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权到底靠什么维持,手底下那么多人都会服他吗,尤其是手握军权的大臣?

A-123849099


简单来说,拳头,只要拳头大,什么思想、法理都能找(编造)出来。

所谓君权神授、世袭罔替等等,都是人为制造出的理论,为什么会有人制造这样的理论,因为制造者知道自己这么说了,就能获得更大利益,也即来源于理论最大获益者——君主的奖赏。

早在部落时期,就出现了等级制度,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什么样的人能够当首领?在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一切都显得很现实,只要能够带领部落存活下来、繁衍壮大的人,就能担当首领,往往就是部落中武力值最高或者生存经验最丰富的的几位。

鉴于当时的情况,这类首领的交替是很频繁的,指不定哪天首领就挂了,新的能者上位,继续带领部落。等部落发展扩张到一定程度,农业勉强可以自给,武力强大到只有我揍人、没有人揍我的程度,首领的更迭速度就下降了。

安稳下来的首领,开始有精力琢磨以后的事,当他挂掉后,首领之位传给谁呢?左看右看,自己儿子好像不错啊。

这时候,各种宣传包装就出来,务必将首领及其儿子打造成伟大的、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也就是贤人。既是贤人,部落的军事力量等等,也可以接手一下吧,首领儿子的拳头就越来越大。

等到首领去世,有人跳出来说首领儿子就是最贤良的人,他不继任谁继任?别管首领也没有指定继承人,我们就认定他了!如果有人表示反对,简单,揍他!对于任何敢否定贤人的人,都可以安上十恶不赦的大罪修理他。

一番较量,拳头大的首领儿子上位了,家天下开始,再按照这种循环来几次,家天下的法理自然就会占据时代的统治地位。

这种法理完全是建立在拳头基础上,如果你拳头不大就敢这么搞,那就是找死。比如你说天下是你家的,凭什么?君主凭他手里的军队,谁敢说个不字,咔嚓掉,你一介平民,凭什么?

还是凭拳头,比如成汤的拳头比夏大,那就是革命,而不是篡位;周的拳头比商大,那就是伐,而不是叛。

皇权社会也一样,始皇帝说他们家要统治万世,陈胜起来说不行,于是开打,打着打着秦朝废了,暂时的大拳头项羽实行了分封。又有人不服项羽,又打,打着打着项羽自刎了,刘邦成了大拳头,建立了汉朝。

这个拳头并不只是皇帝个人的实力,而是与皇帝利益关系密切群体的实力,最为明显的就是幼主在位时,比如西汉前少帝在位,为什么没人敢篡位?因为皇帝的祖母是吕后,吕后可以临朝称制,如果这个皇帝换成了陈平,那跟吕后就半毛钱关系没有了,吕后的利益往哪放?她必然会坚定打击这些敢于篡位的。

这就是权臣篡位的第一个难点:难以积攒挑战皇帝群体的实力,因为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独大,会把权力机构不断分割、细化,让他们相互平衡牵制。任何一个权臣,想把这些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都是很难的事。

至于第二个难点,则是皇帝的唯一性。

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有皇帝托孤,并没有给予宗室、外戚多少权力,也就是皇帝群体的实力很弱,按说这是篡位的最佳时机,可皇帝没这么傻,他们会托孤给一帮大臣,而不是一个。

这些辅政大臣,都是手握重权,于他们而言,幼主虽然高高在上,王朝实际的最高权力,却是由他们分掌,等于小范围的元老院。

辅政大臣地位再高,与其它辅政大臣之间,也只是同事关系,而非臣属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权臣想取代皇帝,其实就是威胁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因为这意味着他想彻底凌驾于其它同事之上了。

这样一来,权臣篡位的真正阻力,并不是皇帝群体,而是他的同事,只要他无法迫使这些同事,都愿意对他磕头下跪,变成他的臣属,他再位高权重,也是很难取代皇帝的。

总而言之,权力永远站在力量一边,没有力量,讲什么法理都是扯淡。比如皇帝都说君权神授,宗教跑出来说他们就是神权代表,在中国这是找死,因为宗教没有跟皇帝抗衡的力量,如果有,那就是西方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那种情况了。


平沙趣说历史


服不服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得不服。

皇帝靠的利益分配制度、制约机制和平衡制度,还有手里的军队。

首先是军队问题,这个先看军队是谁的,

如果军队本身是朝廷的,那就是皇帝的军队,比如明朝,军队给了大臣,谁告诉这只军队就是大臣本人的?权力很多种,只是给你带兵权而已,你就以为军队是你的,那你会死的很难看的。

