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方顯川農人本色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我校眾多專家學者以服務社會為己任,想民所想、應民所需、用心為民,在春耕生產、脫貧攻堅、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等方面殫精竭力、挺身而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川農人的勇氣與擔當。

搶農時衝鋒在前保春耕

“老鄉,你們那出苗情況怎麼樣?”“肥料種子都準備好了沒有?”……春節剛過,農學院作物栽培與耕作學系教授王小春便通過微信線上指導巴中、南充等地的農戶玉米種植。然而,因為當地示範區面積較大,如果全部採用線上指導並不太現實。當得知當地農戶又提前開始了春耕,並且因為氣溫反覆影響了農作物出苗質量,王小春更是有些著急,憑著她對玉米栽培的技術經驗以及對當地種植條件的瞭解,“必須要到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如果不幫助種植戶把技術落實到位的話,那麼他們這一年可能就沒有什麼收成了!”然而疫情當前,以往簡單的現場指導卻變得充滿了不確定性。

能去多少個地方?怎麼講授最有效果?怎樣既做到技術培訓又避免人群聚集?在出發之前,王小春與團隊成員一起反覆商量。

待健康證一辦好,3月5日上午七點,王小春便立即與生態農業與區域發展系教授雍太文兩人驅車趕往榮縣。一到目的地,村幹部非常高興,感謝他們在特殊時期還為當地帶去技術,並立即召集村裡的種植大戶接受兩人的指導。王小春與雍太文就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對種植大戶們進行了簡要的技術培訓,然後逐一詢問當地的種植情況、生產條件,從肥料種子到栽培技術,一一細緻講授。

因為疫情影響,當地不能住宿,為了提高效率,讓更多的種植戶收益,王小春與雍太文決定儘可能多到幾個鄉鎮。於是二人從榮縣出發,驅車前往仁壽,從一個鄉鎮奔赴另一個鄉鎮,一天時間兩人馬不停蹄,為五個鄉鎮的農戶進行了現場指導。直到夜幕降臨,口乾舌燥卻不知疲憊的兩人才驅車返回。

王小春與雍太文的舉動正是眾多川農人的縮影。受疫情影響,諸多地區春季農業生產都面臨著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科學選種、病蟲防治、配方施肥等挑戰。3月初,農學院植物保護學系教授張敏帶隊到雅安、溫江、崇州、大邑等地調研小麥生長情況時發現,多地已發生小麥條鏽病、白粉病、蚜蟲等危害,防治病蟲害不能耽擱,張敏團隊一行人立即投入到防控的工作中,一方面提醒廣大種植戶要加強預測預報,準備好防控物資,開展統防統治,一噴多治,另一方面還精心為農戶們準備了病蟲害防治手冊,助力抗疫情奪豐收。3月9日至11日,張敏又率管理學院王燕副教授,農學院鄧飛博士一行赴涼山州鹽源縣白烏鎮長坪子村、馬壩村、卡拉壩村等地調研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現狀,並就花椒和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了現場指導。

農學院教授袁繼超、副教授譚飛泉、資源學院教授陳強和辜運富、園藝學院教授呂秀蘭等也衝到了春季農業生產第一線,在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為玉米、小麥、花椒、李子、葡萄等農作物提供病蟲害防治技術支持與種植技術指導。

不僅如此,在特殊時期,川農大專家們還通過電視等媒體手段,為疫情防控下春季生產提供“智援”,助農增收。3月17日,應四川電視臺“鄉村直播間”節目組邀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組織農學院龔國淑教授、園藝學院張勇教授赴都江堰市天馬鎮國家級出口獼猴桃安全示範產業園區進行獼猴桃春管實地講解,為疫情期間我省獼猴桃產區春季管理和病蟲害防控提供科技指導。

成都產研院董事長周倫理帶領團隊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利用旗下平臺——四川(成都)土壤修復與肥力激活研發中心,開通網上直播提供在線農技服務,開展線上訂貨會,確保價格穩、不斷檔、不脫銷,保障疫情期間春耕生產物資,據統計,通過該平臺線上銷售有機肥就超過1000噸。並藉助“蓉e檢”涉農檢測產業互聯網與智能化公共服務平臺,發揮其線上無接觸式平臺優勢,充實“線上檢測超市”的內容和項目,提供檢測指標3000餘項,涉及300餘個產品。

勇擔當全力以赴助脫貧

3月2日,林學院經濟林系教授葉萌在三臺縣的青花椒基地瞭解到當地花椒萌芽因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春管延後,並且由於冬幹,萌芽不整齊,花芽少、長勢慢,若置之不理,可能會影響後期產量。作為當地脫貧攻堅支柱型產業,做好花椒春管,提升整體產業發展水平,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勢在必行。在這種情況下,葉萌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並建議產業園區應該儘快把短板補起來,還要搶抓農時為花椒“斷尖”,即把枝條上部沒有花芽只有葉芽不結果的部分減掉,讓營養集中在花芽上,再配合其他措施,各個環節處理得當的話,畝產可達1000斤以上,而如果放任生長,畝產只有400-500斤。

