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都是用信鸽送信,信鸽怎么知道送信的确切位置呢?

小丽156983580


古代的信鸽是通过什么方法把信送到准确位置的,这里有个误区,信鸽不是送信,而是回巢,是单程的,因为信鸽先天具有辨别方向的优势和强烈的归巢欲望,所以古人利用了信鸽这一特点,不管把信鸽带到哪里,放飞后它都能飞到原来的巢穴,举个例子,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时,随身带去了很多长安城官府专门养的信鸽,每当要汇报时把信息附在信鸽身上,鸽子飞回长安城的巢穴,朝廷能得到前方的信息,达到送信的目的。

图为一战中,英军流动的大型信鸽巢穴。

再比如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他是广东韶关人,因远在长安城做官,常年不能见到远在广东的老母亲,于是张九龄在长安养信鸽,老家人在广东养信鸽,然后派人互送信鸽,平时思念母亲了或者有什么事了,就互放信鸽,在长安的信鸽飞回广东的巢穴,在广东的信鸽飞回长安的巢穴,从而达到互相通信的目的,张九龄当年家养群鸽,与母亲互通信的故事被称为“飞奴传书”,还传为一段佳话。

图为一战时,德军利用信鸽穿戴微型相机,进行空中侦察。

信鸽通信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世界各国都有使用信鸽的悠久传统,比如4000多年前,埃及的渔民出海捕鱼时,就随船带着信鸽与陆地的家人通信;在古希腊,就是通过信鸽把奥林匹克的获胜者传递各个城市;在一战中,德军将法军围困在维尔登要塞,所有联络切断,幸亏有信鸽,法国援军赶到解围;到了二战时,无线电已成熟运用在军事上,而英国海军仍然保持传统,出航时船上都带着军用信鸽,据统计二战时,英国饲养的信鸽达20万只。

其实我军也有信鸽。

当然信鸽辨识方向和归巢欲是基本特点,鸟类都恋巢,但信鸽的恋巢性更加强烈,信鸽不管遇到任何因难,就算隔了上千里都要飞回巢穴的,另一个辨识方向能力超强,鸽子到底怎么实现的,现代人仍未解出谜,只能猜测说鸽子可能有自己的磁场。当然刚长大的信鸽是不能马上使用,要经过精心选育、反复培训后,才可被使用,现在通信已经十分发达了,但通信鸽依然未被淘汰,还延伸出了航海通信鸽、军事通信鸽、民用通信鸽等,信鸽竞翔比赛也作为一种国际赛事在世界各国展开。


图文绘历史


作为养鸽二十多年的人,这个问题我比较了解。鸽子缺乏安全感,它会对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到害怕,换个鸽舍或者换个主人它都会好几天不吃东西。好的鸽子一辈子只认一个地方,鸽子在哪里长大,它会一辈子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不管走多远,它都会拼命回到自己的家去。

我们养鸽子比赛都是把鸽子带到很远的地方去放飞,然后鸽子就会自己回家来。古代养鸽送信也是这个样子,一般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建个鸽舍养鸽子,然后准备出远门了就从这个鸽舍里抓几只鸽子装到笼子里去(养起来),然后有事需要送信的时候就从笼子里抓一只出来,把纸条绑在鸽子腿上,然后放飞出去,鸽子就会自己认得路自己飞回去,这就是最早的飞鸽传书。也就是说,鸽子不知道主人想让它去哪送信,它只是在回家;主人也不能指望一只鸽子哪个地方都懂得去,只能是想送信到哪就必须到当地去抓鸽子,这样鸽子才会在回家的时候顺带捎信。

鸽子的飞行速度大约是60~90公里,短途冲刺速度甚至可以达到100多公里(目前比赛记录是170多公里),在古代时候这是非常可观的速度,像600里加急实际上也就是每天行进300公里,古代一般150里设一个驿站,600里总共需要换乘4次马。但是600里地给鸽子来飞大约只需要4多小时左右就能到。我自己的鸽群里就有一只到江苏去参加比赛的,江苏距离我们家大约有1000多公里,当天早上放飞,隔天傍晚鸽子就飞回来了,只用了一天多时间。


