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五禮”是禮儀文化的核心,其主要內容是什麼?分別用在哪些場合

從上古時期黃帝統一華夏各族群開始,古代中國就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如果從文明構成角度來看組成文明的因素其實非常豐富,除了大家熟知的物質、精神、文化之外,其實“禮儀”形成對華夏文明定型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相傳商代末期儒家學說奠基人周公旦曾做《周禮》,可以說《周禮》問世之後“禮儀”才形成制度。並被當做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核心要素,不斷在歷朝歷代得到傳承和完善,至此古代人才徹底從矇昧時期走向文明時代。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據《周禮•保氏》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從這段記載中可以得知“五禮”不僅出自《周禮》,而且也被當時人作為教育“國子”的重要文化內涵。

在《周禮》誕生之前古代社會中的文化習俗,基本上都處於自然發展的初級階段。當《周禮》提出“五禮”學說之後,習俗才與文化、禮儀相互融合,並朝著有序發展的方向不斷前行。尤其是在後世儒學及理學大家不斷完善之後,古代社會中的“禮儀”體系才逐漸形成。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學派遵照《周禮》的形制,編纂了“儒家十三經之一”《儀禮》。這部儒家典籍作為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彙編,為華夏民族向“禮儀之邦”邁進提供了必要條件。

西漢禮學家戴聖借鑑前人經驗,以及集合前人智慧編纂的《禮記》。不僅成為了兩漢時期的重要典章制度選集,同時也為古代中國向禮儀社會發展邁進了一大步。至此古代社會形成了以《周禮》、《儀禮》、《禮記》為基礎的“三禮”局面。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周禮》核心思想“五禮”與 古代文化習俗形成

“禮儀”作為文明社會的重要標準,從出現伊始就一直伴隨著人文精神與文化素養。在古代社會只有王公貴族及其子女才有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禮儀”應該發端於上層社會。並且在上層社會盤旋多年之後才逐漸走出宮牆來到民間。

這主要是因為“禮儀”的涵蓋面相對來說比較高端,修身、教育、政治、禮制、刑律、美學,都是古代社會中“禮儀”範疇內的重要構成元素。但由於在“禮不下庶民”思想的束縛之下,當時的“禮儀習俗”盡在王室以及士大夫階層流傳。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孔子家語·五刑解》記載:“所謂禮不下庶人者,以庶人遽其事而不能充禮,故不責之以備禮也。”這段記載的大意為“禮不下庶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庶人根本無法理解或遵從“禮儀”的教化,所以即使庶人不合禮法也沒有必要責罰。

雖然在現代人的眼中這種看法或者觀點並不足取,但是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卻十分盛行。畢竟在“家天下”的政治體制操控之下,“禮儀”只能是上層社會的基礎學科。而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以及其他平民,連基本溫飽都無法解決之時也就是無心“禮儀”了。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1.古代禮儀習俗概述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禮儀習俗”,其實指的就是古人在生活以及社會交往過程中,定俗成的以處理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規矩的禮儀規範。但筆者認為禮儀習俗形成的基礎,都無法脫離古代禮儀典籍“三禮”的範疇。

正所謂古代社會禮儀起源於“周禮”,也就是西周社會人們的禮儀規範。當這種禮儀規範不斷在上層社會發展完善之後,最終隨著“民智”不斷增強而融入民間生活。如果人們在交往中沒有禮儀就很容易因為“失禮”而被取笑。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從西周開始自上而下,人們都會自覺遵守“周禮”中關於禮儀的規定。而這種所謂的禮儀規定其實也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周朝王室的祭祀大典與傳位典禮,下至周代老百姓的婚喪嫁娶等,都可以從“周禮”中找到相關制度。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2.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

我國從古至今都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左傳》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禮儀”對古代中國發展的重要性,只有“禮儀”出現之後華夏文明才逐漸走向巔峰。

“五禮”是古代漢民族所有禮儀的集合,“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合稱五禮”。從這段記載中不難發現“五禮”其實就是祭祀、軍禮、喪葬、賓禮、嘉禮。

如果通俗一點說就是民間所說的“婚喪嫁娶”,外加一個在古代社會中尤為看重的“軍禮”。可以說除了“軍禮”之外其他“四禮”,都與老百姓現實生活息息相關,這其實也是民間禮儀習俗形成的重要核心體現。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五禮”之“婚、喪、嫁、娶、賓”

俗語云“人無信而不立”但筆者認為,人若無禮其實更無法在社會中生存。古代先民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禮儀規範,其實就是生活經驗、習慣與智慧的結晶。當生活充斥著禮儀規範與文明薰陶之時,人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富有內涵。

