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大侃历史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这句话是东晋王导说的,原句出自唐代房玄龄编写的《晋书·卷三十九》。

(稀世珍宝 东晋《步辇图》)

王导是谁呢?王导口中的伯仁又是谁呢?话说西晋末年,北方战乱,江南一带远离战乱,相对安宁一些,朝廷就任命琅琊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坐镇建业(今南京市),都督扬州军事。其中王导就是司马睿的一个谋士,深得司马睿的信任,而且王导一直追随在司马睿的身边。王导出身士族家庭,很有胆识,对当时的形式有很强的判断力,是司马睿的得力帮手,王导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司马睿招募了很多的有才能的人,很快帮助司马睿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健康称帝,建立了东晋。王导也是一个很有韬略的人,东晋的建立在很大的程度上归功于王导和王氏家族,王导也被称为“江左王导”,在东晋的大官贵族中,王氏家族名望最高,权利也很大。

周顗是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人,字伯仁,在西晋动乱时期跟随司马睿一起渡江来到建业的,很得司马睿的信任,东晋建立后,被司马睿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王导和周顗的关系是非常好的,相处非常融洽,《世说新语·排调门》中有一则关于他们两人的故事:

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

王丞相就是指王导,相传周顗体态丰腴,肚皮很大,夏天天气很热,周顗坦胸露腹的躺着乘凉,王导指着周顗的肚皮开玩笑地说:“你的肚皮这么大,里面装的是什么?”周顗也开玩笑地说:“这里面什么也没有,不过能装下两三百个像你这样的人。”王导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起来,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是非比寻常的。

(东晋古刹 永福禅寺)

《世说新语》还有一则叫做“新亭对泣”的故事,也是说王导和周顗的: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候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秋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东晋古刹 永福禅寺)

可是这么好的关系,去因为王导的叔伯弟兄王敦而改变,东晋建立后,王导在朝中执政,王敦驻扎在武昌统领东晋兵马,掌握兵权,随着王氏兄弟的权利越来越大,司马睿渐渐不放心了,就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周顗等人,慢慢的疏远王氏兄弟,王敦就沉不住气了,经常在背后说周顗的坏话,王导也开始记恨起周顗来了。而且王敦是一个非常残忍,脾气很暴躁的人,他担心自己大权旁落,直接在武昌发动兵变造反,这可把王导吓坏了,赶紧领着全家宗族人口到司马睿跟前请罪,周顗上朝时,经过王导一家的面前,王导看见周顗,大声呼喊“伯仁,我家一百多口人,全靠您照顾。”周顗听到王导的喊声,就像没有听到一样,昂着头走过去了。下文中的引言全部出自于《晋书·卷三九》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上海博物馆藏 东晋青釉鸡首壶)

但是周顗见到晋元帝司马睿后,和司马睿谈论起王氏兄弟的事情时,周顗又极力地为王导开脱,说王导是忠诚的,他不光辅助您在江东站稳脚跟,而且是不愿意和王敦一起造反的,周顗还说王导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周顗在司马睿跟前全力地营救王导,总之能说的好话都说了,司马睿觉得周顗说得很有道理,就没有治王导一家的罪。周顗很喜欢喝酒,一直在皇宫里喝了很长时间的酒,喝醉了才出来。

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 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东晋羊首壶)

周顗出来的时候,王导还在宫外等候,王导看见周顗出来,就大声呼叫周顗,王导这个时候心里很急呀,他不知道王导在皇帝的跟前有没有营救自己,就希望周顗能停下来和自己说一下现在的情况,可是周顗根本不理王导,一句话都没有对王导说,还故意对身边的随从人员说道:“今年要杀掉这些造反的乱臣贼子,把金印和兵权要从他们手里夺过来”周顗回到家里之后,又马上给司马睿写了一封奏折,言辞恳切地为王导说情,在周顗的努力之下,司马睿不但没有怪罪王导,反而对王导委以重任,可是这一切王导都不知道。王导认为周顗在皇帝面前没有营救自己,心里一直暗暗痛恨周顗。