优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养过鸽子的人都知道,鸽子有送信的天赋。

任何一种鸽子,都具有强烈的归巢性。

它们到了任何生疏的地方,都会有强烈的不适应,会高速飞行到自己的家里。

哪怕家距离这里有上百里甚至上千里,鸽子都会以最快的速度飞回去,甚至不愿在途中任何生疏的地方逗留或栖息。

鸽子分为几种,一种是300公里内飞行的,这种一般速度很快,飞不了多久就回家了;

另外一种是500公里到700公里,这种鸽子要比较强壮才行;

最后一种是700公里以上,最长可能到1800公里。这种鸽子耐力强,但飞行速度较慢。

但无论再慢,鸽子的速度比当时八百里加急快得多。

前几年一场信鸽业余爱好者的比赛,350公里的距离,一只鸽子飞了5小时多就回到了家。那么,鸽子的时速就是65公里,这还不是专业信鸽。

而八百里加急的马匹,时速不过12公里,只是信鸽的5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信鸽飞行是直线,可以忽略地形的因素。而马匹必须在各种复杂地形奔跑,实际奔跑距离比信鸽长多了。

人类在至少三千年前,就开始大量使用信鸽。

我国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军用信鸽,是宋代。

国外就更多,一战二战列强都有大量装备。

即便二战通讯能力第一的超级强国美国,在装备了大量有线无线电通讯装置以外,仍然装备大量信鸽。

美军的信鸽是在通讯失效的情况下,同后方进行必要的紧急联络,是单向的。

信鸽的缺点是,它们只会归巢。

比如我在上海养了信鸽,现在带到南京,它会迅速飞回上海送信。

但我现在在武汉,想要将信送到南京,却没有办法,因为信鸽只会飞到上海。

所以,信鸽是有很大局限的,在今天已经没有使用的意义。

资料上这么写: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指示后勤部副部长叶进明,在盐城新四军军部饲养军鸽。

1950年,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派出官兵到苏联学习军鸽训练与饲养,学成后他们带了200羽苏联鸽子和波兰鸽子,回到昆明组建了军鸽队。

萨沙多说一句,我舅舅就是信鸽爱好者,到今天还在养鸽子参赛,我从小就看着他养鸽子。


萨沙


其实古代的信鸽能够送信,并且能够记得送信地点是有原因的。

首先信鸽的养成也有人为干扰的因素,有些驯养人会专门对鸽子做这方面的锻炼,时间久了,鸽子对自己的业务也更熟练。而且鸽子自身能够找到它自己的窝,所以利用这一天性就可以把信送回去了。

另外大家要知道的是古人在送信之前是早有准备的,因为鸽子只能回到自己家,所以在出发之前会带着鸽子一同前往,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只要把鸽子放飞,它就能带着紧急的信件飞回自己的家,让收件人获取关键的信息。



所以概括来说送信地点是固定的,不是家里就是鸽子一直生活的地方,只有这样鸽子才能凭借记忆飞回去,所以对于鸽子来说送信只是一个次要任务,它只是想回家了顺便就把信带回去了。


晓峰来介绍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信鸽”通信的原理是利用了它强烈的归巢性能。


1、鸽子按不同方向飞行,因为切割磁力线方向不同,所以产生电动势的大小就可以辨别方向。

2、但是试验表明晴天放飞时,附加磁场并不影响飞行,这说明地磁并不是它的唯一的罗盘。

原来,鸽子能栓测偏振光,在晴天它能根据太阳的位置选择飞行方向,并由体内生物钟对太阳的移动进行相应的校正。


3、必须说明一点的是,当电流逆时针流动时,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都能飞回家。

信鸽如何送信:

首先建立信鸽传输体系,找两个地方分别饲养信鸽,然后定期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利用鸽子归巢的本能(就是鸽子总是想要回到之前居住的地方),就可以达到送信的目的。


