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年前“吃貨”蘇轍的濟南生活:大明湖畔辦公,吃紅燒明湖鯉魚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限好。

自古以來,濟南的大明湖就是歷代文人雅士喜好的遊覽之地,人們莫不以觀賞其綺麗秀美的風光為快事。北宋熙寧年間,文人蘇轍來齊州為官,任職三年期間,當時被稱作西湖的大明湖成為蘇轍主要的賞景、休閒和宴飲之地。可以說,蘇轍的很多社會活動均圍繞大明湖展開,而他的詩文也成為記錄北宋大明湖乃至齊州社會風俗生活的珍貴史料。

900年前“吃貨”蘇轍的濟南生活:大明湖畔辦公,吃紅燒明湖鯉魚

比鄰而居,公務之餘就去大明湖

北宋熙寧六年(1073)秋,就在備受齊州人民喜愛的知州曾鞏離開後不久,蘇轍來到齊州任掌書記,也就是知州的從官。

蘇轍(1039-1112),字子由,號潁濱遺老,十九歲赴京應舉,與其兄蘇軾中同榜進士,一時名動京師。來齊州之前,蘇轍因在京城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與其產生一些摩擦從而離京,先是在陳州(今河南淮陽)度過了三年州學教授生涯。而在齊州任掌書記的時間長達三年,其間官職未有過變動。齊州履職期間,這裡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不過蘇轍在濟南流連最久、吟詠最多的地方當屬大明湖。

這首先要從北宋大明湖的水域情況說起。唐宋時期,大明湖又稱蓮子湖、西湖,水域面積非常大,和北郊的華山腳下的鵲山湖連在一起,一片浩渺。史料考證,李白造訪華山腳下的華陽宮時,就是從歷下亭附近乘船而往。蘇轍來濟南時,大明湖的水域面積可能比唐朝時略有縮小,即便如此,彼時被稱作西湖的這片水域仍然非常大。《濟南通史·宋金元卷》主編、山東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熙惟稱,西湖當時大抵在齊州府城的西北方向,水域面積覆蓋到今天的趵突泉、五龍潭一帶。宋代的文人學士們仍然可以從大明湖乘船到華山,甚至到今天章丘的白雲湖。

900年前“吃貨”蘇轍的濟南生活:大明湖畔辦公,吃紅燒明湖鯉魚

曾鞏任知州期間對大明湖進行了整治,包括修築北水門、百花堤和北渚亭、環波亭、百花臺等亭臺。經過曾鞏的整治,蘇轍到來時,大明湖的風光更加瀲灩動人。對蘇轍來說,更為便捷的是,當時齊州府衙的位置和大明湖相距不遠。從地理方位上來看,府衙的西北方向不遠處就是大明湖。根據北宋官員的就職和居住習慣,官員在一地履職三年為一期甚至更短,所以任職期間官員一般不會自行購買宅院居住,而是居住在府衙的官舍,蘇轍應該就是這個情況。在現有資料中,尚未發現蘇轍在齊州自購宅院的記錄,不過蘇軾來齊州探望弟弟時寫道,“憶過濟南春未動,三子出迎殘雪裡。”蘇轍因公出差,三個侄子迎接伯父,蘇軾在濟南住了一月有餘。是同樣住在大明湖畔的官舍中還是另有居所,目前尚未有明確資料可考。

不管如何,蘇轍的辦公地和居住地一定距離大明湖很近,公務之餘自然有很多時間欣賞大明湖的景緻。還可以肯定的是,大明湖的風光景緻給了離家在外的蘇轍很大的安慰,所以他會發出“辭家四千裡,恃此慰窮獨”的感慨。

蘇轍稱“西湖”是濟南最美的風物

從蘇轍現存與濟南相關的詩文中可以看出,他是帶著對齊州山川的美好憧憬而來:“始餘在京師,遊宦貧困,思歸而不能。聞濟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蒲魚之利,與東南比,東方之人多稱之。會其郡從事闕,求而得之。”

蘇轍的嚮往並非沒有道理。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王育濟在談到濟南的園林文化時曾說,北宋時期,濟南作為湖山林泉綜合一體的城市格局已經基本定型。當時的濟南不僅有湖、有山、有泉、有林,而且湖山泉林構架了城市的基本風貌,其整個城市就是一座風光優美的園林。身居這樣的齊州城,蘇轍自然不吝溢美之詞,尤其是他經常到訪的大明湖。

900年前“吃貨”蘇轍的濟南生活:大明湖畔辦公,吃紅燒明湖鯉魚

雜花生樹的初春,西湖草綠花開,蘇轍興致勃勃地登上北渚亭。他寫道:“西湖已過百花汀,未厭相攜上古城。雲放連山瞻嶽麓,雪消平野看春耕。臨風舉酒千鍾盡,步月吹茄十里聲。猶恨雨中人不到,風雲飄蕩恐神驚。”詩人走過百花洲,但是遊興未盡,又相約到北城牆的北渚亭去。伴著湖面上吹來的春風,蘇轍和朋友在亭中把酒言歡,千杯不醉。笳聲悠揚,樂聲邈遠,詩人禁不住浮想聯翩,風雨中亭上祠中娥皇女英的神靈恐怕會受到驚嚇。蘇轍的這番描繪,罕見地給大明湖蒙上了浪漫的神話色彩。