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 而甚衔之。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由于王敦在武昌发动兵变,司马睿组织的抵抗兵力不足,很快就被打败了,王敦只是想巩固王氏的地位和利益,并不想取代司马睿,所以他就假惺惺地和司马睿讨价还价起来,说杀掉皇帝身边的几个奸臣就行了,司马睿没办法,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王敦为所欲为了,王敦最痛恨周顗和戴若思了,就把他们抓了起来,并且征询王导的意见,王敦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两个人名望最高,大江南北都很尊崇他们,是不是应该让他们位列三司,任命为朝廷重臣呢?”王导没有回答王敦的询问。王敦又问:“你不发表意见就是不同意他们做朝廷重臣了,既然不做朝廷重臣,那让他们做一个低级的令仆,你看如何?”王导一声不吭。王敦又说:“既然不能用,就一起杀掉算了。”王导还是没有说话,一声不吭,态度不明朗,好像一副既不赞成又不反对的样子。

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 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 导又无言。

(上海博物馆藏 东晋青釉褐彩蛙形罐)

周顗被杀后,王氏兄弟继续大权在握,王导主持朝政,有一次王导清点大臣们给皇帝的奏折,无意中见到了周顗曾经为了营救自己而给司马睿写的奏折,王导反复读着这一封奏折,奏折中周顗的言辞恳切,极力地为自己开脱,在奏折中,周顗没有说一句对自己不利的话,而且王导又知道了周顗曾经和司马睿面谈的时候,也是在不遗余力地营救自己。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周顗,周顗的死完全是自己的态度不明朗而一手造成的。王导感到非常内疚,悔恨周顗的死和自己有直接的关系,回想起曾经两人的关系,心中很悲伤,王敦手里拿着奏折痛哭流涕的说道:“我虽没有亲手杀了伯仁,伯仁实际上是因为我才被杀的,九泉之下,都对不起这样一位好朋友。”

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东晋古刹 永福禅寺)

这就是“伯仁之死”的故事,王导虽然没有直接杀伯仁,但是伯仁的死却和王敦有直接的关系,是由于王敦不明确的态度而造成的,由于明白了事实的真相,王导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悔恨,心中也是很不安的。王导说的这句话便在历史上流传了下来。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被人们提起的一句名言。


一缕英雄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是一个君子之风的故事,同时也体现了魏晋时代的名士风范。

说这句话的人是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元勋,而王导所说的伯仁,是东晋的大名士周顗。

在东晋时代,盛产三种东西,一是大家族,二是大名士,三是名士风度。我们先说大家族。西晋灭亡之后,王导作为最重要的大臣,东晋元帝司马睿最倚重的左膀右臂之一。王氏家族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基本上把持了朝政。王导本人是个大名士,但他有个弟弟叫王敦,却是个野心家,手中掌握了东晋王朝的兵权,于是发动了叛乱。大将军王敦的叛军一路杀来,兵临石头城下。

朝中大臣认为,王敦是王导的弟弟,肯定与叛军有关系,就建议司马睿杀掉王导家族。王导一大家子人跪在朝堂,眼看着就要全家抄斩了。

王导看见了自己的同事,在朝中做大官的周顗,希望他能说几句好话,王导说,我这一家的性命就靠兄弟了。周顗曾经在王敦手下干过,和大将军王敦是从小光屁股长大的朋友,与王导也很友善。所以王导求周顗在皇帝面前求情。但是周顗一句话都没有说,就走了。其实,周顗口才绝对一流,他说服了皇帝,不要杀掉王导一家。

周顗是个大酒鬼,喝多了酒走出朝堂,看见王导一家几百口还在外面跪着谢罪。王导看见周顗出来,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旧不搭理他,只对左右说,如今杀了这帮贼子,便可换个大官作作。差一点把王道给吓死。

王导当时是恨死了周顗。

后来大将军王敦在与皇帝的斗争中获胜,回到朝廷重新把持政权。王敦就开始清洗原来的那帮老臣。在如何处置老朋友周顗的问题上,王敦问大哥怎么处置。

王敦说,周顗、戴若思是人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王导不表态。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不说话。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以沉默作答。

王敦就杀掉了周顗。

后来王导在查阅档案资料的时候,看到了周顗上书皇帝救他们一家的好多奏章,才发现自己冤枉了周顗。他悔恨万分,说我虽然没有杀伯仁,但他确实是因为我而死啊。

我们可能会奇怪,周顗明明在救王导家族上出了很大的力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按理说是王导家族的救命恩人,周顗为什么不说出来呢?难道周顗就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活雷锋?

