給酒錢。始終恪守這底線的“我”沒能幹長久,很快又離開了。

然而,在之後的一個多月“我”並沒有找到工作。有一天,“我”又遇到青年的妻子,從對方的口中得知青年又弄了別人。這件事讓“我”幡然醒悟,不想專賣給一個男人了,決定玩玩,要“浪漫”地掙飯吃。

在命運之手的推動下,“我”終究還是走上媽媽的老路,開始出賣身體。而這個時候“我”才真正覺得“教育”有用,因為可以更好地跟嫖客講條件。在舊社會,底層的女性即使接受了教育也未必能跳出命運的枷鎖,這是一種病態的“傳承”。

03:命運是一場輪迴:在舊社會的大環境下,無數個“我”在輪迴

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雨果

表面上看,媽媽和“我”墮落的最直接理由是飢餓。深入去剖析會發現,其根源在於當時那個社會,它未曾給母女倆一丁點活路,即使她們曾努力過、抗拒過。這是不公的社會和黑暗的現實造就的必然結果。


老舍《月牙兒》:淺談主人公母女倆墮落的必然性,以及引發的思考


文中母女再相遇時,媽媽已經老得不像樣兒,她又一次被人拋棄,而此時“我”已經成了暗娼。媽媽養“我”時得那樣,現在輪到“我”養她了,也得那樣。這是宿命的輪迴,是對那個時代莫大的諷刺,叫人看不到希望。

媽媽已經餓怕了,即使“我”生了病也不會說出先休息幾天的話,只是出去買藥。但從另一方面看,她還是心疼“我”的,會給“我”做飯、會問“我”身上怎麼樣,會像媽媽看睡著的小孩那樣偷看“我”。

雖然想照應女兒,但她得聽著看著別人蹂躪自己的女兒。作為一個母親她不心疼嗎?不,她是心疼的,但那又如何呢,誰叫這個世界不給她們希望。她的眼睛已失去年輕時的光澤,只有在看到錢時還能發點光,因為只有錢才能讓她們活下去。


老舍《月牙兒》:淺談主人公母女倆墮落的必然性,以及引發的思考


生活在前進。它之所以前進,是因為有希望在;沒有了希望,絕望就會把生命毀掉。——特羅耶波爾斯基

暗娼是一個把十年當一年活的行業,僅兩三年時間,“我”的皮膚開始變得粗糙、嘴唇老是焦的、眼睛老灰淥淥的,身體狀態每況愈下,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客人們漸漸變少。媽媽看出了這點,開始勸“我”嫁人,將來也能有口飯吃,她也可以弄一筆養老金。

現在“我”是媽媽的希望,是年老的她賴以活下去的動力。但是,“我”該嫁給誰呢?“我”的希望在哪裡?

正在“我”思考這些的時候,巡警把“我”抓了去,原因是新官上任,要掃清暗門子,而那些正式的妓女因為納捐反而受到保護。進來監獄後,“我”就不想再出去,因為外面的世界並不比裡面好。

小說最後沒交代媽媽在幹什麼,但我們不難猜測,失去了希望的她是活不下去的,這是她唯一的結局。而“我”的結局也是如此。


老舍《月牙兒》:淺談主人公母女倆墮落的必然性,以及引發的思考


事實上,在舊社會的大環境下,不僅僅是“我”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還有無數個“我”,這些底層的小人物亦無法擺脫,只能在被迫中歷經一輪又一輪的宿命輪迴。

自從爸爸去世後,母女二人便一步一步走向墮落的深淵。她們曾心懷希望,卻被殘酷的現實狠狠地給了一耳光,或許在某個地方存在著希望,但與她們無關。從這方面講,她們墮落為娼是必然的,是她們所能想到的活下去的最後手段。

她們的身影雖然卑微,但靈魂卻不汙濁。相反,當時那些高高在上的貴人們、吸食民脂民膏的權貴們,在他們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是腐朽的靈魂,散發著金錢與權力的臭味,是人性極致的惡。

對比當下,我想即使在現今社會的某個角落依然隱藏著不能直視的陰暗,但光明已經照亮大部分土地,這個世界值得我們期待。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社會,在這裡有所希望、有所期待,這正是需要我們珍惜的地方。

或許,這也是《月牙兒》這部小說能給我們的警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