信鸽长距离的归巢主要依靠磁场辨认、记忆力(磁场盲区)、视力听力辨认。

由于地球上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磁场,鸽子就靠磁偏角确认目的地的方位;

离目的地近了的时候,磁偏角减小,鸽子只能靠着之前的记忆,往目的地的方向走;

当鸽子飞出磁场盲区的时候,已经离家比较近了,然后靠着鸽子本身极佳的视力和听力,回到目的地。


江水趣谈


“飞鸽传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程传信”,第二种是“往返传信”。

单程传信:“归巢”是鸽子的天性,利用这种动物天性,可以培养出十分优秀的信鸽。但要注意,鸽子的“归巢”是单程性的,好比我再A点饲养了一只信鸽,当我需要远行时,则将信鸽带在身上。

在到达B点之后,把写着“有内鬼终止行动”的纸条绑在信鸽腿上,信鸽便会在天性的驱使下回到A处,传达的我信息。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信鸽不是送信,只是回家而已,回家路上你把信绑在它的腿上捎回来而已。


滚滚长江东逝水


古代确实是有“飞鸽传书”。

在武侠小说、古装剧中,经常可以看到飞鸽传书的场景。这并不是文学影视作品的杜撰,历史上确实有人通过信鸽传递消息。

举个例子。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这样一则典故:

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寄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之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説。


张九龄是唐朝的著名宰相,他与亲人、朋友通信时,都是用信鸽传递消息。

信鸽是怎么确定目的地呢?

这是利用了鸽子的本能。

鸽子是一种单程归巢动物,天生就具有归巢的能力。所谓的飞鸽传书,其实就是把寄信目的地喂养的鸽子带走,然后在寄信所在地放出鸽子,信鸽便会飞回目的地的巢穴。这也就是说——

你想要往哪里寄信,就要用那个地方长大的鸽子传信。

当然,飞鸽传书不是古代唯一的通讯方式。像是烽火、邮驿等等,都可以传信。


HuiNanHistory


信鸽并不知道收信人的地址,它只是知道该如何回家!

这种自带“GPS”功能,在动物界并不稀奇,比如我们常说的“老马识途”,鲑鱼爬山涉水,也要回家生子,对于鸟类而言,认识回家的路几乎是所有迁徙鸟类所必备的技能。


只不过,鸽子性格温驯,比较好驯服,所以被我们拿来当信使。


那鸟类“离家”数千里,又是怎样飞回老巢,而不会迷路?

鸟类学家研究发现,鸟类之所以能顺利飞回家,主要靠二件法宝三种技能。

第一件法宝:眼睛。鸟类通过自己的投影,来确定太阳高度和方向,并由此推算出自己相对于地平线的弧度,由此它们就能知道,该往哪个方向飞;大多数迁徙鸟类,选择夜晚行动,以躲避天敌,白天休息“充电”,晚上主要靠星星导航。


第二件法宝:颅骨自带磁场。科学家发现迁徙的鸟类中,颅骨中含有少量的铁矿沉积,它能够帮助鸟类很好的定位,就相当于在头脑中自动刻上“归途路线”,借助地球磁场对不同维度所呈现出的规则角度变化,候鸟们就能精确的知道自己在哪个地方,离家还有多远。

虽然飞鸽传书,是小说用烂的梗,实际上在我国,有史记载的飞鸽送信,是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名将郭子仪就用信鸽传递战场情报。


即便到了一战,信鸽还在各国情报战中扮演重要角色,等信鸽彻底退出战争舞台,是二战时期的事情。


本草百晓生


武侠剧中所出现的“飞鸽传书”,其实是真实存在的,古人们训练“信鸽”,利用鸽子“归巢”的习性,来达到“千里之外飞鸽传信”的目的。

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飞鸽传书简直就是E-mail一般的神器,然而看似简单的“飞鸽传书”实则内藏玄机。
挑选信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品质优良的信鸽是“飞鸽传书”这门技术的基础,因此在选择信鸽时尤其不能含糊。

