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人物誌|張衛正:老濟南文化的修復者和傳承者

府城人物誌|張衛正:老濟南文化的修復者和傳承者

作者 | 韓霄鵬

濟南有兩張名片聞名於世,一張是巧奪天工的自然泉群,另一張就是民風淳樸的泉水人家。從泉水申遺到泉·城申遺,一字之差,意味迥然。和靜靜流淌了上千年的汩汩清泉一樣,好客包容的濟南人吸引了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

府城人物誌|張衛正:老濟南文化的修復者和傳承者

■府城人物:張衛正 ■ 採訪人:韓霄鵬

有一位老濟南,他參與過千佛山摩崖石刻、大明湖北極廟塑像、靈巖寺羅漢堂、明府城的保護與修復,他還是超然樓裡高達8米的“江北第一木雕”——泉城攬勝的主創者之一。他就是張衛正。

參與多處文物修復

張衛正是個老濟南,也是位老園林人。1979年,風華正茂的張衛正分配到千佛山風景區工作,當時的中國正值改革開放前夕,百廢待興。由於有石雕和木雕方面的特長,1979年到1982年,張衛正參與了濟南多處重點文物的修復。

當時,千佛山的隋代摩崖佛像遭到破壞,很多佛像身首分離。在條件相當簡陋的情況下,團隊下到峭壁對佛像進行修復。“下去之後我才發現,摩崖石刻所在的位置非常逼仄,轉身都很困難,錘子也揮舞不開,真不知道古人當年是怎麼完成佛像雕刻的。”張衛正說,現在興國禪寺有四尊佛像是他親手修復的。

大明湖北極廟始建於元代,供奉道教北方之神真武大帝。1981年修復時,工作組手中僅有一張龜、蛇二將的圖片,還非常模糊,其他的文史資料都散失了。張衛正說,工作組參考大明湖景區一尊銅雕真武大帝的樣子,重塑了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塑像兩側的佛龕就是由他設計的。

1982年,靈巖寺羅漢堂修復過程中,專家在一尊佛像體內發現了鐵胎,其背部寫有“宋熙寧三年”的字樣,張衛正是見證者之一。

府城人物誌|張衛正:老濟南文化的修復者和傳承者

講好濟南故事

和很多老濟南一樣,張衛正對濟南的熱愛也是始於孩提時期。

那時候,張衛正經常跟著爺爺到老城區轉悠,也聽老人講了很多老濟南的故事。從五龍潭一口吞下一整個饅頭的錦鯉,到大明湖特產的大鯉魚和蓮藕;從江家池(又名天鏡泉)畔以魯菜和鯉魚聞名的匯泉樓,到江家池街路西“醴泉居”醬菜園。“瀟灑似江南”的泉城美景深深印刻在張衛正的心裡。

府城人物誌|張衛正:老濟南文化的修復者和傳承者

2008年,大明湖新區擴建,復原始建於元代的超然樓。張衛正參與樓體及展品的雕刻工作。遊覽宏偉的超然樓,人們都對樓內高達8米的“江北第一木雕”——泉城攬勝以及濟南八景木雕印象深刻。“泉城攬勝”大型楠木木雕高8米、寬5米、厚16釐米,視角是濟南的東南角,抬眼望去,近處的千佛山、趵突泉、黑虎泉、芙蓉街、五龍潭、大明湖,遠處的華山等盡收眼底,40平方米的面積把老城區和所有的名勝匯聚一堂,栩栩如生,層次分明。張衛正參與設計,併到浙江東陽與木雕大師定稿並完成的。

同年,張衛正還開始參與濟南老城——明府城的保護與開發。“明府城是我小時候經常去遊玩的地方,能參與明府城的保護,我很激動。我特別希望能原汁原味地恢復老濟南風情。”張衛正說,在他的心目中,濟南老城是一個風雅的隱逸之城,特別適合文人雅士居住。濟南老城的民居都進身很小,雖不雄偉,但別有一番味道;這些老宅並非全都坐北朝南,南北開門的都有,皆因當年建造時,南北開門所朝向的景緻都美不勝收。他說,對於明府城的修復,他特別希望能找到老工匠來負責土建。木工、瓦工、油漆工、彩繪工,最好能傳承故宮、孔廟的老技藝。老宅修復後,張衛正建議能合理運營或開放參觀,讓老建築煥發生命力。

對於老城的文化傳承,他不主張切入點“高大上”。他說,明府城不大的片區,名泉、名人、典故、傳說多不勝數。區區一個江西會館就可以講出一段很長的故事。“就像當年爺爺講給我聽的那樣,我很願意把濟南老城那些人物、建築的故事講給遊客、講給後輩聽。”張衛正說,修復老城是為子孫留下珍貴的財富,傳承歷史文化是為子孫留下美好的回憶,這是每一個濟南人的責任。

往期回顧

張存珠:老濟南“曲藝山海”的傳承者

王文喜:只要是竹子做的樂器我都能弄響了

房澤秋:好人澤秋

李藝:鋼筆繪泉城

陳榮新:什麼都能修的鋦藝傳承人

董鳳歧:濟南“面神”

胡源:複製慈禧御船的木船製作技藝傳承人

董馥生:一枚草包傳承百年 見證泉城榮辱沉浮

府城人物誌|張衛正:老濟南文化的修復者和傳承者

府城人物誌|張衛正:老濟南文化的修復者和傳承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