宋明清这种把权力分割得很细的朝代,给你军队你也没用,要收拾你很容易,因为你只有某一项权力而已。

而在宋朝以前,军队很多都是军阀化或者直接就是军阀的,皇帝控制你办法也很多,比如你周围跟你一样的军阀化军队很多,你怎么造反?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皇帝是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利益分配制度,只要他是皇帝,天下太平,各士族、官僚、地主、亲王、贵族、外戚都有固定的利益分配制度,如果他不是皇帝了,权臣上位,自然权利分配制度改变了。

最简单的说,如果曹操的子孙是皇帝,曹魏的利益分配制度肯定是以曹魏为中心的,那些外戚、贵族、士族、武将都是组成部分,如果司马懿篡位了,就是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分配制度,重新分配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三代人才篡位成功了。

这是一点。

其次,制约机制,最简单的就是你说的武将。

皇帝不可能信任一个武将的,让武将忠于皇帝,光靠他的人品道德是不可能的,必须让他不得不忠于你,那就是制约机制。

皇帝靠两点控制武将,后勤补给和手下将领人事权,

手下将领不能是武将提拔的,这样容易行成派系,必须朝廷兵部提拔,皇帝提拔,这样跟武将就不是一个派系,难以形成利益共同体,

然后是派遣持节监军,监督武将,地方的文官制约武将,再是后勤补给上制约。

这样武将就不得不忠于皇帝了。

第三就是平衡机制了。

古代帝王很反感大臣结党,但是,大臣不结党不可能的,那就分成两党吧,互相制约,谁也不可能坐大威胁皇权,谁都必须依靠皇帝。

一旦权力失衡了,皇权就会很危险了。


中国通史视频


古代皇权大多维持不超过300年,自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后朝代更迭,300年视乎成了王朝统治的天花板,少有触及。按王朝、统治时间、灭亡原因罗列,一目了然,其中排除未实现大统一的朝代。

秦朝,15年,胡亥苛政,法治僵化,社会矛盾加剧导致农民起义;

西汉,210年,任用外戚,贫富两极化严重,外戚篡权;

东汉,195年,对比西汉的情况更严重了,贵族、地主已成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后农民起义;

西晋,51年,顶端腐化,任用只看出身,最后诸侯内乱;

隋朝,37年,劳民伤财,权贵兵变;

唐朝,289年,宦官弄权,藩镇割据,农民起义;

元朝,98年,内部争斗,阶级矛盾严重,分四等人,欲杀五姓,彻底削弱汉人,农民起义;

明朝,276年,宦官弄权,皇帝不干事儿,农民起义,满人入关;

清朝,296年,列强侵略,民族革命。

纵观各个朝代我们,可以发现,一代了打天下,国内损耗严重,励精图治,让国家恢复元气,但是一般皇帝命不长,除了康熙统治了60年,大多统治年限不长。所以有的朝代就会有好几代励精图治,但是国家富裕了,又是中央集权制,后代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也绝不居安思危,开始骄奢淫逸起来,最后大多导致了底层人民民不聊生,起义反抗!所以封建王朝的体制导致他们很难听过300年!

大势所趋,兴也于民,败也于民。



寻城如幸


在《西游记》中,大闹天空的孙悟空讲了这么一句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这万人之上的皇帝到底是靠什么来维系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对于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大臣们,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安安份份的臣服于皇帝?下面我借朱元璋的创业故事给诸位分析一下。

皇权维系的几点原因

1、创业初期,用兄弟义气、父子亲情维系的权利。

朱元璋的创业班子是比较单一的,其成员大部分是由其安徽老乡组成。这些人在大明建国以后也有了一个新的称呼“淮西朋党集团。”如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徐达、汤和、常遇春”是朱元璋的结义兄弟;“李文忠、沐英、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义子;而李善长则是朱元璋的老乡。

而朱元璋就是淮西集团的大哥,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层关系,作为徐达等人的大哥,李文忠等人的义父,这些人不遗余力的维护着朱元璋的地位。

2、创业成功后,靠封赏和与大臣联姻来维系皇权。

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封赏了六位公爵与数十位侯爵、伯爵。这些臣子武将们得到了期待已久的封赏和权利,自然对朱元璋感激涕零。而后,朱元璋让他的皇子们与朝中大臣的子女成亲,特别是创业班子中的主要成员“徐达、汤和、李善长”等人。如常遇春之女嫁与太子朱标,徐达之女嫁给燕王朱棣。联姻过后,这些人也成为了皇亲国戚,从此一荣俱荣。如常遇春之女嫁与太子后,常氏家族自然就成为了坚定的太子党,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蓝玉自然也成为了坚定的太子党。而太子是储君,未来的皇上,这些人自然会不遗余力的维护太子或者皇权的地位。