其实,如果我们考察一下魏晋时代名士风度的话,周顗的作为一点都不奇怪。魏晋风度是在道家、佛家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反对儒家的仁义礼智等名教价值理念为核心,他们追求顺意,追求诗意,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他们的好多行为在我们常人看来,就是不可理喻,而在当时的名士看来,这就是风度。比如周顗本人,喜欢喝酒,他号称是三日仆射,《世说新语·任诞》记载,过江积年,恒大饮酒,尝经三日不醒。时人谓之三日仆射。据说,这个家伙在朋友家喝醉了酒,当场脱裤子要和主人家的歌女做不可描述的事情。

按照周顗的行事方式,他做了好事不说,这或许就是一种风度。而在面临死亡的时候,依然不低头,不说出事情的真相以换来活命的机会,这是一种君子风度,就像是大名士嵇康在屠刀即将砍向自己的时候,还能风神潇洒地弹奏一曲广陵散,这就是魏晋时代的精神和风度。


好玩的国学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谚语,它常常被拿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和汉语中的许多其它成语、俗谚一样,这一谚语也有着它背后的故事。那么,“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该怎么看这个典故呢?

首先,我们从最令人好奇的一点切入,看看“我”是谁,“伯仁”又是谁。其实,这一故事发生在晋朝,而间接导致伯仁被杀的“我”则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王导。王导出身于大名鼎鼎的“琅琊王氏”,从小便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也凭借家族的势力结交了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并辅佐他当了东晋的开国之君。

而被王导间接害死的,则是当时的一位名士,名叫周顗。虽然比不上王导,但周顗也出身名门,其父是安东将军周浚,他本人则“少有重名,神采秀彻”。周顗性格清高,不慕名利,很有晋朝流行的道家风骨,也曾经拒绝过朝廷的征召,不过最终,他还是被司马睿征辟,并从祭酒做到了尚书左仆射。

介绍完这二位主人公,我们再看看他们到底是创造了什么样的故事。东晋建立之初,大将军王敦掌握兵权,并且驻扎在外,对皇权造成了很大威胁。在司马睿对其防备后,他更是因此被惹怒,宣布起兵。听说自己的哥哥做出忤逆之事,王导十分惊慌,连忙前往司马睿处谢罪。

王导带领着王家有权势的人在皇宫殿外跪地请罪,正赶上周顗进殿面圣,于是,王导连忙对其恳求道:“伯仁,以百口累卿!”意即是说,我们全家上下一百余人的性命就靠你了,希望你去向陛下求情。不过,周顗没有任何回应,只是径直入了大殿,等到他出来时,已是满身酒气,王导急忙上前询问,周顗却并不理睬,而是醉如烂泥、满嘴胡言。

王导认为周顗对自己的恳求不管不顾,于是怀恨在心。后来,王敦率领大军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掌握了朝政大权,他询问王导:“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就是说,像周顗这样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应该毫无疑问封为三司这样的大官吧。而王导想起之前周顗的不管不顾,便一言不发。

王敦以为弟弟是在表示他们才能不足,于是便问道:“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结果,王导还是一言不发,王敦以为弟弟是在表示,这二人不能为其所用,便留下一句“若不尔,正当诛尔”,便将周顗逮捕杀害。后来,王导在浏览以往奏折时,发现了周顗为其求情的奏章。原来,虽然周顗对其不理不睬,但在皇帝面前却极力为其辩护。

据《晋书》记载:“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别人为你做事是默默付出的,有时对你表面冷漠的人,可能在努力帮你,而对你笑容满面者,心中或许有着无数歹毒的想法,所以,切莫全凭自己的想法做事,也不要因表象而轻易做出判断。


