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妖后胡充華,是如何打破“子貴母死”舊制走向臨朝稱制的?

......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零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

上面這幾句話,讀起來是不是很香豔?或許我們腦海中很快就浮現出一個慵懶女子思春的畫面。

這是胡充華寫給楊白花的一首情詩。關於這首詩,明朝鐘惺曾做如此評價:“有狐媚氣,有英雄氣”。

胡充華,北魏著名女詞人,宣武帝拓拔元洛的皇后,孝明帝生母,兩次垂簾聽政長達十三年;楊白花,北魏名將楊大眼之子。

一代妖后胡充華,是如何打破“子貴母死”舊制走向臨朝稱制的?

隨著這首《楊白花》的情詩傳遍天下,胡充華與楊白花之間的風流韻事再也遮掩不住了。

那麼,胡充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身為堂堂太后,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諱,做出如此不倫之事呢?

一、胡充華的膽略

據《梁書》記載,楊白花“能作驚軍騎,並一時妙捷,高祖深歎賞之”,能獲得南梁開國皇帝蕭衍讚賞,想必騎術必然絕倫。

其實,楊白花不僅是騎術高超,其長相亦是風流倜儻,屬於孔武有力型的,而彼時正值守寡的胡充華處於虎狼年齡,“逼而通之”,兩人就此做下齷齪事。

一個是臣子,一個是當朝太后,這樣的事傳出去,最終倒黴的只能是楊白花。

因此,在他父親楊大眼死後,楊白花舉族潛逃到了南梁。

實際上,楊白花與他妻子的感情才是經得起考驗的。南梁侯景後來篡位,楊白花是反對這種叛亂行為的,但是侯景扣押了他的妻子,為了妻子,無奈歸降,哪怕是扣上了“不忠”的帽子也在所不惜。

在楊白花南逃後,胡充華再也無法抑制對他的思念之情,“使宮人晝夜連臂蹋足歌之,辭甚悽惋焉”,對此,清朝沈德潛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音韻纏綿,令讀者忘其穢褻”。

站在儒家道德的角度上,胡充華的行為顯然是違背三綱五常、僭越倫理,為當時世人所不齒,但這事反過來看,也恰恰證明了胡充華的勇氣。

歷史上的胡充華,一直走在衝破各種枷鎖的道路上。

一代妖后胡充華,是如何打破“子貴母死”舊制走向臨朝稱制的?

胡充華,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縣)人,生於官宦之家,其祖父胡淵因投降之功,被北魏太武帝賜爵武始侯,之後其父胡國珍襲封武始伯。她的姑母精通佛學,耳燻目染下,胡充華粗通經義。

另外,胡家人對對她的教育抓的很緊,各種儒家經典之作自不在話下,尤為可貴的是,騎馬、射箭都沒落下,在嚴格的教育下,胡充華變成了一名文武全才的奇女子。

元恪即位後,是為宣武帝。

胡充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要入宮當皇后!

胡充華的姑母利用進宮講佛經的機會,散佈胡充華如何賢良淑德,這引起了宣武帝的興趣,詔見入宮後,被立為承華世婦。

沒過多久,胡充華做了一個更大膽的決定:天子豈可獨無兒子,何緣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肯冢嫡乎?

沒錯,她要給宣武帝生兒子。

在其它朝代,都奉行“母以子貴”的傳統,因此各個宮娥嬪妃都是絞盡腦汁、擠破腦袋想給皇帝生個兒子,唯獨北魏特殊,因為它奉行的是“子貴母死”的習俗。

一代妖后胡充華,是如何打破“子貴母死”舊制走向臨朝稱制的?

北魏政權建立後,如何鞏固皇權就成為統治者所考慮的頭等大事。道武帝拓跋珪最終效法漢武帝“立子殺母”的作法,立兒子拓跋嗣為太子後,賜死其生母劉貴人。

自此,“後宮產子,將為儲貳,其母皆賜死”成為北魏的一項制度。道武穆皇后劉氏、景穆恭皇后鬱久 閭氏、文成元皇后李氏及孝文貞皇后林氏皆死於此。

因此,“子生身死,所不辭也”,對於這個現狀,她是再清楚不過了,那她為何還發下重誓“但使所懷是男,次第當長子,子生身死,所不辭也”?

如此如飛蛾撲火般,體現的正是她的膽略,正是“妾之誌異於諸人”。

永平三年(510 ),胡充華生子元詡,即孝明帝(肅宗)。宣武帝大喜,立即晉封她為貴嬪。延昌元年(512 )“冬十月,魏立皇子詡為太子,始不殺其母”。

那麼,胡充華是如何做到子貴母不死的呢?

我們再回頭看下她入宮時候的局勢。

鮮卑族起源於黑龍江、嫩江流域,他們南下建立北魏政權後,氣候、人種等各種外在條件都發生了變化,騎馬的和種地的兩種文明碰撞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去種地。

因此,鮮卑族在慢慢的接受漢文化的薰陶,置太學,設經學博士,“起太學於城東,祀孔子 ,以顏回配”。

一代妖后胡充華,是如何打破“子貴母死”舊制走向臨朝稱制的?

