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詔安沈氏家廟—饗保堂

探訪詔安沈氏家廟—饗保堂

入列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探訪詔安沈氏家廟—饗保堂

南詔沈氏家廟

探訪詔安沈氏家廟—饗保堂

饗保堂

閩南古縣詔安,素有“沈半縣”之稱。全縣六十萬人口中,沈姓大約佔有十六萬之多,遍佈城鄉各處,整片整村的較為集中。

詔安沈姓人口之多,大大小小各種沈氏的家廟或宗祠自然也就不計其數。作為沈氏後人,在訪遍全縣各地沈氏的祠堂後,我終於來到了詔安沈氏最大的家廟——饗保堂探訪了,這是詔安沈氏的總祠堂,所以又叫沈氏大宗祠。

南詔沈氏家廟(饗保堂)位於縣城南詔鎮東城村地界,從縣城中山路西段拐進九戶市場便到了。所以,饗保堂在民間,一直以來又被叫做九戶祠堂。現如今,因為拆遷的需要,九戶市場也被拆掉了,祠堂前變成一個大埕,顯得很開闊,整座祠堂坐北朝南,面向南山,更是氣勢非凡。

這是一座具有典型的閩南建築藝術風格——重簷懸山頂的古建築。在沈氏家廟門前右側立著的石碑,充分顯示這是2013年1月28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了,石碑上雕漆著七個金色大字“沈氏家廟饗保堂”,閃閃發光。

整座家廟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屋頂是各種古裝人物造型的剪瓷雕,牆壁上的浮雕是麒麟獻瑞、龍鳳呈祥的圖案。在家廟前的兩側,各掛著一塊金色牌子,上面寫著硃紅大字,左側這塊是“沈氏詔安源流研究會”,右側這塊是“沈氏詔安宗親聯誼會”,這一切無不顯示,這座家廟在詔安沈氏日常生活和民間交往的重要性,乃詔安沈氏之根。

家廟大門上是四個金字的門匾“文獻世家”,乃浙江尚書沈宗敬題贈,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大門兩邊是一對抱石鼓,大門的兩扇門上都是紅底金字,左邊是“春暖梅園秀”,右邊是“風和俎豆馨”;兩側邊門也是紅底金字,左側是“祖德宗功”,右側是“敦宗睦族”。還有兩個巷門,俗稱“子孫門”,左巷門門匾黑底金字“崇德”,門扇紅底金字“入孝出悌”;右巷門門匾黑底金字“象賢”,門扇紅底金字“左昭右穆”。

進入家廟大門,抬頭一看,門樓之上懸掛著黑底金字的長方形牌匾“沈氏家廟”。整座家廟內部由門樓、天井、兩廊、拜亭和大殿組成,門樓和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樑架斗拱為一斗三升式。一般來講,規模較大的宗祠,都屬“五門二十四柱”結構。“五門”指一個大門、兩個邊門、兩個巷門,“二十四柱”是指連同門前兩柱共二十四根石柱,這是最完整的結構了。然而,這座沈氏家廟卻有“五門三十二柱”。

家廟裡共有十二盞宮燈,兩廊和拜亭各掛四盞,天井裡擺放著三角梅等盆景,拜亭上一個銅製大香爐,上面三個紅漆大字“饗保堂”。石柱柱礎有圓形、方形、八邊形。

據家廟裡的碑記記載:沈氏家廟饗保堂,明朝萬曆初年建於城內,明末清初毀於兵火,清朝康熙年間重建於東城村。

從天井走上拜亭,從外到內,石柱上依次掛著三副黑底金字的木匾聯。第一副木匾聯是“姬開梅圃十三戶;門向南山第一峰”,第二副木匾聯是“光州一脈源流遠;梅圃千秋世系長”,第三副木匾聯是“伊洛發源深由固始入漳南奕世簪纓永耀;梅塘垂業遠溯隆興迄當代四時俎豆常新”。這些對聯都是沈氏在全國頗有名氣的書法家所題寫。

這些木匾聯的大意,已高度概括了詔安沈氏的由來。

西周文王本姓姬,沈姓由姬姓演變而來,周武王滅商,分封諸侯,有個沈國。閩南一帶之沈姓,多由中原河南發展而來。從東漢到東晉年間,沈姓的一支從北方移至浙江吳興,從東漢到隋朝,沈氏名人基本上出自浙江吳興,“吳興發祥”便成為詔安沈氏的郡望,墓碑上也是這麼寫的。到了唐初,開漳聖王陳元光帶領中原眾姓府兵來閩南平叛,這當中便有漳州沈氏開基始祖——沈世紀。

沈世紀原名沈彪,字世紀,是陳元光部將之一,因作戰勇敢,唐高宗又賜他“勇”字,故又名沈勇。他祖籍河南光州固始,他的先祖已遷至浙江吳興,他的高祖便是南朝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古四聲的發現者沈約。沈約其時已移至浙江吳興。