邓海春


东晋建立之初,晋元帝司马睿感激王氏家族的拥戴,对王导、王敦兄弟倍加信任。他们一个执政主内、一个领兵主外,当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然而,等到司马睿坐稳了江山,便开始削夺王家的权力。他一方面重用南方世族,以抵消北方世族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逐渐提拔刘隗、刁协等出身于庶族的寒门学士,执行“以法御下”的政策,强调“法”和“制度”,而非“门户”高低。

面对此种情况,宰相王导只能在建康城内忍辱负重。可他的兄弟、大将军王敦受不了了,决定愤而从武昌起兵“清君侧”。

要知道,王敦起兵之时,王导等王氏宗族还全部都在建康城中呢。于是乎,被提拔的刘隗趁机劝说晋元帝“尽诛王氏”。

得知此消息后,王导非常害怕。他立马脱下官服、摘掉官帽,一连数日率领宗族老小,跪在宫门前“待罪”,表示与王敦划清界限。他也希望,此举能博得有人伸出援救之手。

但是,彼时彼刻,王敦叛乱于外,刘隗、刁协弄权于内,谁也不敢出手相救,王氏一门危在旦夕。

恰逢此时,晋元帝召见周伯仁进宫议事。周伯仁走到宫门之前,大摇大摆地从王导面前走过。王导知道周伯仁属于同僚旧臣,在皇帝面前求情一定管用。因此,他急得大叫:“伯仁兄救我,王氏宗族上百口人的性命,就靠你了!”(伯仁,以百口累卿!)

但是,周伯仁仿佛没听见一样,一眼都没看跪倒一片的王氏族人,径直进宫而去。

可进宫之后,周伯仁不再冷酷。从一见到晋元帝,他便开始力陈王氏宗族的功绩,强调王导的忠诚。晋元帝听闻,“纳其言”“意乃解”。

(晋元帝司马睿)

也可能周伯仁跟晋元帝聊得开心,君臣二人又把酒言欢一直喝到深夜,当周伯仁被人扶着醉醺醺地走出宫门时,王导一家人仍旧在宫外跪着。

此时,王导再次低声下气地对周伯仁说:伯仁兄,一定要救我们啊!结果周伯仁又是毫不理睬,还因酒醉自言自语:

“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他扬言,今年一定杀尽叛军贼子,换个大点的金印佩戴在身上。语毕,没多驻足一下便直接回家了。

只是,到家之后,周伯仁的冷酷又不见了。他担心晋元帝再次听信刘隗、刁协等人的谗言,为难王导一家,便立即又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奏疏,连夜上书替王导申辩。

可周伯仁所做的这一切,王导并不知道,他反而因连续两次“碰壁”,心中对自己的这位好友充满怨恨。原本亲密无间的两人,因莫须有的误会,就此友谊破裂。

几个月后,王敦率领的军队击败朝廷的人马,占领了建康。王敦自封为大丞相,掌控朝政,久而久之就有了不臣之心。

(王敦之乱)

一日,王敦、王导等王氏宗族一起议论朝政,王敦想试探王导对朝中大臣中忠于旧势司马氏者的态度。因此,在论及如何对待像周伯仁这样的重臣时,王敦说:“周伯仁、戴若思这样的南北世族大家,久有声望,按惯例应位列三公。这应该不会有人提出疑义吧?”(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

结果,王导没出声。

王敦又说:“不做三公,让他们当尚书令或是尚书仆射为宰执可以吗?”(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

王导依旧一言不发。

于是,王敦恶狠狠地说:“如果不能为我所用,那就杀了他们吧。”(“若不尔,正当诛尔。”)

此时,倒是王敦的堂弟王彬开始痛哭流涕,劝说王敦不要杀周伯仁,但王敦扭头看了王导一眼,王导依旧一声不吭。

由于王导久在内廷,他熟知朝臣性格与政治倾向。虽始终一言不发,但其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了。于是王敦大手一挥,杀。

于是乎,周伯仁被押赴刑场处决。一代忠臣,至死也没有为自己开脱请罪。

档案重现

真相大白

直到有一天,王氏一族执掌大权后,王导在整理宫廷档案时,先是发现了那日周伯仁进宫面见晋元帝时为王氏家族说情的谈话记录,后来又看到周伯仁连夜赶写的奏章,字字恳切、句句求情。周伯仁甚至还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求得晋元帝放过王导一家。