經過長期的浸潤,到了孝文帝一朝時,終於發生了大的變革,他們不但穿漢服、易漢姓,更是尊漢俗,“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和、妻柔”,定典章制度,興教化之風已蔚為壯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馮太后駕崩後,孝文帝“帝毀瘠,絕酒肉不御者三年”。

在這種氛圍下,“立子殺母”制度與儒家提倡的人性、人倫、孝道理念顯然是悖逆的,這種衝突亟待解決。

據歷史記載,孝文帝皇后林氏備受寵愛,在依慣例賜死時“帝仁恕不欲襲前事,而稟文明太后意,故不果行”。在廢除這項不合人倫的制度時,孝文帝試圖反抗過,但沒有成功。

不過,這也至少表明,這項執行了百年的舊制已經產生鬆動了,儒學理念的浸泡,已經使它的約束力變弱了,這也是胡充華沒有被賜死的有利背景。

二、對抗外戚

高肇,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是玄武帝母親文昭皇后之兄,先是迎娶平陽公主,在她死後又迎娶孝文帝的妹妹(宣武帝姑姑)高平公主,其權勢頂峰時期官至司徒、大將軍,任職期間對以清河王元勰為首的宗室重臣展開了清剿行動,高肇可謂是典型的外戚、權臣。

高英,高肇侄女,初為宣武帝貴人。

一代妖后胡充華,是如何打破“子貴母死”舊制走向臨朝稱制的?

顯然,此時的北魏朝堂已經被外戚把持了。

這還不算最糟糕的。

宣武帝正始元年 (504)十月 ,順皇后於氏暴卒。永平元年(508)三月,皇子昌亦死,傳為高肇、王顯及高夫人(高後 )所害。當年七月,宣武帝立高夫人為後,即高皇后。

高後有一子一女,不過,他的兒子早夭,當時宮中傳聞高後怕“子貴母死”,就解決了孩子。典型的心狠手辣之徒,外加妒忌,以至內宮氣氛陡然緊張,“宮人希得進御”,這樣就導致一個問題,宣武帝面臨絕嗣的危機,一旦沒了繼承人,最大受益者顯然是高肇為首的外戚集團。這個結果,高肇清楚,宣武帝更清楚。

在這種情況下,胡充華作為“破局之人”出現了,她高呼“天子豈可獨無兒子”,祖宗舊制和子嗣,這兩頭孰輕孰重,宣武帝還是拎得清的,拋卻夫妻成分,他們還是一個戰壕的兄弟,共同的敵人則是外戚,即便是在宣武帝臨終之際廢掉胡充華,元詡也不過是個五歲的孩子,朝廷依然是高氏家族把持,其局面只會更糟糕,站在這個角度上講,胡充華必須活著。

三、剪除高氏外戚

到了延昌四年(515)正月,北魏又發生了一場重大變動:宣武帝病逝,此時太子元詡只有5歲。

胡充華多年經營的人脈開始起作用了。

一代妖后胡充華,是如何打破“子貴母死”舊制走向臨朝稱制的?

關於立皇帝的問題,朝堂分成兩派。一派是侍中、太子少傅崔光和領軍將軍於忠等,堅決主張太子元詡當夜登基為帝;另一方則是詹事王顯及高肇為首的外戚集團,支持高後,主張太子元詡應推遲到天明登位,並奏請高皇后同意後才能登位。

崔光等堅決反對,“帝崩太子立,國立常典,何須中宮令也”。

最終,元詡當夜即位,是為孝明帝。

高後等人不甘失敗,搬出“子貴母死”的舊制,想把胡充華處決,其目的就是為了“臨朝稱制”。

崔光、於忠聽說後,立即“置貴嬪於別所,嚴加守衛”。

北魏宗室展開了反撲行動。高陽王元雍、領軍於忠等人召集了一批勇士,在高肇哭完靈堂後,將其拉出宣詔準備處死他。尷尬的是,匆忙之間,詔書都沒準備好,等了半天還沒拿過來,高肇也不等他們了,就這樣自行了斷了。高後則選擇了去瑤光寺出家為尼。

其實,從除掉高氏外戚集團來看,崔光、於忠等人已經變成新的權臣了,“獨斷橫行,誅殺無辜”,“朝野冤怒”。

一代妖后胡充華,是如何打破“子貴母死”舊制走向臨朝稱制的?

​到了八月份,胡太妃被尊為太后,從這個時候起,她具備了“臨朝稱制”的條件,之後便開始了改組中樞機構,在解除於忠等人的職務後,屬於胡太后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結語

胡充華是個很有才幹的人,臨朝稱制初期,加緊對各級官員的考核,整頓朝綱,並採取有效措施緩和了宗室貴族與漢氏族的對立,停止對南梁的戰爭,與民休憩,一度出現了“神龜、正光之際,府藏盈溢”的大好局面。

不過,隨著朝堂局面的穩定,其驕奢淫逸的本性亦是逐漸爆出,在她二次臨朝稱制,尤其是在殺掉孝明帝后,局面失控,外戚勢力再次抬頭,爾朱榮揮兵南下後,北魏徹底決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