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瘋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誤”的雕塑家們

以前總覺得,只要有一部手機和網絡,在家宅幾個月不出門都不是問題,但現事實狠狠地給了人一巴掌,隔離在家的日子,很好的詮釋了什麼叫做“不瘋魔不成活”,特別是對於那些渾身都充滿了創造力的藝術家們來說,而這其中,最為艱難的要數雕塑家和從事公共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們,他們的創作對材料、工作室、工廠加工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而疫情中,受影響最大的也可能是他們,那麼在不能出門的日子裡,他們又是如何從事創作的?不能創作的情況下,他們又是如何用藝術的方式記錄生活反思時代呢?

變身行為藝術家:陳文令“每日一頂” 記錄精神狀態

在鄉下避疫情一個多月了,確實沒什麼藝術大動作可玩,陳文令只好把自己“光溜溜的禿蛋”當展場,隨手拿一些零成本的農家現成品當展品。“這次英雄大武漢都‘武’不起來又那麼久也沒‘悍’住疫情,傷亡慘重”,這令陳文令陪感靜好日子來之不易,一定要珍惜生命,快樂過好每一天。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陳文令 每日一頂

於是從2020年2月20日開始,陳文令用每天一頂這樣類似行為藝術的方式來記錄自己隔離期間的心路歷程,同時也釋放了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在鄉村陪母親的日子裡,陳文令幾乎把所有身邊能夠拿來頂上頭的物什都派上用場了。

雞、鴨、椅子、凳子、掃把、盤子、雜糧、瓜果蔬菜、磚頭、不幸去世的李文亮醫生的照片,送給為22位抗擊疫情犧牲的醫務人員的鮮花等等,陳文令成功的將自己由著名的雕塑家變成了行為藝術家。

“最近每天一頂,萬物皆美,萬物皆牛,萬物皆有靈。隨時信手拿一樣東西,那怕是一塊垃圾放在禿頂上都可能有意思的。其實,人間本沒有垃圾,放錯地方才是垃圾,放對地方都是有用之物,或是藝術品。”

陳文令講到,自己與家鄉的小雞、小鴨、小狗、小兔了都混得很熟了,比如他發現村裡有一金雞在雜枝方面的天賦太高了,逗得他前仰後合的笑。所以他就將金雞頂在頭頂,雖然頂的一地雞毛滿頭大汗,但快樂是難以體驗的。

“看來在村裡最後不是憋瘋而是玩瘋了”。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陳文令 每日一頂

比如去溪邊玩,順便撿了幾塊廢木板抄寫“心經”和“插秧詩”,然後頂在頭頂;去農田看到鄰居在勞作,就把他們勞作的工具頂在頭頂;當然還有在村口拍下的石柱,在陳文令看來,這石柱平凡而又偉大,挺適合做一座“吹哨人紀念碑”或者“哭柱”。以此緬懷英雄和警示後人,所以他同樣將其頂在了頭頂。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陳文令 每日一頂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陳文令 每日一頂

每日一頂,有歡樂,有魔幻、有反思、有情感……但對於陳文令來說,更多的是“在鄉下用圖像日記表達一下對當下種種的精神狀態。”

3月16日,陳文令在朋友圈寫道:“但願北京早日解除隔離,想回北京了。”

圖像藝術家傅中望:“隔離-2020”承載的情感與反思

身處武漢的雕塑家傅中望,由於疫情的原因做不了大型雕塑,他就用各種圖像材料進行創作,同時,並不怎麼練習書法的他,也開始用毛筆創作,他寫了很多的“封”,在傅中望看來,用毛筆寫字很有意思:“有自己的痕跡,想寫一些有意思的字,最近我老是寫一些關於疫情當中的一些關鍵詞語,封城、封、隔離……這些字天天會在你的信息裡邊出現,反覆地出現……我也會用手機做一些圖片,算是個人困在家裡的一個視覺表達記錄。”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傅中望作品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傅中望作品

合美術館館長魯虹在武漢 “隔離”藝術計劃之十“傅中望:隔離-2020”的前言中也寫道:“今年的情況太特殊了,加上他也失去了做雕塑的基本條件,所以他在家裡近來更多是以手機做些圖片,或以毛筆、宣紙、墨汁做些作品,此外也做了幾件小型裝置,他自己將這些作品命名為《隔離-2020》,表現的都是他本人在近一階段裡的所思所想,而且滿懷著真情實感,令人看後特別感動。”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傅中望作品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傅中望作品

吃飯、睡覺、寫東西、畫東西、看手機成了傅中望這段時間的日常。“呆久了以後就沒有白天黑夜了,有的時候白天睡覺,有的時候晚上睡覺,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的狀態。我相信很多人處在這麼一個狀態,所有人都在一種惶恐、焦躁和不安中渡過每一天,藝術家真是無能為力,沒有辦法,也做不了什麼東西。有時候可能只能是發發感慨。”

數字雕塑、3D打印會更受青睞嗎?