北京玩家子在挑选信鸽时讲究“三型二羽”,头形、鼻形、尾形、膀羽、尾羽。

简单来说就是“头形椭圆鼻形长,尾形宽厚尾羽茂,膀羽均匀飞的高”。


具体操作

“飞鸽传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程传信”,第二种是“往返传信”。

单程传信:“归巢”是鸽子的天性,利用这种动物天性,可以培养出十分优秀的信鸽。

但要注意,鸽子的“归巢”是单程性的,好比我再A点饲养了一只信鸽,当我需要远行时,则将信鸽带在身上。

在到达B点之后,把写着“有内鬼终止行动”的纸条绑在信鸽腿上,信鸽便会在天性的驱使下回到A处,传达的我信息。 训练方法:首先,将信鸽饲养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大约三周之后,信鸽就会将这个地点作为栖身的巢穴,此时便可以将信鸽带到距离巢穴较远的地方进行“放飞实验”, 来测试信鸽是否能够完成归巢任务和测试信鸽归巢的时间。

这个实验是要循序渐进的,比如,第一次将信鸽带到距离巢穴200米的地点进行放飞,信鸽顺利返巢,返巢的用时3分钟。第二次…500米…8分钟……反复测试且不断加长范围,并记录信鸽返巢所用的时间,便可以达到让信鸽进行单程传信的目的。

往返传信:往返传信的训练的要求更为复杂,而且具有条件限制,仅适合距离较短的信息传递。一般都是两个驿站之间的信息往来。

训练方法:将信鸽的巢穴分为A、B两个地点,白天让信鸽在A点进食,晚上再把信鸽带回B点休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便可以让信鸽养成“白A晚B”的归巢习惯,从而达到AB两地往返传信的目的。

这便是“飞鸽传书”的秘密,也是信鸽能够达到指定地点传递信息的关键所在。

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太保险,因为鸽子毕竟是动物,陆上很容易出意外。除非万不得已,一般重要的信件情报还是会选择传统的方式。


白话历史君


其实信鸽送信的简单一点说就是鸽子要回家而已,就是如此的简单。信鸽并不是你要他去哪里,他就会把信送到哪里的,它只会回家。信鸽送信的原理就是利用了鸽子强有力的归巢欲,而且鸽子超强的感应能力,可以让他几千里都不会迷路,鸽子不会迷路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利用地球磁场,鸽子能够清楚的分清楚方向。比人类都要准。所以你把鸽子带去几千里之外,它还是能够找回家的。

古代鸽子送信,就是预先把鸽子带走,然后要送信的时候就把鸽子放了,鸽子就会回家了。记住只限于要给鸽子巢的地方送信才可以,鸽子可不会按照你指定的地方去送信的。当然这个只是单程的,鸽子放回去之后,他自己是不会飞到送信人的地方的。

不过经过训练的鸽子可以循环来回的送信,这个是怎么做的呢?其实也是比较简单的,就是白天让他在A地吃东西,但是晚上的时候就让他在B地休息,如此多加训练,鸽子就可以在AB两地循环的送信了。这个比单程的鸽子要先进很多了。

驯化鸽子在埃及,希腊最早5000多年前就出现了,但是信鸽据说是源于中国的,中国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信鸽了。但是真正普及确实在隋唐时期才开始的,一方面是因为造纸术的普及,让书纸得到了普及,总不可能让鸽子背上几公斤重的竹片来送信吧。而一般的人对于布匹这些穿的都没有,更不可能拿来送信了,只有贵族才可以用丝帛等等拿来送信了,所以信鸽一直没有普及。到了宋朝时期就更加的普及了,在各个驿站都有专门训练的鸽子,而当时的西夏更是把信鸽做专门的军事通讯。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信鸽送信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比如说鸽子在中途被人打了,或者被老鹰吃了,那就不可能送到了。但是在古代信鸽相比于马匹,人力这些要快的太多了,所以信鸽的好处还是有的。所以在古代一直以来信鸽作为通讯手段一直都是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