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我們上一次聊了天珠起源的主要傳說,因為與天珠有關的文字記載或者考古信息太稀少,所以民間流傳的天珠起源非常多,在眾多頗具神秘色彩的傳說中,是否隱藏著歷史的真相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天珠的起源文明古象雄文化,這個一萬八千年前就存在於青藏高原上的神秘文明。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4世紀到7世紀,象雄國曾經盛極一時,是西域最大的古國,人口一度達到1000多萬。象雄古國作為青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也是西藏本土文化的發源地。“象雄”是個古老的象雄文詞彙,“象”是古代部落氏族名,“雄”即地方或山溝。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象雄古國是古代橫跨中亞地區及青藏高原的泱泱大國,歷史上曾稱它為羌同、羊同。漢文史籍《隋書·西域傳》有少量記載:“女國(象雄)曾於隋文帝開皇六年遣使赴漢地朝貢。”其勢力範圍曾經覆蓋到今天的四川、甘肅、青海、雲南和整個西藏地區。這些地區的文化又擴散到印度北部、克什米爾以及拉達克一帶。可見在吐蕃之前,象雄就與中原政權有了來往。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雖然歷史記載和遺蹟都很稀少,但是也還是有跡可循的。1999—2004年考古調查發現的“卡爾東”、“澤蚌”等面積在數萬平方米以上的聚落遺址,被認為是藏文《象雄年續》所載“象雄五大城堡”中的瓊隆銀城故地。瓊窿銀城遺址,一般被認為是象雄古國的首都,曾先後為18位國王所統治。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這些大型遺址有規模宏大的墓葬區、居住區、宗教祭祀區、防衛設施區等功能,已經具有了比較成熟的文明。根據考古年代學分析,這些遺蹟距今在3000—1500年之間,所以考古學者指出這是西藏史前的“早期金屬時代”。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象雄古國在巔峰時期的文明發展是很繁盛的,以卡爾東墓為代表,所出土的大件青銅器皿、微型黃金面具、中原式鐵劍等等,都說明了當時文化昌盛以及與其他地區存在文化交流和聯繫。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黃金面具

象雄文化的核心是宗教,從最初的對萬物的崇拜而形成的原始本教,到後來的雍仲本教,也代表了當地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日趨成熟。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人