3、创业成功后,靠封建礼教维系的皇权。

用封建礼教维系皇权是很重要也是很普遍的一点。自汉董仲舒用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儒家神权体系后,皇帝就成为了真命天子,成为了不可冒犯的存在。天地君亲师中,君是仅排于天地之下的。特别是在那些士大夫的眼中,多年的教育使“君为臣纲”的道理深刻的印在了他们的心中,所以士大夫文臣们会主动维护皇帝的权利。

4、靠杀伐来维系的皇帝权利。

朱元璋后来大肆杀戮开国功臣正是这个原因,因为这些人对皇权有潜在的威胁。即使如退隐多年都七十多了的李善长都避免不了被族诛。但是杀伐不是任意杀,而是杀的那些对皇权有威胁的人。前面也已提过,朱元璋的创业班子是类似老乡会的存在,这些人和朱元璋的关系很深,而他们彼此的关系同样也很密切,很有可能几时就会因不满朱元璋而来一场“黄袍加身”的变故。

5、靠封子戍边来维系皇权的地位。

朱元璋是平民出身,所以他很重视亲情,他也很相信自己的儿子。所以他将自己的子孙全部分封为王,将他们派去大明的边疆统兵戍边。并在《皇明祖训》中留下“若朝中有奸邪,各地藩王可起兵靖难勤王”之类的话。正如此,京城一旦危急,四处藩王便可进京勤王,那些有意图造反的人也会掂量掂量能不能打得过了。

6、大臣不愿意且不会去造反。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从来都是匹夫讲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大夫们是不会讲这种话的。在他们看来,造反的成本太高了,若是失败就是诛九族的下场,实在是不划算。所以大臣们轻易不会造反,这也间接的维护了皇权的稳定。

正是由于这些才构建了皇权的稳定,但最重要的还是皇帝本身是否贤明。有一个贤明的帝王,国家方能稳定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皇权自然稳定。


無古無今


金钱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尤瓦尔·赫拉利

皇权建立起暴力机器收税,再把收上来的税分发下去,让金钱流动起来。

所有人看着金钱的面子,想着暴力的可怕,自然会服气皇权了。

手握军权的大臣他的第一任务是喂饱手下的军士们,他有这个经济能力吗?

如果有,自然可以不服气皇权,自己建立一个皇权也可以。

如果没有,那么请去喂饱手下的士兵们吧!免得士兵们反过来吃掉你。

就是这么简单!


两千年前,王莽得位把天下搞的生灵涂炭,饥民遍地,兵不是兵,将不是将。

是刘秀起于田耕,短短十二年收服了天下,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刘秀家是“豪强地主”,他的亲戚朋友也都是“豪强地主”,一大帮子人手中有兵有粮。

不服气吗?来呀,打仗呀,看谁耗得过谁?饿死你。

《后汉书》中说刘秀的哥哥常常笑话刘秀只会耕田:

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一上》

刘秀的哥哥不明白如果没有刘秀经营农业赚钱,他那来的钱“好侠养士”。

所以说最后刘秀哥哥养的“侠和士”都变成了刘秀的“兵和将”支持了刘秀中兴大汉,一点也不奇怪。

大家当然选择相信有钱人刘秀了。

那些手握军权的人,实际上背着成千上万张吃饭的嘴,先得找饭辙吧!


葭明通半瓶历史


炫迈凯回答。

靠的是封建礼教制度。

再加上皇权的神化。

你可以想想,古代讲求皇权不下乡。乡野之间依靠当地的士绅家族,再上一级才是所谓的朝廷官员。

他们之间最默契的就是大家都遵守的封建礼教,类似三从四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在遵守,皇帝也不例外。所以很默契。

一旦皇帝不遵守了,大臣立刻跳出来劝谏,而且大臣集体劝谏。所以封建礼教维系了整个社会体系,否则用人监督,用法管制,根本做不到。

再就是皇帝每年的祭祀,确定自己的地位。自汉武帝正式提出君权神授,历代皇帝无不深化自己,特别是开国皇帝。如刘邦,朱元璋这类草根皇帝。

所以封建礼教,君权深化在古代很重要。

望采纳[呲牙]



炫迈凯


古代皇上的皇权是天底下至高无上的权利。那么真可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拥有那么多人口土地的皇上,自身能力是不能差的,他决定了这个时代的命运。可以这样说,英明的君主,这一生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了巩固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该靠什么维持呢?