此时此刻,王导才意识到自己误会了好朋友——周伯仁看似外表冷漠,内心对朋友却能以死担保。

于是乎,王导哭嚎着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也许有人会说,周伯仁进宫时或者出宫后,就不能冲王导使个眼色暗示一下吗?或者伪君子似地假装安慰王导几句?再不济,王敦破城之日,周伯仁到王导家主动说明情况,也不至于惹来杀身之祸。

究其原因,周伯仁的做派乃是典型的魏晋风骨。知我者,不因我言,而由我心。

周伯仁是用心去交王导这个朋友的,他以为王导知道他的心;而王导,名为世族豪门之首,却在交朋友的时候,不能交心,只通过外在言行判断敌我。

可怜一代名臣就此妄冤。魏晋风骨不仅仅是清谈与玄学,更重要的是那份浓浓的人文情怀。王导亏欠周伯仁,甚为多矣!


小一大书悦读会


引语

估计我们都曾听过标题上的那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听起来是不是挺复杂的呢?可能我们都会产生好奇心,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呀?今天小尘就来给大家讲讲这一句话背后的典故(顺便胡诌几句,不要见怪😄)。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历史故事

这个典故发生在我国的古代著名的三国时期之后,也就在晋朝。当时有一个有权有势的大臣,姓王名敦,他活得不耐烦了,竟然决定要带兵反叛,要知道,在古代做出来这种事情,那是绝对不能被皇上容忍的。如果不成功,那不仅自己会死得很惨,就连家里人和所有亲族都要跟着他一起倒霉。

于是他的兄弟,姓王名导,就想保住家里人的性命,于是他想了一个法子。就是诚心诚意地去向皇上认罪,想以此来感动皇上,让他知道自己绝对没有那个谋逆的心思。所以天天都还没亮呢,他就率领宗族子弟二十多人在官府等着治罪。但是皇上还是没什么表示,王导这下确实慌的一批了。

有一天王导看到他儿时玩的很好的朋友周伯仁将要进宫的时候,王导叫住他说:“伯仁!我一百口的族人都要依赖你护全了!”伯仁头也不回的一直走进去。见了皇帝以后,就说明王导的忠心赤诚,非常尽力的救助他,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伯仁喜欢喝酒,一直到喝醉了才出去。王导还在门口,又叫喊他。周伯仁还是不和他说话,回头看着跟随的人说:“今年杀了那些贼子,得到象斗一样的金印,系在手肘的后面。”(敢情这大兄弟是喝酒喝上头了😂)回去以后,周伯仁又上表说明王导没有罪过,言辞非常恳切。但是王导不知道这件事情呀,于是仇恨的种子就种在了他的心里。

后来王敦造反还真的成功,攻入都城,有人建议杀掉伯仁等人。王敦就问王导说:“伯仁等人的名望为南北所仰望,应当登上太尉、司徒或司空的高位毫无疑问吧?”王导不回答。王敦又说:“最少也应当做到尚书令或左右仆射吧?”王导又不回答。王敦就说:“假如不如此,应当杀掉他们。”王导还是不回答。于是,伯仁等人被杀死在石头城的南门外。

后来,王导整理验察中书省的文书档案时,竟看到了伯仁拯救自己的奏表。就手执着表流着眼泪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在昏昧之中,我辜负了这个好朋友。”

个人感悟

其实周伯仁的做法属于“知我者,不因我言,而由我心”典型的“魏晋之风”,周伯仁和王导倾心交往,他认为王导了解他的心但是确没有顾及当时的形势。设想下当时王导的状态:全家100多口人战战兢兢地跪在皇宫门口等候发落,生死全在皇帝一念之间,这时候好友周伯仁去面见皇帝,此时王导的内心等待的只有周伯仁那句:“我帮你向皇帝求情”,而不是周伯仁面无表情地经过。就算王导也是用心去交周伯仁,也会被周伯仁冷漠的举动而心寒。而王导却没有用心去和周伯仁交往,只是通过外在言行来做出对好友的判断。从而导致心生怨恨,周伯仁也因为此被杀害。

从整件事看,两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过失才会导致最终的结局。所以我们是不是也要思考下我们现代人的一些人际交往,朋友之间交往在用心的同时,也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内心,行动和想法要统一,帮人不能太过“伯仁”,看人不能太过“王导”。这样才能减少误会,避免发生“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悔恨之事。


郸揽风尘


问题:“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说的是谁?有怎样忧伤的故事?