疫情期間隔離在家的青年雕塑家田曉磊過著天天熬夜晚起的規律生活,每天的生活狀態基本上是吃、睡、玩遊戲、擼娃,當然還有創作,但由於工廠停工,不能出門,他更多的還是以電腦創作為主,隔離也使得他有更多的時間靜下心來研究之前不會的技術,田曉磊之前的創作也是一直採用數字的方式,此次疫情很多雕塑家都在用數字或者3D打印的方式來進行創作,在田曉磊看來,運用數字進行雕塑創作是一件和平常的事情,這也是數字工具的優勢。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田曉磊作品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田曉磊作品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田曉磊作品

至於未來,雕塑創作是否會變得越來越數字化,田曉磊表示,數字化是趨勢,但數字化也是工具,最後還是要變成實體進行工廠製造,此次疫情影響最大的是實體制造,但這是短期的,疫情過後還會蓬勃發展的。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田曉磊作品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田曉磊作品

同樣隔離在家不能出門的青年雕塑家褚秉超,因為不能外出,所有的事情都限制在了想象裡,還有一些本來要在春季做的事情,只能等到明年在做了。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褚秉超 海岸線,2013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褚秉超 石環山,行為攝影,全貌,360x103cm,2019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褚秉超 石環山,行為攝影,全貌,360x103cm,2019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褚秉超 我佛-50尊佛像修繕前後,2014

在家的這段時間,褚秉超做的最多的是做飯和自我批評以及模擬和計劃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他希望疫情早日散去,延時了兩個多月的工作計劃能夠順利實施。而關於數字雕塑,褚秉超講到很羨慕他們可以用這種方式工作,或許未來會是一種趨勢,但這不是自己的選擇。

停課不停藝:任何材料都可以是創作的素材

在疫情期間,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同學們也沒有閒著,雖然開學的時間遲遲不能確定,但網課更拉近了同學們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同時,在家上課的同學們是如何完成作業的呢?他們的創意也是讓人們深深的折服,真的是物盡其用。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牛博賽《人群》 雞蛋、馬克筆、網兜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王怡然《中介》 布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陳剛 《過家家》 報紙、調味料、餐具、酒

比如張德峰的作品《人群》, 用馬克筆在雞蛋上,描繪疫情期間人群中各色各樣得人物,用玻璃罐,絲網兜,雞蛋盒等裝雞蛋的容器盛放。陳剛的《過家家》採用的創作材料是報紙、調味料、餐具、酒,在高度網絡化和自媒體發達的現在報紙是勢微的。作機關報仍然大量的存在,《過家家》以一種孩童遊戲的方式,消解主流媒體這樣一種刻板和高高在上。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郭興悅《橘皮構成的空間形態及變化》 橘皮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郭慶利《水之態》 不鏽鋼、水、亞克力板 、照明燈

不疯魔不成活!那些被疫情“耽误”的雕塑家们

金非凡 《火生火》火、pvc透明膜

王怡然的《中介》運用的材料是布,在講到創作理念時,她表示,人類捕食行為是自然病毒發展成人類傳染病的中介行為,最終影響了人類對自然動物的價值評價,形成了一個“自然——人類——自然”的過程。郭興悅《橘皮構成的空間形態及變化》,嘗試用剛剝下的橘皮構建空間形態,因重力、水分流失等它一度變得癱軟,卻在更乾枯後變得堅固,上圖為其中一種空間形態的變化。郭慶利的《水之態》利用光把水的流動的狀態的美感及不尋常狀態表現出來,讓水展現出平常我們很少留意到的美感,同時通過人體感應裝置讓觀眾與水的流動進行互動讓人感覺到水的靈性。

一場疫情,雖然將人們都隔離在了家裡,但我們從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時也會感慨,其實美一直就在身邊,這也告訴我們,即使是在艱難,也要心懷希望,樂觀的面對生活和人生,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感受生活的心,這樣的人生或許才會是快樂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