處理好三臺縣的情況後,還沒喘口氣的葉萌又接到了古藺縣的諮詢電話。原來,當地的小水村剛把花椒種植確立為脫貧攻堅支柱產業,卻因為疫情影響缺少專業技術人員實地指導。在得知葉萌是花椒種植方面的專家後,當地村支書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了她,沒想到葉萌二話不說立即答應提供技術支持,並在3月9號帶著工具,隻身乘車趕赴古藺縣小水村。一到村裡,葉萌顧不得休息,立即實地查看花椒種植情況,瞭解到當地的種植生產條件還比較落後,葉萌便耐心細緻地為他們講授起修剪枝葉、判斷品質等技術要點。從小水村返回後,葉萌又通過中國農民大學在線課堂線上講授青花椒高效栽培技術,幫助更多農戶提高青花椒種植水平,實現增產增收。

與葉萌情況相似,3月6日,林學院教授萬雪琴在雷波縣“核桃科技扶貧產業化試點村”松樹鄉猴兒溝村,為當地的核桃專業戶等20多人開展了疫情期間小型核桃修剪技術培訓。做好防護的前提下,萬雪琴為村民們進行了鹽源早品種的修剪等三方面的技術示範。為了讓講解更有實效,萬雪琴還爬到樹上做了技術示範。

3月初,園藝學院副院長汪志輝教授在石棉黃果柑線上推介會上,從專業的角度對縣財政投資近300萬元引進的光譜紅外線無痕黃果柑品質分選檢測機的運行提出建議。隨後在推介直播現場,汪志輝從石棉黃果柑的種植歷史、種植過程和黃果柑獨有的產品特色,如數家珍般向全國網友做了詳細介紹,耐心解答了網友提出的問題。他的專業講解,得到了直播平臺網友點贊,讓觀眾對石棉黃果柑有了全面詳細的認識。

除了對種植業的影響,新冠肺炎疫情也令不少中小農牧企業、養殖戶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難,學校的專家們積極行動,通過網絡、電話等形式幫助相關企業和畜禽養殖戶共渡難關,為全省的“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做出貢獻。

動科學院教授王繼文就如何在商品鴨養殖過程中實行限制飼養、種鵝反季節生產等工作為樂山棕橋家禽養殖有限公司等企業提供電話指導。動科學院賴松家教授針對貴州安順平壩鎮和四川大巴山兔業公司遭遇的兔病問題,通過視頻診斷兔病,提出防治方案。動科學院趙小玲教授就鵪鶉、七彩山雞的馴化歷史、遺傳進化研究進展和產業現狀等內容形成書面材料,提供給政府部門作為決策依據,並與動醫學院副教授舒剛利用網上直播平臺為7000多名家禽工作者和養殖戶做了培訓。

獻良策凝心聚力促發展

疫情爆發後,學校專家學者即時發聲,從專業高校智庫的角度為政府應對疫情提供了及時的決策依據。

經濟學院院長蔣遠勝教授在疫情發生後,敏銳的感覺到疫情使農村金融機構面臨較大的風險。他迅速組織了十餘人的研究團隊,克服疫情期間不能親自上門調研的困難,在對四川省新冠疫情和宏觀經濟、農村經濟把握的基礎上,抽取了成都市和五大經濟區近30家農村金融機構進行在線調查和書面訪談。課題組成員加班加點收集整理資料,僅用一週時間就形成了一篇2萬字左右的高質量報告《提升我省農村金融機構應對疫情風險能力、更好服務農村經濟的政策建議》,並及時上報省金融學會、省農業農村廳,很快得到省委政府領導的及時批示。研究報告也得到省農業廳楊秀彬廳長的高度肯定,並在研究工作時採納相關建議。

由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研究智庫負責人陳文寬教授主持,首席專家傅新紅教授、李冬梅教授,及何宇博士等共同完成的智庫成果專報《新冠肺炎疫情對我省農業農村經濟影響及對策建議研究》結合我省農業農村實際,深刻分析疫情對四川果茶畜禽產業、農民增收、農畜產品消費市場和農資供給帶來的嚴重影響。在專報中提出了促進農民增收、確保農村地區復產,把疫情對農業農村經濟造成的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的多項措施,獲得省委常委曲木史哈批示:“請農業農村廳重視這個研究專報。”

四川農業大學西南減貧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藍紅星教授通過《四川日報》等媒體建議疫情防控期間,扶貧車間要加快生產資料流通速度,通過加大訂單生產、來料加工等力度,增設車間班組或進行輪班等方式,儘可能多地吸納因疫情不能出去打工的貧困戶到扶貧車間來上班。同時,政府也可以對扶貧車間創設的增量崗位進行財政補貼支持。

……

在疫情期間,還有更多的川農人以自己的方式貢獻著力量。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川農人總是衝鋒在前、無私奉獻,絕不會袖手旁觀。這就是川農人的風格,川農人的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