第一:科举制度

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讲,文化永远是一个时代的底蕴,君王对考试选材制度的重视程度足以体现一个王朝的底蕴何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制度,让皇帝直接选拔人才,为自己管理一方江山。

第二:对农业的政策

我国历朝历代都是农业大国,一个靠农业生存的国家,每个时代的君王都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比如说,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免了百姓的人头税,按田收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更壮大了国家的经济。

第三:军事的巩固。

要知道国家安定首先要有一个强大的军事做保障。自先秦以来先有秦始皇建长城抵御外来的少数民族的骚扰。康熙帝三次出征准格尔降服葛尔单,平定三藩之乱。每一位帝王都要在军事上有这一点的措施。这为我们后来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第四:皇帝本身卓越的领导才能

要知道任何一个制度的创立都需要一定的因素以及皇帝的推崇,在执行任何一项政策的时候都要提现一个君主的智慧。当然啦,任何一项制度的推行都不是一帆风顺,为了自己在职场上的顺利管理,也有一些极端措施。明朝的东厂西厂,以及清朝的军机处都是皇帝便于管理的爪牙。

无论是从那一方面来讲,皇权能否巩固看的不单单是人民,同时也是在考研管理层的能力。



肤浅做梦失眠中


如果我要说所谓的,皇权是靠一种习惯来维持的,你同意吗?

对于一个国家的中下级领导层来说,他们的权力来源于上级的授权。比如,皇帝任命某地俊守,这就是授权。

那么处于权力顶峰的完全是靠什么来维持呢?其实就是习惯。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传统。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教育人民君权神授,其实都是说给老百姓听的。真正的皇权维持在于一种传统和习惯。比如皇帝要将自己的位置传递给太子,嫡长子继承等等,这就是一种习惯。类似于蒙古那种贵族大会选举产生新的领导人,满清那一种幼子继承制,其实也是他们民族的一种习惯。

如果一个国家不发生大的意外,稳定的运行,权力的来源就在于传统和习惯。

只有打破这种习惯,才会产生新的王朝。比如农民起义,外戚专权,产生了新的皇帝。这种习惯和传统就被暂时打破,新的秩序建立起来。


谈笑阁


对于这个问题,反过来看我们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史,尤其是中央集权以来,每朝每代的帝王们考虑的无非是维护王朝统治,以期绵延不绝。

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正统思想教育。自从汉武帝起尊崇儒家思想,到各朝各代演变丰富,对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推崇备至。天地君亲师,君父是天下人君父,所有人修身,修为为了是报效君父,为的是王朝统治,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真的是宁做太平犬,莫为乱世人,老百姓被奴役惯了,反抗的资本就很低。

二是完善科举制度。在科举制度没出现之前,统治者的地位应该说不跟牢固,尤其是晋朝,把世族门阀的影响力完美的显示了出来,统治者想要推行自己的政策,阻力非常大。而科举出来后,完美的解决了统治者被掣肘的困境,天子门生,大多从下面一级级考上来的官员,根基没有世代门阀难以控制,这样统治者们可以通过不断培养自己势力,来把控各个枢纽,毕竟能从各级考试中脱颖而出,出几个能臣干将还是有的,对付开国老臣,托孤大臣还是可以的。

三是善用帝王之术。所谓帝王之术,无非就是用尽一切办法,平衡各方势力,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嘉靖帝如此,康熙帝也如此。而各朝各代平衡的利益却不同,有朝廷和外戚的关系,有平衡文臣和武将的关系,有平衡文臣和宦官的关系,有平衡。平衡不好,就出问题,历代有名皇帝哪个不是打太极的高手,善用手段,把各方势力控制在自己手里,便会平安无事。





Abraham赵


最主要的方式有两点,''培养适合的价值观''和''信息的互相不对称''。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培养适合的价值观:

统治者通过教育,礼法,法律等等约束百姓行为,制定道德标准,进而将一整套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根植在全社会当中,通过让百姓接受这套价值体系,来接受自己的统治。

而这套价值体系为了提高可接受度,往往会互相嵌套的,把大众认可的,或愿意接受的,和自己私利的部分捆绑在一起。在中国来说,最典型的就是''三纲五常'',将代表孝的父子纲,代表当时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男性私欲的夫妻纲,代表美德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和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君臣纲相结合,通过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孝,来强调君臣纲(父母官,子民等词就和这个有关)。。。。同样的还有“嫡庶有别,尊卑有序”、“忠君爱国”等等

在这套价值体系下,造反,就会顶着非常大的舆论压力,甚至由于价值捆绑的原因,造反者无论真实行为如何,都会被骂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其次,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

通过保持统治者和手下享有的信息不对称来制约臣子的行为,只要保证自己信息量高于臣子,就能让其投鼠忌器。

比如说,古代统治者对官员,尤其是武将之间的交流限制极大,你私下见面不上报轻则会受罚,重则要丢命。

造反,夺权,不可能一个人冲上去,需要手下,需要党羽和同伙,需要筹备物资等等。但你很难知道周围人谁是真的想一起造反,谁是忠君的或想拿你开刀上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找错人,很容易脑袋就没了。

再比如说,对打仗带兵的将军,把指挥打仗的,调兵的,监督的,运粮草的,其他后勤的,都分开派任;或把将军调来调去,或把军队的一部分进行轮替,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