文人之間互相唱和在北宋時期蔚然成風,蘇轍在齊州時也有不少唱和之作,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答文與可以六言詩相示因道濟南事作十首》,他以清新暢快的筆調描述著大明湖的風光:“野步西湖綠縟,晴登此渚煙綿。蒲蓮自可供腹,魚蟹何嘗要錢。”“飲酒方橋夜月,釣魚畫舫秋風。冉冉荷香不斷,悠悠水面無窮。”撲面而來的都是一個明媚朗麗又煙火氣十足的大明湖,而這也給了做官在外的詩人以很大的心靈慰藉。可以說,蘇轍在齊州掌書記任上的三年人生歲月是他屢遭貶謫、淹蹇坎坷的一生中較為愉快的一段,所以他說“濟南風物在西湖”。

比起豪放灑脫的兄長蘇軾來,蘇轍性情沉靜穩重,卻也同樣喜好結交同道之人。蘇轍在齊州時與當地文士頗多交遊,他們來到或離開齊州時,蘇轍自然為其接風和送行。宴會地點當然要選個好地方,這個地方當屬大明湖了。蘇轍任期中齊州第一任知州李誠之離任時,他寫了一首《和李誠之待制燕別西湖》,詩中寫道:“高情生遠岫,清興發平湖。坐使羈遊士,能忘歲月徂。縱歡真樂易,恨別不須臾。……應念茲園好,流泉海內無。”大明湖畔臨別之時,詩人不忘叮囑朋友不要忘了這處風雅的園子。

研究大明湖乃至濟南的珍貴史料

蘇轍對大明湖簡直“園日涉以成趣”。比起喜歡記錄西湖各處風光的曾鞏來,蘇轍在欣賞風景之餘,還把觀察到的民生事件記錄下來,比如捕魚、挖藕、吃芡食等等。因為詩人詳細描摹了時代的歷史事件,所以至今他的部分詩文反覆被社會風俗史料所引用,成為研究北宋大明湖乃至濟南社會生活的資料。

900年前“吃貨”蘇轍的濟南生活:大明湖畔辦公,吃紅燒明湖鯉魚

大明湖不僅風光旖旎,還出產眾多水產物資,比如蓮藕。蓮藕雖然好吃,收穫卻不容易。收穫藕又稱“踏藕”,蘇轍作《踏藕》詩:“春湖柳色黃,宿藕凍猶僵。翻沼龍蛇動,撐船牙角長。清泉浴泥滓,粲齒碎冰霜。莫使新梢盡,炎風翠蓋涼。”初春時節,蘇轍饒有興趣地看著農人在湖上採藕。藕被採下以後,人們立即用清澈的泉水將上面的汙泥洗淨,不顧天氣寒冷結在上面的冰霜,就立刻吃起來。這首詩反映出當時濟南人對蓮藕的喜愛。

芡實也是明湖特產。蘇轍一首《食雞頭》:“芡葉初生縐如谷,南風吹開輪脫轂。紫苞青刺攢蝟毛,水面放花波底熟。森然赤手初莫近,誰料明珠藏滿腹。……紛然咀噍惟恐遲,勢若群雛方脫粟。……東遊塵土未應嫌,此物秋來日嘗食。”“雞頭”又稱“雞頭肉”,是芡實的別稱,因形狀如雞頭而得名。蘇轍在這首詩中描述了他和朋友在大明湖煮食採自湖中的芡實的場景,“咀噍惟恐遲”更是生動地說明這是一種誘人的美食。這首詩除了文學價值,還透露了北宋時期大明湖盛產芡實的事實。

蘇轍的一些詩作中,能讀到其兄蘇軾的味道。“西湖不放長竿入,群魚空作淘河食。漁人攘臂下前汀,盪漾清波浮兩腋。……柳條穿頰洗黃金,鱠縷堆盤雪花積。燒薤香橙巧相與,白飯青蔬甘莫逆。食罷相攜堤上步,將散重煎葉家白。人生此事最便身,金印垂腰定何益。”這首頗有“吃貨”風格的詩作,是蘇轍的《西湖二首·觀捕魚》,他生動地描述了大明湖上漁人捕魚的情景以及烹調食用的經過,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同時,這首詩的社會史料價值也很大,通過該詩,既可知北宋時大明湖魚蝦養殖業的發達和漁人捕魚的方法,還可瞭解當時對魚的烹飪方法:將魚切為魚膾,再加上薤、香橙等做調料,然後燒熟用以佐餐或下酒。

除此之外,蘇轍還和朋友在湖畔聚會宴飲,“煮茶流水曲,載酒後湖漘”。去參觀本地文士建在湖畔的別墅:“竹林分徑水通渠,真與幽人作隱居。”透過蘇轍的這些詩文,可以窺探到宋代濟南社會風俗的一隅,這也是除文學之外蘇轍在齊州三年的另一珍貴价值。

實習生:潘文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