前言

说这句话的人叫做王导,这句话中的”伯仁“叫做周顗。

老街每次读到这句话时都会有些感慨,我们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都会遇到坎坷和问题,这时候有贵人相助就会度过难关,如果遇到落井下石的人可能就万劫不复。当我们有机会帮助别人的时候,您会不会去做呢?

周顗做到了,做了好事没有留名。王导却没有做到,因此而后悔终生。

一、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周顗

晋室渡江之初,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支持。王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辅佐司马睿,权倾内外。

王敦起兵造反以后,有人建议皇帝马上杀掉还留在健康的王导家族,王导领着一大家子人在宫殿门前等候发落。这时周顗进宫,王导对他说:"伯仁(周顗的字),我们全家100多口人的性命,就靠你了。"

结果周顗没有搭理他就昂首走进宫去。周顗见到皇帝说尽好话,劝皇帝留下了王导一家的性命。

周顗喜欢喝酒,喝醉了才出来。王导在宫门口叫他,周顗不但没搭理他,还一边走还一边说:"今年杀叛贼 ,换个金印带在身上 "

王导却不知道周顗救了自己,反而对其恨之入骨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

王敦攻占建康后,问王导如何安置周顗,王导三缄其口,于是王敦处死了周顗。

二、王导的悔恨

没想到,王导后来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发现周顗当时极力为自己辩白的奏章。 王导想到彼此之间的所作所为,痛苦万分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话: "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而死。 "

《晋书·列传三十九》: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周顗死后,王敦派人抄没周顗家,只收得空篓子几只,里面装着旧棉絮,酒五瓮,米数石 。王敦死后,朝廷追赠周顗为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以少牢之礼致祭。

结束语

在王导与周顗的故事中,周顗为他人做好事不留名,即使在生死关头也没有找王导求情。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风。

在唐朝也有类似的故事,唐朝宰相娄师德曾推荐狄仁杰担任宰相,同样也不被狄仁杰所知。狄仁杰拜相以后,多次排挤他并将他放了外任。武则天后来告诉狄仁杰是娄师德举荐他才当了宰相,狄仁杰自愧不如。

如果有帮助他人的机会,您能帮助一个关系一般的人吗?甚至在受到对方的迫害时,也象娄师德和周顗那样不会讲出来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吾而死。”是出自东晋王导之口。据《晋书.列传三十九》(晋书,中国“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21人合著,共有132卷,现存130卷;原有的叙例与目录各1卷已失传。)记载:东晋元帝时,时任江州牧、荆州刺史的王敦,因自己不被重用而对朝廷不满,从武汉起兵二万,直扑东晋首都南京。此时,被晋元帝宠信的御史中丞刘隗向晋元帝建议杀光在南京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在当时,可是个相当有名望的豪门大族。刘隗的建议被王敦的亲兄弟王导(时任司空)得知,王导立即率领家族中有头有脸的20多人一起跪在皇宫门前。早朝时分,时任尚书的周顗(字伯仁)从旁边经过时被王导喊住,王导悄声地对周顗说:“望兄能在皇上面前说说好话,保我全家一百多条人命。”可是,周顗却没理睬他,转身大摇大摆地进了宫。早朝后,周顗即向晋元帝阐述王导是如何如何地忠于皇上,他跟王敦是两回事……等等,说的晋元帝连连点头默认。周顗这个人平常好一口酒,中午时分,就在皇宫里喝高了。待他被人扶出皇宫时,王导等人仍跪着,王导叫他,他不理,还自言自语地说:“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斗大金印带在身。” 由此,王导怀恨在心。

