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多一些"酸气"好


还是多一些


朱自清先生在《论书生的酸气》中说道:读书人又称书生。这固然是个可以骄傲的名字,如说"一介书生","书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清高,和现实脱了节,所以书生也是嘲讽的对象。人们常说"书呆子"、"迂夫子"、"腐儒"、"学究"等都是嘲讽书生的。"呆"是不明利害,"迂"是绕大弯儿,"腐"是顽固守旧,"学究"是指一孔之见。总之,都是知古不知今,知书不知人,食而不化的读死书或死读书,所以在现实生活里老是吃亏、误事、闹笑话。总之,书生被嘲笑是在他们对于书的过分执着上;过分执着书,书就成了话柄了。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酸"就成了"书生气味"呢?怎样才算"酸"呢?难道书生、文人就被冠以"穷酸气"而被嘲笑、捉弄了吗?对此,朱自清先生解释为,"酸"原指读书的声调,抑扬顿挫而已。及至后来,人们把一些脱离现实,无病呻吟,自怨自艾,不懂装懂等表现的所谓文人贴上了"酸"的标签。其实,自古以来,文人大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如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即使"僵卧孤村不自哀",犹惦记收复中原;岳飞的一首《满江红》更是激发了无数文人的"精忠报国"的爱国热性;著名的南宋词人、军事家辛弃疾更是身先士卒,曾经带着几十个士兵冲进金军几万人的大营里抓叛徒,所以,文人不仅仅伤春怀秋,很多的文人爱国家、爱百姓,都拥有政治抱负,如果说这也是"酸气"的话,不妨这样的"酸气"多一些也无妨。


还是多一些


诚然,有些所谓的"文人"也不乏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样,似乎是个更破落的读书人,然而"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家说他偷书,他却争辩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孩子们看着他的茴香豆的碟子。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破落到这个地步,却还能满口"之乎者也",和现实的人们隔得老远的,"酸"到这个地步真实可笑又可怜了。

现在能沉下心来读书学习写作,真正搞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些文人也开始追名逐利,"学术不端、学术造假、抄袭摽窃"等不良现象不时见诸媒体报端,失去了文人应有的风骨,这是个需要注意的倾向。当然,知识可以创造价值,文人也应享受应该享受到的劳动成果,对此,我不否定。这个社会需要一股清流,让人人都有价值感、存在感、获得感,让文学回归文学,让文人回归本真,还是多一些"酸气"好。

PAGE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