沈世紀隨陳元光入閩後,便分鎮南詔堡,他的後世又開基衍生到閩南和粵東各地。南宋孝宗又加封他為“武德侯”,因此,“武德侯沈祖公”的稱呼便一直沿用下來,成為百姓喜愛他的專有名稱。現如今,詔安沈氏的“請祖公”活動已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武德侯”沈世紀雖是詔安沈氏的“祖公”,但詔安沈氏公認的、沈氏家廟饗保堂供奉的一世祖,卻是南宋隆興年間,從本省清流到詔安擇居的沈楸。沈楸被詔安沈氏尊奉為開基一世祖,他的後世又再分衍四大房頭,即觀音山房、東沈房、歧山房和桔林房,這四大房成為詔安沈氏四大流派。其中,觀音山房又衍生五房;東沈房和歧山房各衍生兩房;桔林房又衍生四房,這樣總共十三戶。這便是“姬開梅圃十三戶”的由來,所以歷來叫“九戶市場”或“九戶祠堂”都是不準確的。

從拜亭到大殿,懸掛著兩條橫幅,分別是“祖德留芳”和“敦宗睦族”,大殿上安放兩張長方形的大供桌。供桌後的神龕裡供奉著沈氏一世至二十世先祖的神位牌。神龕上懸掛的牌匾便是這家廟的堂號了——“饗保堂”,黑底金字,是由沈氏宗親、當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沈裕峰少將題寫,他是西滸人。堂號兩側還懸掛著兩幅紅底金字長幡,左側是“饗神惠眾開基詔邑先宗南宋留輝範”,右側是“保國安邊平寇嶺南始祖初唐建偉勳”,各取第一個字便是“饗保”之意。

這座家廟最大的特色是牌匾眾多,除“沈氏家廟”和“饗保堂”兩塊牌匾外,整個大殿內林林總總還掛著二十六塊牌匾,都是黑底金字。這麼多的牌匾,在全縣各姓氏宗祠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在大殿左側的木屏門上,共懸掛五塊牌匾,依次是“期頤餘慶”“父子都督”“總兵”“欽點刑部主事”“忠直義士”。其中“期頤餘慶”是乾隆皇帝為百歲老人沈起龍夫婦頒發的祝壽匾,當年乾隆皇帝還賜“祝壽詩”一首。

在大殿右側的木屏門上,也同樣懸掛著五塊牌匾,依次是“進士第”“父子科第”“一門五世大夫”“四世大夫”“三世都尉”。其中“進士第”是清朝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曉嵐為沈長泰所頒。而“父子科第”“四世大夫”訴說的是清朝初期山河村沈寶善一家幾代人科舉得中的趣事,而“三世都尉”所講的是清末民國初湖內村名人沈瑞舟一家幾世風光之事。

在大殿左面牆上懸掛著八塊牌匾,其中四塊大橫匾,四塊豎匾,這四塊大橫匾中,三塊是“進士”匾,一塊是“武進士”匾。第一塊“進士”匾是單獨為南宋沈啟承而立,他便是詔安沈氏一世祖沈楸的祖父,也是詔安沈氏第一個考中進士的人。第二塊“進士”匾為明朝三個沈氏先賢而立;第三塊“進士”匾為清朝六個沈氏先賢合立。而那塊“武進士”匾是為清朝四個沈氏先賢合立。四塊豎匾,一塊是“忠臣”匾,那是為紀念南宋末沈子真堅決不事元而立。一塊是“探花”匾,是為南宋沈廷輔而立,沈廷輔就是詔安一世祖沈楸的父親。另兩塊豎匾都是“武特用”,“武特用”即“武進士”之意,此乃宋元時期的稱呼。其中一個“武特用”就是元朝時桔林祖沈英福。

在大殿右面牆上,同樣也懸掛著八塊牌匾,四塊大橫匾,四塊豎匾。四塊大橫匾中,兩塊“父子進士”匾和兩塊“少將”匾。兩對“父子進士”分別是明初洪武、建文年間的沈汝龍、沈惟直和明萬曆、天啟年間的沈鈇、沈起津,其中沈起津是著名畫家,對“詔安畫派”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兩塊“少將”匾,一塊專為“饗保堂”堂號題寫者、西滸宗親、當代少將沈裕峰而立,另一塊為民國時期詔安海、陸、空共十位少將合立。四塊豎匾,依次是“總兵”“中將”“監察御史”“提督學政”,其中“中將”為兩位國民黨陸軍中將合立,一位是抗日名將沈向奎,仕渡人;另一位便是民國初少將沈瑞舟的兒子沈鳴閣,父子皆將軍!另兩塊豎匾的主人都是明朝時西沈人,現在西沈宗祠裡也有這兩塊豎匾。這兩位可是省部級官員,其中“監察御史”的主人是明萬曆的沈汝梁,專門彈劾、查辦朝廷官員;“提督學政”的主人是明天啟的沈兆甲,他是進士出身,封建社會里,這是省一級管教育和科舉的官員。

這些牌匾,在全縣各處沈氏的分支祠堂裡,也都有,在這裡是彙總。

目前,全縣有四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分別是西潭鎮的山河村、橋東鎮的西沈(滸)村、金星鄉的湖內村和深橋鎮的仕江村,這四個村全都姓沈,這是沈氏先祖祖德的發揚光大,更是值得驕傲的榮耀!

一塊塊牌匾,背後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是一段段動人的傳說,這一切,無不在激勵著沈氏後人,繼承先祖遺德,催人奮進!

本文來源:閩南日報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第10版 文化走廊版塊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