周顗回到家后,仍不放心,又赶紧写了一道奏折替王导求情。

后来,王敦一路杀到南京城外,晋元帝一看大势不妙,连忙向王敦封官许愿,乞求和平。这样,王敦如愿以偿,独揽了朝政。独掌军政大权的王敦开始报复,凡过去的大臣几乎全被他杀掉。周顗,当时是誉满天下的名士,王敦念他德高望重,不想杀。于是就问王导:“伯仁可以做三司?”(三司~司空、司马、司寇) 王导不语;王敦又问:“不行的话,就让他做个尚书令或尚书仆射吧?” 王导仍不语;于是王敦咬咬牙说:“如果都不行,那么就杀掉他。” 王导还是不语。至此,周顗被杀。

周顗被杀后,有一天,王导在翻阅宫中文件时,发现周顗为他极力辩白的奏章,王导拿着奏章,痛哭流涕地说道:“我虽没杀伯仁,但伯仁是由我而杀呀,我负伯仁啊!”





麟角1


这句话原为“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出自东晋王导之口。

东晋之时,“王与谢共天下”。

王家当世大族,王导时任司空,王敦为王导的亲兄弟,时任江州牧、荆州刺史。

祖逖死后,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不服朝廷管束,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甚至抵触。晋元帝很是恼火。

此时晋元帝宠信刘隗刁协二人,对此二人言听计从。王敦看不起刘隗刁协,却又不为元帝重用,大为光火,于是起两万精兵,自武汉直扑南京,晋朝中央大惊。

此时刘隗向晋元帝建议,杀光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员,晋元帝未答应。如此,王导听闻后仍大为惊恐。

于是王导带领有官职的宗族子弟二十几人,亲自到晋元帝前哭诉,说家门不幸,出了王敦这个叛臣逆子,但我们一心为公,绝对忠于陛下。不仅如此,此后每天,王导都带着这二十几人,到殿外门口站着,以示清白,没有通敌。

某天清晨,尚书周顗( 字伯仁)觐见皇帝,王导像见了救命稻草,悄声急唤“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

周顗视若不见,径直去见皇帝,极言王导忠诚,元帝听进去了。君臣欢饮,大醉方散。

周出得宫来,王导仍然在宫门口等着,又叫周,周没搭理他。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叛军贼子,换个个斗大金印带在身上(系肘,应该是说放到衣袖里,古人的长袖里一般有个兜,用来装东西)。”

周顗到家后,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王导对这一切不知情,以为周顗见死不救,心衔之。

却说王敦确实有两下子,二万精兵打得刘隗几万大军溃不成军。一路直逼,很快攻占了南京外城。晋元帝一看不好,连忙打发刘隗刁协逃跑,一边又忙着对王敦封官许愿。王敦做了大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王敦总揽朝政,询问王导:“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两大才子,应该做三司(司空、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王导不回答。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还不说话。王敦便说:“如果不配为官,那就杀了他。”王导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劝说王敦勿杀正人君子。王敦看向王导,王导沉默。周顗卒被杀。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才明白周顗外示无情,内实有心。于是痛哭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杀,幽冥中负此良友了。”

这个典故虽令人扼腕,却充分体现出王导待人的功利性——当初他能向周伯仁求救,说明伯仁定有名望,不说他说了情,就是不说情,也是本分,安能就此袖手他的生死?

周伯仁也是个狠人,刀都架脖子上了,难道竟不能苟且求生,道出昔日援手之处?也许,他的节操受不了“留得青山在”的安慰吧。

参考资料:“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出自东晋王导之口.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8-01-15]


钱多多读文史


这个典故出自王导与周顗的故事,我把其事的背景及经过简单说一下。

公元322年,东晋大将军王敦叛乱,以清君侧为名,上书弹劾晋元帝的心腹重臣刘隗与刁博,罗列的罪状,在武昌起兵东下,向首都建康挺进。晋元帝司马睿不由得大怒,下诏亲率六军,讨伐叛军。

刘隗与刁协晋见皇帝司马睿,要求把京城内王氏家族之人员全部诛杀。这场战争,关系到东晋朝廷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王氏家族的命运。此时王敦的哥哥、时任光禄勋的王含,已经从京城逃出,搭上小船投奔弟弟去了。其他王氏家族在朝为官者,还有司空王导、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廙(yì)、侍中王侃、王彬等。王敦的叛变,令他们命悬一线,离鬼门关只有一步之遥。