如果從“五禮”的核心信念去分析,發現原來所謂的“五禮”其實就是,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忠、孝、仁、智、信”。當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人們都能夠遵守“五禮”之後,就說明古代社會正在向文明與和諧方向發展。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這段記載其實說的是“五禮”其實起源於古代祭祀之禮。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1.“五禮”釋義

“五禮”主要包括“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所謂“吉禮”其實指的是祭祀之禮,由於古代人對大自然認識能力有限,所以從原始社會開始就產生了自然崇拜心理。隨著歷朝歷代的發展又演化成了各種祭祀禮儀。

2.古代禮儀習俗之“吉禮”

“吉禮”作為“五禮”中最重要的禮儀規範,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從這一點來看“吉禮”說白了就是“祭祀禮儀”,“天神”除了指天上的各路神明之外,還包含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

而祭祀地祗則是社稷、五帝、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祭人鬼則泛指先王、先祖、春祠、秋嘗。可以說“吉禮”包括了世間的萬事萬物,古代人之所以會祭祀“天、地、人”,其最重要的內涵就是希望能夠與天地共生共存。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3.“凶禮”

“凶禮”故名思想與“嘉禮”相悖,指的是“哀憫弔唁憂患之禮”。主要的禮俗內容“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大概意思就是世間一切糟糕的事情都在“凶禮”範圍之內。

但這種禮俗傳到民間之後就變成了,以“喪禮”為主的禮儀形式。人生在世難免生老病死正所謂“人死為大”,但為了能夠讓死人走得更有尊嚴,古代社會專為其制定了禮儀規範。這樣就可以了其實從西周時期一直到清末,“凶禮”在“五禮”之中都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4.“賓禮”

“賓禮”所以就是接待賓客的禮儀,家中來客人雖然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但是如何以禮待客就是一門大學問。所以古代人為了做到不失禮就專門制定了“賓禮”,可以說這種禮儀不僅可以讓賓客感受到主人的熱情與周到,同時還會為主人積累下有禮之人的好名聲。

事實上“賓禮”最開始的作用是邦國之間的外交禮儀,比如,天子受諸侯朝覲、天子受諸侯遣使來聘等。當然除了聲勢浩大的邦國“賓禮”之外,王公貴族以及士大夫階層的待客之禮也屬於“賓禮”範疇。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5.“嘉禮”

“嘉禮”簡而言之就是嘉獎禮儀,周天子宴請眾諸侯或大臣其實就是“嘉禮”的重要體現。當然,“嘉禮”的範疇其實也較為廣泛,飲食、婚姻、冠禮、賓射、饗燕、脤膰、賀慶等,其實都可以算在“嘉禮”的範疇之內。

筆者認為古代社會中形成的“五禮”制度,既是古代禮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位,同時也是古代社會政治、文化的主要體現。“五禮”其實早已深入了古代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可以說上至天子、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農民,要想在社會中立足都無法離開“五禮”的支撐。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實際上如果從大方向上來講“五禮”,作為古代禮儀制度、習俗的重要代表,只是一個比較寬泛的禮儀概述。如果從細節上去分析古代禮俗,其實還有很多涉及到細枝末節的禮儀規範。正是這些細緻入微的禮儀習俗,才構成了“禮儀之邦”的大廈基礎。

按照古代禮儀制度特點劃分可以發現,其實“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類。政治方面主要包括各種祭祀禮儀,除了大家熟知的祭祀“天、地、人、鬼”之外,還有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 。

而生活方面的禮俗主要包含五祀 、高禖、儺儀、饋贈禮俗文化,事實上生活禮儀其實與“嘉禮”極為相似。筆者認為古代社會中的禮儀習俗,其實就是圍繞“五禮”而建立起來的體系,並且滲透至社會、生活中的各個角落


結 語

“禮儀”出現證明社會生產力持續向前發展,雖然古代社會生產力相對來說比較落後,但是當社會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出現文化、禮儀等精神層面的習俗。

雖然禮儀多發端於古代統治階層並且具有一定落後性,但是卻對古代社會禮儀習俗發展埋下了伏筆。

雖然有人說習俗多起源於民間社會,並且是古代老百姓日常生活習慣的記錄。但是禮儀習俗卻不同於其他風俗與民俗,作為古代社會中上層社會的核心思想,禮儀從出現伊始其實就註定了其階級性。直到生活禮儀習俗傳至民間之後,生活在中下層的老百姓才開始步入禮儀殿堂。


【參考文獻】

張濤《《五禮通考》史源舉要》

慄建偉《周代五禮樂儀考》

戰學成《五禮制度與《詩經》時代社會生活》

劉斌《六朝鼓吹樂及其與五禮制度的關係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