辛饒彌沃祖師對過去原始苯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一些書籍裡記錄辛饒彌沃在公元前650年左右生於阿里地區,他是象雄國的王子,有著偉大的成就。辛饒米沃祖師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並傳授了“五明學科”:工巧明、聲明、醫明、外明和內明。可以說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這些為天珠的出現創造了文化基礎。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直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阿里地區已經有非常高的文明,象雄神職人員可能從古印度河文明繼承了製造蝕花珠的技藝,高古天珠上紋飾與古代象雄文明關係密切,如大鵬鳥天珠,大鵬鳥是象雄文明的一個重要的象徵。自此,我們可以得知天珠是經過人的工藝加工的,並非是完全的天然產物。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一切事物都有興衰,象雄古國也不例外,苯教在鼎盛時期,也成為了吐蕃的國教,但是苯教的宗教高層古辛集團對國家政權的過度控制,國師的地位比贊普還要高,這使得吐蕃的統治者贊普備受牽制。後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將自己的妹妹薩瑪噶嫁給最後一個象雄王李迷夏,監視李迷夏的行蹤,為攻打象雄做準備。公元644年松贊干布滅象雄,自此,象雄從歷史的舞臺上退出。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吐蕃王松贊干布在接觸了印度佛法後,開始信奉佛教,文成公主進藏,帶去了唐朝的諸多佛教典籍和釋迦牟尼佛等身像。這尊佛像送到西藏後,鑲上了綠松石、紅珊瑚、珍珠、琥珀,但最為珍貴的是佛像上的一百多顆各式各樣的天珠,包括九眼、寶瓶、二眼、三眼等。這尊佛像至今仍在拉撒大昭寺的釋迦殿供奉。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雖然吐蕃王族信奉佛教,但是高原人們的意識形態不會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改變,何況是流傳已久根深蒂固的文化?苯教依然在高原有很權威的地位。直到公元八世紀,赤松德贊統治時期,吐蕃王族大力推廣佛教,從印度迎請高僧進藏,翻譯佛經和系統傳法。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赤松德贊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辯經活動,苯教和佛教站在各自宗教的立場上展開激烈的辯論。古代的辯論與現代不同,是非常嚴肅的事情,這場辯論的獲勝者可以弘揚自己的教法,失敗者將被壓制,最終佛教獲得了勝利,這對苯教的絕對權威來說是一次致命的打擊。這次辯論後,苯教的僧侶遷徙到了阿里地區。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有些人說苯教是藏傳佛教的前身,這是對歷史並不瞭解的緣故。兩個宗教信仰的祖師不一樣,教法也不一樣,雖然有些說法名稱是一樣的,但是絕對不能混淆起來。作為外來的宗教文化要在本土立足,必然會吸收本土的一些文化,佛教也是如此。這當中也自然包括了天珠的傳承。天珠在當時一直是貴族階層和僧侶才能擁有的寶物,其製作工藝中也包含了一些宗教儀軌,當國教改變後,天珠的製作也會有變化,材質、宗教儀軌,圖騰都會發生變化。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大多數天珠都是佛教傳承的天珠,圖騰的含義都與佛教文化緊密結合。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有人說象雄的覆滅和苯教的衰落,導致了天珠的工藝失傳,這一點桃蕊君並不是很贊同,苯教的衰落畢竟經過了兩百多年的時間,並非突然一下消失,這對天珠的傳承是有利的。可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古老的製作方法被後來的工藝取代,而一些天然材料也可能隨自然環境而消失,種種因素導致最古老的工藝失傳,就像很多的非遺傳承一樣,逐漸變得小眾甚至消失。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天珠始於象雄文明,經歷了古國的興衰,在此後西藏的文化中得到了佛教文化的加持長久不衰。象雄文化雖然文字記載甚少,遺蹟墓葬也很少,但是不少風俗文化一直被吐蕃保留了下來。而原來的象雄也許因為自然環境逐漸惡化,居民開始向外遷徙,這個過程中除了生活資具,也包含他們的宗教法器和典籍等等,有一些不能帶走的會找地方埋藏起來。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他們會遷徙到哪些地方呢?學者們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探討,其中可能性包括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四川三星堆文明。在翻譯各種文明的文獻時,學者們猜測蘇美爾文明是古象雄的一個叫“瑪”的部族遷徙到兩河流域後創建的,無論從語言、宗教、飲食、衣著等各方面,兩個文明都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蘇美爾人也佩戴天珠。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根據《華陽國志·蜀志》中對蜀侯蠶叢是縱目人的記載,和《史記·三代世表》中提到蠶叢國破後,子孫居住到了現在西昌一帶,漢代稱為邛都夷,“邛”,敦煌古藏文作“khyung”,漢代文獻作“邛”,意為神鳥。古象雄人是崇拜大鵬鳥的,這不是一個巧合。經過很多的文獻考證和對納西族的大鵬鳥崇拜、嘉絨藏族聚居地的習俗研究,學者們基本可以確定蠶叢其實就是古象雄人,藏學家南喀諾布說:“象雄人主要源自瓊部姓氏,故其領地也稱之為邛部。” 而所謂縱目人其實是三眼人,兩眼中間有一個豎著的眼睛,這與三星堆的縱目人像也是吻合的。三星堆很可能是古代邛人的遺蹟,而後他們因為某些原因遷徙到了西南山區,演變成了納西族等民族。


天珠,白與黑的對話(三)


史前文明的高度發達遠超我們的想象,我們的種種猜測與推論是否能得到證實,也許要等到一個合適的契機才能揭開歷史的謎團。而天珠作為史前文明的遺物,其本身也非常耐人尋味,下一次我們將走進天珠的圖騰世界,去領略其中的無窮奧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