刘隗、刁协的看法很简单,这些王氏家族的人有权有势,若与王敦里应外合,那对朝廷是灭顶之灾,杀光他们才是最稳妥的办法。不过,王导追随司马睿这么久,是他的心腹与智囊,没有王导的奇谋与决策,哪有司马睿的皇位呢?杀光京城王氏,司马睿毕竟于心不忍。在这关键时刻,仆射周顗的态度对拯救王氏家族命运起来重要作用,他竭力向皇帝保证王导的忠诚可靠,说到恳切处,声泪俱下。

司马睿终于否决刘隗、刁协的建议,宣王导进殿。王导进宫见到皇帝后,叩头便说:“叛臣贼子,哪一个朝代没有,不想竟出自我宗族。”皇帝见王导叩头,便赤着脚上前拉起他的手说:“我正要把朝中政务交给您,您这是说什么话!”皇帝为什么赤着脚呢?那时还是跪着坐,坐时脱鞋的,司马睿为了表示诚心,不等穿上鞋子,就一个箭步上前,所以就光着脚。

叛军兵锋已经进逼至首都建康外围的石头城,守将周札开城投降。皇帝司马睿大惊失色,诏令刁协、戴渊、刘隗等人率军反扑石头城,同时王导、周顗等人兵分三路进击王敦,然而全部被叛军击败。

在这场君臣大战中,皇帝成了失败者。王敦把朝廷控制在自己的掌心,开始清算政敌。刁协被杀、刘隗出逃,朝中名望最高且效忠皇帝者,当属周顗与戴渊,王敦颇忌两人之名,遂起杀心。在杀两人之前,王敦曾向王导询问意见,王导虽然站在皇帝一边,但与王敦是亲戚,还是说得上话的。当时王导为明哲保身,一言不发,没有替周顗等人求情。

周顗被杀后,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档案时,发现周顗所上的奏书,才知道京城王氏家族能得以保全,周顗是出了很大气力。睹物思情,王导手里捧着这些奏章,眼泪哗的落下,说道:“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后来经常被引用,其中的“伯仁”就是周顗的字。若是王导早知道周顗曾经全力营救王氏家族,凭此一点就可以救周顗一命,因此他后悔了,虽然不是他杀了周顗,但沉默使他成为杀人者的帮凶。


君山话史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这事发生在晋朝。晋朝有一位大臣叫王导,在当时是一个名门望族,很有地位,尤其他还有一个堂兄叫王敦,是常年在外领兵打仗的大将军,他们两兄弟联合起来,可谓大权在握。但此时并没有谋反之心。

直到晋元帝司马睿坐稳江山后,总感觉他们兄弟俩权利太大,威胁到自己,所以就开始筹划削弱他们的势力。


此时,我们的主人公出现了,那就是周顗,字伯仁,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爷爷和老爸都是晋朝的高官。周伯仁是晋元帝身边的红人,官居高位,为人也是刚正不阿。幸运的是,周伯仁是王导的好朋友。

这天周伯仁被晋元帝宣到宫中议事,周伯仁经过宫门时,就当没看见王导一样,也没搭理他,只顾自己进宫去了。而王导呢,以为找到救星了,一个劲的说“伯仁,救救我“。当看到伯仁这般神情时,一下失望透顶。


其实这伯仁表面看似不理王导,但是到了晋元帝面前,却不断为王导求情,凭借自己的才能和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让晋元帝同意不追究王导的责任。没过多久,这王敦率领军队打入城中,夺取了胜利,而且自封丞相,权势更大了。

有一次在朝中议政的时候,对于周伯仁这位重臣,王敦打算重用,在征求他弟弟王导的意见时,王导至始至终一言不发,王敦就觉得既然周伯仁不能为他所用,所以直接下令将周伯仁处死。可惜了一代忠臣,就这样死了太不值了。


后来,王导在整理宫廷档案的时候,发现一些周伯仁为自己求情的奏章资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伯仁,说出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不过很多人也不明白,这伯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当时直接说明就行了,也不至于搭上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